“‘红蓝融合’:传统+互联网”创新实践之路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合正道 “‘红蓝融合’:传统+互联网”创新实践之路

“‘红蓝融合’:传统+互联网”创新实践之路

2023-06-21 19:3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在2014年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习主席着重强调,“一定要把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优良传统一代代传下去”,深刻指出“政治工作过不了网络关就过不了时代关”,明确要求“推动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政治工作主动性和实效性。”这些指示为我们推动政治工作创新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方向指引。 “红蓝融合”是理论引导与实践探索的结果。“‘红蓝融合’:传统+互联网”(以下简称“红蓝融合”),是深入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深入贯彻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在推进政治工作创新实践中探索总结出来的。近年来,“红蓝融合”创新团队紧紧围绕政治工作时代主题,着眼推动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积极探索政治工作创新模式,先后在空降兵部队以创办“我们的天空”新媒体平台为标志开创形成1.0版,在航天系统以推进“八个智慧”引领、“八项工程”落地的“双八实践”为标志拓展形成2.0版,在中部战区以推进聚焦主责主业的“双八实践”和“联合文化双六工程”为标志升级形成3.0版。从空降训练场、航天发射场到联合作战指挥部,从破茧探索的兵种1.0版、体系深化的军种2.0版到聚焦联合的战区3.0版,“红蓝融合”创新实践不断开花结果,形成“一个理念、三个品牌”,收获5000万“粉丝”、300亿阅读播放量,打造了一大批现象级案例,成为新时代军队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一个响亮品牌。2022年9月20日,在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红蓝融合”荣获全军军事理论成果奖一等奖,这是该奖项自2019年设立以来评出的首个政治工作领域一等奖。国防科技大学《基层政治工作研究》杂志从第6期开始推出“红蓝融合”专题系列文章,从时代意义、深刻内涵、基本原则、实践途径、工作启示、深化发展等多维度立体总结“红蓝融合”理论探索与实践经验,为深入推进我军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

细品“红蓝融合”的时代韵味

“红蓝融合”是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推动政治工作革弊鼎新、固本开新、守正创新的成功探索和实践,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前瞻性和指导性。信息网络时代条件下的“红蓝融合”创新探索,有其深刻的时代意义。

一、传承红色基因、铸牢不变军魂的政治责任

习主席强调,要把红色基因融入官兵血脉,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红色基因产生于艰苦卓绝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人民军队的血脉魂魄。从南湖红船的星星之火,到南昌城头的惊世枪声;从长征途中的前仆后继,到太行山上的抗日烽火;从建设年代的激情燃烧,到改革开放的春潮奔涌,红色基因犹如一条红线纵贯历史,孕育了我党我军特有的理想信念、永固军魂、根本宗旨、革命精神、优良作风,已经成为人民军队的传家法宝,是最需要坚守的精神高地。

推进“红蓝融合”探索实践,就是站在红色江山永不变色、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的高度,从我党我军优良传统的根上汲取信仰的力量,使这些超越时空、魅力永恒的红色基因,在新时代进一步发扬光大,不断强固官兵坚决维护核心、坚定看齐追随的思想根子。“红蓝融合”创新团队深入贯彻落实习主席“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重要指示,积极拓展信息网络时代发扬光荣传统、永葆革命本色的方法路径,扎实推进“红色基因代代传”工程,大力培养“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把理想信念的火种、红色传统的基因一代代传承下去,让革命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

二、抢占思想阵地、掌握战略主动的迫切需要

当前,互联网日益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意识形态斗争日趋激烈,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化、丑化虚化持续加剧,特别是把我军作为攻击渗透重点,鼓吹“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散布涉军政治谣言,丑化军队英模,抹黑军队历史,妄图“拔根去魂”、切断“红色血脉”。

推进“红蓝融合”探索实践,就是着眼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积极打好网上意识形态斗争主动仗,敢于亮剑、主动发声,坚定主心骨、汇聚正能量、振奋精气神,坚决与错误思潮和负面信息作斗争,守好网络主阵地、强固信仰“上甘岭”。“红蓝融合”创新团队面对没有硝烟的网络舆论斗争,勇当战士不当绅士,敢于斗争不沉默观望,主动出击不被动应付,尤其是把新媒体矩阵当成作战平台来建设使用,生产的每一篇新闻作品、每一条文化产品既是武装官兵思想的武器,也是震慑敌人的子弹。

三、强化政治作战、服务备战打赢的使命所系

政治工作只有聚力备战、服务打赢,才能彰显价值。信息化条件下的联合作战,信息上升为制胜的主导性因素,舆论较量、心理攻防、法理斗争成为政治工作的激烈战场。从近几场局部战争看,认知域攻防初显高端战争端倪,全局政治战不亚于军事对抗,政治攻势充斥战场内外,双方大量运用数据网络、人工智能、社交媒体,让信息迷雾虚实难分、真假难辨、是非难断,扰乱敌方思想意识、削弱敌方战斗意志、打击敌方胜战信心。这些动向充分反映了现代战争由传统的物理域向信息域、认知域拓展的趋势。

推进“红蓝融合”探索实践,就是深入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深入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研究把握信息网络时代政治工作服务保证战斗力的作用机理,整合政治工作作战要素,优化政治工作服务保证模式,强化直接作战功能,固化备战打仗支撑,努力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制胜优势。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红蓝融合”创新团队始终坚持主业主抓、中心居中,聚焦认知域对抗、瞄准制脑权争夺,以数据链强固生命线、以信息力提升战斗力,大力实施政治工作“聚力备战工程”,努力推动政治工作向政治作战转变,确保党对作战的统一领导,确保一切为了作战胜利,确保人的因素在作战中充分发挥作用,确保树立敢打必胜信心,确保瓦解敌军取得实效,确保发挥人民战争威力。

四、顺应时代发展、永葆生机活力的必然选择

当前,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运用,互联网日益呈现体系开放化、传播互动化、媒体去中心化、信息获取个性化等特征,虚拟现实跨域联接,网络传播多元多向,各种信息海量传输,媒体受众界限模糊,网络已经深度融入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深刻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政治工作的环境也从相对封闭走向复杂开放,内容从相对固定走向深化拓展,平台从平面单调走向立体多维,形式从简单静态走向丰富动态,渠道也从官方发布走向全媒体发声,这些演进迭代给政治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推进“红蓝融合”探索实践,就是顺应时代发展大势,冲破固有思维定式,以开放姿态拥抱网络,让政治工作在走进网络、占领网络、引领网络中,打造增长极,发挥新优势,释放新动能。“我们的天空”,是全军军级作战部队中首个微信公众号、微博,也是军内首家进驻荔枝FM、喜马拉雅FM、抖音、快手的新媒体,推出了一系列开创性作品。“我们的太空”在第三个中国航天日之际创办,之后相继建成政治工作数据中心、新媒体中心、人才建设研究中心、创新实践中心,逐步向政治工作全领域深化拓展。“中部号角”是全军入驻平台最多的新媒体矩阵,致力于讲述战区故事、弘扬联合文化、凝聚备战力量,在更广阔的网络空间吹响了“向战、务战、胜战,联合、融合、聚合”的冲锋号。

五、回应官兵期盼、凝聚军心士气的实际行动

目前,部队官兵几乎100%上网,基层官兵大多是“90后”“00后”,他们伴随网络成长,是典型的“网生一代”“拇指一族”,可以说“网龄比兵龄长、入网比入伍早”,习惯“指尖上的生活”,青睐“虚拟化的表达”,喜欢“平等式的交流”。他们不是拒绝崇高,而是不喜欢板起面孔说教;绝非颓废消极,而是更关注自身价值实现;并非生来就有“骄娇”二气,而是渴望点燃心中的梦想火焰;不是排斥有意义,而是希望有意思。

推进“红蓝融合”探索实践,就是紧贴青年官兵“需求侧期盼”,推进政治工作“供给侧改革”,满足官兵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在有意义与有意思、有高度与有温度、看天气与接地气、点头率与点击率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着力激活新时代政治工作的“一池春水”。“红蓝融合”创新实践一路前行的“密码”就是三个字:“我们的”。“我们的”意味着始终和群众紧密团结在一起、并肩战斗在一起,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我们的”不仅是一种句式表达,更是一种理念立场,那就是走好网上群众路线、打好网上人民战争,努力把人口优势、网民优势转化为战略优势、政治优势。由此可见,“红蓝融合”理念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新时代官兵为本,以新时代官兵乐意接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既丰富多彩又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是习主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我军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落地落实、生动展开、成功实践。

把准“红蓝融合”的深刻内涵

“红蓝融合”,意指政治工作本体和信息网络载体有机结合、深度融合、功能耦合。其中“红”是传统底色,是红色基因、光荣传统的原色调,代表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体现为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精神内涵,精髓是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根本原则,这是政治工作保持本色的传统根脉和不变基因。“蓝”是时代特色,是信息网络、科技发展的主色调,代表信息技术,体现为由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科技革命带来的广阔“蓝海”,实质是政治工作所处的时代环境,这是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科技支撑和源头活水。“融”是发展大势,坚持赓续与发展、坚守与重塑、固本与开新相统一的原则,重在推动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实现政治工作由平面、单向、线性向立体、多维、全域拓展,使我党我军优良传统深度融入信息网络时代政治工作话语体系、内容机制,真正鲜活起来、立体起来、生动起来。“合”是最终目的,同时关注虚拟和现实两个空间,同步拓展网上和网下两个阵地,同向叠加铸魂和备战两个功能,使“红蓝融合”创新实践成为固本培元、凝魂聚气的过程,成为占领阵地、传导价值的过程,成为攻心夺志、助力打赢的过程,努力形成“1+1>2”的综合效应。

“红蓝融合”的根本任务是铸魂育人。我军政治工作重要职责是立根固本、铸魂育人,确保官兵对党绝对忠诚、部队坚决听党指挥。推进“红蓝融合”,首要的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深入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积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更新教育理念,优化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式,探索构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着力培养“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锻造“四铁”过硬部队。

“红蓝融合”的价值导向是聚力打赢。军队根本职能是打仗,战斗力标准是军队建设唯一的根本的标准。推进“红蓝融合”,就是始终聚焦能打仗、打胜仗,既发挥服务保证作用又强化直接作战功能;既强调精神制胜又强调信息制胜;既继承人民军队发动群众、瓦解敌军等一系列制胜法宝,又运用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手段实现整体创新,切实把备战打仗的指挥棒立起来,把抓备战打仗的责任担当立起来,以更好达到对内凝神聚气、对外攻心夺志的效果。

“红蓝融合”的核心要义是守正创新。“红”体现为“守正”,就是固本强基、恪守正道,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传承对党忠诚的红色基因,强固信仰信念的思想根基。“蓝”体现为“创新”,就是打破陈规、开新求变,信息网络时代政治工作必须主动适应发展大局与时代大势,立足新方位、开拓新路径、探索新方法、创造新优势。“红蓝融合”是弘扬传统和开拓创新的有机统一,生命线要想永葆生命力,必须在“守其正”“出其新”两个维度上下功夫、求统一。一方面以坚定的信念守住根脉、赓续传统,另一方面以开拓的精神迎接挑战、战胜挑战。

“红蓝融合”的理论特征是与时俱进。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军队政治工作历来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属性,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等各个历史阶段,都有符合当时历史特征的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和载体手段。“红蓝融合”不是传统政治工作的简单位移,而是在坚持和弘扬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官兵一致、党员干部带头等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把握信息网络时代特点规律,学习借鉴现代传播学、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知识成果,有效解决政治工作与时代要求的深入对接、深度融入问题,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的相互贯通、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红蓝融合”的哲学方法是辩证统一。唯物辩证法是自然、社会与思维运行的总方法,从事物内部的矛盾统一、辩证运动,可以解释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一体变化的动因和目的。“红蓝融合”是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守正与创新辩证统一的生动展开,“红”关乎根基方向,但少了“蓝”的创新活力,就会滞后于时代发展,难以擦亮“红”的底色;“蓝”关乎动力源泉,但少了“红”的底色坚守,就会忘记初心,迷失“蓝”的发展方向。“红蓝融合”的探索实践证明,推动创新发展并不意味着忘记和丢掉传统,而恰恰是为了回归和发扬好传统,让生命线在新时代更好发挥作用、彰显威力。

“红蓝融合”的创新载体是信息网络。当前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正给人类带来一场全方位、深层次的变革。政治工作必须敏锐把握科技发展新趋势,增强对科技的认知力、创新力、运用力,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借助信息网络开放、共享、简约、高效、平等、跨界、社会化等特性,避免出现政治工作滞后时代、脱离官兵、低效粗放等问题,不断提高政治工作质量效益,为政治工作插上信息化翅膀。“红蓝融合”正是契合这种时代要求,推动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以信息网络技术优势让光荣传统的“红”更加鲜亮,让政治工作地位作用更加凸显。

“红蓝融合”的文化内核是和合之道。中华和合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和”指的是和谐、和平、中和,“合”指的是汇合、联合、融合。这种“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是中华民族所追求的一种文化理念。和合的形式不是“非彼即此”,而是美美与共、共享互赢,这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理念。政治上所讲的“红蓝融合”与军事上所讲的“红蓝对抗”是不一样的。军事上讲红蓝对抗、零和博弈;政治上则讲红蓝融合、止戈为武,表达的是文以载道、以文化人,体现的是开放包容、文化自信,倡导的是独行快、众行远。“我们的天空”“我们的太空”“中部号角”都是为了“走好网上群众路线、打好网上人民战争”,代表着同一个事业、同一个梦想、同一个目标,蕴含着开放包容、求同存异,同舟共济、合作共赢。 (作者:红蓝融合课题组)

【责任编辑:蔡彬】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