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韵》:了解中古语音的字典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古汉语发音是怎么考证出来的 《广韵》:了解中古语音的字典

《广韵》:了解中古语音的字典

2024-07-03 12:2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作者简介:陈海东,1953年出生,副教授。1978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曾先后任教于吉林大学中文系、上海外国语大学对外汉语系,教授过普通语言学、汉语等多门课程。著有《通俗易懂的语言学》、《汉语史话》、《美国艺术家随笔》、《汉语情景会话》等著作及多篇学术论文。

在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即公元1008年时产生了一部韵书,这部书的名称叫《广韵》,著者为陈彭年和邱雍。《广韵》是完整保存至今的最早的一部韵书,它是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珍宝,也是古代汉语——特别是语音方面研究的重要文献,因为《广韵》记录了中古时期汉语的语音。

 

在《广韵》之前曾有一部韵书叫《切韵》。《切韵》是隋代陆法言所著,可惜原本已不存,以后有许多增订本,而《广韵》实际是《切韵》各种增订本的集大成者,因此《广韵》所记录的语音实际是中古前期——隋唐之际的语音。

 

《广韵》共收字二万六千多个,其中相同语音的字归在一起,用一个反切来注音,所以《广韵》实际是古代的一部同音字典。从《广韵》的反切注音,可以了解隋唐之际汉语的声、韵、调三个方面的情况,这在前面已经提到。此外,《广韵》是以韵类为核心按韵分类编排的,全书共分二百零六个韵类,不同的汉字分排于不同的韵类中,而不像一般字书以偏旁部首顺序编排,这实际就已经为我们提供了隋唐时期的汉语韵类的系统。

 

清康熙六年陈上年张绍刊本《广韵》

韵类与韵母有所不同,它是指韵的类别,不是韵母的类别,即指音节中的韵母除韵头(也称介音)外的其余部分(包括声调)的类别。例如“jiān”和“bān”,“jiān”的韵母是“iān”,除去“i”韵头,“ān”就是韵,而“bān”的韵母是“ān”,无韵头,因此“ān”也是韵,“iān”和“ān”属于同一韵类,做诗时可以用来互相押韵,但不属于同一韵母。《广韵》将汉字按韵类编排,为我们了解隋唐时期的韵类系统提供了方便。

 

由于当时还没有拼音,因此《广韵》中表示不同的韵类就用不同的代表字(取其韵和调)来表示。比如“东董送屋”四字,“东”代表平声“ong”韵类,“董”代表上声“ong”韵类,“送”代表去声“ong”韵类,“屋”代表入声“og”韵类。“屋”韵的入声韵尾“-g”与“东、董、送”三韵的鼻音韵尾“-ng”同部位,所以放在一起。

 

拿《广韵》的语音与上古音作比较,《广韵》主要在韵母和声调方面有所变化。比如上古时汉语的声调为“平、上、长入、短入”,《广韵》时则是“平、上、去、入”,上古时的长入调没有了,长入声的字如“岁”、“害”、“易”、“试”等都变成了中古时的去声字,这不仅使声调有了变化,也使汉语的韵类有了变化,因为中古时新产生了去声的韵类。变成去声字的还有上古时属于平声、上声的一些字,比如“上”字在上古是平声,中古时成了去声,“下”字上古时是上声,中古时也成了去声。

 

我们知道,《广韵》所代表的语音实际是隋代唐初时的语音,可《广韵》刊行于北宋时期,这时的语音已有所变化,特别是韵类方面变化较明显,因此刊行者为了照顾当时的语音实际,就在《广韵》的韵目下注明“独用”、“同用”,注“独用”的说明被注的韵在当时仍自成一韵,注“同用”的说明哪些韵差不多,在当时已通用,实际可以算作一韵,例如《广韵》中的“支”、“脂”、“之”三韵即可同用,“萧”、“宵”二韵也可同用。以后金代的刘渊根据《广韵》的“独用”、“同用”,索性将同用的韵合并起来,写了《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因刘渊曾任主收渔税的官,官名“平水”,所以他所写的这部书也被称作“平水韵”。这样合并的结果,使得《广韵》的二百零六韵成了一百零六韵。如此分韵则更加符合中古晚期汉语语音的实际情况。下面将“平水韵”的一百零六韵的韵目按四声整齐排列于下,并标注现代国际音标拟音以供与其他时期的韵类或韵母系统作比较:

“平水韵”有平声三十韵,上声二十九韵,去声三十韵,入声十七韵。按发音部位相同的原则,入声韵尾的韵与鼻音韵尾的韵相配。

 

从“平水韵”可以得知中古汉语的韵类要比现代的复杂,特别是多了许多读音差别不大的韵,如“东”系韵和“冬”系韵,“鱼”系韵与“虞”系韵,“真”系韵与“文”系韵,“元”、“寒”、“删”、“先”四系韵,“萧”、“肴”、“豪”三系韵等都是读音有差别但不大的韵,另外还多了一些收“-m”韵尾的韵和收三种入声韵尾的韵。中古汉语韵类的这种复杂情况到了近古时代开始走向简化。这种简化是如何进行的,我们将在讲述近古时代汉语语音的情况时讲到。

 

——摘自摘自 陈海东《汉语史话》

购买本书请点击阅读原文 

汉典:zdic.net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