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优秀论文范文3000字【精彩3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论文题目 中国传统文化优秀论文范文3000字【精彩3篇】

中国传统文化优秀论文范文3000字【精彩3篇】

2023-08-07 07:2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中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古国,其中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思想。而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我们的传统文化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3篇中国传统文化优秀论文范文3000字,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000字 篇一

摘 要:本文通过研究不同历史时期屏风艺术的发展及变化,从功能到设计形式再到材料选择,从中反映出了社会经济的进步,人们生活起居方式的变化以及审美的提高。

关键词:传统屏风;精神文化;传承发展

0 绪论

屏风,英文SCREEN,直接翻译过来就是挡板、隔板的意思,所以屏风即指放在室内用来挡风或隔断视线的用具。我国的传统屏风作为室内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典艺术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延续并发展了数千年。屏风集中体现着社会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发展。因此,对中国传统屏风的研究,不仅可以揭示不同历史时期屏风的艺术发展水平,它更可作为一种珍贵的史学材料,作为参考,来研究当时人们的生活习俗、经济水平、民族文化等等。

1 屏风的历史及渊源

屏风的起源很早,它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初期,当时的屏风被称为“邸”或“?”,据文献记载:西周初期,屏风为木框结构,表面用绛帛覆盖,屏面的图绘为斧头,在颜色上除斧刃为白色外,其余部分均为黑色,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在当时,屏风是政治活动场所中室内装饰的主要组成部分,更是天子权力与地位的体现。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屏风已被广泛的使用。同时出现了属于供人观赏的纯装饰性的座屏。而汉代,民间制作屏风的作坊已经很普遍,屏风从皇宫内院发展到寻常百姓家。汉代的屏风有了一个发展,就是由独扇屏风发展到4~6扇拼合的曲屏。汉人将屏风放在床榻后面,与床形成一个整体。这一变化得益于西域佛教文化的传入,人们生活起居方式由席地而坐发展为以床榻为中心。

屏风发展到了唐代成了室内装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时期随着山水画的兴起,屏风成了一个重要的载体,唐人在屏风上绘画或题字。在唐代,请书画名家把作品留在自己的屏风上是一种时尚。加之唐代是中国家具高矮并蓄的时期,随着高足家具的逐渐流行,屏风也渐渐高大起来。这种高大的屏风可围合成一个私密的空间,重新分配室内的空间布局,满足人们日常生活起居的需要。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出现了在室内起分隔、遮障、装饰作用的大型独立板屏以及带屏大床等。这一时期,社会的审美风气发生了改变,屏风的设计风格也一改故辙,变唐代及前代设计的厚重为轻盈简洁。此时屏风设计风格的简明、朴素,为宋、明时期屏风设计形成简练、质朴的风格做好了铺垫。

在两宋时期,垂足而坐已成了人们主要的生活方式。因此,这时期的屏风以低矮底座的宽大独扇屏风为多。宋代屏风采用梁柱式的框架结构,且注重细节结构的处理和装饰。此外,宋代程朱理学和道教的流行,导致宋人审美观念的变化,他们欣赏朴素简洁、工整规范、简约实用的家具风格。因此,这时期的屏风形成了简洁实用的结构和清秀素雅的装饰风格。

屏风发展到了明代,种类的变化不是很明显,其最突出的变化是在屏面设计和装饰工艺上。在这一时期极为流行的是在屏面上模仿名人书法、绘画、诗词,这得益于明代文人积极地参与家具设计活动,他们的审美影响了家具的风格及制作。在装饰工艺上,明代屏风运用较多的装饰手法有镶嵌、雕花、彩漆等,尤其是镶嵌的种类和雕刻的形式更为丰富。而到了明代晚期,又出现了一种悬挂在墙上起装饰和陈设作用的屏条,称之为挂屏。挂屏作为一种室内装饰,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一般成组成对悬挂在中堂两侧。

到了清代,屏风的主要作用是分隔室内空间和阻挡视线,同时有效地保护人们的私隐和彰显厅堂内部的高敞。清代屏风设计受宫廷的影响,在用料上讲究厚重,尺度宏大,雕饰繁复。因此,清代屏风形成了造型浑厚稳定、装饰手法雍容华贵的风格。

2 中国传统屏风蕴含的文化

中国传统屏风设计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精神文化的繁荣发展起来的。屏风自产生以来除了象征皇权之外,其还具备实用性、文化性和艺术性。屏风的造型与屏面上的色彩及字画可以和居室主人的性格、身份、爱好与审美观互相融合,起到“景、情、人”融为一体的艺术效果。因此,屏风能使古人们在五花八门、名类繁多的传统工艺中情有独钟。透过屏风的造型、屏面上的图案及文字,我们可以感受到大量的文化信息蕴含其中。

(1)礼制文化。传统屏风在古代反映了一种礼制文化。屏风最早起源时就是作为御用器具,彰显天子威仪。而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屏风作为器具的实用性与艺术性不断显现,屏风的使用也从深宫内院走入了寻常百姓之家。但是阶层等级的礼制文化在屏风的造型、材料、屏面的纹样等方面都有体现。古代中国非常注重伦理及纲常,古人通过屏风来宣扬礼教文化和道德思想。宋代思想家李公麟言:“圣人制器尚象,载倒垂戒,寓不传之妙于器用之间,以遗后人。”说明了人造之物必须融入人的思想观念,并对此观念以直接的方式传承于世。所以屏风有教化、传行,以寓后人的观念性作用。

(2)环境文化。中国古代的环境观就是风水观。风水一词来源于郭璞《葬经》中的“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风水忌风喜水,风要藏,水要聚。因此,屏风在中国风水文化中是作为挡风的器具来使用的。屏风可以使进入居室内的气流呈S形路线,使外界的气流减速,从而接近人体气血运行速度,使人产生舒适感。同时屏风还可以增加居室的曲折之美。通过屏风重新布局室内空间,使两个空间产生“亦隔亦透”之感,表现了中国道家的“有、无”相生相融、互为渗透之道。屏风还能满足人们的私密性和心理安全感的要求,所以,屏风在古代居室内使用极广。

(3)审美文化。传统屏风设计的发展是不同时代审美观的体现,更是社会物质发展的真实写照。西周时期屏风是为最高统治者天子所服务,所以这时期表现出的审美特点是井然有序的风格,以及“道器一体”的价值观念。春秋战国时期的屏风装饰纹样为生动活泼的动物纹以及表达现实生活情趣的场景纹饰。到了汉代屏风的品种更加丰富多样,更重视实用性和审美的统一,在纹饰上出现了流云飞动的装饰纹样。魏晋时期由于佛教的盛行,玄学的兴起,所以这时期屏风的设计风格追求简约、自然、多样、超凡之美。唐代屏风的体积更大,更容易装饰,也更能体现出主人的审美。这时期由于写实绘画风格的盛行,屏风上的装饰纹样多为写实的山水、人物与花草画,屏风成了唐人情感的载体。宋元时期屏风的样式承袭了前代,但是在造型上却更为精美,且出现了用大理石作为屏面的装饰,这表明了人们对于屏风的审美已由绘画转向了优美的天然纹理。明朝屏风工艺的发展到了顶峰,这个时期的特点是用材讲究、做工精细、造型别致、装饰华丽多变。清代屏风造型浑厚,体形庞大,装饰繁琐、富丽堂皇。

纵观各朝各代传统屏风的发展,体现了中国审美文化的发展和变化。每个时代的艺匠都在屏风这一器具上展现自己最完美的手艺,每个时代的文人墨客也在屏风上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抱负。

3 结论

中国传统屏风设计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作为我国古代室内重要的陈设器物,除了有挡风、遮蔽这两种最重要的功能外,还可以重新分配室内空间布局,满足人们日常起居、会客、宴饮等各种场合的不同需要。而随着社会物质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屏风的审美也在发生变化。通过对中国传统屏风的设计及其文化的发展的研究,可以看出屏风是一种实用性和审美性兼得的器具,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结晶,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瑰宝。

参考文献:

[1] 华勇。从屏风看环境心理[J]。艺术教育,2005(3):105.

[2] 白雪。屏风的前世今生[J]。家饰,2004(7):48-53.

[3] 邓过皇,等。屏风的历史渊源及其文化脉络[J]。家具与室内装饰,2005(9):56-58.

[4] 王本泉。屏风的起源发展种类及其他[J]。中国木材,2001(4):38-41.

[5] 张锡。从形制变化看中国古代家具的发展[J]。艺术百家,2004(4):134-135.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000字 篇二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积淀,内涵丰富,影响深远。但同样面临着文化全球化带来的巨大冲击。为此,主要通过分析文化全球化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的挑战,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如何去发展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更好地服务于当今社会。

关键词:文化全球化;传统文化;挑战;出路

在现今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作为软实力,是综合国力强弱的一种显现,对国家的发展强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充分运用到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更好地与当代社会相融合,需要我们不断关注传统文化的相关工作进展,学会对传统文化进行准确定位,找出一条适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新道路。

1、文化全球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论述

1.1、文化全球化

学术界普遍认为,文化全球化是在全球化的语境中,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文化的交流、对话以及价值共识和共享。其实文化全球化就是世界上的各种文化相互碰撞、融合,并且在全球范围内流动的过程。正如费孝通先生在描述20世纪的局面时说:“20世纪是一个世界性的战国世纪”,“未来的21世纪将是一个个分裂的文化集团联合起来,形成一个文化共同体,一个多元一体的国际社会。而我们现在的文化就处在这种形成的过程中”。目前,文化全球化主要表现形式是以美国文化为主导的欧美国家文化的全球化。美国等西方国家凭借经济和先进的科技优势,将他们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通过互联网、电视等多种手段在全球快速传播。

1.2、中国传统文化

对于传统文化的概念,有学者把它定义为“历史演续中形成的文化,这种文化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庞大的社会文化价值体系。”还有学者表达为“祖宗创造的具有继承活性的历史遗产”,而“继承活性”则说的是某些文化自创立以后独立于其创立时所处的政治经济关系的能够跨时代并影响后人的意识形态。基于以上概念,笔者认为传统文化是在民族历史演变中形成发展起来,并被大多数人所认同流传下来的带有民族特性的一种动态文化。它会根据时代的发展状况,不断完善和丰富自身内涵。从内容的延展性上讲,它涵盖经济政治、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建筑科技等各种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从思想的延续与继承上,它是以儒家文化为主导,辅以百家之长的一种圆融和谐的文化;从时间的跨度上,“新文化运动”以前它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沉重的奴隶社会和近两千年的封建帝制社会,五千年的酝酿与积淀,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与精深。

2、在现今社会发展下,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挑战

2.1、加剧了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矛盾

“全球文化体系是一部普遍的法典,然而其目的不是普遍的同化;恰恰相反,它是区别、界限和冲突的表现。”不同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交流与融合,虽然可以碰撞出新的火花推动文化的发展,但还会因各自文化差异而引发新的冲突。最突出表现就是西方的价值理念和中国传统价值取向之间的矛盾。在西方社会里大多喜欢追求个人主义,注重和维护小我的利益。相比之下,我们国家就注重强调集体主义,以整体利益为重。

当西方的这种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进入人们视野之后,原先传统文化中良好的道德风气和风俗习惯就会受到挑战,人们会产生质疑,甚至还会抛弃它转而推崇外来的价值观念。这就是在今天的社会里我们常常看到的各种因“道德绑架”而带来的社会难题。

2.2、我国本土的文化安全出现问题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不管是在经济上还是在文化上,美国等欧美国家都是处于极为有利的地位。他们可以通过电视、电影、互联网等传播方式,无形地向我们推销他们的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以及价值观念,从而达到“文化霸权”的目的。仔细观察周边,不难发现人们的物质生活方面出现了“西化”的现象:饮食上随处可见的麦当劳、肯德基和德克士等西式快餐店;服饰穿着上对LV、Gap、阿迪达斯等外国品牌的盲目追求。特别是“西方节日”的大兴之风,可以说是与中国传统节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些其实都是当前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一种忽视或者缺乏认同感的体现。“对于人来说,归根到底最重要的,不是政治意识形态或者经济利益。人们认同之所在,人们为之而战斗、而牺牲的,是信仰和家庭、血统和理念。”人们对于传统文化认同感的弱化,很容易让我们迷失文化方向,忘却自己的文化底线,给我们自身的本土文化带来一系列文化安全问题。

3、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

3.1、辩证地看待并继承传统文化

对于传统文化,要“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虽然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是前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是今天全面推进深化改革的强大动力支持。但是我们还应该意识到,由于时代背景的局限,传统文化中也有一些需要摒弃的糟粕。所以,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就是:既反对教条式地全部接受和学习,又反对那种全盘否定式地宣扬传统文化“无用论”。更多的是做到:弘扬并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确保传统文化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前进。

3.2、坚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所谓的创造性转化,就是根据现实诉求和时代需要,将那些有借鉴价值的文化赋予新的时代理解,并以一种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表现出来,使之符合现实要求和大众的口味。这样,不仅提高了公众参与度,还能让中国传统文化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服务。而创新性发展主要是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合理完善和拓展。一是要把传统文化与当前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二是结合我国国情积极地融合外来的优秀文化。例如,国家现在大力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在吸收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又借鉴了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的基础之上而产生。

3.3、树立开放的文化观,让中国文化走出国门

在当今开放的世界下,树立开放的文化观,坚持多元文化可以共存的理念是十分必要的。如果我们只是一味的发展自己本民族文化,而不主动与其他外来文化交流、借鉴和学习,这无异于清朝时期的闭关锁国。

文化全球化带给我们的除了挑战更多的是机遇,只要方向正确,道路明确,完全是可以让其他文化的有益成果为我所用,创造出更符合时代特点的优秀文化。

首先,需要增强我们的文化主体建设意识,加大对本国文化的建设力度,增强文化自信心。通过大力发展相关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向世界展示中国当代社会的一种文化形象,推动对外文化贸易出现新的商机。其次,重视新媒体的发展,加大传播方式、手段和力度,推动传统文化走出去。最后,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文化发展措施,确保走出去的文化产品能够准确代表中国形象。总之,需要形成一种“合力”以推动传统文化走出去,这样我们的民族文化在国际舞台上才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中华民族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延续发展下来的国家,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色,这是我们应该感到自豪和骄傲的。但我们同样要认识到:在全球化的今天,更需要抓住文化全球化这一历史机遇。以开放的心态,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在碰撞中产生新的契机和新突破,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参考文献

[1]袁金刚。文化、文学全球化涵义界说[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2]费孝通。从反思到文化自觉和交流[J]。三农中国,1998,(11):8.

[3]程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5,(4):34.

[4]庄严。何谓传统文化[J]。兰州学刊,1997,(2):25-26.

[5]朱雪。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研究[D]。成都:西华大学,2013.

[6][德]乌·贝壳,哈贝马斯等。全球化与政治[M]。王学东,柴方国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000字 篇三

摘要:优秀的华夏文化在现代社会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与使命。用马列主义思想创造性的解读传统文化,辩证的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扬长避短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今社会中找到与人们的生活相契合的点。

关键词:辩证;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同志曾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在党和人民群众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的背景下,我们目前最紧要的是要继承和发扬渊博的传统文化,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念的提出

中央对我们要坚持的主流价值观给出了24字的精简总结概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对个人、社会和国家价值选择与价值追求的高度凝练和集中概括。将社会主流价值体系同传统文化相结合,吸收好的养分,摒弃不好的,一定可以借助华夏优秀文化把社会核心价值观营造好。“植根于本民族传统文化有助于社会核心价值观赢得民众的广泛认同”。这是智慧的中华儿女对人类进步的贡献,也是中华儿女对全人类应尽的义务。

1.2、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着中国的过去、现在以及将来,它并不只是静静地躺在博物馆中的展品,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活生生的体现着,它让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得以保存,历史得以延续,它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育中,中国传统文化是绝对不能被抛弃的,否则我们的民族就失去了灵魂,那就更不用去说民族复兴了。

1.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特色

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就是核心价值观,是人民群众的智慧结晶。美苏争霸的结束使世界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发生大的全球性战争,但并不意味着强权与霸权的结束,只是转化成了和平演变的形式。就是不断对目标国家进行文化传输,从而使其内部大众否认本国主流价值观,最终导致国家动乱。这就表明,在软实力竞争的形势下,被大众广泛认同的主流价值体系很重要。中国必须要有具备自己民族特色的精神标识和价值体系。只有大众能够深切感受到的、热爱的、认同的才能被广泛的接受。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从中国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出发,具有中国特色。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当今,我们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潮中阔步前行。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记载着得与失,成与败。“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这就是对传承与创新的最好诠释。

2.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意义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关于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与目标。从古至今,中国的繁荣富强理念一直深入人心,中华民族的富强理念始终是将德治和仁爱与发展相结合的,如儒家着名的“庶、富、教”思想。在生产发展,并满足人民基本物质生活需要的基础上,我们必须加强教育,经济和文明要均衡发展。很多人也许认为“民主”是源于西方的话语,但世界上任何国家和地区的民主都有与其历史文化相关的内涵。为人民服务正是当代中国民主观念最真切的表达,我们借鉴了古代“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而“和”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2.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意义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关于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与目标。中国传统和现代法治思想都体现了维持社会秩序,达到自由、平等、公正的目的。儒家主张“礼治”,礼是社会的行为规范,通过启发、诱导、教化的方式来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儒家对中国平等、公正思想的影响较大,主张“有教无类”,推行德政、仁政,倡导贤人政治,“学而优则仕”。《孟子·滕文公下》描述了君子应具备的人格特点,同时也描述出了儒家自由人格的特点。不是将每个人刻画成统一的形式,而是和而不同。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之处,也是其与当代主流价值的契合点之一。

2.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层面的意义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关于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与目标。可以说它是直接来源于传统文化之中的“爱、敬、诚、信、善”等思想。儒家在中国传统社会有着重要地位,因而,儒家的价值观就是传统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可以概括为“仁”或是“仁爱”。从而引申出许多价值观,如“仁、义、礼、智、信”等,这些都体现了对爱祖国、爱事业、爱他人等观念的倡导。《大学》提出的“三纲领”和“八条目”关于为学做人的纲领性表达中也包含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内容。

3、如何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那我们在生产实践和社会、文化建设中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益的成分借鉴过来呢?

3.1、传统文化的实践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前人的实践中形成的,是我们进行价值观建设的重要思想来源。实践是检验理论知识的最好的试金石,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回归到实践中去,充分发扬宝贵的传统文化。在经典读本中,对爱、敬、诚、善等概念有大量的阐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写进教材,走进课堂,融入思想,去理解它的真正意义,有利于我们去践行这些价值观。公民若能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做到诚信、友善、敬业,爱国之情必定油然而生,从而形成公平正义的社会。

3.2、辩证的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习近平同志曾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这就要辩证的对待历史继承与创新发展的关系。在现代化建设的中国,最紧迫的就是要明确用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我们的传统文化,怎样用传统文化为建设和发展服务,怎样用传统文化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就是合理的继承,与时代相符的创新,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时代特征。

3.3、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一传播到中国,先进人士就视它为法宝,也正是马克思主义指导着中国共产党带领我们中华儿女历经艰辛,完成了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进行了改革开放。最终取得胜利,主要是因为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并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因此,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也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进一步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科学性,更好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总之,我们要一分为二的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处理好历史性传承与时代性创新发展之间的关系,要将今天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让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下的建设中发挥最好的影响力。我相信,只要我们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不懈地奋斗,人民生活就会更加幸福,国家就会更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田海舰,田雨晴。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2):48-50.

[3]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

[4]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北京:人民日报,2013-03-03.

[5]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