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病因是?西医怎么治疗?中医药怎么搭配治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医胃病分型及病因病机 慢性胃炎病因是?西医怎么治疗?中医药怎么搭配治疗?

慢性胃炎病因是?西医怎么治疗?中医药怎么搭配治疗?

2023-07-06 18:2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而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平均十个月至四年才将发展为恶性肿瘤,表明随着异型增生程度的增加其越易病变。另有欧洲2012年的一项病前病变指南指出监测异型增生是二级预防胃病的可靠策略。

2.发病机制

关于慢性胃炎伴轻中度异型增生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甚明了。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研究发现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发生发展过程中涉及多种抑病基因、原病基因的异常改变。

如原病基因(如Bcl-2/Bax、CerbB-2)、抑病基因(如p53、p16)、增殖相关基因(如Ki67、PCNA)等,临床通过监测这些病基因的表达,可以尽快发现并治疗慢性胃炎伴异型增生,进一步降低胃恶性肿瘤发生率。

抑病基因p53包括突变型和野生型两种类型,其最易突变,功能最强大,研究最透彻,吸引了当今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关注。野生型p53可使病细胞凋亡,从而降低病变,另外还拥有帮助细胞基因修复缺陷的功能。

p53基因一旦突变,可导致新生血管生成,有利于肿瘤的快速生长,会提高病变,故临床上常用于胃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原病基因Bcl-2能够编码特定蛋白质,而这些蛋白质在调节细胞凋亡方面意义重大。3.西医治疗

目前西医治疗慢性胃炎伴轻中度异型增生主要以对因治疗、减轻症状为主:Hp消息予根除HP治疗;质子泵抑制剂(PPI)及H2受体拮抗剂常用于反酸、上腹痛或胃镜提示胃黏膜糜烂的患者。

以上腹饱胀恶心或呕吐等为主要症状者可用促动力药。可使用胃黏膜保护剂结合促胃肠动力药治疗伴胆汁反流者;进食相关的腹胀纳差等消化不良症状者可考虑应用消化酶制剂。

另有国内多项研究证实,诸如硒酵母、叶酸 、维甲酸、天然胡萝卜素、环氧化酶-2抑制剂、抗氧化剂对胃上皮异型增生均有一定的逆转作用,但仍需深入研究和临床验证。目前临床上尚无确切有效逆转胃上皮异型增生的药物。

二、中医对慢性胃炎伴轻中度异型增生的认识

1.中医称谓

慢性胃炎伴轻中度异型增生是一种临床常见病,中医一般将其归属于 “胃痞”、“嘈杂”、“泛酸”、“胃痛”等范畴。“胃痞”在《伤寒论》中又叫“心下痞”, 在《内经》中称谓更多,如“否膈”、“否”、“满”、“否塞”等。

古代医籍对“胃痛”的称谓较纷杂,如《金匮要略》和《伤寒论》称为“心下痞硬”、“心下痛”,《内经》称为“胃心痛”、“胃脘痛”,另有其他古书医籍称之为“心胃痛”、“心腹痛”。

2.中医病因病机

关于慢性胃炎伴轻中度异型增生的病因,一般认为多与外感表邪、忧思恼怒,情志不遂、过食冷饮或辛辣香燥、或先天不足,久病脾胃受损,体虚诸劳等因素有关,导致气滞、血瘀、食积、湿热、痰湿、热毒等,互相结聚于胃府。

进一步造成胃络损伤,引起胃黏膜充血肿胀、组织细胞增生而为病,其病位虽在脾胃,但与肝联系密切。传统中医认为,慢性胃炎伴轻中度异型增生的中医病机不外乎虚实二端,发病初期实多虚少,以实证为主,后期虚实夹杂,以虚证为主。

现代医家看法则较为纷杂,王汝新、牛华珍等提出情绪抑郁,过食辛辣,可造成脾胃受害,外邪入侵,渐入营血,导致胃络瘀血。蔡涂认为本病以气阴亏虚为本,以气滞血瘀为标。

于世良、韩继春等认为本病虽病及脾胃,但和肝联系密切,肝失条达是慢性胃炎伴异型增生发展进程中不可忽视的新的因素。李佃贵教授经多年研究发现,如今本病已多为实证(瘀滞热毒证)。

赵绍华教授认为大部分慢性胃炎伴异型增生患者发病与肝脾功能失调有关,病机为肝郁乘脾,病初在气,久病入血,后期出现胃黏膜肠化甚至异型增生,临床治疗应注重疏肝健脾、调补脾胃、行气活血、解毒散结。

李海文综合各家观点,从病毒方面分析胃上皮异型增生,认为初期主要是病毒夹湿夹瘀,若进一步发展,则气滞血瘀,病毒积聚,可进展为胃病。

魏晓茹等研究431例慢性胃炎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其中 168例脾胃虚弱证,93例胃络瘀血证,59例肝胃气滞证,52例脾胃湿热证,35例肝胃郁热证,24例胃阴不足证,排名前三位的依次为脾胃虚弱证、胃络瘀血证、肝胃气滞证。

由此可见,本病后期虽多呈虚实夹杂,但早期仍以实证为多,临床辩证为气滞血瘀者也很常见,且与肝联系密切,肝郁中乘脾胃,易致气滞血瘀,损伤胃络,进而出现胃上皮异型增生。

3.中医药治疗

中医药对慢性胃炎伴轻中度异型增生的治疗以审证求因、辨证施治为主。在具体治则治法方面,许多医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了不同的认识。

杨少山教授主张慢性胃炎伴异形增生从肝论治,分为四种证型:肝郁脾虚证,治以疏肝健脾和胃;肝郁阴虚证,以养阴柔肝和胃为主;肝胃郁热证,则清热疏肝和胃;肝郁气滞证,予以疏肝理气和胃。

董建华认为胃的生理特性为“降”,病理特征为“滞”,治疗胃病要注重于“通”,其临床治疗胃病时,常运用通降法,分为:辛甘通阳、辛开苦降、理气通降、平肝降逆、降胃导滞、升清降浊、通腑泻热、散寒通阳、滋阴通降、化瘀通络。

蔡淦主张通补兼施,在疏肝和胃、益气健脾的同时,予以理气活血化痰。理气者,疏肝理气用佛手、柴胡、八月札等,畅中理气用木香、厚朴、枳实等,理气止痛用郁金、元胡等。

活血者,轻症血瘀多用桃仁、当归、川芎、丹参等养血活血,重症瘀血多用石见穿、三棱、莪术破血消瘀;化痰者,渗湿化痰用泽泻、茯苓、生米仁等,消食化痰用鸡内金、焦神曲等,散结化痰用贝母、瓜蒌等,醒脾化痰用半夏、陈皮、甘松等。

沈舒文认为毒瘀交阻是本病的基本病机,初期毒重于瘀,常用蒲公英、黄芩、左金丸、栀子、半枝莲,清热燥湿,兼化毒瘀;中后期瘀重于毒,瘀毒交阻,与气相结,也可兼食滞、湿阻,常用黄药子、刺猬皮、莪术、穿山甲、三棱等化瘀通络,少佐苦寒。

治萎缩以辛润酸甘收为主;治增生则毒瘀并治兼散结。化瘀常用丹参饮、三七粉;行气化瘀尤重散结,常用山枸橘、慈菇、黄药子;解毒则从寒湿治,用九香虫、枸橘与厚朴、煌姜配伍。

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机制与下调胃黏膜 P53、Bcl-2、Ki-67 的表达有关。熊潭玮等发现,胃复春、加味柴芍六君方均可改善慢性胃炎伴异型增生大鼠胃黏膜病变,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胃黏膜P53 表达相关。

一项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发现萎胃汤能够明显降低胃黏膜P53表达,从而增强胃黏膜自我修复能力及屏障防御功能。加味香砂六君子汤被证实可明显降低大鼠胃黏膜P53 mRNA的表达,能够逆转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

研究显示,在三联疗法根除Hp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进行辅助治疗,能够明显降低Hp相关性胃病前病变患者胃黏膜中的 Ki-67表达,提示了中药治疗在下调相关病基因表达、阻止胃萎缩、肠化及异型增生向胃病转变过程中可能发挥非常新的的作用。

三、总结

目前,国内外对慢性胃炎伴轻中度异型增生的发病机理尚不明了,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研究发现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发生发展过程中涉及多种抑病基因、原病基因的异常改变,如原病基因、抑病基因、增殖相关基因等。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