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的认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医泄泻辩证分型包括哪几种 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的认识

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的认识

2024-07-12 09:2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我们认为本病与体质、湿邪、寒邪、热邪的关系是重点。在病因上,结合现代医学观点,本病至今未发现直接特异性病原体,其炎症反应关键是由免疫调节功能紊乱及大量细胞因子释放引起;因此,在本病致病因素上,本病虽可由感受外邪引起,但其致病之邪主要是内生之邪。而其发病及其病机转化与人体体质有关,内生湿邪始终是病理转化的要素,但湿多与寒或热邪在一起并存,其关键在于人体的体质,如人体平素多火,则湿从热化;如素体阳虚,则湿从寒化。

二、辨证分型

关于本病的西医诊断标准,1978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系病学会在杭州会议上制定了本病的第一个国内标准,1993年太原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讨论会又制定了新的诊断标准,后该标准被国家药监局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南》中采用。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2000年在成都全国炎症性肠病会议制定了本病的最新诊断标准。

目前国内对本病的中医分型存在很多分法。1987年中华全国中医药学会肛肠学会制定的溃疡性结肠炎诊治标准(讨论稿)中将本病分为湿热内蕴型、气滞血瘀型、脾肾两虚型和阴血亏虚型(11)。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于1992年9月在山西临汾召开的第四届全国学术交流会上,制定了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UC)的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试行方案),方案将本病分为湿热内蕴、脾胃虚弱、脾肾阳虚、肝郁脾虚、阴血亏虚和气滞血瘀等六型(12),国家药监局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南》也按照此标准分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2003年重庆会议上将本病分为大肠湿热证、脾胃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阴血亏虚证和血瘀肠络证(13)。《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将本病分为湿热内蕴证、脾虚湿困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肠络瘀阻证和阴虚亏虚证。

赵氏《大肠肛门病学》将本病分为湿热蕴结型、寒湿犯脾型、气滞血瘀型、热毒腐肠型、肝郁脾虚型、脾虚挟湿型、脾肾两虚型和阴虚肠燥型(14)。

郑红斌(15)认为UC病中医证型包括脾虚(脾气虚、脾阳虚、脾胃虚弱、中气下陷、脾虚湿滞)、脾胃寒湿、脾肾阳虚、湿热蕴积、肝脾不和、血瘀肠络、寒热错杂、气滞湿阻及肺气亏虚等中医证型。刘敏等(16)认为本病初起多为湿热型;若失治误治则发展为寒热错杂型;若脾胃素弱之人感受寒湿之气或湿热型、寒热错杂型过服寒凉药物,则多为虚寒型;上述三型迁延不愈则多为正虚邪恋型。

乔振纲等(17)对于本病,提出以虚实为纲辨证。实证为主者,分为以偏于湿热、偏于寒湿及偏于气滞;虚证为主者,分为偏于脾虚、偏于肾虚及脾肾俱虚。属实者,以中青年多见,责之湿热互结,寒湿互阻,气滞血瘀。属虚者,以老年人多见,责之气虚、阳虚、脾虚、肾虚。且“实证为主”和“虚证为主”的分型,均有一定相对性,并非绝对无虚,也并非绝对无实,属虚实夹杂者也并非少见,只是虚实偏重有所不同。

谭丹(18)认为本病应根据临床常见发病病因及病程分型。临床上可将本病活动期分为湿热内蕴型、肝气乘脾型、血瘀肠络型、内外合邪湿注大肠型、寒热错杂型;将缓解期分为脾胃虚弱型、脾胃虚寒型和脾肾阳虚型。张燕等(19)认为本病病机演变过程主要有三个典型时期,其证型的演变规律是:初发期为湿热蕴积大肠(湿热内蕴证),慢性间歇发作期为脾虚湿热共存(虚实夹杂型),慢性持续严重期为脾肾气血俱亏(虚证)。

目前,国内临床上对于本病的辨证多采用脏腑辨证及八纲辩证,而较少采用其他辨证体系。章浩军(20)提出本病可采用六经辨证,将其分为三阳热利证、太阴少阴寒利证、少阴痛利证、厥阴热利证和厥阴久利证。

吴志祥(21)运用中医理论对本病的乙状结肠镜像进行辨证,将本病分为湿热型、寒湿型、阴虚型、虚寒型和瘀阻型。

在上述分型中,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1992年山西临汾会议上提出的证型、《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南》中的分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2003年重庆会议上提出的证型及《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的分型,虽然提法上有不同,但其实质一样,均根据症状来分。然而上述标准存在一定缺陷,不能概括本病的全部证型,如临床上常见的寒热错杂型、正虚邪恋型等。且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提出痰湿停滞是其标,久病可寒热错杂,那么为什么没有寒热错杂证呢?其他分型方法中常根据病因、病机及病机演变过程划分,或按照结肠镜下粘膜表现划分证型,或病期(活动期与缓解期)与其他分型结合(如湿热内蕴、脾肾阳虚、脾胃虚弱等),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我们认为本病初起以湿热证为主,而中期多为虚实夹杂、寒热错杂证候,病久则多为正虚。另外,临床可根据结肠镜下粘膜情况,并结合症状分型,即做到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如结肠镜下见肠粘膜红肿、糜烂,辨证多为湿热内蕴型;如镜下见粘膜苍白水肿,多为脾胃虚弱型。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UC病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的探讨,我们认为目前国内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方面均存在一定争论,这与本病的临床特点有关。在病因病机上,本病虚实夹杂、寒热错杂特点明显。在辨证分型上,本病临床上常见虚实夹杂、寒热错杂情况。

参考文献:

[1]陈灏珠主编. 实用内科学第1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出版

[2]凌锡森等主编.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年第1版

[3]戴宝林. 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病机探讨及辨治体会. 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1:21(3)37~38

[4]韩锋. 溃疡性结肠炎证治体会. 新疆中医药,1995:3(4)22

[5]常东、劳绍贤.中医药内外合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0:7(3)40~41。

[6]王秀珍. 中医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临床体会. 天津中医,1999:16(5)11~12

[7]焦君良等. 从痈论治溃疡性结肠炎初探. 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2000:8(2)100~101

[8]李胜志、王大敏、李冀. 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UC)认识探源. 中医药学刊,2003:21(9)1450

[9]刘端勇. 从毒探讨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10(4)11

[10]吴金萍. 从气瘀论治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海南医学,1999:10(4)242

[11]溃疡性结肠炎诊治标准. 中国肛肠病杂志,1988:(3)42

[12]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试行方案).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4)239~240

[13]陈治水、危北海、张万岱等. 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5:13(2)133~136

[14]赵宝明主编. 大肠肛门病学.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301~303

[15]郑红斌等.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防治优势及辨证要点. 中国中医急症,2003:12(5)439

[16]刘敏、崔红生.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机演变规律及用药体会 河北中医学院学报1995:10(3)16

[17]乔振纲. “虚实”为纲治疗溃疡性结肠炎117例. 河南中医,1995:15(6)30~31

[18]谭丹. 溃疡性结肠炎的辨证分型治疗浅析. 中医药学刊,2001:19(6)555

[19]张燕、刘鑫. 溃疡性结肠炎的辨治思路及方法.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3:23(2)29~31

[20]章浩军. 六经辨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3:13(2)19~20

[21]吴志祥.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乙状结肠镜象辨证分析. 实用中医药杂志,2001:17(9)6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