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医治未病的意义是什么 治未病

治未病

2024-07-15 19:5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治”在中医里可是有多重身份,好比:整治、治理、修养、较量、征服、研究、治疗等。由此不难看出,中医里的“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治”是专指对疾病的诊治;广义的“治”泛指预防、摄生、保健、调理、治疗、康复等多重涵义。“治未病”的“治”显然是广义的。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其实是说高明的医生不能只满足于精通对已病的治疗(“不治已病”),而更应通晓防病、防变于未然,即应做到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治未病”)。

那又如何理解“病”与“未病”呢?

要搞明白这个问题,其实首先要说明一点:“已病”和“未病”,中医的理解“病”与平时说的生病或者西医的“病”,三者其实不是完全等同的。

现代医学往往将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等的改变,视作疾病的客观指标,亦将症状明显而缺乏相应的阳性体征或实验室指标改变者称之为亚健康;

而亚健康状态的人,若求治于中医,通过辨证论治,中医临床能给予某一辨证结果,如脾胃虚弱、肝气郁结、心神失养、卫表不固、肝肾不足等等。

也就是说,这类病人西医未将其纳入疾病范畴,而中医将其视作有疾病的人。

反之,也有生化指标及影像学结果异常,而缺乏临床表现者,西医认定其“已病”,而中医却无症可辨,中医也可以认为这是“未病”。

“治未病”有什么标准吗?

如何界定治疗的开始和结束呢?

其实涉及到标准问题,更多的还是现代医学的概念,因为正如前面所言,“治未病”的“治”是广义的。

但是,如果一定要细究这个问题,这就涉及到了“治未病”的层次问题。关于“治未病”的层次问题,就相关的现代文献看,目前还尚不一致。

有分两个层次者,如教科书将其分为“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也有分为三个层次者,如有学者提出:未病先防、调摄养生——欲病救萌、防微杜渐——既病辨治、防其传变;

还有分四个层次的,即在上述三层次基础上,加上瘥后调摄、防其复发,作为第四层次;更有分六个层次者,有的专家细化并提出了:疾病有微而未显、显而未成、成而未发、发而未传、传而未变、变而未果的全过程。

这么多层次,看得头都要晕了,如果实际运用起来,还要属孙思邈提出的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变),最为简洁、明了、实用。

对于“未病”、“已病”概念,中西医有不同的理解,在提倡和贯彻“治未病”思想的医学实践过程中,中西医就可以取长补短,逐步融通。

那中医的“治未病”与“亚健康”

他们能等同吗?

常有人把中医的“治未病”与现代的“亚健康”等同看待,但这其实是不妥的。

首先,亚健康的概念定义,其实还不明晰,它只能说是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亚健康理论上来说不能算某种疾病.

亚健康是一个范围广范、种类繁多、表现复杂、界限相对模糊的集合。微观思维方法为主体的现代医学,对它的认知和处理上存在着无法逾越的局限性,而这些恰巧是以整体思维为主体的中医学的长处和特色所在。

所以一说亚健康就提起中医,也无可厚非。但不能因此就等同于“治未病”。

“亚健康”状态仅仅是中医“未病”或者“欲病”过程中某阶段的表现,它是病前的一种状态、一个过程、一段区间,不能概括为中医“未病”的全部,更不能概括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等“治未病”思想。

中医的“治未病”思想针对的不仅仅是“亚健康”状态,而是包括“亚健康”状态在内的、具有更广泛的、具有超越时空意义的医学理念。

所以,这里就能回答小明的问题——治未病贯穿于疾病的始终,没有固定的开始时间,也没有明确的结束时间;治未病就好比如何保持健康,是一个人的终生事业。

但是,如果疾病已经发生了,就需要实际治疗的介入,在治疗中体现出治未病的思想,而不能讳疾忌医,妄图靠养生调摄来治病;同理,靠调理能解决的事情,一定不要等到生病了才治呀~

- - - 全文完 - -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