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如何进行全面、系统、有效的问诊?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医临床诊断标准是什么内容 中医临床如何进行全面、系统、有效的问诊?

中医临床如何进行全面、系统、有效的问诊?

2024-07-12 13:4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2

系统问诊

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认为,各种疾病是由一定的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致使一定部位发生损伤,局部病灶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出现症状或客观指标的异常。因此中医问诊必须要系统收集判断病因、病机、病位的诊断依据,并且三者缺一不可。但在临床症状比较典型或病因、病机、病位三者中一个指向性比较明确的时候,往往会忽略其他方面。所谓系统问诊是多因素问诊而不是单一因素问诊。

在系统问诊时,应从病位问起,渐及病因、病机,因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一般是从“有形可征”开始的。具体而言,病位的认识是以五脏六腑为核心,联系其相应经络、官窍、肢体等,逐渐扩展开来。但病因、病机、病位三者并不是“平面”化的,应注意三者内部或三者之间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关联。例如,对于病因“湿热”的问诊,要区别是湿热相合,还是湿邪郁热;湿热同在气分,或营分,或血分,还是湿在气分,热在营分等。

03

病证结合

中医应用理论认识、防治疾病的途径是辨“证”和诊病,但主要是辨“证”,但诊病也是不可或缺的。问诊过程中应“先识病,后议证”。通过患者的主诉即可确定主症,而作为主症的某个或几个症状,多出现于临床的某些病种之中。例如咳嗽,就多见于感冒、肺胀、痰饮、肺痈等之中。倘若见到咳嗽一症,问及患者尚有胸中胀闷、咳痰、气短而喘等症,该患者极有可能为“肺胀”一病,随后可依据肺胀的常见证候类型,知常达变,先常证后变例,结合前文系统问诊的要求展开深入问诊。

04

问辨结合

《内经》云:“故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说明中医临床诊断是“司揣内外”的过程,即“诊”与“断”往复进行的过程。具体体现在问诊之中即须“问辨结合”。

如一患者临床表现为“恶寒、发热、鼻塞、喷嚏、咳嗽、无汗、头痛身痛、流涕”,初步判断其病因是“寒”。但患者尚诉及咽喉疼痛,查体发现其咽喉红肿,通过“辨”发现其病因中可能有“热”。

但临床上往往“孤症不立”,根据知识库还应询问患者是否有“口渴”“小便黄”“鼻涕粘稠”等症状,若患者有上述症状,则病因“热”的诊断成立,该患者极有可能为“寒包火”证;倘若无上述症状,则此热极有可能是“客热”,并不是真正的“热”邪。此为寒邪郁闭,郁阳太过而已。治疗时通过解表散寒,解决了前因“寒”,后果“热”自然会解除。

05

诊断与鉴别诊断交织进行

中医临床诊断的过程实质上是对拟诊断“病种”与“证候类型”确定或排除的过程,因此诊断与鉴别诊断交织并贯穿于问诊的全过程。中医传统的鉴别诊断有症状、证候、病种3种鉴别诊断方法。但每一种鉴别诊断都以问清症状与症状鉴别诊断为基础。

临床上的某一单一症状,其产生的机理并不是单一的,绝对不能简单一一对应。单一症状往往是诸多病因、病机、病所相互作用的归序。因此单一症状属性的认识,要从病因、病机、病所三方面分别进行。例如,口渴一症,其产生机理就有热伤阴津、暑伤阴津、火伤阴津、燥伤阴津、水聚津液的不同。其中,热伤阴津有胃(气分)热伤津、阳明风热犯表(卫分气分)伤津、太阳(卫分)风热(温)伤津、手太阴(卫分)风温(热)伤津、其他脏腑经络热邪伤阴津、脏腑郁热等差异。此种实例在临床上不胜枚举。口渴的各种异常现象与疾病的病因、机理等属性有一定程度上的对应相关性。若欲认识每一个具体患者具体时间段的疾病性质,医生还需针对具体患者当时的口渴进行分析和鉴别,才能判断出引起口渴的原因、机理和来路,进而对患者疾病性质的认识有帮助。

症状鉴别主要有本症鉴别、伴随症鉴别两种方法。所谓本症鉴别即根据某一单独症状的特点,初步鉴别该症本质属性的方法。例如,疼痛一症,刺痛多血瘀;酸痛多湿邪;隐痛多虚证等。伴随症鉴别即借助该症状相伴随出现的其他症状来进行鉴别。例如“咳嗽”一症,若“卧则咳”,多为饮邪或热邪;咽喉越咳越痒则多为“伏风”。

06

动态问诊

疾病从发生、发展到结局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在疾病过程中由于致病因素的不同,患者体质的差异,外在环境条件的不一致,以及医护措施的差别,均会影响到病程的演化,从而导致疾病过程复杂多变。在此过程中,症状是病史的主体,亦在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症状的特点及其发生发展与演变情况,对于形成诊断起重要作用。

动态问诊时应注意某一症状的前后对比,“这个症状原来如何,现在又如何”。动态问诊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点。

第一,单个的症状及其变化;

第二,单个的体征及其变化;

第三,与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终结疾病的客观经过中的每一个相关事件;

第四,疾病每种现象与时间的关联性。

一个中医问诊水平的高低体现了其临床基本功的扎实程度,更反映了其运用中医思维进行辨证论治能力的高低。朱熹说:“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在中医临床问诊以及问诊的教学过程中,倘若可以真正作到“问所当问”,厘清问诊思路,便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如何从中医角度去观察疾病认识疾病的问题。

本文来源:本文为授权原创文章。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并注明转自杏林学苑(xinglinxy)。本微信所发布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历史文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