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万千旅客生命的“平凡英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东航突发事件案例视频播放 守护万千旅客生命的“平凡英雄”

守护万千旅客生命的“平凡英雄”

2024-07-16 22:4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021年4月30日,在新疆多个民航单位的紧密配合、通力协作下,南航CZ6820航班在已经关闭舱门、准备起飞的情况下被紧急叫回,成功保障一名断臂男孩从新疆和田前往乌鲁木齐完成救治。这场跨越1400公里、惊心动魄的陆空接力,这场充满爱心的生死救援,为这个男孩的生命开启了新的春天。根据该事件改编的电影《平凡英雄》于今年9月30日上映后,获得了诸多好评——“我哭得稀里哗啦,平凡也能热气腾腾”“真的永远会被中国人的温情打动”“在电影院里哭成了泪人,让我相信这个世界善意无处不在”。

生命至上,为每一个生命全力以赴,这是中国民航在面对类似紧急运输、医疗救助等突发情况时一以贯之的行动准则。在一次次生死救援中,那些敬畏生命、训练有素、义不容辞的民航人成为守护万千旅客生命的“平凡英雄”。

奇迹背后是高效的机制

无论是患病旅客紧急运输还是人体器官快速转运,都离不开高效的运行机制作为保障。

在救治和田断臂男孩事件发生后的这段时间,和田机场的工作人员得到了巨大的鼓舞,着手开辟了“蓝天生命通道”。《新疆日报》报道,“(我们)在航站楼值机大厅‘蓝天生命通道’快速保障阵地配备了轮椅、担架、爱心座椅等设备设施,派出流动问询人员提供主动服务;安排专人协助办理值机手续、安检、登机等,确保重病、突发疾病、意外重伤转运救治旅客在最短时间内顺利乘机,为救治争取宝贵的时间。”和田机场总经理田炜说。

以断臂男孩紧急航空运输为典范,新疆民航在2021年将持续强化特殊旅客服务保障作为面向社会的办实事任务。为完善患病旅客紧急运输绿色通道机制,用实际行动践行“敬畏生命”宗旨,新疆民航各单位均制订了紧急救助和运输应急工作预案,尤其是针对临时性突发情况的服务办法和处置程序,严格落实“首问责任制”,建立主动帮扶机制,耐心解决患病旅客的问题,做好人员引导、轮椅设备、协助登机、特殊餐食等服务,第一时间开辟绿色通道,协助患病旅客办理值机和行李托运手续,并安排工作人员全程引导,协助旅客顺利登机,确保患病旅客及时得到救助。

除了患病旅客紧急运输,人体器官快速转运也是民航人常要面对的与时间赛跑的挑战。今年《中国残疾人》杂志的一篇人物报道聚焦中国肺移植手术专家陈静瑜,现任无锡市人民医院副院长的他平均每3天就要做1台肺移植手术。从2002年到2022年,他总共完成了超过1500台肺移植手术,为无数患者和家庭带去了生命的希望。在报道中,陈静瑜提到最怕听到偏远地区有合适供体的消息:“作为一名医生,肺移植的战场不只在手术台上,在器官运输过程中就已经开始切除患者病肺了,我只是这场生命接力的最后一棒。合适的供体不可多得,但如果航班时间不理想,也只能忍痛浪费掉。虽然有包机转运的可能,但这需要患者有很好的经济条件,想广泛实施不现实。要与时间‘抢生命’,一条器官转运的绿色通道是必然。”

民有所呼,必有所应。作为行业主管部门,民航局勇于担当,始终大力支持建立人体捐献器官转运绿色通道。2016年,民航局会同国家卫健委、公安部、交通部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建立人体捐献器官转运绿色通道的通知》,对人体捐献器官转运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明确各方职责,规范和优化转运流程。其中,开通了人体捐献器官转运绿色通道24小时应急电话(010-64012907),确保运输顺畅。2017年,民航局编制了《人体捐献器官航空运输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人体捐献器官的航空运输保障流程,对人体器官获取组织(OPO)人员对接、信息核验、航空运输绿色通道、人员培训、特情处置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规范,也是将人体捐献器官航空运输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的具体体现。据统计,2017年~2021年,全国民航共开通人体捐献器官航空运输绿色通道9000余次,得到了国家卫健委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奇迹背后是专业的技能

在《平凡英雄》上映期间,“人民日报文艺”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篇由影片原型、南方航空新疆分公司乘务长赵燕所写的文章。她在那篇文章里写道:起飞前,地面医生嘱咐我,路上千万不要让孩子睡着了,同时要避免大出血。考虑到客舱密闭增压的特殊环境,我问医生:“如果大出血,我们该怎么办?”医生回复说:“加压包扎。”我立即明白,乘务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应急培训,就是为这种紧急情况准备的。

在万米高空的航班上,需要医疗救助的情况几乎每天都在发生。据不完全统计,空中紧急医学事件的发生率为22.6例/百万旅客,其中死亡率为0.1例/百万旅客~0.8例/百万旅客,每100万次飞行中就有210次因空中医学事件而紧急备降或返航,平均每12.6例就造成1次紧急备降或返航。这意味着空中乘务员必须掌握航空医学知识,具备丰富的特情处置经验。

作为乘务员,要想获得从业资格,必须通过严格的应急医疗知识和技能训练并接受定期复训,机组成员需要掌握对机载医疗用品和药品、防疫物品的基本操作技能,要具备创伤止血、现场包扎、骨折固定、搬运护送、心肺复苏、妊娠及分娩等应急处置能力,还必须熟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实施交通卫生检疫的应急反应程序。

对于机上常见的呼吸道堵塞、心绞痛、心肌梗塞、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脑出血、休克、晕厥、癫痫、急性酒精中毒、糖尿病急性发作、毒品反应、惊厥、抽搐、过度换气、精神疾病、中暑、低温症等医疗事件,航空公司都制定了具有针对性的处置程序,并对乘务员进行严格培训。

2018年4月18日,国内首部《空中医疗急救手册》发布。《空中医疗急救手册》为空中急救提供了详细的执行规范和操作标准,有效提高了空中救助的质量与效率,标志着中国空中急救事业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

据介绍,飞机上通常有三种机载应急医疗设备:一是急救箱,用于对机上人员受伤的止血、包扎、固定等应急处理。二是应急医疗箱,用于对机上人员意外受伤或医学急症的应急医疗处理。三是卫生防疫包,用于清除客舱内血液、尿液、呕吐物和排泄物等潜在传染源。

民航地区管理局航空卫生管理部门会定期组织对航空公司机载医疗设备配备的管理措施和程序,医疗设备外包装和标识,设备、药品和物品的种类、数量、有效期,航空公司紧急医学事件处置训练等进行监督检查,为旅客在乘机时的生命健康提供保障。

奇迹背后是普通人的挺身而出

在今年的国庆档,影片《平凡英雄》吸引了无数人观影,很多媒体也特别关注了这部影片。《中国青年报》报道,《平凡英雄》影片原型、南航机长汤辉忠讲述了他的感受。他表示:“在我十几年的飞行生涯中,第一次遇到飞机调头接送生命垂危旅客的情况。在这场生命接力营救中,我们每个人都是普通人,只是在岗位上尽责。”另一位影片原型、乘务长赵燕也回忆了救援当天的情形:“当通知飞机将回去接生命垂危的旅客时,飞机上没有一位旅客提出异议。101位旅客留出生命通道,为断臂男孩争取到了黄金救治时间,他们诠释了‘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我们全力以赴’。”

“奇迹背后是所有普通人的努力,这是老百姓自己的英雄故事。”陈国辉导演坦言拍摄《平凡英雄》是一种使命。

《辽沈晚报》曾报道过这样一件暖心事:今年8月20日,南航CZ6465航班从沈阳桃仙机场起飞,2小时40分钟后,一位年轻的女性旅客找到乘务员邹菲,说她妈妈心脏不舒服,没有随身带药。乘务员迅速通过广播寻找医生,广播声音刚落,没想到离她们不远的座位上一下子站起来好几位旅客,他们说:“我们是医生,我们可以帮忙。”看到走过来的医生们,邹菲说当时别提心情多激动了。

原来这些医生是重庆的中医,刚刚完成医学交流,计划返回重庆。几位医生立即围拢到患病旅客身边进行诊治,并建议先给其吸氧。乘务员遵照医嘱马上拿来氧气瓶,邹菲扶着氧气面罩,确保患病旅客的氧气供应。随后,医生用穴位按摩棒对患病旅客进行穴位按压。经过20多分钟的治疗,患病旅客的症状有所缓解。

虽然乘务员经过相关训练,能够应对部分紧急情况,但毕竟不是专业的医护人员。因此,就像《平凡英雄》所演绎的那样,如果乘务员得知旅客身体不适,会第一时间通过机上广播寻找医生。在媒体的报道中,挺身而出的医生旅客屡见不鲜。

为了更好地借助专业人士的力量处理机上紧急医疗事件,航空公司制定了一些措施。比如南航制订了“机上医疗志愿者计划”,面向全社会招募具有专业背景的志愿者,其专业信息会在航班起飞前上传到客舱移动系统,以便乘务员提前知悉。当机上旅客突发伤病需要医疗救助时,乘务员可直接邀请旅客中的志愿者提供救助。东航则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了医疗专家档案库,并利用机载设备在航班上自主识别、联络医疗专家,一旦空中有旅客身体不适或者需要其他医学帮助,机组人员将与医疗专家一起第一时间展开专业救护,为挽救患者生命争取时间。(《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刘韶滨)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