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淝水之战,苻坚能带领前秦和北魏一样结束十六国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东晋什么时候灭亡 不打淝水之战,苻坚能带领前秦和北魏一样结束十六国吗?

不打淝水之战,苻坚能带领前秦和北魏一样结束十六国吗?

2023-01-22 22:4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门阀政治对皇权有极大限制,但相对的,他们也会在面临外部冲击的时候抱团对外。因为对门阀家族而言,以司马氏皇族为表面上的权力核心,实则形成的各大家族共享权力的局面能让他们分得最大的利益。而前秦发起淝水之战就是一场巨大的“外部冲击”,被前秦击败意味着所有门阀们都将面临失去或者损失他们奢侈权力的可能,所以他们会暂时停止内耗一致对外,淝水之战前夕桓冲担心建康安危要给谢安派兵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

魏晋传统则是门阀们团结东晋人民最有力的武器。从前燕、后赵乃至前秦,所有统治者都不乏许多汉化举措,苻坚出身的氐族更是十六国首屈一指具有极高汉化水平的胡族。但在4世纪,各族之间的隔阂还非常的严重,南北之间的地理分割又强化了这一个隔阂,所以在东晋人民看来,他们虽然遭受着东晋统治阶层残酷剥削,但“沦落异族”同样难以接受。苻坚在发动淝水之战之前就发起了规模巨大的夺取襄阳之战,虽然前秦最终攻占襄阳,但这一仗打的极为艰苦,苻丕十七万之众被朱序两万人阻挡在襄阳城下,背后少不了城中军民的同仇敌忾。

偏安政权则意味着东晋防守可以,要想北伐力实力和心力都不允许。整体上,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军事实力一直在南方之上。而且此时南方正在开发中,尤其是人口要少于北方,葛剑雄教授在《中国人口发展史》中估计,东晋人口在1000万-1500万之间,十六国人口难以估计,但黄河流域作为传统经济区,恢复生产的速率远高于南方开荒的速率是肯定的。另外,偏安的东晋内部势力相互掣肘也让晋军无心北伐。在淝水之战结束后,外部威胁消失,东晋迅速从一致对外变为内部消耗的常态,陈郡谢氏也摇身一变成为另一个改变权力结构的“外部冲击”,而事实上东晋发动的诸多北伐都是为了内部争权夺利服务的,桓温攻进关中问王猛关中人民为何不迎接晋军时,王猛已经隐晦的指出了这一点。

淝水之战东晋是理论上的最大赢家,但前秦衰亡的胜利果实却没有落入东晋手中,这与东晋政权的特点有关

所以,从上面几点分析我们可以大概了解,虽然东晋是淝水之战的绝对主角,但打不打淝水之战对前秦的外部环境影响不大,即使苻坚被劝住了没打淝水之战,守成有余开拓不足的东晋也很难有北伐的实力和意图。

而打不打淝水之战真正影响的,其实是前秦的内部环境。

淝水之战之后,前秦统治体系崩坏,那些被苻坚击败的羌族、慕容鲜卑、拓跋鲜卑们迅速躁动起来,在河北围住苻坚庶长子苻丕的是慕容垂,在山西击败苻丕葬送苻丕最后力量的是慕容永,五将山捉住苻坚最终将其杀死的是姚苌,困死苻登让其败亡的是姚兴,正是前秦内部的异族势力最终葬送了前秦帝国。

理论上,在不发动淝水之战的前提下,前秦的统治体系不至于一瞬间崩溃,但即便如此,苻坚依然很难带领前秦实现北魏的丰功伟绩、结束“十六国”,因为前秦时期的民族融合问题苻坚非常难处理。

整体上,苻坚对强势异族的处理有两种比较典型的策略,一个是高官厚禄收买拉拢异族高层,一个是做强做大本族势力。

过度收买拉拢异族高层是被苻坚后世最被诟病的一个政策,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对苻坚有个说法:

有功不赏,有罪不诛,虽尧、舜不能为治,况他人乎!秦王坚每得反者辄宥之,使其臣狃于为逆,行险徼幸,力屈被擒,犹不忧死,乱何自而息哉!

苻坚在统一北方过程中,对敌国降将乃至叛乱之人的宽宏大度程度确实令人不解,这不仅在十六国,在中国历史上也不太常见,这与以王猛、苻融等人希望尽快除掉羌、鲜卑等异族高层的鹰派做法产生了强烈对比。这一点在王猛用金刀计对付慕容垂的时候体现的非常明显。

王猛对羌族、鲜卑等降臣降将布列朝廷非常担忧,多次劝说苻坚尽早除掉,但苻坚一直不听。王猛心急如焚,借着370年伐燕的机会从慕容垂那里借来了他的随身金刀,等带着大军出征之后又收买了慕容垂之子慕容令身边亲信,献上慕容垂的金刀作为信物,用伪造的书信诱导慕容令叛变,等到慕容令真叛走之后,又立马报告苻坚此事,希望借此除掉慕容垂。

作为一个敌国降将,又是一个非常有能力乃至功高震主的人物,亲儿子叛变了,慕容垂可谓是九死一生,这里也能看出王猛真狠下心来时候的狠辣。可当慕容垂心虚逃到了蓝田,苻坚派出的骑兵追到慕容垂的时候并不是要处死他,而是解释苻坚依然相信慕容垂,慕容垂则得以逃出王猛的金刀之计。

第二个思路则是做强做大本族势力,乃至最后采用了“军事殖民”的手段希望控制全国。

苻坚与王猛的君臣相知是历史上的一段佳话,则经常被用来作为前秦政权开放包容、积极吸纳汉族士大夫参与统治的例证。但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发现,苻坚时期的著名汉臣除了王猛、邓羌等人数量不多。

而在军事权力方面,苻坚信任、依赖以氐族为代表的部分胡族人物就更加明显。比如蒋福亚先生在《前秦史》中提到:

王猛出将入相,一般所统兵马只有两万左右,而且每次都有氐族将领为其副手。王猛领兵最多的是灭燕之役,为数六万...苟苌灭凉,领兵十三万;苻洛灭代,领兵三十万;苻丕夺取襄阳,领兵十七万;即使是苻雅击灭小小的仇池,也领兵七万。

苟苌、苻洛、苻丕、苻雅出身氐族上层,单纯从领兵数量上就能看出苻坚心中对本族人物的充分信任。

而建元十六年(380)七月,苻坚又推行了另一个比较罕见的“复古政策”,也就是让宗室亲贵带领一定的氐族到前秦各地分封镇守,分封的亲贵“世有其国”,宗室亲贵之下还有一定数量的中层干部,也是“世有其官”,这与方面西周分封姬姓贵族到各地建国监控异族、拱卫王室有非常相似的地方,所以王仲荦、蒋福亚等人称之为“军事殖民”。

可以看到,苻坚这两手处理异族的策略是相互搭配的,一方面不计代价的宠信笼络异族高层,但同时给予本族势力核心的军政权力,预备着最为危险的情况,可以说是胡萝卜加大棒了。

在没有发动淝水之战的假设下,苻坚有能力运用这两套策略稳住前秦局势,但这两套策略上限比较低。

苻坚并非入司马光所说的赏罚不明,他花费大量资源对异族高层的收买笼络也是他内政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苻坚拿出了大量资源来笼络羌、鲜卑等高层,但当时前秦内部中下层的危机与矛盾来的更加深刻难以调和,蒋福亚先生在《前秦史》中做了精辟总结:

从汉国到淝水之战前夕,北方的民族关系确有变化,民族融合也在进行,但不能估计过高。前秦境内民族成分复杂、民族界限清晰,各民族甚至各集团间矛盾重重。

前秦兼并战争中掠夺了大量人口,这些人口很多都处在氐族和本族贵族严重剥削压迫之下,在不消灭异族的核心贵族力量前提下,非常容易发生叛乱。而“军事殖民”的弊端我们更加清楚,从秦朝开始,施行分封子弟政策的基本上没有好下场,给子弟权力越大危害越大,这些被苻坚分封出去的“诸侯”们。苻坚在的时候,这些人可以镇守各地,阻止可能出现的叛乱,苻坚一死,怕就个个变成独立王国乃至叛乱力量了,汉初七王之乱、西晋八王之乱例子就在眼前。如果苻坚不发动淝水之战,这个政策极有可能重演历史,成为葬送前秦的大雷。

所以,苻坚其实采用了相对合理的政策来处理前秦内部危机。即使是他最被诟病的对待异族高层的放纵宽容,也绝非妇人之仁,而是苻坚深入思考之后的合理选择。因为氐族起家的时机正是石赵末年的冉闵之乱,当年残酷的仇杀很可能带给氐族高层深深的震撼,而且苻坚继位之前的苻生就是采用强硬手段对待威胁自己地位的人,结果搞得天怒人怨,给了苻坚机会。他在屡次三番宽宥慕容垂等人的背后,其实也有类似的一些考量。

王猛等人的建议当然也有道理,但杀掉慕容垂、姚苌就能消除慕容鲜卑、羌族的威胁了吗?恐怕是不可能的,因为慕容鲜卑和羌族可不是几百几千人,他们是数万数十万的规模。这些人族群联系紧密、向心力强,杀掉贵族会不会激起整个族群的反弹?是不是会提前引发慕容鲜卑和羌族叛乱,都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而如果我们把前秦和北魏放在一起做一个简单对比,就更能明白,在历史进程面前,发不发动淝水之战就显得那么无关紧要了。

首先从外部大环境来看,经过前秦灭亡之后十几年绞肉机一般的残酷战争,羌、氐、慕容鲜卑的上层统治力量基本被扫除。等到拓跋珪登场的时候,慕容垂已经风烛残年,后秦也已经风雨飘摇,他不需要面对苻坚曾面对的慕容垂、姚苌等风云人物,也不需要面对依然有强大建国实力的羌族、氐族和慕容鲜卑,北魏发展的外部环境要远优于前秦。

再从两个政权自身发展来看,北魏的整体节奏比前秦要稳健的多。拓跋珪386年建立北魏,拓拔焘439年灭亡北凉终结十六国,统一北方,经过了53年,历经道武帝拓跋珪、明元帝拓跋嗣和太武帝拓拔焘3代帝王的建设。而且拓跋珪在位23年,拓跋嗣在位25年,都是长期稳定执政的皇帝。

而苻健351年关中建国,等苻坚376年统一北方的时候仅仅过去了25年,不到北魏建国到统一北方时间的一半。前秦同样经历了苻健、苻生和苻坚3代帝王,但其中苻健在位4年、苻生2年,苻坚是杀苻生继位,可以说是没有经历过稳定的皇位更替。

更长的统一时间、更稳定的皇位更替、皇帝更长的在位时间都意味着北魏的统治基础更加稳固,有足够力量消化内政外交压力。而前秦统一速度过快,导致太多的不同势力毫无准备的被纳入前秦统治之下,这些势力既有野心勃勃的上层权贵,也有人数众多的本族民众,不稳定性太大。

但无奈的是,前秦迅速的扩张既可以说是苻坚一朝君臣用力,但也是一种零和博弈之下的无奈选择。前秦氐族兼并姚襄带领的羌族是因为氐羌一直在缠斗,前秦不击败羌族,自己就会处在危险之中。前秦灭亡前燕更是如此,在慕容垂叛逃之前,前秦其实一直面临着前燕巨大的压力,坐拥完整的华北富庶之地的前燕立国时间更长,经济基础更加雄厚,要不是慕容恪去世换上来一个鼠目寸光、视财如命的慕容评,三番五次给前秦机会,真按照慕容恪生前的规划要慕容垂主政,统一北方的极有可能是前燕而不是前秦。

所以当慕容垂叛逃,前燕腐化堕落,苻坚毫不犹豫的就派王猛发起了灭燕之战,因为这不仅是兼并华北、幽州、塞外广大土地的诱惑,更是一场生死博弈,前秦迅速吞并前燕是当时最好的选择。这些兼并战争带来的“鲜卑、羌、羯,布诸畿甸”的局面,反而在当时显得无足轻重了。

当然,苻坚个人前后性格的转变也带给了前秦和北魏不同的命运。王猛死后,苻坚确实日渐好大喜功、奢靡享受起来,对于扩张领土的渴求也更为强烈。比如苻坚和拓跋珪面对西域的不同态度就是如此。

我们都知道苻坚在发动淝水之战之前让吕光带大军征服了西域诸国,这一战不管是从拱卫关中也好,还是从为后来发动淝水之战做准备也好,理由其实都不够充分,这背后还有苻坚好大喜功、希望打通商路获取更多财货、乃至引入西域佛法巩固统治等诸多不好在面上讲的原因。

而十多年后同样打了一辈子仗的拓跋珪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当时有大臣建议按照汉朝先例攻略西域,“以振威德于荒外,致奇货于天府”。但拓跋珪坚决反对:

汉氏不保境安人,乃远开西域,使海内虚耗,何利之有?今若通之,前弊复加百姓矣。

可以说体现了一个具有相当眼光的政治家审时度势之后的克制与理性。

所以我们这样可以说,正是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之下,前秦不得不采用了速战的策略,加上苻坚一朝君臣用力,也许还得加上苻坚个人的欲望,带领前秦二十多年就完成了从建国到统一北方的壮举。而北魏建国之时,外部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曾经强大的“五胡”们眼见起高楼又眼见楼塌了,实力都遭受了严重削弱,让拓跋珪得以从容“广积粮缓称王”,先平定代北地区大小势力,等慕容垂去世之后再挥师南下灭亡后燕,而且终生没有大规模染指西域和南方,为近一个甲子之后的拓拔焘终结十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北魏外部环境比前秦优越,在拓跋珪拓跋嗣拓跋焘等优秀帝王的苦心经营之下,最终才完成了北方统一

总之,淝水之战对前秦最大的影响是内部环境,苻坚如果真的被劝阻住不发动淝水之战,对前秦内政建设,尤其是民族融合具有非常好的益处。但人是不能脱离开时代的,那些扭转时代的都是千年难遇的人物,诸如本朝太祖这样的不世出人物可以说凤毛麟角。在4世纪,民族融合正在过程中,民族融合是北方历史发展的主线,谁掌控了民族融合主动权,谁就能掌控北方局势的主动权。

苻坚收买异族高层和做强做大本族力量两套手段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民族矛盾,这也是前秦能够统一北方的重要基础。但前秦说到底依然是个民族性明显的政权,不断的征服战争对各民族的屠杀掠夺和人口迁徙也一定激化了民族矛盾,着并不是苻坚胡萝卜加大棒就能解决掉的。

苻坚以一己之力把汉氐羌鲜卑笼络到了“前秦”这面旗帜之下,已经算是一个极大的推进了,正如田余庆先生所说:

苻坚之兴, 兴于他缓和了民族矛盾;苻坚之败, 败于他远未消弭民族矛盾。

但苻坚、王猛等人所做的努力并没有白费,苻坚在当时纷乱的十六国时期带给了北方人民久违的长时间的安定,黄河流域、关中地区得以获得喘息,经济有所恢复,而后来拓跋珪以及北魏历代皇帝的施政策略中有许多都能看到前秦的影子,这可以说是苻坚和前秦之于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所在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