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十五讲》摘抄整理(一)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东方与西方的科学原文摘抄 《西方哲学十五讲》摘抄整理(一)

《西方哲学十五讲》摘抄整理(一)

2024-07-15 22:2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西方哲学十五讲》张志伟

第一讲 智慧的痛苦

哲学形态的三类型:西方哲学、中国哲学和印度哲学

按照“哲学”这个概念的起源和比较严格的意义,哲学就是西方哲学。如果考察各种哲学形态,我们倾向于使用“思想”,“哲学”则是西方思想所采取的特殊形式。

当然从广义上将西方思想、中国思想和印度思想统统叫做“哲学”也未尝不可。

“西方哲学”中虽然有“西方”二字,但却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地域或空间概念,而是指一种不同于中国和印度思想的思想形态。实际上,作为西方哲学两大源头的希腊哲学和基督教思想,都起源于世界的东方。

 

·哲学是什么 什么是哲学

一门两千六百多年历史的学科,竟然直到今天还不知道自己“是什么”。

并不是说哲学家们没有给哲学下定义,问题在于,有多少哲学家就有多少种关于哲学的定义,而且相互之间从来没有达到过起码的共识。不仅如此,在哲学领域的几乎所有问题、概念、理论学说和体系都处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境地。

哲学简直就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场”——[英]霍布斯

1.概念来源及其内涵变化

哲学这个观念源于希腊语philosophia,由philos和sophia组合而成,意思是“爱智慧”。

为什么哲学通常是被看做“智慧”的同义语,而其本意却不是“智慧”而是“爱智慧”呢?因为“智慧”之为“智慧”并不是“小聪明”,也不是一般所说的“明智”,它指的是宇宙自然之最深邃最根本的奥秘,标志的是一个至高无上、永恒无限的理想境界。由此可见,真正意义上的智慧与通常所说的知识是不同的:知识或者科学知识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它们通常都具有功利性或有用性,而人类追求和热爱智慧却没有别的目的而只是为了智慧本身。换言之,哲学家原本或者应该是最谦虚的人,它们知道人至多只能爱智慧而不可能占有智慧,因为人生有限而智慧绝对的无限。

不幸的是,哲学家的“野心”逐渐膨胀,越来越大,他们的理想是要发现和破解整个宇宙的奥秘。所以,他们实在不甘心只是爱智慧。与此同时,自然科学的进步和发展亦给予了哲学家以很大的鼓舞:既然自然科学可以成为普遍必然的真理性只是,那么作为一切科学的基础的哲学当然也不例外,而且更应该成为真理性的知识。于是,使哲学从“智慧之爱”变成“智慧之学”就变成了哲学家们千方百计企图实现的梦想。

然而这个梦想因为违背了哲学的本性而注定无法实现。

2.哲学和科学、宗教的关系

科学或自然科学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作为人类认识能力的产物,它以理性为基础,其成果表现为具有一定的普遍必然性的知识和实用性技术。

宗教所依靠的不是理性而是信仰,它们产生于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亦即是对宇宙的真实存在和中奥秘以及包括人自己在内的所有存在物的来源、归宿和实在性的关怀或牵挂,因而宗教的对象是具有永恒无限之特征的超验的理想性的存在。

在某种意义上说,哲学居于科学和宗教之间:一方面它像科学一样属于理论思维,从根子上诉诸理性,另一方面它又像宗教一样起源于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追求和热爱的是永恒无限的智慧境界。

这种表面上的哲学优越之处实则是局限,哲学尴尬的境地便在于它的问题几乎都是无法解答或者没有终极答案的难题。

“哲学问题具有这样的形式:‘我找不着北’”——维特根斯坦

3.两种不准确的理解

(1)哲学是让人聪明而有智慧的学科

实际上与通常的观点相反,按照哲学的本性而论,哲学不是让人有智慧,而是让人知道自己没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热爱智慧的学问。而哲学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更是非但没有让人聪明,反而更糊涂了。

那么哲学是“世上无难事,庸人自扰之”么?确实,哲学问题并不是世界本身产生出来的问题,而是人产生出来的问题,不过它们并不是哲学家闲极无聊制造出来显示自己智力的东西,其实这些问题都来自与日常生活中许多看似不证自明,实则经不起推敲的事情。

我是谁?

“我”在那里呢?“我”究竟是心灵还是身体,亦或是心灵和身体的统一?心灵在成熟,身体也在成长,这是不是说“我”也始终在变化呢?如果“我”是变动不居的,“我”与“我”自己有没有同一性呢?……

 

(2)哲学是讲道理的学问

这话固然不错,但也要看对“讲道理”怎么理解。实际上所有科学都是讲“道理”学问。当然我们也可以说,相对于其他学科,哲学是讲“大道理”的学问,于是许多人便把哲学看做是对所有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但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这是20世纪以前传统哲学的观点。现在我们更倾向于把哲学看做是“分析”道理的学问。

4.一种观念

按照我们的哲学观,哲学不仅起源于问题,而且它的意义和价值就体现在永恒的探索之中(见智慧的痛苦),因而哲学是哲学史,哲学史是问题史。然而如果哲学史是问题史,那么我们的问题——“哲学是什么”——就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两个问题:“哲学是什么”和“什么是哲学”。

当我们追问某种东“是什么”的时候,通常在逻辑上问的是这种东西的“本质”或“本性”,亦即规定它“是什么”的“定义”。然而所谓“定义”所表述的即可以是曾经如此或者现在如此的实际状态,也可以是将来如此或应该如此的理想状态。在一般情况下,上述两方面是统一的,但是哲学却不在这“一般情况”之列。

这种区别给我们的启示是,哲学的定义具有更广泛的“宽容性”和“历史性”。关于哲学的规定应该体现它的研究领域和范围(这种领域和范围也有其不确定性),与此同时亦不应该企图以一种哲学思想代替全部哲学,除非这种思想可以涵盖归去、现在、乃至将来所有哲学(倘若如此,它也就不是“一种”哲学了)。

 

·智慧的痛苦

伊甸园的神话具有非常深刻的象征意义,它并不是说追求智慧才成为有死的,而是说人是因为追求智慧才知道自己是有死的。智慧的痛苦就源于此。

一方面人是自然的成员,像其他有限的自然存在物一样受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的限制,生生死死,不能自已;但另一方面人又是一种有理性的存在,他不仅试图以此来把握自然的规律,同时亦发出了超越自身有限性的理想,然而作为自然存在物他又不可能违背自然规律现实地实现这一理想,但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改变他追求和向往这一理想的信念。

正是从这一最深刻最根本的悖论之中,生发出了哲学问题:它意味着人被抛入这样的境地,他自始至终面临着有限与无限、相对与绝对、暂时与永恒、现实与理想、此岸与彼岸之间的剧烈冲突。

所谓的意义和价值是人赋予这个世界的。

“价值”(value)一词的词源最初来自梵文的wer(掩盖、保护)和wal(掩盖、加固),拉丁文的vallo(用堤护住、加固)、valeo(成为有力量的、坚固的、健康的)和valus(堤),具有“对人有掩护、保护、维持作用”的意思,后来演化为“可珍惜、令人重视、可尊重”的词义。在哲学上,“价值”是与主体的目的、意愿或需要相关的概念。

人的生活实践是某种价值性的生存活动,这不仅体现了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主体能动性,而且是人类保护自身存在以抵御虚无主义的防线或“堤坝”。

当然,由于人类同时具有自然的有限性和理性的开放性,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必须亦只能由他自己去探索和确立,因而他的价值目的毕竟是理想性的而不可能最终成为现实,而且始终只是他追求和探索的目标而没有现成的终极答案。所以,人类生存的价值方式既是他不同于一切自然存在而且高于一切自然存在的优越的生存方式,也是一种十分“危险”的生存方式。

伊甸园神话的另一层含义:人的自由、人的开放性存在。

我们或许可以有一种解释:人是上帝所创在的最高级的产物,它的“高级”就体现在自由上,因为创造一个完全被上帝所支配的造物并不能真正显示上帝的荣耀。所以是上帝赋予了人违背他意志的自由。

总之,人不是因为智慧的痛苦而成其为人,而且具有开放性、非现成性和自由本性,这就决定了智慧乃是一个无限的开方的理想境界。于是我们或许给哲学问题永恒无解万古常新的本性以一种比较合理的解释:由于人是某种尚未定型、永远开放的自有存在,因而它的至高无上的终极理想本身也一定是一种尚未定型、永远开放的存在的存在。

 

·问题与对话

1.哲学的晦涩

哲学和科学的发展方式也是不一样的。科学的发展是“线性式”的知识积累的过程,我们用不着非要了解一门科学的历史一样可以学习和利用它的成果,哲学却不是这样“进步”的,哲学世上的几乎每一部哲学著作都具有晦涩难懂的特点。

如果有一个问题,我们经过长期努力得到了唯一的正确答案,那么虽然以往的探究都具有历史的意义但在这个唯一的答案面前,它们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就知识而言,我们只要掌握这个答案就行了。而然如果一个问题是永远不可能有标准答案的,只有各式各样不同的解答方式,那么在这些方式之间就没有高低,它们都超越了历史和时间。换言之,由于哲学问题的永恒无解,故而一切的答案都不具有终极的意义。

哲学家通常思想的都是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他们的思得也很“根本”,于是就把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推到了极端,后人只好换一条路。所以哲学并不只有一条路而是有许多条路,任何一条路都不足以代表哲学本身。换言之,哲学是由过去、现在乃至将来那一条条思想之路构成的。

哲学艰涩难懂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的语言。我们只有一种语言,即日常语言或自然语言,但是当我们试表达哲学思想的时候,也只能用日常语言这一表达日常生活中有限具体的事物的语言来表达抽象的有时甚至是无限的哲学对象,这能否行得通显然是成问题的。因而哲学家们始终挣扎在这种困境之中。

不过他们的表达方式有问题是一回事,我们能不能理解他们的思想可以是另一回事。

2.如何学习哲学

哲学史是哲学家与哲学对象之间进行思想“对话”的过程。

哲学史是哲学家们相互之间进行思想“对话”的过程。

学习哲学史也是我们与哲学家进行思想“对话”的过程。

总而言之,哲学永恒的生命力就在于其历史性与现实性之间的内在张力。哲学乃是人类精神的反思,就此而论,哲学家的思想就“活”在思想与思想的对话之中,也可以说哲学就“活”在思想与思想的对话之中。

因此,进入哲学王国的秘诀就是:将哲学家们的问题当做你自己面对的问题,或者把你自己的问题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哲学不是知识,而是思考。思考之为思考,总是针对问题的,总由问题而引发的。

在我们这个时代,哲学受到了冷落,因为它不能用来烤面包——威廉·詹姆斯

哲学不同于其他自然学科可以做到“傻瓜化”的成果共享。即科学技术的成果是向着简单易用的方向努力,而哲学却不能做到这一点,它应该是每个人的需要,它需要每个人的灵魂在场。

(啃到康德有点头大……入门不易,以后有时间慢慢整理起来)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