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战争到底在打什么?孟加拉国为何要脱离巴基斯坦独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东巴基斯坦独立战争 印巴战争到底在打什么?孟加拉国为何要脱离巴基斯坦独立?

印巴战争到底在打什么?孟加拉国为何要脱离巴基斯坦独立?

2024-02-02 12:4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由于自身教义的严重分歧,是不可能和平共处的。比如,印度教信仰多神崇拜的主神论,以及四种姓分立,强调生死轮回,这与伊斯兰教的教义格格不入。而被印度教视为神物的牛,是穆斯林主要的食物来源。这也使得双方经常因为宗教理念发生冲突,印度甚至还爆发过护牛运动。

英国殖民前期,印度已形成了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分庭抗礼的形势。英国搅屎棍来了后,带来了基督教和上帝,不过英国的统治时间并不长,加上印度教和伊斯兰教根深蒂固,基督教没能在印度插上一腿,不然现在的印度可能会更乱。英国人也无意调和两大宗教的矛盾,只是在穆斯林联盟和印度教“国大党”之间和稀泥。缺少有效管理的印度教和穆斯林,矛盾全面激化,种族清洗和屠杀惨案时有发生。

时间来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在全球的殖民体系濒临崩溃。英属印度也顺应时代潮流,准备独立。但印度境内的穆斯林,不愿与印度教搭伙过日子,坚持要分家,独立建国。

英国人表示“求之不得”。英国放弃印度等殖民地实属无奈,他会想尽一切办法,制造遗留问题和争端,一是不想让别人好过,二是给英国留下日后插手的机会。一个分裂的印度显然符合英国的心理。

1947年,英国驻印总督提出了“印巴分治”的“蒙巴顿方案”。该方案将英属印度,按照宗教信仰,分成了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独立国家。孟加拉地区人口以穆斯林为主,被划归了巴基斯坦,又称东巴,孟加拉地区成为了巴基斯坦嵌在印度东部的一块飞地。

不止如此,英国还留下了日后造成中印冲突的“麦克马洪线”问题,和造成印巴冲突的克什米尔问题。

第一次印巴战争

克什米尔是英属印度的一个土邦,按照“蒙巴顿方案”规定,可以自行决定去留。但克什米尔有一个问题,这里80%的人口是穆斯林,想要加入巴基斯坦,而克什米尔的统治阶级是印度教,想要加入印度。

多数派民众和少数派统治者互不相让,印度和巴基斯坦也都想把克什米尔收入囊中。对此,英国人嘴上表示,我已经走了,你们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吧。心里默念,打,打起来,掐个你死我活。

然后双方就真掐了起来,印度和巴基斯坦,先后因克什米尔问题爆发了两次印巴战争。

1947年,“蒙巴顿方案”一出台,克什米尔地区就有大批穆斯林被印度教徒杀害。巴基斯坦的穆斯林闻讯后义愤填膺,他们武装起来,自称“克什米尔解放军”,向克什米尔发动了进攻。印度教统治阶级不敌,向印度求援。印度和巴基斯坦先后进行了军事介入,爆发了第一次印巴战争。

双方从1947年10月一直打到了1949年1月,难分胜负。最后在联合国的调解下停火。印度控制了克什米尔五分之三的土地和四分之三的人口,由于印巴都拒绝撤兵和举行全民公投,停火线也大致成为了日后双方在克什米尔地区的军事分界限。

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巴基斯坦很快与中国建交,但中巴的关系一度非常冷淡,因为此时的巴基斯坦投靠了西方,与中国建交,目的只是不想让中印越走越近。但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中国和巴基斯坦能成为“好兄弟”,印度可谓是功不可没。1962年中印爆发边境冲突时,巴基斯坦站在了中国的一边,两家关系开始缓和。

第二次印巴战争

1965年,印巴双方在入海口的边界问题上爆发了冲突,曾经的“宗主国”,“搅屎棍”英国前来调停,双方停战。但印度的内政部长嘴贱地来了一句,“克什米尔自古以来就是印度的一部分”。瞬间点燃了巴基斯坦的敌对情绪。

8月初,巴基斯坦授意穆斯林武装人员,渗透到印控克什米尔地区,但遭到了印度正规军的镇压,印军随即将战火烧到了巴控克什米尔,第二次印巴战争爆发。8月底,巴军集中力量,执行了代号为“大满贯计划”的军事行动,不仅打退了印军,还反控了印度在克什米尔500平方公里的土地。

印度眉头一皱,冷静分析,巴军部署在克什米尔的都是精锐部队,不好打,不如直接去偷家。从我们的角度看,印度的这一计划,会把地区争议问题,演变成对主权国家的侵略行为,免不了被国际舆论指责。但打急了眼的印度不管这么多,9月初,印度不宣而战,直接向巴基斯坦本土发动了大规模进攻。

正如印度所料,巴军的精锐都在克什米尔。巴军的边境部队抵挡不住印度攻击,很快就一路败退,印军兵临巴基斯坦重镇拉舍尔。

第二次印巴战争

巴基斯坦也有一个优势,那就是空军。巴基斯坦在与中国交好前,曾接受美国的援助,装备了先进的F-86F“佩刀”式飞机和F-104“明星”式飞机,美国人还帮巴基斯坦建了两座高功率雷达站。印度空军主要的装备,是英国的猎人战斗机、吸血鬼战斗机和蚊蚋战斗机,虽然在数量上有着5:1的优势,但科技水平不如巴空军。再加上没有完整的雷达预警和防空系统,印空军在与巴空军的交手中败下阵来。掌握了制空权的巴空军,配合地面部队将印军挡在了拉舍尔。

为了阻止印度在南亚大陆的扩张行为,中国发表声明,谴责印度在克什米尔地区的压迫,和在巴基斯坦的侵略。9月17日,《人民日报》刊载了表明中国立场的文章,“只要印度政府有一天还在压迫克什米尔人民,中国就一天不会停止支持克什米尔人民要求自决的斗争;只要印度政府有一天还在对巴基斯坦进行肆无忌惮的侵略,中国就一天不会停止对巴基斯坦反侵略斗争的支持”。

中国对印度下达了“停止军事活动”的“最后通牒”。中国军队前进到中印边界和锡金边界,对印度施加压力,同时中国还借道马来西亚,给巴基斯坦提供军事援助,甚至直接把现役部队中的坦克,拨出一部分运到了巴基斯坦。

三年前才挨了打的印度长了记性,不敢再轻视中国。中国的边境压力,使它始终不敢进攻只有一个师驻守的东巴,再加上印军的装甲部队在查温达地区失利,9月20日,印度宣布接受联合国的调停。次年,印巴双方撤到了战前位置,第二次印巴战争结束。

天时地利人和

印度国力占优,却始终无法战胜巴基斯坦。印度痛定思痛,开始在苏联的援助下扩军备战,并蛰伏起来,准备找个机会一雪前耻。

机会说来便来,1971年,印度在“天时地利人和”的加持下,发动了第三次印巴战争,肢解了巴基斯坦。

东巴这地方,就像嵌在印度东部的一枚楔子。它与西巴一左一右对印度形成了钳制,在克什米尔争端中,印度担心后院起火,一直不敢尽全力与西巴作战。对于东巴,印度早想除之而后快,就是苦于没有合适的时机。

1971年,国际形势风起云涌。反对印度独霸南亚大陆的美国,深陷越战泥潭,难以抽身。此时苏联和印度是盟友关系,苏联的援助,使印军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超越了巴军。苏印的结盟,让中国的边境压力骤增,中国的大部分军队,都被调到了北方应对苏联的威胁,而且,中国还处在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关键时期,腾不出手来帮巴基斯坦。巴基斯坦的“孤立无援”,正是印度的“天时”。

东巴地区是巴基斯坦的飞地,他三面被印度包围,想与西巴联系,就只能从南面走孟加拉湾的海路。印度于60年代购买了一艘英国航母,改名为“维克兰特号”,并借助航母在南亚大陆建立了海军优势,对东西巴基斯坦的联系构成了极大地威胁,这是印度的“地利”。

最后,最重要的一条原因,便是东巴与西巴已经貌合神离。东巴的领土虽小,但人口比西巴还要多。巴基斯坦独立后,各项大权均握在西巴手中。西巴在克什米尔与印度对峙,花掉了国家大量的财政预算,东巴的收入也被拿走大半,去支援西巴建设。东巴人民一直任劳任怨,却在政治上没有任何话语权,久而久之,与西巴心生嫌隙。

对此,西巴不但不加以安抚,反而无视人口占多数的孟加拉人的感受,强行在东巴推行西巴语言,乌尔都语。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还拒绝了东巴“人民联盟”提出的,要求自制的《六点纲领》,并宣布要取缔“人民联盟”,逮捕联盟主席。

吃了东巴的红利,无视东巴的诉求,还要在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肆意指责东巴,天下哪有这般道理。1971年3月27日,愤怒的东巴打工人宣布不再打工,少校谢赫·穆吉布·拉赫曼揭竿而起,宣布建立孟加拉国,从东巴独立,此举迅速得到了东巴人民的支持。

西巴震惊,随即将拉赫曼逮捕,并派兵进入东巴镇压,大批的东巴人逃往印度,东巴局势恶化。这给了印度绝好的发动战争的机会,印度又占据了“人和”。

第三次印巴战争

这还不算完,天赐良机给印度,印度的时任总理,“女强人”英迪拉·甘地,没有选择直接出手。尼赫鲁贸然出击中印边境,被打得一塌糊涂的往事还历历在目。英迪拉认为印度若要行动,必须把准备工作做足了,争取一战而胜。

英迪拉甘地

首先,印度在舆论上造势,大力渲染东巴难民问题,声称难民给印度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印度不能置之不理。此举使得印度在国际上,摆脱了一个“内政干预者”的形象。3月,甘地在印度内部召开会议,通过了支持东巴独立建国的决议。7月,甘地开始着手调兵,制定战争计划,同时与苏联修好,签订了具有军事同盟性质的条约。10月,甘地开始启程对西方国家进行访问,摸清了西方的底牌。同时通过各种手段,确定了战争爆发后,中美对巴基斯坦支援的可能性很低,拼国力的话印度可以说是稳操胜券。

1971年12月2日,印度不装了,摊牌了。印军海陆空部队齐头并进,向巴基斯坦发动了进攻,第三次印巴战争爆发。印度采取了东攻西守的战略,主要目的是分解东西巴基斯坦。如果有机会,可以再搞搞克什米尔。印度陆军从东、西、北三面攻入巴基斯坦,印度海军也及时出击,封锁了孟加拉湾。

印度的“维克兰特号”航母在此战大显神威,以“维克兰特号”航母组成的特混舰队,多次对巴基斯坦海军发起攻击,先后击沉了西巴海军主力舰艇8艘,击伤数艘,同时击伤俘获巴基斯坦的运输商船40余艘,可以说完全切断了东巴守军和西巴本土主力的海上联系。

西线战场,西巴军队优势不再,没能实现“围魏救赵”的目的。在东线,东巴守军孤立无援,以绝对弱势的兵力遭到了印军的三面围攻。12月16日,弹尽粮绝的9万东巴守军,向印军投降,东线战事结束。次日,印度见好就收,在西线单方面宣布停火。

西巴无奈,只得接受了东巴沦陷的既定事实,被迫承认孟加拉国独立,并释放了拉赫曼,拉赫曼后来还成为了孟加拉国的“国父”。

至此,第三次印巴战争全面结束。

后续影响

毫无疑问,印度是这场战争的赢家。通过此战,印度成功达到了肢解巴基斯坦的目的,解除了困扰自己多年的“东巴之忧”。东巴独立,成立了新的孟加拉国,带走了巴基斯坦16%的土地和56%的人口,巴基斯坦从此一蹶不振,失去了在南亚大陆与印度争雄的资本。

1972年,印度和孟加拉国签订了和平友好合作条约,妄图从各个领域控制孟加拉国。但孟加拉国只想独立自主,不愿当任何国家的傀儡,印度的扩张行为引起了孟加拉国的极大不满,加上国际力量的干预,印度最终也没能吞下孟加拉国。多年以后,孟加拉国和巴基斯坦,反而因为印度这一共同的敌人,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中国在第三次印巴战争中,没有直接出兵,但依然给予了巴基斯坦很大的支持,中国抽调了大量59式坦克、装甲车、歼-6、歼-7支援巴基斯坦,使得巴基斯坦的西线部队没有全面溃败,并守住了克什米尔。战后,中巴之间的友谊再度升温,巴基斯坦也逐渐成为了网友口中的“巴铁”。

值得一提的是,支持巴基斯坦的美国,在战后与印度的关系降到了冰点,同时由于越战的失败,美国开始在南亚实施战略收缩。这进一步刺激到了苏联的野心,苏联准备利用与印度的关系,实施自己南下印度洋的战略。于是,他逐渐把目光,聚焦在了自己和印度之间的一个国家,阿富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