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林海雪原中“爬犁竟比马车快”的怪现象,看东北爬犁民俗史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东北滑爬犁视频 从林海雪原中“爬犁竟比马车快”的怪现象,看东北爬犁民俗史

从林海雪原中“爬犁竟比马车快”的怪现象,看东北爬犁民俗史

2023-08-11 19:2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此图选自网络,版权归于网络

★闯关东,首次见证了“爬犁竟比马车快”

那年春节前,十六岁的我离开山东独闯关东,下火车坐汽车来到吉林市丰满水电站大坝之上,从此看到了真正的林海雪原,看到了镶嵌在崇山峻岭、林海雪原中的封冻了的松花湖。辽阔的湖面之上覆盖着皑皑白雪。纵目远眺,湖面的雪道上络绎不绝地奔驰着一辆辆没有轱辘的马车。我惊诧:这里的马车怎么没有车轱辘?有人立刻讥笑我:傻瓜,那是关东爬犁,不是马车!

那天,我搭上一辆驰往蛟河与桦甸两县的上江方向的大马车。马蹄得得,车轮碌碌,速度甚快,令我十分享受地居然忘记了这是在冰雪严寒的大东北。因为山东姥姥家的村庄没有大马车,平时只是在村外的大路上看稀罕似的看到过,所以,小时的我很想乘坐一次马车,体验一下啥滋味,可惜一直没有这机会。如今这愿望居然在东北实现了,岂不快哉!正惬意时,后边一架马拉爬犁旋风般地响着铜铃儿追上来。爬犁上一位带着貉皮帽子的粗犷汉子大喊:“马车上有没有闯关东的人?我是湖边的队长,跟我走,我们生产队管吃管住!”

松花湖雪道上的快马爬犁。程英铁摄影

世上竟有这好事儿?貉皮帽子队长的豪爽问话,使我忽然想起长篇小说《林海雪原》中侦察英雄杨子荣与东北土匪有一段黑话对答——土匪问:“蘑菇,溜哪路?什么价?”杨子荣答:“想啥来啥,想吃奶来了妈妈,想娘家的人,小孩他舅舅就来啦。”此情此景真有点儿戏剧情境。特别是他那长毛貉皮帽子,很像杨子荣或者土匪!但我想,反正现在绝对不会再有土匪,尽管这里就是曾有过大批土匪活动的林海雪原!于是,我从马车上跳到了马爬犁上。“貉皮帽子”一挥手中红缨鞭,驾驶爬犁的枣红马即放纵般沿着雪道向松花湖上游驰去。就这样,到达吉林地域的第一天之中,我居然乘坐了少年时两种心向往之的交通工具——马车和爬犁,也第一次比较性地体验到了这关东一怪——“爬犁竟比马车快”!

那天,我忘记了寒风凛冽,忘记了酷寒砭骨,忘记了人们传言的松花湖雪道会冻掉人的鼻子、耳朵、脚趾头,甚至能冻死人的教诲。耳畔是马蹄在雪道上轻俏的嘚嘚声,是马脖子上的铜铃儿悦耳的叮咚声,是身下爬犁碾压积雪的轧轧声,是寒风尖厉的呼啸声,是松花湖两岸山林飞快后闪的景观。漫长而寒冷的松花湖雪道上,不时地爆响着一声声长鞭的脆响。一架架马拉爬犁轻巧地往来驱驰着,超越了同向行驶的一辆辆同样小跑着的胶皮轱辘大马车。我开始佩服古人对爬犁的比拟性称呼——“雪原之舟”,这是多么恰当而又浪漫的名字呀!大雪为水,爬犁为舟!雪负载着舟,舟在雪上滑行。从此,我和东北的爬犁结下了不解之缘。

戴貉皮帽子的松花湖上的爬犁伙子。

★爬犁,是关东土著民族发明的雪上交通工具

屯子里的满族人告诉我,爬犁,满语称为“法喇”。我琢磨着爬犁正是法喇的音译。但许多人则根据它的形状、构造和用途,管它叫扒犁、扒杆、雪橇、冰床、拖床、柁床等等。

我曾查阅过辽金时期被金人流放到吉林舒兰地区的南宋“外交部长”洪皓的《松漠纪闻》,竟然没查到辽金时期女真族使用爬犁的记载。而《清通考》及1913年刊行的魏声苏所撰《吉林地志》说过东北有“使犬部”和“使鹿部”。使犬部,即善于用狗拉爬犁的部落,指生活在乌苏里江地域的赫哲族。使鹿部,则指生活在兴安岭中的善于用驯鹿拉爬犁的鄂温克族。《吉林地志》还说满清未兴之前,生活在东海三部之东北与窝集部连接处,就有使犬部和使鹿部,后来被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后,这两部都编入了满族八旗。由此说明大清以前的女真人便开始使用爬犁了。

在历史古籍上查阅爬犁的踪影。

刊于乾隆三十六年即1771年的清代阮葵生的笔记小说《茶余客话》,记载了东北有关爬犁的知识。乾隆皇帝也曾写过爬犁的诗:“服牛乘马取诸随,利器殊方未可移。似榻似车行以便,曰冰曰雪用皆宜。孤篷虽逊风帆疾,峻坂无愁衔橛危。太液拖床龙凤饰,椎轮大辂此堪思。”这说明250多年前,能够如车辆舟船一样载人载物的东北的爬犁,已经正式进入文人们的视野。

前清阮葵生《茶余客话》载:“法喇,似车无轮,似榻无足。覆席如龛,引绳如御。利行冰雪中,俗呼扒犁。以其底平似犁,盖土人为汉语耳。”这是从外形和特点上加以描述爬犁。《黑龙江志稿》则说:“制如冰床,而不拖铁条,屈木为辕,似露车座低,傍轮前有轭而高,驾以牛或马,走冰上如飞。亦可施帷幕衾绸以御寒。”这则是从构造和用途上加以描述爬犁。

雪原上行驶的牛爬犁。程英铁摄影

★“使犬部”的赫哲人,中国历史记载最早使用“狗爬犁”

赫哲人,历史上一直生活在松花江下游的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交汇构成的三江平原和完达山余脉,世代居住地窨子撮罗子窝棚,以捕鱼和捕貂等狩猎活动为生。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郭颂的《乌苏里江船歌》,就是专门歌唱赫哲人进入社会主义后快乐的捕鱼生活的。过去,由于生产方式落后,赫哲人吃的是鱼肉、兽肉,穿的是鱼皮、兽皮。穿兽皮衣,人们不稀奇。因为至今皮革衣服依然流行于世。但用大鱼的皮缝制衣服,却是赫哲人的独创和传统。因而,清代历史上的赫哲族又被称为“鱼皮部”。到了冬季,大雪遍野,江河封冻时,赫哲人再不能驾驶桦皮舟,纵横于江河之中,于是,他们发明了狗拉爬犁。就如我们在电视里看到的北美阿拉斯加犬,拖拽着雪橇在雪地奔驰一样——中国清代的的赫哲人用猎犬拖着爬犁,在封冻的江湖上纵横往来,用它作为交通工具捕貂狩猎,用它作为交通工具凿冰捕鱼,也用它满载猎获品,和其他民族的人进行“以物易物”的商品交易。史书记载,清朝时为了冬季讯息的通畅,还特别在江河之旁设立“狗驿站”。

东北的狗拉爬犁。

赫哲人拉雪橇的狗最少套三四只,多则套几十只,“在莽莽雪原上疾行如飞,日行百多公里,蔚为壮观。”(《百度百科》)。因冬季生存需求的爬犁犬的身价便日益倍增。于是,历史上的赫哲族就有了“狗比马贵”的怪现象。赫哲族也有了“使犬部”的史称。《吉林乡土志》载:“清初,有所谓使犬部者。如今临江等处,每于江上结冰,用狗扒犁。俄境亦有之。其狗皆肥壮而驯,一扒犁以数狗驾之,而头狗价最昂,俄人购者往往一狗值五百羌洋也。”

看来,不仅是赫哲人,即便是清代东北的宁古塔将军府、吉林将军府和黑龙江将军府的官员也知道,冬季冰天雪地的东北三江流域,“爬犁倒比马车快”!也包括俄国人。

2018年12月25日,游客在体验狗拉雪橇。

★鄂温克和鄂伦春人,自古就使用爬犁

鄂温克人,祖祖辈辈生存在黑龙江省的大兴安岭密林之中。“鄂温克”即“居住在大山林中的人”。历史上鄂温克以射猎为业,穿兽皮,住桦皮屋“撮罗子”,饲养驯鹿,冬季使用爬犁和名叫“察纳”的滑雪板,往来于兴安岭山林之中狩猎。

驯鹿,是鄂温克人的“森林之舟”,夏季,他们靠驯鹿拖拽装载着家当的大轱辘车迁移,冬季靠驯鹿拖拽着爬犁在林海雪原中行驶。如果驯鹿是他们的森林之舟,那么驯鹿拉的爬犁则是他们在兴安岭的林海雪原中的“雪原之舟”。因而,历史上把鄂温克人称之为“使鹿部”。在兴安岭采访时,我曾询问鄂温克人,为何冬季不用大轱辘车运载东西?他们会毫不迟疑地告诉你:祖上传下来的规矩,夏天用驯鹿和大轱辘车,冬天的雪地里大轱辘车走不动,只能用爬犁。

鄂温克人的驯鹿拉爬犁。

鄂伦春人冬季也使用滑雪板狩猎,但运输物资主要使用爬犁。他们也如同鄂温克一样,是使用狗拉爬犁和马拉爬犁的东北先祖。他们把爬犁称之为“依日乌里”,夏季渡河用的桦皮船)叫“木罗贝”,运载大批货物的木排叫“特额木”。我在兴安岭采访时,鄂伦春的后人说不知祖上什么时候开始制作爬犁,只知爬犁是祖传下来的冬季最佳交通工具。

看来,无论鄂温克还是鄂伦春,都知道冬季的林海雪原中,“爬犁竟比马车快”的道理。

★满族人冬季惯于使用马拉爬犁

满族,是居住东北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他们冬季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马拉爬犁。

林海雪原中的狗爬犁。

据长白山麓松花湖畔的老关东民居博物馆中的老猎人赵老爷子说,满族人世世代代用的马爬犁,就是汉族人闯关东者说的“平爬犁”。

赵老爷子也说不出爬犁究竟是哪一代满族祖宗发明的,他也是从小时候就知道这种爬犁是祖上传下来的冬季交通工具。他说制作爬犁是每个满族山里男人都会的技能——先在森林中砍来大碗口粗,长约四五米长的挺拔的柞树、榆树或者桦树树干两根,作爬犁辕子用,再用大锛子将两根爬犁辕子树干的根部砍出上下两个粗糙的平面,在两根爬犁杆子靠近尾部一尺半左右处,分别凿出宽一寸长二寸的大方孔,再距此孔一米多远处,分别在两根爬犁杆子上凿出两个大方孔,最后分别安装上爬犁腿子,再在两根爬犁杆子的爬犁腿上安装上两根三尺多长碗口粗的横梁,如此,两根修长的爬犁杆子便被两根横梁木结构成一辆爬犁。当然,作为牛马驾辕的两根爬犁杆子,都要修理得越是靠近辕梢越细越薄才好,以便在上面拴结套绳,套上牲口,便于驾驶。

奔驰在雪原中的马爬犁。

赵老爷子边比划着边说:最重要的是两根辕木爬犁杆子靠近前边的爬犁腿子的一尺之外处,要用大锛子砍出薄薄的凹槽,一边用火烧火烤后煨成半弓形,让两根爬犁杆子微微上翘,以贴近牛马的肚腹,便于驾驶。

这种“平爬犁”主要用来运输货物。运输货物前,要在爬犁的两道横梁上牢固地绑上宽有四五尺,长有七八尺的爬犁架子。上面才能更多地装载货物。过去,在松花江雪道上往吉林、哈尔滨长途运送粮食、木炭、黄烟等土特产的商用爬犁,都是这种安装了爬犁架子的“平爬犁”。

林海雪原中的爬犁伙子。程英铁摄影

“平爬犁”上还可以安装富户人家的载人马车那样的轿棚。即在爬犁架子上铺上木板,木板上安装挡风遮雪的轿子式的棚壁篷顶。底下的木板上要铺上兽皮或者毛毡。里面还可以放上木炭火炉。当然,爬犁轿子的门帘要开在爬犁旁边,以遮挡凛冽的寒风。富贵人家的老人、女人和孩子乘坐这种爬犁轿子,不仅快捷而且安全舒适。爬犁行驶在雪原上,不惧沼泽沟坎的坎坷不平,几乎无论什么样的地方,都能平稳地在雪面上安全行驶。速度要比马车快当得多。

清光绪年间,郭熙楞编的《吉林汇征》载:“作车篷于耙犁上,设旁门,套鹿皮围,谓之暖耙犁”,就是这种爬犁轿子,也称轿子爬犁。《通化县志》记载这种满族爬犁,“若得良马,日可行二三百里。”可见,爬犁在林海雪原中行动的便捷。

读到这里,我们该知道“爬犁倒比马车快”,其言不虚了吧?

关东戴貉皮帽子的爬犁伙子。程英铁摄影

★闯关东的人,创造了拖拽木材的笨爬犁

清朝顺治年间,山东人开始掀起了闯关东潮,此后虽然清朝多次禁止关内人再移民关东,但天灾人祸逼迫着山东人,还是世世代代络绎不绝地朝着关东流浪,流浪。于是,白山黑水之间便几乎成了闯关东者的天下。

大批闯关东者涌入东北,带来了东北的大开发潮。于是冬季林海雪原中的满族爬犁,便被闯关东者普遍利用起来。随着木材采伐业的兴起,冬季拉运木材的木帮爬犁伙子也应运而生。爬犁,又成为运输木材的主要工具。

松花湖上的爬犁伙子。程英铁摄影。

但是,原先的满族“平爬犁”的样式,无法承载沉重粗大的原木的压迫和山岭道路坎坷偏斜的撞击,因而,闯关东者便把满族的平爬犁,改装成爬犁辕木杆子更棒、爬犁腿子更粗,但更矮的“笨爬犁”,而且这种笨爬犁的后腿横梁要明显地低于前梁,以便于装载巨大的原木。这种原木因为分量超重,爬犁主要起到驮载拖拽的作用。即木材前半部搭载在笨爬犁上,后边的部分,完全拖拽在雪地里。这就是“笨爬犁”的后爬犁梁要低于前爬犁梁的原因。

凡是直径不超过三尺,长六米以内的大原木,都可以装载到笨爬犁上,通过牛马拖拽下山。这么大的木材,通常都超过一二千斤重,平素七八个人也抬不走,但一旦装上爬犁,便可在牛马的驾驶下,轻松地拖拽下山。

这种在林海雪原中从山上拉运木材的活儿,是马车根本无法胜任的。但牛马拉的笨爬犁却可以来去自如,下山如飞。这也是“爬犁倒比马车快”的另一种原因。

关东白雪皑皑的农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