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十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 沈阳有哪些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沈阳市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MAIGOO生活榜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东北民俗图案有哪些 沈阳十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 沈阳有哪些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沈阳市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MAIGOO生活榜

沈阳十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 沈阳有哪些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沈阳市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MAIGOO生活榜

2024-07-01 11:1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盛京满绣

满绣是满族刺绣的简称,是清朝时期皇家文化、地位等级的标志,又被称为“中国清朝皇族刺绣”。而盛京满绣是满绣的一种,是沈阳独有的一种刺绣技艺,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今沈阳)称帝后,盛京满绣成为皇家文化、地位等级的标志,是“旗袍故都”沈阳城的非遗瑰宝之一、沈阳地区独有的刺绣技艺符号、辽宁省的文化名片,被列入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也是沈阳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与民间刺绣相比,盛京满绣的绣法更为繁复,因而绣出的作品呈现出多维立体、气势恢宏的特点。满绣绣风大气粗犷、柔中带刚又粗中有细,展示了满族的恢弘大气,龙纹图案是满绣一大特点。

东北大鼓

东北大鼓是流行于东北地区的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因一度盛行于沈阳(曾叫奉天),故有“奉天大鼓”之称。东北大鼓起源于沈阳,约形成于清代中期,最初的表演形式是演唱者一人操小三弦自行伴奏说唱,后融人了一些京剧、京韵大鼓和东北民歌的唱腔,曲调丰富,唱腔流畅,表现力较强。东北大鼓以说唱为主,内容大多取材于戏曲、小说和传奇故事,成了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东北大鼓在流行地人民的娱乐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曲本和音乐也影响了其他艺术,如《忆真妃》被多种鼓曲移植,唱腔曲牌《慢西城》被二人转吸收等。据Maigoo小编了解,东北大鼓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沈阳在传统曲艺领域代表性非遗项目。

新民二人转

二人转是一种广有影响的曲艺唱曲形式,在东北地区广为流传,也是东北地区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二人转在发展中形成东路、西路、南路、北路四个流派,其中沈阳二人转属于南派二人转,纯正、优美、字重、腔清、干板夺字是南派二人转的精华所在,表演歌舞并重;而沈阳二人转又以新民二人转最具代表性,新民被称为二人转“老窝”,新民二人转是在东北民歌、小调基础上形成的集歌、舞、说于一身的艺术形式,艺人辈出,剧目丰富,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还入选辽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是沈阳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此外,著名的二人转小品演员赵本山将二人转发扬壮大,在沈阳中街开办刘老根大舞台,在这里可以看二人转专场演出。

辽菜传统烹饪技艺

辽菜历史源远流长,汲取了宫廷菜、京菜、鲁菜的传统烹饪技艺精华,融合了满、汉、朝鲜、蒙古等不同民族的风味,形成了菜品丰富、造型考究、鲜香浓郁的辽菜,是中国饮食文化组成部分。由沈阳鹿鸣春申报的“辽菜传统烹饪技艺”于2014年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沈阳在美食领域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辽菜擅长扒、熘、烧、炸、烩等30余种技法,操作上注重火候,讲究调味,菜肴的烹制嫩而不生、透而不老、烂而不柴,外脆内嫩、外酥内烂。沈阳辽菜饭店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鹿鸣春饭店,其制作的鹿鸣春香鸡、葱烧辽参、锅包肉、豆沙包等都是辽菜经典名菜。沈阳著名非遗美食还有:宝发园四绝菜、马家烧麦、老边饺子、西塔大冷面、李连贵熏肉大饼等。

奉天落子(评剧)

奉天落子,又称“落子戏”“评剧”,是辽宁沈阳传统戏曲,不仅受到东北人的喜爱,而且影响遍及全国各地,成为全国著名的地方剧种,先后入选辽宁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奉天落子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沈阳,主要源于唐山落子,与东北风土人情、生活习俗、语言音调、欣赏习俗融为一体,逐渐形成高亢、激越、泼辣、奔放的唱腔,形成以大口发音为标志、以粗犷豪放为特征的落子。“奉天落子”的形成,将评剧推到了最兴盛的发展阶段,具有民族性、地域性、通俗性强的老腔、老调、老戏。其风格粗犷豪放、情感奔放,曲调高亢明亮,慷慨高昂、激越豪放的唱腔十分擅长表现悲剧。

北市摔跤

北市摔跤是沈阳一种历史悠久的摔跤运动,源于清朝满族摔跤布库游戏,最早可追溯到金代女真族,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承载了老沈阳半个多世纪的记忆,于2021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沈阳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北市摔跤具有武术加跤的特点,“眼似流星手似箭,腰如蛇形腿似钻”说的就是北市摔跤。这种运动既是体育项目又是文化娱乐项目,因在比赛过程中有解说、切口、笑话等说逗形式又被称为“武相声”。

关氏皮影戏

关氏皮影戏是辽宁省沈阳的民间艺术,是中国北方皮影分支,具有百余年历史,主要分布在沈北地区,入选沈阳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关氏皮影在融会东北地区老影调和唐山皮影唱腔的基础上,夹以方言为主的道白,逐渐形成了爽朗高亢、婉转动听的演唱风格。曲调有“慢板”、“快板”、“流水板”、“绕口令”等。演唱方法有对唱、合唱、数板、带板唱、紧拉慢唱等,其影人造型粗犷淳朴而不失典雅。造型采用夸张、象形等手法,其中用公鸡尾翎代替影人雉尾,是东北皮影较少采用的手法,优美别致,独具魅力。关氏皮影语言道白通俗灵活、唱腔圆润动听,是集绘画、唱腔、舞蹈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谭振山民间故事

谭振山民间故事是辽宁省沈阳新民市地方传统民间文学,其具有鲜明的区域与农耕生计特征,反映了辽河平原农耕民众的生产生活、理想与愿望,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沈阳传统民间文学类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谭振山是辽河区域口头文学的代表人物,谭振山民间故事主要有闯关东故事,道德训诫故事,辽河流域的山水风物、风俗传说,精怪故事,生活故事,东北地区历史的各类人物传说、笑话等。故事不突出形体渲染,而注重语气和表情,风格质朴而具有感染力,语言生动鲜活,幽默风趣。

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老龙口白酒传统酿造技艺)

老龙口白酒是沈阳著名的地方特产酒,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而老龙口白酒酿造工艺是辽宁省沈阳市传统技艺,经过三百多年的传承演变,形成了北方独特的酿酒工艺,是东北寒冷地区酿酒技艺的典型代表,是中国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重要组成部分,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是沈阳传统技艺类最具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老龙口白酒酿造工艺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在原址原井水酿造白酒,沿用传统端午踩曲和用曲工艺,沿用百年窖池发酵,采用传统“混蒸混烧老五甄”操作法,沿用百年酒海(木制储酒器)陈酿,精心勾调。酿出的酒浓香醇厚,醇和绵甜,回味爽净,成为北方典型的浓香型白酒。

锡伯族喜利妈妈信俗

锡伯族喜利妈妈信俗是辽宁省沈阳市地方传统民俗,是源于结绳记事形式、祖先崇拜性质的民族民间信仰,具有鲜明的锡伯民族特色,于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沈阳民俗类代表性非遗项目。敬祭“喜利妈妈”,是锡伯族普遍和独有的全民族群体性信俗,腊月十六是喜利妈妈的生日,当天锡伯族人将供品摆好,敬香鸣鞭,锡伯族人叩拜祖先和喜利妈妈。除夕夜敬祭喜利妈妈,是一个锡伯家族十分神圣的活动,摆上供品,燃香叩拜,一直展示到农历二月初二。MAIgoo小编推荐沈阳另一个著名的民俗类非遗项目:皇寺庙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