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吉林市发展竞争力及发展战略构想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东北三省轻工业发达吗 解读:吉林市发展竞争力及发展战略构想

解读:吉林市发展竞争力及发展战略构想

2024-07-05 02:1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016年12月,吉林市在“中国特色魅力城市”评选活动中,凭借生态环境宜人、经济活力突出等诸多优势,在600多个城市中脱颖而出,赢得魅力城市称号。对这个北方名城,世人并不陌生,一代代的城市经营者和建设者,把这个山水城市打扮得千娇百媚,分外妖娆。

  江城美,美在景色,也美在建设。在新一轮东北振兴过程中,吉林市自身有哪些优势和劣势,又面临着哪些机遇和威胁?本文试图通过SWOT分析法(态势分析法)建立模型加以分析论证,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中国最适合开设工厂的城市”魅力所在。

  引言

  吉林市是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是吉林省第二大中心城市,自“一五”期间,国家投资建设“三大化”等重点工程以来,吉林市的经济发展经历了风吹雨打的历练,目前已经形成以化工、冶金、汽车、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同时,吉林市依山傍水,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近年来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整体呈现跨越式发展,并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鼓舞下铸就了新的品质,焕发了新的活力,打造了新的气质。

  一、吉林市经济发展SWOT分析模型

  (一)内部优势(Strength)

  1.日益雄厚的工业基础。整个东北三省被誉为新中国的“工业摇篮”,全球著名财经杂志《福布斯》评选出中国最适合开设工厂城市,吉林市赫然名列榜首。吉林市是典型的以重化工业为主的老工业基地城市,经过60年的发展,已经涵盖了39个行业大类中除采矿、烟草工业以外的37个行业,并形成了以化工、汽车、冶金、食品四大行业为支柱,医药、建材、能源、电子等行业全面发展的工业格局;形成了以化工为核心的石化产业集群和以中草药为核心的医药健康产业集群。2016年,规模工业总产值达到3257亿元,同比增长4.6%,其中石化产业和医药健康产业产值分别达到848.8亿元和149.5亿元。

  2.得天独厚的农业优势。松花江流域为吉林市的农业发展提供了丰腴的黑土地和充沛的水资源。截至2016年末,全市建成各类水库575座,加上坝塘、机电井等水利设施,使16万公顷农田得到有效灌溉;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55万千瓦,同比增长3.8%,全程机械化示范区有效推进;丰饶的农业资源,为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的发展奠定了雄厚基础,2016年粮食产量达到423.2万吨,比上年增长0.04%。现代农业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加快了价值链向满足人们消费新功能拓展,推进休闲旅游农业提档升级。全市休闲农业星级企业发展到75户,居全省首位;农家乐、休闲农庄等经营主体发展到401户,带动农户8000余户,年接待游客385万人次,营业收入12亿元。

  3.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吉林市是一座具有鲜明的山水风光特色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魅力城市。市区三面临水,四面环山,松花江玉带般三曲五折穿城而过,与两岸青山绿树构成了一条长57km的沿江风光带,正可谓由江而来、沿江而走、依江而展、为江而美。2001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北山风景区、松花湖景区、北大壶滑雪场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四A级景区,近年来逐步形成“6411”产业支撑体系,推进全域旅游快速发展,接待游客数量增长明显,2016年计划续建、新建重点旅游项目33个,完成投资57.2亿元,推出22条旅游精品线路,全年实现接待旅游者4476.8万次,同比增长17.5%,实现旅游收入678.2亿元,同比增长25.1%,。

  4.发展迅速的现代服务业。吉林市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等传统服务业在第三产业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但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比重呈现上升趋势。2016年,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23%,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14.2%,位居第三产业各部门的前两位。标志现代服务业的金融保险、商务服务和科技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从2013年的13.5%逐年升高,2014年和2015年均在14%以上,2016年占比达到15.9%。

  (二)内部劣势(Weakness)

  1.产业结构单一。东北三省是我国重要的原材料基地和重化工业基地,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单一产业结构,在中国经济进入新阶段后,出现了抗风险能力、抗市场冲击能力相对比较弱的问题。随着大宗原材料价格下滑,随着钢铁、水泥、化工产品价格下滑,东北三省的经济短期面临着较大压力。

  2.城市活力不足。辽宁的国有经济占比超过30%,吉林超过40%,黑龙江省超过50%,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东北的城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国有重化工业的基础上,一两个大型国有企业占据大半座城市,从教育到医疗大包干,很难形成城市该有的社会合作分工,城镇化质量不高,分工也不完善。

  3.经济竞争力较弱。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市场化程度较低,竞争意识差,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与东三省其他城市相比,科技投入少。2016年,市本级财政科技投入资金3056万元,专利申请2432件,授权量1372件,仅占长春的18%,沈阳的1/10,不及哈尔滨的10%,而且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小,企业出口创汇能力低,参与国际竞争能力弱,经济开放程度不高。2016年进出口贸易总额7.8亿美元,同比下降26.8%。

  (三)外部机遇(Opportunities)

  1.“一带一路”创造新机遇。吉林省作为东北亚区域合作中的重要省份,积极融入“一带一路”,要以国家“一带一路”确定吉林省为向北开放重要窗口为契机,用好新一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条件,继续在长吉图开发开放中先行先试,合理承接一些“京津冀”和“长江经济带”产业的转移。战略的本身具有打破壁垒、互通互融的特性,给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发展带来新动力。吉林市通过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一线城市的跨边界次区域合作,有利于推动企业走出去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为经济结构进一步转型、产业升级赢得时间和空间。

  2.“东北振兴”孕育新希望。面对新形势,吉林省下大力气在稳增长、调结构中寻动力,努力通过改革和实干寻求赶超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新动力转换集聚、经济稳中向好等积极变化更多地呈现出来,一些新的亮点正在点燃吉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新希望。

  (四)外部威胁(Threats)

  1.全球经济增长呈现放缓趋势。考虑到经济复苏疲软以及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全球经济更容易受到负面冲击。2014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临着经济下行压力、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动力转换、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问题。

  2.区域产业雷同导致内部竞争激烈。总书记用“一柱擎天”和“二人转”的形象比喻,概括了吉林省经济结构的核心问题;东北三省在石化、冶金和机械加工等行业围绕资源、项目和市场等方面的竞争激烈,三省规划各自为政,导致产业雷同程度较高,且多集中在上游产业,地区经济结构呈现出明显的重型化特征。

  二、发展策略分析

  (一)继续深化“6411”体系,全力构筑新型产业基地

  紧扣转型升级主线,坚持创新与继承并重,着力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和支撑力的现代产业发展新格局。培育发展六大新兴产业,发挥资源优势,抢占制高点,打造辐射东北、面向全国的新兴特色产业集聚区。巩固壮大四大支柱产业,化工产业突出“补链”,建成国家级新型化工产业基地;汽车产业突出“上量”,打造全省汽车产业新核心;冶金产业突出“转型”,建成东北地区重要冶金产业基地;农产品加工业突出“提质”,建成全国重要的绿色有机食品加工基地。提升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便利和高品质转变,实现服务业发展新的跃升。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三大体系为核心,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

  (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第三产业是拉动吉林市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吉林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应以强化功能和优化结构为突破口,调整改造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构筑现代第三产业发展的新空间。特别是对于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落后的吉林市来说,要在稳定发展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批发零售等基础行业的同时,加快发展旅游、金融保险、信息、物流配送、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使之能够适应国际市场的发展步伐,实现第三产业的全新发展。

  (三)积极拓展外商资源,搭建经济快速发展平台

  外资经济是引进资金、先进技术以及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重要手段,对外贸易又是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对于吉林市来说,要在经济全球化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形势下,以扩大外商直接投资为主要形式,巩固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化工、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领域的投资规模,进一步发展对外贸易,努力开展技术创新,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积极引导资金向旅游、房地产、银行等服务领域流动,并且注重外资质量,有选择得引入,以保证外资利用效率的提高。同时在巩固完善已有对外贸易市场的过程中,积极开拓新的贸易领域。不断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手段,刺激本市企业不断改善经营和管理方式,提高产品科技水平,最终实现企业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的增强,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和区域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

  (四)突出抓好生态文明,加快推动长吉一体化

  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吉林市的自然生态本身就是抓发展的优势。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吉林市最突出的特色,最宝贵的财富,最重要的品牌,必须始终放在突出位置、优先地位。要加大松花江生态保护和治理力度,搞好大气污染防治。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绿色工业,培育现代服务业新兴业态,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完善绿色发展的政策环境,积极倡导绿色理念和绿色消费,健全生态指标考核办法,制定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