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与投资 · “十四五”前瞻】“十四五”企业高质量国际化转型建议|中国投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业务规划的意义 【战略与投资 · “十四五”前瞻】“十四五”企业高质量国际化转型建议|中国投资

【战略与投资 · “十四五”前瞻】“十四五”企业高质量国际化转型建议|中国投资

2024-07-02 06:5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创 王一童 柴亚超 中国投资参考

导读

中国企业可以在行业龙头企业的带领下,组建涵盖设计咨询、装备制造、建设、运营、维护、投融资的联合体,实现“抱团出海”,形成集团优势与其他行业、企业加强协调配合,形成“战略联盟”

●“十四五”时期我国企业国际化发展面临的有利形势

●“十四五”时期我国企业国际化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未来五年我国企业实现高质量国际化发展建议

近年来,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部分国家加强了对本国企业和市场的保护,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全球化进程有所放缓,短期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但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整体战略不会改变,企业的国际化趋势不可逆转。“十四五”时期,我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也应该由粗放式快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注重经营效益,提高产品附加值,开拓国际市场,推动中国标准、中国品牌的输出,打造中国对外开放的旗舰标杆。

“十四五”时期我国企业国际化发展面临的有利形势

新形势下中国将扩大对外开放领域和规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以我国内巨大的市场为基础,更好的沟通国际市场,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大的市场视角下思考发展问题,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十三五”期间我国对外开放成就斐然,自贸试验区达到18个,区内新设企业39.3万家,实际使用外资1763.8亿元,实现进出口总额4.7万亿元,以不到全国4‰的国土面积,实现了占全国17.6%的外商投资和14.7%的进出口,为稳外贸稳外资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连续3年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连续11年保持第一出口大国地位,服务贸易稳居世界第二,2017年起成为全球第二大外资流入国,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稳居世界前列。

新时期新形势下,我国必将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的领域和规模,从政策体系、市场制度、产业经济、货币金融、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等诸多领域进一步加强与国际对接,尽快融入并且主动参与到国际规则的制定当中,以我国和周边国家市场为基本盘,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

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将重回合作共赢主基调。“十三五”时期,我国面临了严峻国际形势挑战,尤其是在收关的2020年,中美贸易冲突叠加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对我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造成了极大影响。“十四五”时期,国际形势将继续这种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美国新任总统拜登执政之后的政策将回到传统建制派道路,恢复并加强与传统盟友间的关系,加强与传统盟友间的区域合作,同时以更加温和理性的方式与中国展开竞争和合作,有望逐步削弱或取消特朗普时期颁布的单边保护主义的政策法令,助推全球化进程。

新冠疫情以来,各国政府纷纷采取封闭隔离措施,避免疫情的加剧蔓延,这从客观上也助长了全球范围内的保护主义、排外主义等“逆全球化”的思潮。随着新冠疫苗的推广、检测防控技术的普及,新冠疫情的传播和影响将逐步得到有效的控制,全球经济将会出现一波报复性的反弹。在合作共赢的主基调下,各国将更加重视本国内产业链条的构建,世界主要经济体将更加重视涉及国家安全、民生保障、社会基本供应等相关产业的自主性,保证一定比例的国内生产能力。这将在全球化的同时,形成多极多元化的世界经济分布,形成竞争-合作的平衡,对企业的国际化提出更高要求。

国际化将成为企业价值链延伸发展的必然需求。回顾历史,中国企业国际化之路就是价值链延伸之路:从输出劳动密集型产品开始,到以价值链优化为导向的时代,到现在加速提升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国际化水平,是一个从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不断演进过程。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提出了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新目标,未来中国国际化版图的扩大离不开越来越多企业国际化战略的纵深发展和日趋成熟,国际化已成为企业优化价值链、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战略选择。

“一带一路”等利好政策助力企业国际化新征程。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把我国对外开放政策体系提到了全新的高度。目前,我国已经同168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200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2019年全年,我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货物贸易超过1.3万亿美元,增长达到6%,占对外贸易总额比重达到29.4%。对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50.4亿美元,占比进一步提高。中欧班列全年开行8225列,增长29%。截至2019年6月,亚洲基础设施银行成员数已达到97个,参与投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数40个,批准项目投资约80.3亿美元,目前已同葡萄牙、沙特阿拉伯、越南等40多个国家签署了产能合作文件;与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日本、葡萄牙等国签署了第三方市场合作文件。

“十四五”时期我国企业国际化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世界经济格局重构,形势复杂。受新冠疫情影响,当前世界经济形势正在面临着二战以来最严峻的挑战。据世贸组织的《全球贸易监测报告》,2020年全球商品贸易额将下降9.2%、GDP将下降约4.8%,疫情严重地区供应链上的某些环节可能面临破裂甚至消失,部分跨国供应链将会中断与重构,部分产业将会加速衰退与转移,全球制造格局会将面临新一轮洗牌。一些国家提出要重塑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世界经济正处在一个多变的时期,企业国际化需要面对的不确定和复杂化因素增多,对外合作的模式需要根据形势不断创新,从产业走向产品、从劳务走向服务,从低端走向高端,才能保持全球范围的竞争力。

投资监管政策趋严,门槛提高。近年来,全球很多国家建立或完善了本国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的大背景之下,包括美国、欧盟、英国、德国等在内的部分国家不断加强对外国投资者在国内投资的政府审查,全球投资监管整体趋严。涉及到的基建、能源、运输、国防、军工、电信通讯、医疗卫生、高新技术(半导体)、军民两用设备、核技术等产业恰恰是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热门领域,审查实质上提高了企业投资的门槛,将会使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受到不小的冲击。

海外经营风险较大,慎重决策。为遏制“非理性”海外投资,政府多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文件以加强对海外投资的合规管理和理性投资引导。出台的这些政策和法规详细列出了鼓励、限制、禁止三类境外投资活动清单。而在一些敏感国家和地区展开的境外投资,房地产、酒店、影城、娱乐业、体育俱乐部等行业,以及在境外设立无具体实业项目的股权投资基金或投资平台等投资被纳入限制类项目。国家政策监管的加强对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国际化战略的制定在企业国际化初期尤为重要。企业在走出去的前期阶段,需要认真调研,全面思考,需谋定而动,绝不可贪功冒进。建议适当引入第三方机构、与目标市场本地公司加强合作,提前做好全面战略规划和行动计划,最大限度减小预期损失。

海外社会文化多元,损失难免。伴随着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和战略布局步伐的加快,不同国家间的政治体制、社会形态、文化习俗、价值观念以及地缘位置等特征上的差异,特别是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经济体相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政治稳定性、经济市场化、制度定型化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短板,使得企业跨国经营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因素日趋多元化和复杂化。有调查显示,中国企业在外并购项目60%均以失败告终,其中84%的失败原因与人员和文化有关,在企业国际化进程中,文化融合是痛点更是难点。

未来五年我国企业实现高质量国际化发展建议

加强政企联动,重视国际战略规划。各部委为提升企业国际化效能,从国家战略层面出发进行顶层设计,主要从完善境外投资管理制度,健全投资政策服务体系出发,在鼓励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的同时,着力抓好对外投资真实性审核、事中事后监管等工作,严防对部分领域非理性对外投资的风险,使企业的对外投资更趋理性。

建议企业以编制“十四五”规划为契机,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将国际合作纳入“十四五”规划范畴,制定企业国际化发展中长期战略规划和“十四五”规划,明确全球化发展的产业布局、区域布局、战略目标、战略任务、重大行动计划、保障措施等内容,为国际化发展提供战略指导。

利用平台资源,形成集群抱团出海。企业在国际化的过程中,需要利用各种国际化平台资源。关注中国政府政策信息、目标国家基础情况、属地法律法规、税收规定、融资条件、国外企业需求、国别风险情况、重点产业建设项目信息、先进企业国际化经验、企业服务反馈等多种信息。关注境外项目信息、重点行业动态、新兴领域战略机会、企业合作需求、项目投资需求等,及时掌握投资信息,增强对市场的应变能力,甄别境外优质项目,保证资产保值增值。

中国企业可以在行业龙头企业的带领下,在亚洲、欧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开发、装备制造等领域,组建涵盖设计咨询、装备制造、建设、运营、维护、投融资的联合体,实现“抱团出海”,形成集团优势,同时与其他行业、企业加强协调配合,形成“战略联盟”。通过“+国际市场”、“+重点项目”、“+产业金融”、“+现代服务”,推进产业链条进一步完善,带动更多相关企业开展海外业务,建成开放、包容、共赢的企业经济合作架构,形成抱团出海及工程承包企业经济发展的新生态。

聚焦主业能力,对标国际一流企业。企业参与国际化竞争,需要突出自身核心竞争力,将目标市场集中在主业能力范围内。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未来市场尤其是国际市场对专业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只有聚焦企业自身主业,将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投入主业能力范围,才更有机会在竞争中确立优势地位,获取更多的市场和发展空间。

随着国际化发展不断深入,企业需要逐步建立包含健全的境外投资管理基本制度、标准化的技术平台、网络化的组织结构等内容的全球一体化管理机制。对标国际先进企业,推动企业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不同企业的发展阶段不同,其对国际化的需求和方式也不一样,企业的国际化进度可以划分为“立足国内扎根本地”、“以内为主全球整合”和“内外兼顾全球一体”三个阶段,各个阶段企业业务管理模式、组织架构、企业内管理政策体系均有不同的要求。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特点和所处环境,参考和对标国际一流企业,制定宏观发展策略,健康稳定的推进国际化进程。

搭建人才梯队,多种途径选拔培养。加强本籍员工的国际化水平。利用留学、交流、培训、合作等多种方式,从语言素质、能力素质、全球视野、战略思维等方面制定科学合理、具有国际化发展前瞻性的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补充策略。通过人才持股、差异化货币激励政策、重大贡献奖励基金池、顺畅晋升渠道等方式,建立健全企业国际化人才激励机制。

提升外籍人才的引进力度。突出“高精尖缺”的人才引进导向,重点引进国际上活跃在相关领域、技术研究前沿的一流专业人才。创新人才引进的方式,优化企业国际化人才管理机制,建立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差异化薪酬和国际经营管理人才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能增能减的运行机制,加强对外籍华侨中高素质人才的吸引。保障高素质人才的人身和经济安全,加强危机处理预案,增强企业员工抗风险意识和能力,建立健全员工薪资、待遇保障制度和国际化人才的医疗保健制度、意外保险制度等。

加强政校企合作。以企业人才需求为主导,构建政府部门、国有企业、高校、行业组织之间的“四位一体”国际化人才培养格局,加强企业与各大院校的创新合作,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主,企业积极配合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国际化运营管理能力。

搭建企业国际化人才交流平台。鼓励行业组织有效搭建企业人才交流平台,设立范围较广的国际化人才交流机制,积极探索人才管理和培养的策略研究,促进实现人才资源共享,整合并创新人才评价标准,积极参与组织国际化人才培训项目和论坛交流。

尝试属地管理,从“走出去”到“融进去”。积极采取“本地化、属地化”发展策略,提高当地居民的文化素质与就业技能,雇佣、选拔、培养本土员工,培育重大项目建设的社会支持土壤。敦促企业遵守本地的法规、风俗习惯和宗教传统,因地制宜修改和完善各项管理措施,使之与当地的文化相适应,把企业管理、营销方式、人员行为等全面融入当地文化中。通过多重策略推广建设重大项目及相关企业良好的社会责任形象,积极参与我国政府及社团在相关国家开展的援助和公益活动。

加强风险意识,及时评估纠偏纠错。企业需重视项目的全流程风险管理。加强境外项目前期工作,认真研判项目国基本情况,仔细研读相关资料,做好现场勘查和市场调研。重视合同管理,认真研究、详细分析并全面评估合同条款。全面考虑可能存在的各项风险要素,尽可能在合同中说明风险发生后权责主体和处理方案。建立全过程风险管理体系,规范境外项目投前、投中、投后各阶段的风险管理行为,将项目风险约束在可控范围内。

加强对境外项目的监督检查。建立境外项目监管巡查机制,将境外项目作为单独板块进行监管。从业务指导、合规管理、责任追究等多方面加强引导和监管。不定时对企业境外投资项目的运行情况、投资风险防控情况、安全环保情况等重点内容进行监督检查。

对境外项目进行常态化评估。出台评估细则,建立企业国际化经营评价指标体系,针对国际化发展进行科学、公平的年度评估,评估内容包含企业境外投资基本制度建设、企业境外投资政策体系建设、境外投资开展、国际化人才培育、境外投资风险控制等。

原标题:《【战略与投资 · “十四五”前瞻】“十四五”企业高质量国际化转型建议|中国投资》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