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说北京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世界上所有朝代的年数是多少 史说北京

史说北京

2024-07-05 23:5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在这片沃土上,忽必烈委托刘秉忠等人规划、建设新城。刘秉忠是一位知识渊博的道士,同时精通儒家文化和阴阳学。新的城市规划首先遵循了《周礼·考工记》所规定的古代都城设计理念。成书于东周时期的《周礼·考工记》是这样记述理想的帝王都城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一般认为这是中国古代理想的帝王都城,然而,从商周到元代城市考古并未发现比北京旧城更接近这一蓝图的城市遗迹。

元大都城的规划建造达到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最高水平,而且为明清北京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元大都城的城墙城门来看,城四角有角楼,每个城门上有城楼,外面有护城河。它和我们今天看到的明清北京城墙还不一样。从蓟城到元大都城,城墙基本都是夯土筑成的。这种城墙的建造方法是先挖地基,两边立挡板,然后填土,夯实,再填黄土,再夯实,夯一层周边的挡板就提高一层。夯筑后,拆除挡板,一座梯形(基座宽、上面窄)的土城墙就形成了。要了解元大都城墙遗迹,可以去安定门、德胜门外的北土城,那里修建了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

要了解一座城市的文化特点,首先要看它的标志性建筑。

一说到北京,人们就会想到胡同、四合院;一说到欧洲,人们就会想到教堂。每个城市都有不同的文化色彩,建筑是城市特点最直白的展现。我们要保护北京城市的古都风貌,就是因为北京古代城市有着显著的东方城市文化特点。如果北京城市的古代建筑都消亡了,北京就不仅没有古都风貌,而且其城市文化的特点也没有了。

白塔寺的白塔是忽必烈亲自督建的,这座塔的修建比元大都城还要早,是先建塔,后建寺庙,然后修建大都城。因此,白塔寺白塔是元大都城的一个标志,要想了解元代的历史,了解元大都的城市风光,可以去西城区白塔寺。在白塔寺,除了看白塔,还可以看配殿展陈的元大都皇城沙盘。值得一提的是元代北海琼华岛顶上的广寒宫(古代传说中嫦娥的住所),它是典型的中华传统建筑,建筑造型为坐东朝西的“凹”字形。在北京故官御花园也有一组建筑东西对称,东面为“凸”字形,代表阳;西面为“凹”字形,代表阴。

白塔寺白塔(图片来源于网络)

北京城市分阴阳,这种阴阳关系是通过前后(南、北方位,南为阳,北为阴)左右(东、西方位,东为阳,西为阴)来确定的。

在北京的地名中,凡是带有“左”的一般在东边,带有“右”的一般在西边。例如,北京旧城的外城中,永定门居中,东有左安门,西有右安门;到内城,正阳门居中,东有崇文门,西有宣武门;在内城外,东面有日坛,西面有月坛;在内城里,东面有文庙,西面有武庙;在紫禁城内,东有文华殿,西有武英殿等。

由此充分展示了北京城市左右对称、左文右武、左阳右阴的文化特点。这种文化特点源于道教,刘秉忠将其应用于元大都城市规划。元大都城以今日地安门北万宁桥为中心点,向南北延伸为直线,正好把北京六海(南海、中海、北海、前海、后海、西海)规划在城市西面,以水为阴。

元大都城在建筑设计上有一个特点,即南面有三座城门,东、西也各有三座城门,但北面只有两座城门。这样的城门设计与《周礼・考工记》所规定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有所不同,充分考虑了北方的气候特点和中华道家文化因素。传统堪舆学(风水学)认为,南为阳,北为阴,由南面进来的阳气不能从北面直接泄出去,因此,南北城门不能相互对接。另外,北京冬天刮西北风,西北风给人的感觉是刺骨寒冷,而夏季刮东南风,东南风柔和湿润,让人感觉到舒适。

这种“南来风不泄,西北风不穿堂”的思想,属于古人总结的环境堪與学理论。观察老北京的城墙和城门,人们不难发现明清时期北京内城北城墙修得高大、厚实,胡同内的四合院也是北屋山墙修得厚而高,不露窗户,这些建筑理念或细节,既反映了中国北方的季风气候特点,也展现了人们对城市文化环境的深入体察。

砖塔胡同的标志性建筑一一万松老人塔(始建于元代)

(未完待续)

资料来源:北京市社科联等组编的《史说北京》(插图本)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