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晓东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世界一流大学前列 邹晓东

邹晓东

2024-02-16 11:1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标题:邹晓东 | 扎根中国大地 勇攀世界高峰——浙江大学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思考和实践

(图片来源自网络)

Scanning

摘要

“双一流”一要突出一流的要求,二要强调多元多样、特色发展,三要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要努力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内涵,“中国特色”就是要扎根中国大地。浙江大学的总目标是要坚定不移地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工作的总要求是要“立足浙江、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办学定位是在培养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走在前列。浙江大学“双一流”建设主要从六个方面来推进:一是全面立德树人;二是全面聚焦一流;三是全面深化改革;四是全面开放合作;五是全面优化支撑;六是全面从严治党。

●我们认为对“双一流”建设总体特点要有深刻的认识:一是“双一流”建设要突出一流的要求,体现了国家层面的高等教育“四个自信”。二是“双一流”建设应该更加强调多元多样、特色发展,调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各种类型的高等学校的积极性。三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进一步重视和支持,特别是地方政府支持“双一流”建设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

●“双一流”建设要在国家和区域的发展中找准定位:浙江大学的总目标是要坚定不移地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工作的总要求是要“立足浙江、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办学定位是在培养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走在前列。

●浙江大学“双一流”建设主要从如下六个方面来推进:一是全面立德树人;二是全面聚焦一流;三是全面深化改革;四是全面开放合作;五是全面优化支撑;六是全面从严治党。

●基于高校战略重点,学校将从十个方面系统推进“双一流”建设:第一,构建开环整合的人才培养体系;第二,构建综合交叉的一流学科体系;第三,构建人尽其才的队伍体系;第四,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第五,构建全球链接的国际合作网络;第六,构建开源创新的思想文化高地;第七,构建高强辐射的社会服务网络;第八,完善学校治理体系;第九,改革支撑保障体系;第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展开全文

摘要

“双一流”一要突出一流的要求,二要强调多元多样、特色发展,三要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要努力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内涵,“中国特色”就是要扎根中国大地。浙江大学的总目标是要坚定不移地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工作的总要求是要“立足浙江、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办学定位是在培养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走在前列。浙江大学“双一流”建设主要从六个方面来推进:一是全面立德树人;二是全面聚焦一流;三是全面深化改革;四是全面开放合作;五是全面优化支撑;六是全面从严治党。

●我们认为对“双一流”建设总体特点要有深刻的认识:一是“双一流”建设要突出一流的要求,体现了国家层面的高等教育“四个自信”。二是“双一流”建设应该更加强调多元多样、特色发展,调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各种类型的高等学校的积极性。三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进一步重视和支持,特别是地方政府支持“双一流”建设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

●“双一流”建设要在国家和区域的发展中找准定位:浙江大学的总目标是要坚定不移地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工作的总要求是要“立足浙江、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办学定位是在培养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走在前列。

●浙江大学“双一流”建设主要从如下六个方面来推进:一是全面立德树人;二是全面聚焦一流;三是全面深化改革;四是全面开放合作;五是全面优化支撑;六是全面从严治党。

●基于高校战略重点,学校将从十个方面系统推进“双一流”建设:第一,构建开环整合的人才培养体系;第二,构建综合交叉的一流学科体系;第三,构建人尽其才的队伍体系;第四,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第五,构建全球链接的国际合作网络;第六,构建开源创新的思想文化高地;第七,构建高强辐射的社会服务网络;第八,完善学校治理体系;第九,改革支撑保障体系;第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文/邹晓东

作者简介/浙江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文章出处/《江苏高教》2018年第7期1-4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学科建设;发展战略;中国特色;浙江大学

(全文共约6600字)

编者按:《江苏高教》编辑部联合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大项目“‘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学科调整与建设研究”课题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共同主办的“《江苏高教》高层论坛”于2018年4月20日~22日在南京举行。本次论坛以“‘理论与实践结合,校长与学者共话’——‘双一流’建设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为主题。浙江大学党委书记邹晓东教授作了题为《扎根中国大地 勇攀世界高峰——浙江大学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思考和实践》的报告,同时回答了龚放教授提出的三个问题。现根据报告和对话两部分录音整理归纳成文,以飨读者。

关于“双一流”建设的认识

“双一流”建设的背景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等教育事业,提出要把高等教育放在优先位置,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因此,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而且这个决策和布局是细致且慎重的。

“双一流”建设呼应“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总体建设目标: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21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这和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的“两个百年”战略安排是基本一致的。党中央作出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的战略决策,就是旨在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

深刻认识“双一流”建设的总体特点。我们认为对“双一流”建设总体特点要有深刻的认识:一是“双一流”建设要突出一流的要求,体现了国家层面的高等教育“四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高等教育提供了无比宽广的舞台,高水平大学一定能在中国由大国迈向强国的征程中进入世界一流的行列。二是“双一流”建设应该更加强调多元多样、特色发展,调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各种类型的高等学校的积极性。应该支持各个高校根据自身的定位、底蕴、资源,确定个性化办学路径和发展特色,在不同的层面支持一流建设,实现差异发展,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三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进一步重视和支持,特别是地方政府支持“双一流”建设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

努力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内涵。“中国特色”就是要扎根中国大地。旗帜鲜明地贯彻新思想、奉献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四个服务”要求、大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需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贡献力量。“世界一流”就是要勇攀世界高峰。在可比指标上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水平,并实现从数量到质量的根本转变,在培育一流人才、建设一流学科、创造一流成果、涵育一流思想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进步作出贡献。

浙江大学“双一流”建设的战略定位

浙江大学创办于1897年,2017年正好是学校建校120周年,从创校以来浙江大学就坚持以天下为己任、以真理为依归的信念,树立了“求是、创新”的校训,凝练了“海纳江河、启真厚德、开物前民、树我邦国”的浙大精神。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也奠定了相应的办学基础。基于此,在国家公布的“双一流”建设名单中,浙江大学入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18个学科入选一流建设学科。学校在学生培养、科学研究、人才队伍建设,还有办学体系以及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为“双一流”建设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截至2018年5月发布的ESI数据显示,浙江大学共有18个学科进入世界学术机构排名前1%,8个学科进入世界学术机构排名前1‰,1个学科进入世界学术机构排名前万分之一,8个学科进入世界前100位,5个学科进入世界前50位。浙江大学在国内大学评估中稳居前列,在国际主流评估中位次大幅前移。通过分析“双一流”建设的基础可以看出,浙江大学跟其他兄弟高校一样,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在这样的形势下,把握国际科技变革的重要趋势、抢抓全球创新创业资源跨境流动的重大机遇,高水平大学一定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双一流”建设要在国家和区域的发展中找准定位:浙江大学的总目标是要坚定不移地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工作的总要求是要“立足浙江、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办学定位是在培养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走在前列。其中,很重要的是浙江大学要扎根浙江,抢抓新时代机遇,勇立“双一流”潮头,作出应有的贡献。综上所述,浙江大学勇担新时代历史使命的核心任务是高水平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领导者。同时,我们要全力尽到社会责任,传播和创造知识,弘扬和引领文化,服务与奉献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浙江大学“双一流”建设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和学校办学实际,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到2020年前后,学校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部分优势学科进入世界前列;第二步是到2035年前后,学校跻身世界一流大学前列,高峰学科数量在全国领先,更多优势学科达到世界前列水平;第三步是到2050年前后,学校整体达到世界顶尖大学水平,更多学科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面对追求卓越的高标定位,浙江大学在建设思路方面,就是坚持一条主线,将聚焦一流作为贯穿始终的战略主线,作为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指导实践的根本指针。各项工作要牢固树立一流意识、紧紧围绕一流目标、认真贯彻一流标准。

根据聚焦一流的战略主线,在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总结学校成功办学经验的基础上,浙江大学要进一步明确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方略,在党的领导、工作导向、办学理念、文化引领、发展方式、动力源泉、战略格局、政治保证等八个方面书写奋进之笔:坚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紧密结合;坚持师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坚持求是创新的精神文化;坚持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坚持以改革为根本动力;坚持深度实质的开放合作;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浙江大学双一流建设的重点任务

浙江大学“双一流”建设主要从如下六个方面来推进:一是全面立德树人;二是全面聚焦一流;三是全面深化改革;四是全面开放合作;五是全面优化支撑;六是全面从严治党。基于上述六个方面的战略重点,学校将从十个方面系统推进“双一流”建设。

第一,构建开环整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新时代浙江大学人才培养的核心要求是“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其基本内涵有四:一要有理想,抱负远大;二要有境界,政治过硬;三要有品格,身心健康;四要有才华,能力拔尖。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创新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打造具有浙大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品牌。发挥创新型大学优势,在国际交流、科教融合、交叉培养上进一步形成特色,打造世界一流的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发挥竺可桢学院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示范带动作用,打造世界一流荣誉学院。推进留学生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留学生教育的结构层次和培养质量。积极建设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开展基于创新的创业教育,大力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重视健全的身心对人格塑造的促进作用,提高体育和艺术教育的水平。

第二,构建综合交叉的一流学科体系。学校“双一流”建设不能局限在国家认定的18个一流建设学科,要按照“分类统筹、一流牵引、主干强身、交叉驱动、生态优化”的思路,实施“高峰学科建设支持计划”“一流骨干基础学科建设支持计划”“优势特色学科发展计划”“会聚型学科领域发展计划”,以及在此基础上的顶尖学科建设,加强力量集聚,持续进行精准支持,形成一个优化的学科提升体系。实施学科内生动力提升计划,通过“树立一流标杆、开展学科诊断”“加强学科评估、实施动态管理”“优化制度环境、促进会聚交叉”“涵育一流文化、提升学科形象”等途径,增强学科发展的内生动力,打造开放包容、团结协作、追求卓越的学科文化。

第三,构建人尽其才的队伍体系。要全方位系统地思考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学术大师汇聚计划”“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团队引育计划”,以及一流师资“百人计划”。在此计划的基础上注重发挥人才骨干的重要作用,使其真正成为人才培养的示范者、科学研究的领头雁、学科建设的带头人、青年人才的领路人。与此同时,也要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不断提升师资的国际化水平,加大对外来教师的聘任力度,同时要人尽其才,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支持,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真正让各类人才上升有空间,事业有盼头,发展有希望。

第四,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面向2030年要加强科技战略谋划,凝练聚焦国家重大的战略和全球科技文化的重大问题。加强科研联盟建设,同时加大标志性科研创新成果的培育力度,积极推进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构建全球领先的创新平台。积极参与之江实验室建设,加快引育全球顶尖的研发团队,打造世界一流的科研高地。推进国家重大科研基础建设实施的建设,加快推动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问题研究和关键技术预研。加强创新生态方面一流的国际科研合作,推动军民融合科技发展。

第五,构建全球链接的国际合作网络。学校层面要加强校校之间的合作,同时要加强院系与世界一流大学实质性的项目合作。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的教育合作,推动实质性的国际项目。共享全球优质资源,推动海宁国际校区拓展高水平国际办学项目,探索布局若干海外中心和基地。积极开展对外教育、科技和人文外交项目,加强外宣工作,提升全球声誉。

第六,构建开源创新的思想文化高地。要在思想文化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包括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探索“互联网+”、大数据、新一代人工智能与哲学社会科学的深度融合。推动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开展文物保护科技创新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整理、研究和传播。加强高端智库建设,建立智库研究专业化支持力量。涵育独具特色的大学文化,构建文化育人体系。

第七,构建高强辐射的社会服务网络。实施“两边两路,一个核心”的社会服务战略。“两边”即开展与沿边疆资源大省与沿海经济强省的战略合作互动,“两路”即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沿线,与浙江大学在抗战期间西迁办学沿线的合作。社会服务的核心主要在浙江,即全方位服务浙江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做好对口支援和定点扶贫工作。加强战略布点,不断深化与重点区域、重点单位、重点企业的战略合作,构建高水平的科技与文化成果转化网络体系。建设一流附属医院,打造一流特色继续教育品牌,在医疗服务和社会教育方面做好工作。

第八,完善学校治理体系。提高管理科学化水平,推进依法治校,提高学校决策水平。完善学术治理架构,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规划、咨询、审议、评定、监督等作用。同时,要深化学校的机关改革,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机制。增强院系自主发展动能,坚持“一院一制”,扩大院系自主权改革,建立健全院系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管理体系。加强校院两级管理干部队伍统筹建设,增强院系干部队伍活力,为提高院系办学能力提供有力支撑。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完善教师队伍、管理干部队伍定编定岗,强化各层次人才的考核、激励、竞争机制,深化岗位分类管理,探索实施长聘教职制度,同时进一步优化分类评价制度。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九,改革支撑保障体系。一方面,积极营造师生为本的校园环境,如推进“网上浙大”建设,建设美丽校园、和谐校园、国际化校园,实施暖心爱心工程等;另一方面,科学精准配置办学资源。怎样更加科学地配置办学资源,确保资源配置与一流目标高度契合是深化改革的关键点。这要求学校要坚持精干高效,优化资源结构,盘活存量资源;深化预算体制改革,强化审计监督;构建资源集约利用的有效机制,推进校办科技产业和后勤服务产业体制改革,更好地支持学校事业发展。

第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属性,是坚持党的领导。要按照党的十九大对党建工作的总体部署,旗帜鲜明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师生,扎实抓好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学习、研讨和贯彻落实。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打造适应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需要的干部队伍。夯实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加强对群团工作的领导,构建统一战线工作大格局。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风险防控机制改革,持之以恒抓好作风和纪律建设。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是一项具有开创性、挑战性的事业,注定要“啃硬骨头”“打攻坚战”。在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过程中要把握好三点:第一,最根本的依靠是广大的师生,“双一流”建设一定要在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中凝聚人、培养人、成就人。这是关键的落脚点。第二,最关键的环节是抓落实。要不等不靠、落深落细、一抓到底,在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寻求突破,将各项事业纳入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轨道。第三,最鲜明的姿态是奋斗,要做好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付出艰苦卓绝努力的思想准备。

与龚放教授的“三问三答”

一流大学建设中,很重要的是怎样处理好学术追求和服务国家战略。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七五”期间5所重点建设大学,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都没被列入,教育部文件中只提到,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也很优秀,需要通过其他方式给予支持。为了争取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能进入国家重中之重,我随曲钦岳校长去中央党校找路甬祥校长。他当时就告诉曲校长,“老曲,你以后去国家教委的时候,不要老说你的SCI,你要讲你们怎样找石油、找金矿”。卓越和优秀多用学术论文来评价,但是路校长的思想就是强调学校要对国家有突出贡献。如今,浙江大学在怎样处理学术追求与社会服务的关系问题?

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是长期的亲密的兄弟院校。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时候,就曾并肩战斗,一起去争取进入到国家重点建设的重点院校行列。有关学术追求和服务国家的战略需求,这也是“双一流”建设的要求所在。刚才报告中也提到了,习总书记提出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因此要扎根中国大地。这是要在“双一流”建设中牢牢加以把握和探索的,两方面缺一不可。怎样有机地统一起来,需要高校自身在战略主线和战略重点上,在有关资源配置和评价方面都要加以重视,国家的引导也非常重要。另外,“双一流”建设并不是少数的高校、少数的学科、少数的教育工作者所努力的,应该是全体高等教育工作者所为之共同努力的,最终共同构建一个一流的、富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这样才能为中国现代化强国的建设发展,真正发挥高等教育应有的作用。所以,我们高等教育应有自信,中国改革开放40年所取得的巨大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离不开创新的支持、人才的支持,而这些支持的关键来自于高等教育,所以,学术追求与社会服务的关系问题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

报告中提到两个涵育,即涵育大学思想与涵育独特的大学文化,浙江大学打算如何来做?

要解决好大学思想和大学文化的涵育问题,首先,我们要加强历史教育,其中包括校史、党史、国史、世界史。其次,要进一步深化思政课改革,目前的思政课在形式、内容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做到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增强学生活动组织的针对性。最后,作为综合性大学,要进一步发挥人文社会科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浙江大学在全国名列前茅,在浙江更是无人匹敌。西湖大学刚刚创办,清华大学的施一公就任代校长,浙江大学的仇旻也辞职赴任副校长。西湖大学提出五年要赶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东京大学,十五年要比肩加州理工学院。浙江大学怎样应对来自西湖大学的挑战?

西湖大学是由施一公教授为首的一批海归为主的人才发起创立的一所新型高校,得到了各方面的大力支持。现在招生仍采取与复旦大学、浙江大学联合办学的方式招收博士生。从浙江大学的角度讲,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在浙江能够出现西湖大学这样一个新型的、想要建成高水平的高校。这使得浙江的高等教育生态系统更加优化,也让浙江大学能够拥有一所高水平的合作伙伴,能够一起交流、合作、互动,共同进步与发展。浙江大学从西湖大学建设伊始,就在校园设址、博士生招生与联合培养、队伍建设等方面给予了全力支持。接下来,我们要建立起一个良性互动的合作机制,机制化地推动浙江大学支持西湖大学的建设,推动两校共同的交往和合作,促进共同的进步和发展。如今,西湖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得到各方面的支持,但是具体办学还需要探索、实践,我们要抱有宽容的心态,更多地来关心支持西湖大学的建设与发展。

https://pan.baidu.com/s/1UwMmXV89wS-zX4a_lSRr3A

郭书剑:“双一流”建设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江苏高教》2018年高层论坛综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