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橘简介 不知火产地 丑橘的功效→MAIGOO百科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丑橘的营养和功效 丑橘简介 不知火产地 丑橘的功效→MAIGOO百科

丑橘简介 不知火产地 丑橘的功效→MAIGOO百科

2024-07-09 01:4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基本介绍

丑橘:即丑桔、丑柑,学名不知火,又称凸顶柑、丑八怪、丑橙等,是由日本农水省园艺试验场于1972年以清见柑橘与中野3号椪柑杂交育成。不知火柑橘的外形凸顶而果皮粗,四川蒲江县早些年卖不知火时注册一个商标名丑柑,后来成了不知火在中国的代名词。

采用高接换种技术嫁接后,不知火杂柑在川西盆地表现为果实大,平均果重200克,最大400克以上。果实倒卵形,多有突起短颈;果皮黄橙色,10月上旬开始着色,12月上旬完全着色;果皮黄橙色,果面稍粗,易剥皮,果汁糖度在13%以上,最高达17%,味极甜;次年2~3月成熟。

常见种类

果形和果实大小都不整的,果梗部似三宝柑,有突起短颈,也有完全无短颈的,无颈的扁平果顶多有脐。果皮黄橙色,10月中旬开始着色,12月上旬完全着色。果皮黄橙色,厚3.5~5mm。成熟果果皮略粗。易剥皮,有椪柑香味,无浮皮。

果肉橙色,肉质柔软多汁,囊壁极薄而软,口感脆甜。果汁糖度13~14度。不同的栽培地,也有高达16度的。成熟时酸度为1%左右。成熟期2~3月,留树保鲜可至4月中下旬,风味好,品质优。市场价一般为10~12元一斤。

形态及特征 形态特征 叶

叶略小,与椪柑相似。叶厚,翼叶较大。树体耐寒性与清见相同。对溃疡病、疮痂病的抗性与双亲一样强。

花果

果实,几乎全是单花,但也有总状花。花的大小比清见和椪柑大。有花粉,但花粉量少,且多数是畸形花。无核果率很高,即使有核,种子数也极少。单性结果强。单个果子重量在260g左右,果实的形状呈不规则的扁球体或倒卵形。果皮是黄橙色的,皮厚在3到5毫米之间。成熟的果皮会越来越粗,但是非常容易剥下。成熟的果肉也是橙色的,汁多味甜,肉质鲜美脆嫩,有香气,无核或者少核,风味品质方面还是非常优异的。播种后采购的时间通常在11月底到12月的中旬开始收果。刚刚采收的时候,果实糖和酸都高,风味异常浓,可以储藏大约半年左右。“不知火”品种在降酸上是非常难的,土壤品质差,夏季过于干旱没有进行适当的灌溉,导致果实发育不良,降酸难度也会上升。

类型特征

丑橘和沃桔都是春桔即成熟期在2~3月,而传统桔子是秋季成熟的秋桔,冬桔里的春见柑橘成熟期在隆冬季节。

栽培方法

要求土壤土层深厚(60cm)、肥沃;土壤pH值在5.5~7.0;果园地势坡度低于25度。园地规划时,应有必要的道路、排灌、蓄水和附属建筑设施。在具体规划时,尽可能做到集中成片,在交通、水源条件好的地方建园。时间:一般在9~11月秋梢老熟后或2~3月春梢萌芽前栽植。密度:采用株距3m×行距4m的密度进行栽植,亩植55~60株。栽植技术:土挖栽植穴:拉线定距,挖定植穴,穴深、宽各80cm,然后压绿肥50cm深,回填土40cm高栽植;田起垄栽植:8米带沟(沟宽60~80cm,深40~60cm)开厢,每厢起2垄(垄宽1.5m,垄中心距4m,垄高20~30cm)。栽植时将苗木的根系适度修剪后放入定植穴中央,舒展根系,扶正,边填土边轻轻向上提苗、踏实,使根系与土壤密接。浇足定根水,在树苗周围做1m的树盘,用糠壳覆盖。

价值及其他 来源

品种来源:丑橘是由日本农水省园艺试验场久留米分场口之津试验站于1972年以清见与中野3号椪柑杂交育成。由于风味好,品质特优,是日本近年销售价格最高的柑桔品种。树体,用枳作砧树势较弱,以温州蜜柑、夏蜜柑为中间砧高接,树势弱至中等。幼树树姿较直立,进入结果期后开张。枝梢密生,细而短。刺随树龄的增长逐渐消失。

名称来源:不知火柑橘的外形凸顶而果皮粗,四川蒲江县早些年卖不知火时注册一个商标名丑柑,后来成了不知火在中国的代名词。

营养价值

营养价值比同类水果高出很多。可以生津止渴,化痰理气,具有着高营养值,高药用价值,是一种不错的具有着平民价位的水果。丑橘的皮晒干后可以入药,放在冰箱里可以除臭。

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专家连续三年多来到资中实地抽样检测结果表明:该品种富含人体所需的营养成份和微量元素,主要成份有维生素A、B、C、E,碳水化合物、胡萝卜素、钙、磷、铁等,尤其是含糖量达到13%~14%,最高可达16%以上,口味甜度适中,成熟时含酸1%以下。

果实采收

根据柑橘果实成熟度、用途、市场需要等确定采收期。雨天及果面露水未干时不宜采果。采果者应戴手套,用圆头果剪将果实连同果柄一起剪下,再剪平果蒂,轻拿轻放。按从外到内,从上到下的顺序采摘果实。要求所有盛果的容器内壁光滑,采下的果实应及时运往包装场或储藏库。避免日晒雨淋。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