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 数学课程标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不定积分运算法则推导 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 数学课程标准

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 数学课程标准

2023-05-20 10:4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

数学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  前  言

一、课程性质

数学课程是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门主要文化基础课程,对于学生认识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应用价值、思维价值,提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对于学生学习专业课程以及职业生涯的终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课程设计基本理念1. 正确处理基础与发展的关系,整合教学内容

本课程应体现基础性、应用性和发展性的和谐统一,注意跨初等数学、高等数学内容的特点,正确处理基础与发展的关系。课程分为必修、限选和任选三大模块。

根据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必修模块的内容在理论与方法上应是最基本的,在应用中应是最广泛的。限选、任选模块的内容,应为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和进一步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准备,为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多种选择。

根据社会发展、学生发展的需要,精选最基本的体现近现代数学思想方法的知识,并增加一些问题探究等内容,构建简明合理的知识结构。

根据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出与学生认知基础相适应的逻辑推理、空间想象、数据处理等能力要求,适度加强贴近生活实际与所学专业相关的数学应用意识,避免繁杂的运算与人为的技巧。

2. 关注数学课程的学习过程

在数学课程的实施中,要展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为学生提供感受和体验的机会,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促进数学课程内容的必要调整与更新;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善数学教学的过程,改进数学学习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促使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信息收集、数据处理,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4. 实施有效的数学学习评价

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建立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的评价体系,发挥数学学习评价的诊断功能、激励功能和教育功能。注意评价手段的多样化,评价方式的多层次,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

实施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能力的提高,更要关注他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获得结果的过程中所作的努力。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力求将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与课程框架设计、内容标准确定及课程实施有效地结合起来。

1. 课程框架

本课程分为三个模块:必修模块,限选模块,任选模块;每个模块包含若干个系列,每个系列包含若干个单元。

模 块

系    列

单      元

建议课时

必修模块

(160课时)

一、代数基础

知识

集合,不等式

12课时

二、函数

函数概念与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

22课时

三、三角(Ⅰ)

三角函数,加法定理及推论,反三角函数

24课时

四、几何(Ⅰ)

立体几何(Ⅰ),平面解析几何(Ⅰ)

32课时

五、概率统计初步(Ⅰ)

概率初步

10课时

六、微积分(Ⅰ)

数列与极限,函数极限与连续,导数微分及应用, 一元积分学,定积分概念及运算

60课时

限选模块

七、概率统计初步(Ⅱ)

计数原理,排列组合,概率统计

24课时

八、三角(Ⅱ)

正弦型曲线,解三角形

10课时

九、平面向量

平面向量

10课时

十、几何(Ⅱ)

立体几何(Ⅱ), 平面解析几何(Ⅱ)

24课时

十一、复数

复数

8课时

十二、线性代数初步

行列式,矩阵,线性规划

26课时

十三、微积分(Ⅱ)

一元函数微积分的应用,无穷区间上的积分,多元函数微积分学,常微分方程,无穷级数

56课时

任选模块

十四、数学软件应用

十五、数学文化

2. 选课建议

本《课程标准》提供了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兴趣爱好学生的多种不同的选课组合。

所有专业应该完成必修模块的教学。在此基础上,不同的专业可根据需求在限选模块中选择学习内容,课时约为60-70。选学内容建议为:

文科类专业:概率统计初步(Ⅱ)、线性代数初步及微积分(Ⅱ)的相关内容;

工科类专业:三角(Ⅱ)、平面向量、几何(Ⅱ)、复数及微积分(Ⅱ)的相关内容。

还可以根据学生意愿、专业方向、学习基础,在任选模块中选择内容安排讲座。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高技能人才所必须具备的数学素养,以满足未来职业岗位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具体目标如下:

1. 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 提高空间想象、逻辑推理、运算求解、数据处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能力。

3. 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通过课程的学习过程,逐步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一、必修模块

必修模块是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包含六个系列,是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其内容的确定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满足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基本数学需求;二是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准备。

第一系列  代数基础知识

在本系列中,学生将学习集合、不等式。

集合语言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使用集合语言可以简洁、准确地表达数学的一些内容。在本系列中,学生将通过实例学习集合的有关概念和表示方法,以及集合之间的关系和基本运算。

不等关系是现实世界中的一种基本数量关系。建立不等观念,处理不等关系与处理相等关系是同样重要的。在本系列中,学生将通过具体情境,感受在日常生活和现实世界中存在大量的不等关系,理解不等式的意义;掌握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基本方法,从而体会一元二次不等式、一元二次方程及二次函数之间的联系;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应用;了解绝对值不等式的含义,会求解简单的绝对值不等式。

[内容与要求]1. 集合(4课时)

(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①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不属于”关系。

②通过实例体会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概念。

③认识一些特殊数集的记号。

④了解集合的不同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①通过实例分析,理解子集、真子集的含义。

②通过实例,了解两个集合相等的含义。

(3)集合的基本运算

①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和交集的含义,会写出两个集合的并集和交集。

②了解全集和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在全集中的补集。

③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2. 不等式(8课时)

(1)不等关系:感受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的实际背景。

(2)一元二次不等式

①体会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元二次不等式模型的过程。

②通过函数图象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与相应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

③会解一元二次不等式。

(3)绝对值不等式

①体会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绝对值不等式模型的过程。

②会解简单的绝对值不等式。

[说明与建议]

1. 在集合的教学中,应注意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入集合概念。创设使学生运用集合语言进行交流的情境和机会,使学生在实际使用中熟悉集合的不同表示方法。

2. 在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题过程,重点掌握判别式时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3. 在绝对值不等式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利用换元法解形如, 的不等式。

[参考案例]

例1  如果集合{N},那么集合A用列举法可以表示为(   )

A.{1}  B.{0,1}  C.{-2,-1,0,1} D.以上答案都不正确

例2  某班级每人都报名参加运动会,分别表示参加跳远、铅球和跨栏比赛的学生集合,表示报名参加运动会的学生集合,那么班级中同时报名参加跳远和铅球比赛,但没有参加跨栏比赛的学生的集合可以用集合运算表示为(    )

A.(∪)∩(ΩC)                                B.(∩)∩

C.[Ω(∩)]∩                               D.(∩)∩(ΩC)

例3  某宾馆共有120套客房,当每天每套租金为500元时,客房入住率为100%,如果提高租金,预计每提高50元就有8套客房空出来,试问每套客房的租金定在什么范围内能保证宾馆房租总收入不低于62400元?

第二系列  函  数

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函数思想将贯穿本课程的始终。在本系列中,学生将学习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基本初等函数,感受建立函数模型的过程和方法,尝试运用函数思想理解和处理现实生活的简单问题。

[内容与要求]1.函数(4课时)

(1) 通过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依赖关系的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函数值,了解函数值域的含义。

(2) 了解函数的不同表示方法(图象法、列表法、解析法)。

(3) 通过实例,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 结合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等具体函数,理解函数的单调性的意义,了解函数奇偶性的含义。

2.幂函数(2课时)

(1) 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幂函数的概念。

(2) 理解有理指数幂的含义,并会进行幂的运算。

(3) 结合函数y=x, y=x2, y=x3, ,的图象,了解它们的性质,体会通过数形结合来研究函数的思想方法。

(4) 了解幂函数的简单应用。

3.指数函数(6课时)

(1) 通过实例了解指数函数的实际背景。

(2) 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指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并理解指数函数的性质。

(3) 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指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

4.对数函数(8课时)

(1) 经历由指数式引入对数概念的过程,理解对数的基本性质和积、商、幂的对数的运算法则,了解对数的换底公式,会用计算器求出对数的值。

(2) 通过实例,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体会对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对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并理解对数函数的性质。

(3) 了解反函数的概念,知道指数函数y=ax(a > 0, a≠1)与对数函数y=logax(a > 0, a≠1)互为反函数。

5.函数的简单应用(2课时)

通过实际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函数模型(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分段函数等)的实例,了解函数模型的广泛应用。

[说明与建议]

1. 考虑到五年制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为了有助于他们对函数概念本质的理解,可通过具体实例,从学生已熟悉的具体函数和函数的描述性定义入手,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实际问题,尝试列举各种各样的函数,构建函数的一般概念。结合实际问题,感受运用函数概念建立函数模型的过程和方法,初步运用函数思想理解和处理现实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 在教学中,应强调对函数概念本质的理解,避免过于繁琐的训练。

3. 指数幂的教学,应在回顾整数指数幂的概念及其运算性质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实例,引入有理指数幂及其运算性质。

4. 反函数的处理,只要求以具体函数为例进行解释和直观理解,可通过比较,说明指数函数y=ax和对数函数y=logax(a > 0,a≠1)互为反函数。不要求一般地讨论形式化的反函数定义,对于求已知函数的反函数的问题也不作要求。

5. 在函数的简单应用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地体验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基本数学模型,体验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函数模型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及其在刻画现实问题中的作用。

6. 应鼓励学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学习、探索和解决问题。建议利用几何画板或Mathematics等软件,画出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图象,探索、比较它们的变化规律,研究函数的性质。

[参考案例]

例1  某学生离家去学校,为了锻炼身体,一开始跑步前进,跑累了再步行走余下的路程。用纵轴表示该学生离学校的距离,横轴表示出发后的时间,则下列四个图形中较符合该学生的走法的图形是(    )

 

 

 

 

 

 

 

 

 

例2  (合作讨论)世界人口2000年大约是60亿,而且以每年1.3%的增长率增长,按照这种增长速度,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100多亿,大有“人口爆炸”的趋势。为此,全球范围内敲起了人口警钟,并把每年的7月11日定为“世界人口日”,呼吁各国要控制人口增长。

我国人口问题更为突出,在耕地面积只占世界7%的国土上,却养育着22%的世界人口。因此,中国的人口问题是公认的社会问题。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国人口已达到13亿,年增长率约为1%。为了有效地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实行计划生育成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

(1) 按照上述材料中的1%的增长率,从2000年起,x年后我国的人口将达到2000年的多少倍?

(2) 到2050年我国的人口将达到多少?

(3) 你认为人口的过快增长会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第三系列  三角(Ⅰ)

在本系列中,学生将学习三角函数、反三角函数,加法定理及推论。

三角函数是基本初等函数,它是描述周期现象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数学和其他领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本系列中,学生将通过实例,学习三角函数及其基本性质,体会三角函数在解决具有周期变化规律问题中的作用。反三角函数是学习微积分的基础。

加法定理及推论在数学中有一定的应用,利用这些三角公式进行计算、化简、证明,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运算能力。

[内容与要求]1. 三角函数(16课时)

(1)任意角、弧度

了解任意角的概念,理解象限角、终边相同角的概念。了解弧度制和弧长公式,能进行弧度与角度的互化。

(2)三角函数的定义

①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

②理解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③了解 的正弦、余弦和正切的简化公

式。

(3)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会用“五点法”作出y=sinx,y=cosx在上的图象,了解y=tanx的图象特征,理解它们的性质。

(4)会用三角函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三角函数是描述周期变化现象的重要函数模型。

2. 加法定理及推论(6课时)

(1)理解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公式,了解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

(2)理解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公式及其推导过程。

(3)能运用上述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换。

3. 反三角函数(2课时)

(1)了解反三角函数概念。

(2)会用计算器求反正弦、反余弦和反正切函数值。

[说明与建议]

1. 在三角函数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丰富的情境,使学生体会三角函数模型的意义。例如,通过单摆、弹簧振子、圆上一点的运动,以及音乐、波浪、潮汐、四季变化等实例,使学生感受周期现象的广泛存在,认识周期现象的变化规律,体会三角函数是刻画周期现象的重要模型。

2. 应使学生体会弧度也是一种度量角的单位,理解弧度制是用实数来表示角的一种度量制。随着后续课程的学习,他们将会逐步理解这一概念,在此不必深究。

3. 同角关系仅限于和,在具体要求上,

不要求作繁杂的恒等变形。

4.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可用简化公式化为锐角的三角函数值,也可用计算器直接计算。

5. 对于反三角函数,仅要求能表示值域范围内的角及使用计算器求值。

 [参考案例]

例1  在直角坐标系中,用“五点法”作出函数和函数 在上的图象,并根据图象写出这两个函数在上的单调区间及其相互关系。

例2  若sin= , 则sin()=          。

例3  已知tan=2 , 求tan2的值。

例4  已知sin= , 且为第二象限角,求sin()的值。

第四系列  几何(Ⅰ)

本系列中,学生将学习空间几何体和直线、圆与圆锥曲线。

几何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物体的形状、大小与位置关系的数学分支。三维空间是人类生存的现实空间。本单元中,学生将通过对实物模型等的观察,认识基本的柱、锥、台、球及其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学生还将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从而初步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解析几何是用代数方法研究图形的几何性质,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本单元中,学生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建立直线和圆的方程,运用代数方法研究它们的几何性质及其相互位置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初步形成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

建立曲线的方程和通过方程来研究曲线的性质是解析几何的两个基本问题。圆锥曲线是一类重要的曲线,圆锥曲线的几何性质在日常生活、社会生产及其他学科中都有着重要而广泛的应用。本单元中,学生将了解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建立圆锥曲线的方程,理解圆锥曲线的基本几何性质,感受圆锥曲线在刻画现实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形成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

[内容与要求]1. 立体几何(Ⅰ)——空间几何体(6课时)

(1)利用实物模型或计算机软件观察大量空间图形,认识柱、锥、台、球及其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并能运用这些特征描述现实生活中简单物体的结构,会画柱、锥、台的直观图。

(2)了解柱、锥、台、球的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

2. 平面解析几何(Ⅰ)——直线、圆与圆锥曲线(26课时)

(1)直线与方程

①由一次函数、二元一次方程与直线之间的关系,了解直线方程的概念。

②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会求直线的斜率。

③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结合具体图形,探索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并掌握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点斜式、斜截式及一般式),体会斜截式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④能根据直线的斜率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会求两条相交直线的交点坐标。

⑤掌握线段的中点坐标公式、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和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会求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初步体会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图形的数学思想。

(2)圆与方程

①回顾确定圆的几何要素,掌握圆的标准方程,了解圆的一般方程。

②能根据直线与圆的方程,判断它们的位置关系,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初步形成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

(3)圆锥曲线与方程

①了解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及求曲线方程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②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椭圆的过程,理解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及简单几何性质。

③了解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及简单几何性质。

④通过圆锥曲线与方程的学习,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⑤了解圆锥曲线在刻画现实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说明与建议]

1. 在立体几何(Ⅰ)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由大量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的过程,学会将自然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

2. 在平面解析几何的教学中,应充分体会用坐标法研究问题的基本思想,就是用坐标、方程等代数语言描述几何要素及其关系,进而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不断地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3. 在引入圆锥曲线的概念时,应通过丰富的实例(如拱形桥的截面、行星运行轨道等),使学生了解圆锥曲线的实际背景与具体应用。

[参考案例]

例1  有一根长为5cm,底面半径为1cm的圆柱形铁管,用一段铁丝在铁管上缠绕4圈,并使铁丝的两个端点落在圆柱的同一母线的两端,则铁丝的最短长度为多少厘米(精确到0.1cm)?

例2  制作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它们的高和底面半径分别相等,通过灌水或沙子的实验探索二者体积间的关系。

例3  一个正四棱锥,底面边长和侧棱长均为6厘米,求其全面积。

例4  若直线ax+by=1与圆x2+y2=1相交,则点P(a,b)与圆的位置关系是(    )

A.在圆上          B.在圆外

C.在圆内          D.不能确定

例5  已知隧道的截面是半径为4m的半圆,车辆只能在道路中心线一侧行驶,一辆宽为2.7m,高为3m的货车能不能驶入这个隧道?假设货车的最大宽度为m,那么货车要驶入该隧道,限高为多少?

例6  汽车前灯的反光曲面与轴截面的交线为抛物线,灯口直径为197mm,反光曲面的顶点到灯口的距离为69mm。由抛物线的性质可知,当灯泡安装在抛物线的焦点处时,经反光曲面反射后的光线是平行光线。为了获得平行光线,应怎样安装灯泡?(精确到1mm)

第五系列  概率统计初步(Ⅰ)

概率论是研究现实世界中随机现象规律的科学,它为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因而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也是统计学的理论基础。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人们常常需要收集数据、处理数据,从中得到有价值的信息,作出合理的决策。而统计是研究如何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学科,各行各业都离不开统计学,因此,概率与统计的基本知识已成为未来公民的必备知识。

在本系列中,学生将学习概率的初步知识,通过实例分析,了解随机现象,学习概率的基本概念、计算公式及其在日常工作中的一些应用,体会概率的意义,获得一定的数学素养,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和工作作好准备。

[内容与要求]1. 随机事件及其概率(2课时)

(1)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了解随机现象、随机事件的概念。

(2)通过具体试验,了解随机现象发生的不确定性和频率的稳定性,进一步了解概率的意义。

2. 古典概型(4课时)

通过实例学习等可能事件的相关概念,理解古典概型。会用枚举法计算等可能事件的概率。

3. 互斥事件的加法公式(2课时)

通过实例,了解互斥事件的概念,判断事件间的关联,了解概率加法公式。

4. 独立事件的概率与概率乘法公式(2课时)

通过实例,了解独立事件的概念,判断事件间的关联,了解概率乘法公式。

[说明与建议]

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大量实例,让学生了解随机现象发生的不确定性及其频率的稳定性。

2. 在古典概率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古典概型的特征:试验结果的有限性和每一个试验结果出现的等可能性。让学生初步学会把一些实际问题转化为古典概型,进而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参考案例]

例1  将一枚一元的硬币抛在桌面上,通过多次试验估计“币值向上”的可能性,体会概率的意义。

例2         张先生家有两个孩子,

(1) 已知老大是男孩,那么老二也是男孩的概率是多少?

(2) 他有一个男孩,那么另一个也是男孩的概率是多少?

例3  生产某零件需经过三道工序,若第一道工序的合格率为98%,第二道工序的合格率为95%,第三道工序的合格率为97%,求经这三道工序加工的产品合格率。

第六系列  微积分(I)

在本系列中,学生将学习数列、极限、导数及应用、不定积分和定积分等内容。数列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也是学习微积分的基础。在本单元中,学生将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分析,建立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这两种数列模型,探索并掌握它们的一些基本数量关系,感受这两种数列模型的广泛应用,并利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极限是微积分的基础,学生将从几何直观及数值计算等方面认识和了解极限的概念,会求一些简单的极限。

导数概念是微积分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有极其丰富的实际背景和广泛的应用。在本单元中,学生将通过大量实例,经历由平均变化率到瞬时变化率刻画现实问题的过程,了解导数的概念及其在研究函数的单调性、极值等性质中的作用,为进一步学习微积分打下基础。通过学习,学生将体会导数的思想及其丰富内涵,感受导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了解微积分的文化价值。

积分概念是微积分的重要概念,是在实际应用中发展起来的,它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应用科学各分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积分学主要包括不定积分和定积分。求不定积分的运算就是导数的逆运算,定积分本质上是一个具有特殊结构的和式的极限。本单元中,学生将了解不定积分和定积分的概念和性质,会用第一类换元积分法和分部积分法计算常见的初等函数的积分,了解微积分的基本定理,了解定积分的思想及其广泛的应用。

[内容与要求]1. 数列(10课时)

(1)数列的概念和简单表示法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了解数列的概念,知道数列是一种特殊函数。

(2)等差数列、等比数列

①通过实例,理解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概念。

②掌握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的公式。

③了解等差中项、等比中项的概念。

④能用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函数极限与连续(10课时)

(1)初等函数

①理解复合函数的概念,会分解复合函数。

②理解初等函数的概念。

(2)函数极限

①通过实例,了解函数极限的概念。

②了解无穷大量与无穷小量的概念。

③掌握函数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会进行简单的极限计算。

(3)连续

了解函数连续、间断的概念。

3. 导数及其应用(20课时)

(1)导数概念及其几何意义

①通过对实例的分析,经历由平均变化率过渡到瞬时变化率的过程,了解导数概念的实际背景,知道瞬时变化率就是导数,体会导数的思想及其内涵。

②通过函数图象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

(2)导数的运算

①能利用给出的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和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求简单函数的导数。

②会求复合函数的导数,了解隐函数的求导方法。  

(3)微分

了解微分的概念,会求函数的微分。

(4)导数的应用

① 结合实例,借助几何直观探索并了解函数的单调性与导数的关系。能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会求简单函数的单调区间。

② 结合函数的图象,了解函数在某点取得极值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会用导数求简单函数的极大值、极小值,以及闭区间上简单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体会导数方法在研究函数性质中的作用。

③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例如,使利润最大、用料最省、效率最高等优化问题,体会导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4. 不定积分(10课时)

(1)了解原函数、不定积分的概念。

(2)能用基本积分公式和直接积分法计算不定积分。

(3)会用第一类换元积分法和分部积分法计算常见的初等函数的不定积分。

(4)会通过积分公式表,查表计算函数的不定积分。

5. 定积分(10课时)

(1)通过实例(如求曲边梯形的面积、变速直线运动的路程等),从问题情境中了解定积分的实际背景;借助几何直观体会定积分的基本思想,了解定积分的概念。

(2)了解定积分的性质和微积分基本定理的含义。

(3)会用牛顿-莱布尼兹公式求简单函数的定积分。

[说明与建议]

1. 在数列的教学中,应适当控制难度和复杂程度。

2. 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教学中应重视通过具体实例(如银行储蓄,人口增长等),使学生理解这两种数列模型的作用,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列模型的能力。

3. 函数的极限要用几何直观及数值计算来说明,数列极限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极限来处理。求极限时应避免繁琐的技巧训练。

4. 导数的概念是通过实际背景和具体应用的实例引入的。教学中,可以通过研究增长率、效率、速度等反映导数应用的实例,引导学生经历由平均变化率到瞬时变化率的过程,知道瞬时变化率就是导数。通过感受导数在研究函数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体会导数的思想及其内涵。

5. 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将研究函数的导数方法与初等方法作比较,以体会导数方法在研究函数性质中的作用。

6. 积分方法的介绍要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并注意对积分类型的归纳总结。

7. 在定积分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实例,让学生体会定积分的基本思想,会用微积分基本定理计算难度不大的定积分,以及利用积分公式表计算定积分。

[参考案例]

例1  有一边长为a的正方形铁片,铁片的四角截去四个边长为x的小正方形,然后做成一个无盖方盒。

(1)试把方盒的容积V表示为x的函数;

(2)求x多大时,做成方盒的容积V最大。

例2  设某产品在时刻t总产量的变化率为(单位/小时),求从这两个小时的总产量。

二、限选模块第七系列  概率统计初步(Ⅱ)

在本系列中,学生将学习计数原理、概率、统计案例。

本系列的内容设置不仅要让学生学习一些最基本的统计分析的方法,而且要让学生体会统计的作用和基本思想,更应当让学生体会到统计思维与确定性思维的差异,注意到统计结果的随机特征。通过学习,让学生获得较高的数学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和工作作好准备。

计数问题是数学中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加法计数原理、乘法计数原理是解决计数问题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它为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提供了思想和工具。在计数原理中,学生将学习计数基本原理、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及其应用,了解计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会解决简单的计数问题。

在必修模块学习概率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典型案例的讨论,将学习随机抽样、样本估计等一些常用的统计方法,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及其特征的思想并引出变量,结合概率进一步学习某些离散型随机变量分布列及其均值、方差等内容,初步学会利用离散型随机变量思想描述和分析某些随机现象的方法,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概率模型的作用及运用概率思考问题的特点,初步形成用随机观念观察、分析问题的意识;体会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想,认识统计方法在决策中的作用。

[内容与要求]1. 计数原理(约12课时)

(1)加法计数原理、乘法计数原理

通过实例,总结出加法计数原理、乘法计数原理;能根据具体问题的特征,选择加法计数原理或乘法计数原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排列与组合

通过实例,理解排列、组合的概念;能利用计数原理推导排列数公式、组合数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二项式定理

了解二项式定理;会用二项式定理解决与二项展开式有关的简单问题。

2. 统计与概率(约22课时)

(1)统计

①掌握总体和样本的概念,理解随机抽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②通过对具体实例的研究和统计实习活动,对样本观察值进行整理和分析,体验统计的过程,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会用样本估计总体。

③通过实例,理解取有限值的离散型随机变量均值、方差的概念,能计算简单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方差,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④通过实际问题,借助直观,认识正态分布曲线的特点及曲线所表示的意义。

(2)离散型随机变量

①在对具体问题的分析中,理解取有限值的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的概念,认识分布列对于刻画随机现象的重要性。

②通过实例,了解超几何分布及其导出过程,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

③了解条件概率概念,理解n次独立重复试验的模型(贝努里概型)及二项分布,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说明与建议]

1. 加法计数和乘法计数是处理计数问题的两种基本思想方法。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根据计数原理分析、处理问题,而不应机械地套用公式。同时,在这部分教学中,应避免繁琐的、技巧性过高的计数问题。

2. 研究一个随机现象,就是要了解它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和每一个结果出现的概率,分布列正是描述了离散型随机变量取值的概率规律,二项分布和超几何分布是两个应用广泛的概率模型,要求通过实例引入这两个概率模型,不追求形式化的描述。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 在统计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体会统计的作用和基本思想,统计的特征之一是通过部分的数据来推测全体数据的性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需求选择不同的方法合理地选取样本,并从样本中提取需要的数字特征,进而用样本来估计总体。

4. 在二项式定理中可以介绍我国古代数学成就“杨辉三角”,以丰富学生对数学文化价值的认识。

5. 可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举例,对此部分进行取舍或强化拓宽。

[参考案例]

例1  某小组10名同学,其中一名组长,现从中选派3名同学参加3个不同游戏活动,

(1)若任意选派,有多少种不同的参加方式?

(2)若组长不参加,有多少种不同的参加方式?

例2  现对某校500名学生进行血液化验,检查血液中是否含有某种罕见的病毒。设计方案:

方案1  对每人的血液单独化验,检查是否含有病毒,记录下来。

方案2  将每人的血液(部分)混和一起化验,若无病毒,说明每个人都无病毒,记录下来;若有病毒,再分别将每个人的血液单独化验,记录下来。

能否自己设计方案3,试比较哪一种方案好?

例3  测量(或统计)全班人身高,

(1)   求本组身高的均值与方差,

(2)   以各组均值估计班均值并计算班均值,

(3)   以身高(cm)为单位统计人数并作直方图。

例4某瓶100片药物中,已知其中5片已失效。若一次口服3片中有失效的就会使病人的病情加重,

(1)   求某病人口服3片中恰有一片失效的概率是多少?

(2)    若某病人口服3片后,使病情加重的概率是多少?

(3)    依失效药的片数,作分布列。

第八系列  三角(Ⅱ)

在必修模块学习三角函数的基础上,本系列中,学生将学习正弦型曲线,解三角形。

正弦型曲线是正弦函数y=sin x的延伸,是学习电子电工、机械等专业课程的基础。通过对任意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探究让学生发现并掌握三角形的边与角的关系,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内容与要求]1. 正弦型曲线(4课时)

(1)结合具体实例,了解y=Asin(ωx+φ)的实际意义;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

y=Asin(ωx+φ)的图象,观察参数A,ω,φ对函数图象变化的影响。

2. 解三角形(6课时)

(1)了解任意三角形边与角的关系。

(2)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和简单的实际问题。

[说明与建议]

1.在正弦型曲线的教学中,要分析y=Asin(ωx+φ)中参数变化对函数的影响,让学生了解y=Asin(ωx+φ)的图象是由y=sin x的图象怎样变化而得到的。

2.解三角形的教学,要引导学生根据已知的条件寻找解决问题的工具。要注意问题的实际背景而不要拘泥于“有解与无解,一解与多解”的讨论。 

[参考案例]

例1  如右图.为了测量被池塘隔开的两点A,B之间的距离,可以另选一点C,AC, BC是可以直接到达的.现量得 AC=65m,BC=80m,ÐACB=87°,

求AB(精确到0.1m)。

例2  交流电电流I(安培)关于时间t(秒)的函数关系为I=Asin(ωt+φ)。已知该电流强度的最大值为50安,变化周期为10-2秒,且当t=0.15×10-2秒时,电流为0,试写出I与t的函数关系式。

第九系列  平面向量

向量是近代数学中基本的数学概念之一,它是沟通代数、几何与三角函数的一种工具,有着极其丰富的实际背景。在本系列中,学生将了解向量丰富的实际背景,理解平面向量及其运算的意义,能用向量语言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运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内容与要求]

平面向量(10课时)

(1)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

通过力和力的分析等实例,了解向量的实际背景,理解平面内向量和向量相等的含义,理解向量的几何表示。

(2)向量的线性运算

①通过实例,掌握向量加、减法的运算,并理解其几何意义。

②通过实例,掌握向量数乘的运算,并理解其几何意义,以及两个向量共线的含义。

③了解向量的线性运算性质及其几何意义。

(3)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

①了解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其意义。

②会用坐标表示平面向量的加、减与数乘运算。

③理解用坐标表示的平面向量共线的条件。

(4)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①体会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含义。

②掌握数量积的坐标表达式,会进行平面向量数量积的运算。

③能运用数量积表示两个平面向量的夹角,会用数量积判断两个平面向量的垂直关系。

(5)向量的应用

经历用向量方法解决某些简单的平面几何问题、力学问题与其他一些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向量是一种处理实际问题的工具,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说明与建议]

1. 向量概念的教学应从实际背景入手,要使学生理解向量概念。

2. 向量教学,同样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实际需要,使学生树立运用向量方法处理几何、三角、实际应用等问题的意识,并会运用向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参考案例]

例.已知a=(1,2),b =(-3,2),当k为何值时,

(1)ka+b与a-3b垂直?

(2)ka+b与a-3b平行?平行时它们是同向还是反向?

第十系列  几何(Ⅱ)

本系列中,学生将学习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和坐标的平移变换、极坐标与参数方程.

在必修模块学习立体几何(Ⅰ)的基础上,本单元以长方体为载体,让学生直观认识和理解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能用数学语言表述有关平行、垂直的性质与判定,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推理论证及应用问题.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用图形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坐标系是实现几何图形与代数形式互相转化的基础。为了运用多种代数形式刻画客观世界中丰富多彩的几何图形,本单元中,学生将学习不同于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另一种坐标系——极坐标系;随着对曲线研究的深入,鉴于曲线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再要学习曲线方程的另一种形式——参数方程,从而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高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

[内容与要求]1. 立体几何(Ⅱ)(14课时)

(1)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①通过实例,描述平面的概念。借助长方体模型,在直观认识和理解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抽象出空间线、面位置关系的定义,并了解可以作为推理依据的四个公理(及三个推论)和等角定理。

②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归纳,认识和了解空间中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及其平行、垂直关系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不进行深入的推理证明。

③能以长方体为载体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点到平面的距离、直线到平面的距离、平行平面间的距离的概念,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④了解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概念,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概念、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概念.能够在简单几何体中进行上述三类角的计算。

2. 平面解析几何(Ⅱ)(10课时)

(1)极坐标

①了解极坐标系和极坐标的概念。

②能用极坐标与直角坐标的互化公式进行点的坐标互化和方程的互化。

③会建立简单的极坐标方程。

④会作出简单的极坐标方程的图形。

(2)参数方程

①以实例(如炮弹运动的轨迹方程)引出参数方程的概念,了解参数方程的一般形式。

②能进行简单的参数方程与普通方程的互化。

③了解圆的渐开线与摆线的参数方程。

[说明与建议]

1. 立体几何的教学应注意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并善于将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来处理。

2. 极坐标的作图,往往形式简单,但确定曲线比较复杂,通常在作图之前,先要讨论曲线的对称性,确定变量的取值范围,然后进行描点作图。

3. 在由已知曲线求相应的参数方程的教学中,应注意根据实际问题以及图形的特点来确定参数的选择。

4. 圆的渐开线与摆线的参数方程可用教具演示,使学生正确理解圆的渐开线与摆线的形成过程及原理。

5. 极坐标与直角坐标的转化,极坐标方程、参数方程与直角坐标方程的转化,体现了“转化”的思想方法。

[参考案例]

例1  如图,已知AB⊥平面α于B,DCα,且DC⊥AC于C. 求证:平面ACD⊥平面ABC。

例2  物体从高处以初速度v0(m/s)沿水平方向抛出。以抛出点为原点,水平直线为x轴,写出物体所经路线的参数方程,并求出它的普通方程。

例3  2003年10月15日-17日,我国自主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并按预定方案安全、准确地返回地球。它的运行轨道先是以地球中心为一个焦点的椭圆,椭圆的近地点和远地点距离地面分别为200km和350km,然后进入距地面约343km的圆形轨道。若地球半径取6378km,试写出神舟五号航天飞船运行的椭圆轨道的极坐标方程。

第十一系列  复  数

数系扩充的过程体现了数学的发现和创造过程,同时体现了数学发生、发展的客观需求,本系列在实数的基础上将数的概念扩大到复数,并研究复数的一些基本知识,体会人类理性思维在数系扩充中的作用。

复数是实数的扩展,复数集的建立,完善和发展了数集理论,它从新的途径沟通了数学与各学科之间的联系。

[内容与要求]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8课时)

(1)在问题情景中了解数系的扩充过程,感受人类理性思维的作用以及数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2)理解复数的基本概念以及复数相等的充要条件。

(3)了解复数的代数表示法及其几何意义。

(4)能进行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了解复数代数形式的加减运算的几何意义。

(5)了解在复数范围内解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题流程,会在复数范围内解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

(6)了解复数的三角形式表示法,会进行复数的代数形式与三角形式的互化,会用复数三角形式作乘除运算,了解复数的指数形式。

[说明与建议]

复数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在教学中应加强数形结合,立足应用与联系,借助复数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参考案例]

例1  当m(mR)取何实数值时,复数是(1)实数;(2)虚数;(3)纯虚数。

例2  在复数范围内解方程(1)x2+x+6=0

(2) x4-16=0

例3  计算:

例4  解方程:=2+i

例5  求复数的模及辐角主值。

第十二系列  线性代数初步

本系列中将学习行列式、矩阵及线性规划。

行列式是一个重要的数学工具,同时在其它学科中也有广泛应用。在本单元中,学生将了解行列式的概念,理解行列式的基本性质和展开定理,并会利用它们计算三、四阶行列式和简单的高阶行列式,并能利用克莱姆法则解简单的线性方程组。

矩阵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数表是研究和处理线性问题的重要工具,有着广泛的应用。它也是进一步学习线性代数等知识的基础。在本单元中,学生将通过丰富的实际背景,理解矩阵的加法、减法、乘法等运算及逆矩阵的意义,并能进行简单的初等变换。

线性规划在当今的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得到成功应用,随着电子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其作用必将越来越大。在本单元中,学生将通过实际事例引入二元线性规划的数学模型和有关概念,体验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数学化过程,结合平面区域的图示解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的数学模型,并将数学模型的解再回到实际情境加以检验和解释,从而初步形成最优化意识和解决简单优化问题的能力。

[内容与要求]1. 行列式(10课时)

(1)了解n阶行列式的概念,了解代数余子式的概念。

(2)理解行列式的主要性质和展开定理,能计算三、四阶行列式和简单的高阶行列式。

(3)能用克莱姆法则解简单的线性方程组。

2. 矩阵(8课时)

(1)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例子,了解矩阵作为一个特殊形式的数表的实际背景,理解矩阵和矩阵相等的含义,体会用坐标表示的平面向量也是一个1×2矩阵。

(2)矩阵的线性运算

通过实例,掌握矩阵的加法、减法、数乘和乘法运算,并了解其实际意义。

(3)了解矩阵的初等变换。

3. 线性规划(8课时)

(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二元线性规划的数学模型的过程。

(2)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的几何意义,能用平面区域表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

(3)结合平面区域的图示,初步学会解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了解用单纯形法解决线性规划问题的基本思想。

(4)了解二元线性规划的特点和应用,初步具有最优化意识。

[说明与建议]

1. 在介绍行列式时,可先从二阶行列式、三阶行列式入手。

2. 注意从具体实例引入矩阵的概念,并让学生认识到矩阵的广泛应用,体验数学的抽象更有助于人们对问题的思考与解决。

3. 行列式是一个数,矩阵是一个数表,在教学中,要注意它们的区别。

4. 线性规划源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要将数学应用意识和优化思想渗透在数学活动的全过程,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功用。

线性规划结合了学生学习过的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直线方程等知识,要让学生在了解数学知识相互联系的过程中,复习、巩固、深化已学内容,达到数学认识能力螺旋式上升的目的。

线性规划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要重视直角坐标系中的区域特征和动直线的形象直观作用,发挥数形结合的作用,帮助学生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参考案例]

例1  某厂拟生产甲、乙两种适销产品,每件销售收入分别为3千元、2千元。甲、乙产品都需要在A、B两种设备上加工,在每台A、B上加工一件甲所需工时分别为1时、2时,加工一件乙所需工时分别为2时、1时,A、B两种设备每月有效使用台时数分别为400和500。如何安排生产可使收入最大?

例2  n阶行列式Dn中满足(    )条件,则Dn=0。

(A)Dn中零元素的个数多于n个;

(B)Dn中主对角元素全为零;

(C)Dn中有一列是另外两列之和;

(D)Dn中每个元素均为两数之和。

例3  已知,,,求AB。

第十三系列  微积分(II)

本系列是继学习必修模块中微积分(Ⅰ)之后的限选内容,旨在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获得较高数学修养作准备。在本系列中,学生将学习一元函数微积分的应用和广义积分,并对多元函数微积分学、常微分方程和无穷级数作简单的介绍。

[内容与要求]1. 一元函数微积分应用(14课时)

(1)一元函数微分学在经济上的应用:

①了解边际和弹性的概念;②能进行简单的边际分析和弹性分析。

(2)理解弧长的微分与曲线的曲率。

(3)理解近似计算公式,并能应用公式作近似计算。

(4)定积分的微元法与平面图形的面积。

2. 无穷区间的广义积分(6课时)

(1)了解无限区间上的广义积分的概念,了解广义积分收敛(或存在)的概念。

(2)会求简单的广义积分。

3. 多元函数微积分学(10课时)

(1)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概念,了解多元函数的概念。

(2)了解二元函数一阶偏导数和全微分的概念,会求二元函数一阶偏导数和全微分。

(3)会求二元函数的无条件极值。

(4)了解二重积分的概念及几何意义,会进行直角坐标系中简单二重积分的计算。

4. 常微分方程(10课时)

(1)了解常微分方程概念,了解特解、通解和初始条件的概念。

(2)会解可分离变量的微分方程和一阶线性微分方程。

(3)会求二阶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的通解与特解。

5. 无穷级数(16课时)

(1)了解数项级数的概念,了解数项级数的收敛与发散,理解数项级数的基本性质。

(2)会用比较判别法和达朗贝尔比值判别法判别正项级数的敛散性。

(3)了解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的概念。

(4)了解交错级数的概念并能用莱布尼兹定理判别交错级数的收敛性。

(5)了解幂级数的概念和收敛半径,理解幂级数的基本性质。

(6)会将简单函数展开成麦克劳林级数与泰勒级数。

[说明与建议]

1. 微积分应用可根据专业的不同选择教学内容。

2. 广义积分主要学习基本概念并会计算简单的广义积分。

3. 多元微积分和无穷级数主要学习基本概念和方法,不作过多的技巧练习。

4. 二阶常系数线性方程的求解过程中,体现了分类的思想方法,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很好地体会。

[参考案例]

例1  计算由抛物线y2=2x及围成的平面图形的面积。

例2  一个无盖的圆柱形容器的体积为定值Vm3时,问该容器的高与底面半径的比例应怎样,才能使容器的表面积最小?

例3  求函数在条件下的极值。

例4  求微分方程的一个特解。

例5  判别级数…的敛散性。

三、任选模块第十四系列  数学软件选讲

数学软件是为了制作和演示课件的数学系统软件,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进行即时的测量与计算,按给定条件创设数学情景,按数学规律变换并形成结果。它致力于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能改变数学课堂教学结构,使数学学习方式由被动变为主动,并成为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带来教学观念和教学关系的革新。

根据需要与可能选择几何画板与Mathematica来介绍数学软件。

[内容与要求]1. 几何画板:

(1)功能与应用概述(绘图、变换、量算、轨迹动画);

(2)操作简介(画图工具、对象菜单、文本处理、文件处理);

(3)实用功能及范例;

(4)深入探索与典型范例。

2. Mathematica:

(1)基本操作(记号、工具栏);

(2)基本输入(数值计算、函数与变量、表与表达式);

(3)初等应用(初等代数、自定义函数、微积分);

(4)高等应用(线性代数、统计、作图、编程);

(5)综合应用举例。

[说明与建议]

1. 数学软件为学生学会更多更深的数学提供了可能,也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开阔了空间,营造数学教学环境,拓展师生实践范围,能使学生通过丰富的活动而不仅是依赖语言来构建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了可能,加强、完善甚至改变了数学学习,体验数学思想方法的真谛,领悟数学本质。

学习数学软件要使学生熟悉和掌握其运行环境、工作界面、基本模板、常用语法和调用方式,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两种软件各有特色。

2. 几何画板被称为“21世纪的动态几何”,为用户提供“画板”、一组绘图工具和一批功能选项,可绘制各种几何图形(函数曲线)。无论图形如何变化,都能动态地保持恒定的几何关系。它易学、易用,对硬件要求不高,适用于平面几何、立体几何、解析几何、代数(函数)教学。学习时可以从易到难,从简单实例入手,让学生参与共同探索,从变化图形中发现恒定不变的几何规律,从而进行发现、探究、猜想、质疑等活动。要引导学生分组活动,多向交流,相互补充。

3. Mathematica是功能强大的软件,是用于数学和其他科学技术运算的一个功能齐全的计算、作图和编辑软件包。它能完成人们熟悉的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的基本运算和作图,并具有动画和声音等多媒体功能,还有自我扩充功能。学习时可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在相关知识点引导学生共同探究,进行研究性学习,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找出规律,并动手解决问题。

4. 数学软件是现代数学与信息技术结合产生的“数学技术”,可以教给学生如何使用,要克服多媒体的“技术误区”,必要时将探究延伸到课外。通过创造性教学设计,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使用它能使教学内容得到最大限度的呈现和获取。为学生创设教学环境、组织学习材料,帮助数学思维,进行合作交流,提供条件,从而有利于新课改的实施。教学时要实行开放式教学,注重实践与理论的双向交流。

第十五系列  数学文化

本系列由数学简史选讲和数学思想方法等专题组成。

通过本系列的学习,了解数学的思想方法及其应用、数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及若干重要事件、重要人物与重要成果,体会数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感受数学家的严谨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提高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处理数学问题和现实问题的意识。

以下专题供选择:

1. 数学史选讲

(1)中国古代数学的瑰宝

(2)古希腊数学的光辉

(3)中世纪前后的数学发展与交流

(4)当代中国数学家简介

(5)国际著名数学家简介

(6)数学工具与数学符号的产生及发展

(7)数学史上的三次危机

2. 数学思想方法

(1)数学思想方法漫谈

(2)古今数学思想选萃(公理化、数形结合、极限等)

(3)数学在人类文化进程中的作用

(4)现代社会中的数学思维方式

(5)数学问题解决中的思想方法

[说明与建议]

设置本系列的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视野,增强学生的数学文化修养,能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有意识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核心和本质,本系列的教学应透过历史对数学的基本概念、数学思想方法的发生、发展予以总的描述,从中揭示数学发展的基本方向,以及数学发展与社会和其他学科(特别是与学生专业)之间的关系。

本系列中教学内容的展开要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适合学生的接受水平,不必拘泥于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可以是教师的讲授,也可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独立阅读有关数学资料。

教学中应结合专题的有关内容,有意识地强调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应用价值。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数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做一个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师应站在育人的立场,与学生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好数学课程。在五年制高职的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与初中知识有机衔接

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学基础较为薄弱,不少初中知识尚未掌握。数学是一门延续性、相关性很强的学科,基础没有打好,继续学习就会感到困难。教师在教学中应视情况补充与新知识相关的初中知识,让学生温故知新,克服学习的障碍。

(二)与专业知识整合

应根据职业岗位对职校毕业生的要求,将数学知识与专业课程知识有机地结合,体现为专业学习服务的功能。可根据不同的专业的特点,在“适度、够用”的原则下选择相关内容,确定必修模块、限选模块和任选模块,并进行不同的选课组合。可根据专业需求,适当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实验课、实践课等。

(三)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

计算器和计算机作为方便实用的工具已被广泛运用,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传授数学知识,可优化课堂的教学结构,提高实效,发展学生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应恰当使用信息技术,将传统内容进行现代处理,将计算机与数学课程结合在一起,使数学知识与计算机知识相互支持与补充。

(四)根据生源的不同,可适度设置灵活的教学目标

考虑到智力的多元性与差异性,应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根据不同的生源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实行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分步达标。最大限度地开发不同学生的潜能,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从而最终获得教学效益的整体提高。

(五)注意应用意识的培养

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背景结合起来,从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引入新课,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六)注意学习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学习数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学习数学的概念、公式和结论,更重要的是要了解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精神实质,真正掌握数学这门学科的精髓。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而增强学习数学课程的兴趣,使他们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加深对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的理解。

五年制高职的学生既要学习初等数学,又要学习高等数学,教师应注意淡化二者之间的界限,注意互相渗透,在解决初等数学的问题时,可以介绍高等数学的方法,以开拓学生视野。

(七)课堂教学的改革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当好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让学生通过参与学习,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自信心。

二、学习评价建议

数学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在评价中要注意如下的问题

(一)评价内容多元化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在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的同时,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要对他们的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学习方法、综合应用数学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综合评价,重点放在过去与现在的纵向比较上。同时将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二)评价主体多元化

重视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建立民主、开放和宽松的评价氛围。教师在评价学生学习时,还可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小组评价的做法,也可以让家长和社区及职场的有关人员参与评价过程。

(三)评价方式多样化

以过程性评价为主,根据不同的评价内容与对象,采用书面的考试、答辩、作业、活动报告、计算机操作等方式,也可用课堂观察、课后访谈、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等方式。

评价的结果应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定性评价可采用等级加评语的方式。评价结果应有利于学生树立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进一步发展。

(四)评介标准的梯度化

尊重个体差异,要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差异的评价方法,建立有梯度性的评价方法,利于学生扬长避短,激励学生树立信心,体验成功,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教材编写建议

教材的编写应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结合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从满足学生从事专业工作的需要和未来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出发,按照本《课程标准》的要求,依照“低起点、可接受、重应用”的原则,确定一个大多数学生能够接受的标准, 精选内容,建立数学知识基本平台。

教材应以本《课程标准》的模块为单位进行编写,应具有基础性、时代性、文化性、实践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增加趣味性与可读性,要使教材成为学生愿意学,教师愿意教的新教材。

教材的编写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尊重学生的基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当降低理论要求,面向大多数学生精选最基本、应用最广泛的知识内容。注重结论、淡化过程,不过分追求系统性、完整性和严密性,允许直观和描述,减少证明,简化计算。

2.注重数学思想的介绍和数学方法的培养。在知识展现过程中,着重抓住数学的通性通法,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思考、分析、归纳、提炼,理解数学思想和方法的精髓,达到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应用与创新意识的目的。

3.以任务为引领,尽量在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素材、专业背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中创设问题情景;通过解决问题,引入概念,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4.注意与初中知识的衔接,将需要复习的有关初中知识有机地溶入到各个章节中。

5.注意数形结合,增强直观,允许采用图形解决的方法,便于学生理解。

6.注意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介绍一些数学软件的应用,培养学生使用计算器和计算机的能力。

7.内容要简洁通俗,减少文字叙述,做到深入浅出,便于理解,体现亲切。版式设计新颖活泼,增强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8.安排的习题要题量适度,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循序渐进,构成梯度。控制技巧性强、运算繁杂等难题的数量。通过安排实习课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