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后肚子痛别忍着,这几种疼痛很危险!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上腹痛一动就痛 饭后肚子痛别忍着,这几种疼痛很危险!

饭后肚子痛别忍着,这几种疼痛很危险!

2024-06-29 20:3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腹痛是很多人的一种常见疼痛

就比如

有人饿了会腹痛

有人饱了也会腹痛

81651636196438938  

图片来自摄图网

近期,一项纳入5万多人的研究发现,全球约有11%的人口(13%的女性和9%的男性)在吃饭时经常出现腹痛,尤其在18-28岁的年轻人中最为常见,经常在吃饭时出现腹痛的人也更易出现腹胀、进食后感觉过饱、便秘和腹泻等症状。

日常生活中出现饭后腹痛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与餐后剧烈运动或饮食不当有关,如经常暴食暴饮、过量食用生冷或者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及摄入被污染过的食物和水等。

10211636196439117  

动图来自SOOGIF 

除了这些常见的外界因素之外,饭后经常腹痛还有可能与某些疾病有关,如消化不良、胃溃疡、慢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缺血性肠病及消化道肿瘤等,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及时就医治疗。

消化不良

主要表现为餐后饱胀、中上腹痛或烧灼感。分为器质性消化不良和功能性消化不良,器质性消化不良一般有明确的病因,如消化性溃疡、恶性肿瘤或糖尿病等;而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胃镜检查无异常,难以用器质性或者系统性疾病去解释上述消化不良症状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疾病。通常我们提到的消化不良为功能性消化不良。

对于45岁以上患者,如果伴有消瘦、贫血、黑便、吞咽困难、腹部肿块等或者消化不良症状进行性加重,需要进行全面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因。对于45岁以下无上述症状者,可行胃镜检查以及幽门螺旋杆菌检测。

胃溃疡

任何年龄段的人都有可能患病,其中以40-60岁的中年人最为多见。胃溃疡一般在季节交替时多见,主要表现为长期的慢性的反复发生的腹痛,腹痛多发生在饭后半小时至一小时内,疼痛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病情较重者还可出现呕血及黑便。

此时,患者需要及时就医行胃镜检查及幽门螺旋杆菌检测,因为大部分溃疡患者都会合并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如果不进行除菌治疗,病情也会出现反复。

慢性胃炎

大部分患者常无症状或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症状,如餐后中上腹部隐痛、饱胀以及反酸恶心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自身免疫以及十二指肠-胃反流等因素存在均可导致慢性胃炎,其中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最常见的病因。长期饮用浓茶、烈酒、过热、过冷或过于粗糙的食物,可导致胃黏膜的反复损伤。

胃癌

大部分早期胃癌患者无明显症状,少数患者可有饱胀感,消化不良等轻微不适,常常被认为是普通胃炎而被忽视。然而,随着病情的进展可以出现类似于胃炎或溃疡病的症状,如上腹饱胀不适或隐痛,往往在餐后比较明显。此外,还可以出现食欲减退、返酸、恶心呕吐、黑便及体重下降等不适。对于普通人群,当出现上腹痛、消化不良、饱胀不适、厌食、黑便及体重下降时应该及时就医,完善胃镜检查及幽门螺旋杆菌检测,以实现对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及早治疗。

慢性肠系膜缺血

常见于有心脏病或周围血管病病史的老年人,典型症状为餐后腹痛和畏食,主要表现为反复发生的与进食有关的腹痛,腹痛程度不一,定位不明确,多发生在饭后15-30分钟,1-2小时后腹痛开始逐渐减轻。随着病情的进展,症状可逐渐加重呈持续性钝痛和痉挛性绞痛,改变体位如蹲位或俯卧位疼痛可减轻。

肠易激综合征

腹痛或腹部不适是主要的症状,部分患者可在进食后出现,腹痛的部位不定,较少在夜间发作,常常在排气或者排便后缓解,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以中青年(18-59岁)最为多见。目前研究表明饮食因素(食物过敏以及食物不耐受)可诱发或加重患者症状。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往往伴有焦虑和抑郁等表现。此外,急性或慢性的应激事件,如工作学习压力大、失业等事件均可诱发或加重症状。

除了上述的这些疾病之外,还有一类以饭后腹痛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如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等。急腹症一般起病急,而且病情进展快,因此需要立即就医,积极治疗。

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

该病发生时,上腹部像刀割一样疼痛,迅速蔓延至整个腹部,并且会出现板状腹的特征,即肚子像木板一样硬。

急性胆囊炎

一般在吃了油腻的食物之后发生,主要表现为右上腹的绞痛,有时会向右肩和右腰背放射。

急性胰腺炎

一般在暴饮暴食或者大量饮酒之后发生,腹痛主要位于左上腹,呈剧烈的持续性疼痛,还会有恶心呕吐,呕吐之后疼痛不缓解。

当出现饭后腹痛或者腹部不适时,无论怀疑是由饮食因素或者疾病引起,都应该及时去医院就诊,避免贻误病情。

同时,日常生活中也应注意合理饮食,规律作息,适当锻炼身体,增强免疫力,避免疾病乘虚而入。

来源:生命时报

宣传统战部综合整理编发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