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上海现在的变化 1986

1986

2024-07-13 01:5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苏州河,又称吴淞江,源自江苏省东太湖瓜泾口,全长125 km,在上海境内全长53.1 km。苏州河是上海市境内仅次于黄浦江的重要河道,被誉为上海母亲河。近代以来,由于苏州河两岸的工业和人口迅速发展,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排苏州河,20世纪20年代苏州河水质开始恶化,60年代出现黑臭现象,80年代上海境内全部遭受污染,市区河段常年黑臭。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上海市相继启动多轮次的苏州河环境综合治理工程[1-3],包括1988—1993年的苏州河污水合流一期治理工程,1998—2011年实施的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一期、二期、三期工程,苏州河干流水质显著改善。为进一步提升苏州河干支流水质,2018年12月启动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四期工程。此外,上海市从2000年开始滚动实施环保三年行动计划,2015年12月启动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开展全市水环境综合治理,推动苏州河在内的全市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一些学者对苏州河水质变化进行了研究[4-5],但完整反映苏州河30多年综合治理成效的长时间序列水质变化研究少见报道。

现基于上海市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对1986—2020年苏州河水质监测数据进行了长时间序列的系统分析,探讨苏州河多年水质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苏州河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成效,以期为苏州河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监测点位

上海市生态环境系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对苏州河开展系统的水质监测,在上海市境内从上游到下游设置赵屯、白鹤、黄渡、华漕、北新泾桥、武宁路桥和浙江路桥7个监测断面,具体水质监测点位示意见图 1。以上海市外环线为界,外环线以西的上游河段为郊区段(赵屯-华漕断面),外环线以东的下游河段为市区段(北新泾桥-浙江路桥断面)。

图 1(Fig.1) 图 1 苏州河水质监测点位示意 1.2 监测时间

1986—2020年,监测频次为每月1次。赵屯为上游江苏省界来水断面,自1998年开始监测。

1.3 数据来源及评价方法

研究数据来源于上海市环境监测部门的监测数据。根据苏州河水体污染特征,选取具有多年连续数据的化学需氧量(CODCr)、高锰酸盐指数(IMn)、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氨氮(NH3-N)、总磷(TP)5项指标进行水质评价和时空变化趋势分析(其中CODCr从1989年开始监测)。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采用单因子评价方法对苏州河进行水质评价,相关指标标准限值见表 1。

表 1(Tab. 1) 表 1 《GB 3838—2002》中相关指标标准限值  mg/L 项目 Ⅰ类 Ⅱ类 Ⅲ类 Ⅳ类 Ⅴ类 IMn ≤2 ≤4 ≤6 ≤10 ≤15 CODCr ≤15 ≤15 ≤20 ≤30 ≤40 BOD5 ≤3 ≤3 ≤4 ≤6 ≤10 NH3-N ≤0.15 ≤0.5 ≤1.0 ≤1.5 ≤2.0 TP(以P计) ≤0.02(湖、库0.01) ≤0.1(湖、库0.025) ≤0.2(湖、库0.05) ≤0.3(湖、库0.1) ≤0.4(湖、库0.2) 表 1 《GB 3838—2002》中相关指标标准限值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质时空变化特征

为了系统分析1986—2020年苏州河ρ(CODCr)、IMn、ρ(BOD5)、ρ(NH3-N)、ρ(TP)的时空变化特征,将水质变化过程划分成1986—1996年、1997—2006年、2007—2020年3个阶段,1986—2020年苏州河水质年际变化见图 2(a)—(e)。图 2反映了苏州河水质从重度污染到逐渐改善、上下游水质从差别巨大到逐渐趋同的变化特征。

图 2(Fig.2) 图 2 1986—2020年苏州河水质年际变化 2.1.1 1986—1996年第1阶段

由图 2可见,1986—1996年,苏州河整体处于重度污染水平,1986—1996年苏州河沿程水质变化见图 3。由图 3可见,从上游到下游水质显著恶化,其中北新泾桥断面以下的下游市区段污染严重,华漕断面以上的上游郊区段水质相对较好;各断面水质多年呈波动变化,未见改善趋势。

图 3(Fig.3) 图 3 1986—1996年苏州河沿程水质变化

CODCr、IMn、BOD5、NH3-N、TP等水质指标值多年呈波动变化,长年维持在严重污染水平,郊区段水质好于市区段。ρ(CODCr)、IMn、ρ(BOD5)全河年均值分别为65.9,14.3,20.6 mg/L,ρ(NH3-N)、ρ(TP)分别为8.16,0.80 mg/L,均远超Ⅴ类标准。

由图 3可见,上游的白鹤断面水质相对最好,ρ(CODCr)、IMn、ρ(BOD5)年均值达到Ⅳ类,但ρ(NH3-N)、ρ(TP)均劣于Ⅴ类;下游的武宁路桥断面水质相对最差,各指标均劣于Ⅴ类,ρ(CODCr)、ρ(NH3-N) 年均值更是分别达到107.5,15.2 mg/L,远超Ⅴ类标准。武宁路桥断面的ρ(BOD5)、ρ(NH3-N)、IMn、ρ(CODCr)、ρ(TP)相较白鹤断面分别上升了9.4,5.2,2.7,2.7和1.0倍,表明在1986—1996年,苏州河沿岸污染输入明显,特别是下游市区段污染输入较多,导致下游水质较上游明显恶化。

2.1.2 1997—2006年第2阶段

1997—2006年,苏州河下游市区段水质显著改善,但上游郊区段水质显著恶化(图 2),至2006年,上下游水质逐渐趋同(图 4)。全河平均水质较第1阶段显著改善,CODCr等有机污染指标消除劣Ⅴ类,但NH3-N和TP仍处于较高污染水平。

图 4(Fig.4) 图 4 2006年苏州河沿程水质变化

与第1阶段相比,全河有机污染明显改善,市区段改善程度大于郊区段;至2006年,全河7个监测点位的有机污染的代表性指标ρ(CODCr)、IMn、ρ(BOD5)基本持平,水质类别达到Ⅲ—Ⅴ类。与1996年相比,2006年ρ(CODCr)、IMn、ρ(BOD5)的全河平均值分别下降了60%,48%,60%,下游武宁路桥断面分别下降了71%,62%,70%,上游白鹤断面分别下降了25%,20%,2%。

全河ρ(NH3-N)年均值为4.58~8.54 mg/L,平均值为6.38 mg/L,维持在高污染水平。其中,1997—2002年全河ρ(NH3-N)呈下降趋势,2002年达到第2阶段的最低值,为4.58 mg/L,2002—2006年有所反弹,2006年达到7.50 mg/L,但较1996年下降了33%。第2阶段,下游ρ(NH3-N)下降明显,但上游ρ(NH3-N)呈上升趋势;2006年下游武宁路桥断面ρ(NH3-N)与1996年相比下降了59%,而上游白鹤断面上升了89%。

全河ρ(TP) 年均值为0.37~0.73 mg/L,平均值为0.58 mg/L,除2001年达到Ⅴ类标准以外,其他年份均劣于Ⅴ类。全河ρ(TP)多年呈波动变化趋势,1997—2001年有所下降,2001—2006年有所上升,总体较第1阶段下降了28%;上游ρ(TP)呈明显上升趋势,下游ρ(TP)呈波动变化趋势。至2006年,全河7个断面的ρ(TP)为0.60~0.71 mg/L,均劣于Ⅴ类。

2.1.3 2007—2020年第3阶段

2007—2020年,苏州河上、下游水质基本相同,全河水质持续改善,特别是2016年以来改善明显,2020年水质达到34年以来的最好水平(图 2);有机污染状况多年来保持在较低水平且进一步改善,NH3-N和TP污染情况显著改善(图 5)。

图 5(Fig.5) 图 5 2006、2015和2020年苏州河水质比较

BOD5在2015年后改善尤为明显,表明“十三五”期间生活污水输入进一步减少。2020年全河ρ(CODCr)、IMn、ρ(BOD5)平均值分别为13.6,4.26和2.47 mg/L,较2006年分别下降32%,32%和64%,水质类别达到Ⅱ—Ⅲ类,2020年ρ(BOD5)较2015年下降53%。

全河ρ(NH3-N)、ρ(TP)持续下降,2016年以来下降尤为明显。在第3阶段,全河ρ(NH3-N)、ρ(TP)分别下降91%和71%,上游和下游下降趋势基本一致。其中,2006—2015年,ρ(NH3-N)、ρ(TP)分别下降53%和22%,但均劣于Ⅴ类,2015年,ρ(NH3-N)和ρ(TP)分别为3.53,0.50 mg/L;2016—2020年,ρ(NH3-N)和ρ(TP)分别下降82%和63%;2020年,ρ(NH3-N)和ρ(TP)分别为0.65,0.18 mg/L,水质类别从2015年的劣于Ⅴ类提升至2020年的Ⅲ类。

2.2 水质变化原因分析 2.2.1 苏州河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发挥了关键作用

1986—2020年,苏州河水质从重度污染到逐渐改善、上下游水质从差别巨大到逐渐趋同,见证了其完整的污染治理与修复过程。1986—1996年、1997—2006年、2007—2020年3个阶段可与苏州河多轮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进行对照分析,突出反映了苏州河30多年的环境综合治理成效。

第1阶段。1988年,时任上海市委书记江泽民同志题词“决心把苏州河治理好”,拉开了苏州河治理与修复工程的序幕。上海市于1988年8月开工建设苏州河污水合流一期治理工程,于1993年12月建成。污水合流一期工程重点是削减苏州河市区段直排点源污染,将原直排入苏州河干流的大量旱流污水输送至长江口经处理后排放[1]。污水合流一期工程实施后,削减了苏州河市区段污染负荷,苏州河水质恶化的趋势受到遏制。但由于苏州河的环境问题十分复杂,黑臭、脏乱等突出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水质并未明显改善[2]。

第2阶段。1996年,上海市政府专门成立了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开始系统地进行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1998年5月,上海市政府批准《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方案》,开始了长达3期12年的苏州河综合整治[3]。1998—2002年,上海市实施了苏州河综合整治一期工程,以消除苏州河干流黑臭以及与黄浦江交汇处“黑黄”界面、整治两岸脏乱环境和改善滨河面貌为目标,实施了建设6条支流截污工程、建设西干线和石洞口污水处理厂、综合调水、建设支流闸门等关键工程,苏州河市区段主要污染源得到有效控制和治理,苏州河干流黑臭现象基本消失,但水质仍存在时空上的不稳定性,支流污染仍十分严重[1-2]。2003—2005年,上海市实施了苏州河综合整治二期工程,实施了建设雨水调蓄池、完善支流截污工程、建设苏州河河口水闸、建设梦清园、环卫设施建设和改造等工程,位于中心城区的主要支流基本消除黑臭,苏州河干流水质进一步改善,上下游水质差别逐步缩小[1-2]。但苏州河上游来水持续恶化,NH3-N和TP的污染仍处于较高水平。

第3阶段。2006—2011年,上海市实施了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三期工程,关键项目包括市区段底泥疏浚和防汛墙改造工程、继续完善支流截污工程、长宁区环卫码头搬迁工程、上游青浦地区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工程等[1-2]。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一期、二期、三期工程实施后,干流水质显著改善,但仍未达到Ⅴ类水标准,主要原因是两岸雨水泵站放江[6]、污水处理厂未达标排放、上游污水直接排放、上游来水水质不稳定以及支流尚有污染排放等因素综合作用[3]。2018年12月,上海市启动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四期工程(苏四期),以2020年底前干流消除劣于Ⅴ类水、支流基本消除劣于Ⅴ类水为目标,为全面恢复苏州河的生态功能打下基础。

2.2.2 上海市水环境综合治理助力苏州河水质改善

1984年5月,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在立法层面对水污染防治、保护和改善水环境提供了法律支撑,并历经1996、2017年2次修正,2008年1次修订,明确违法界限、加大违法排污行为处罚力度,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强化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关注农业和农村水污染防治等,持续加强水污染防治。1996年8月印发的《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2000年要实现“一控双达标”的环保目标,即工业污染源要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空气和地表水按功能区达到国家规定的环境质量标准,对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及环境质量改善发挥了积极作用。2015年4月,国务院印发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强化环境质量目标管理,深化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重点流域污染防治,严格环境执法监管,进一步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

上海市全面贯彻国家关于水污染防治的相关要求,积极推进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及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并从2000年开始滚动实施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形成了治污为本、截污为先、标本兼治、建管并举的水环境治理保护体系,先后开展了中心城区河道整治、近郊黑臭河道整治、郊区骨干河道整治和“万河整治”行动[7],推动苏州河在内的全市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15年12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实施《上海市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以2020年全市水环境质量有效改善、基本消除劣于Ⅴ类水体断面为阶段目标,提出要进一步提升水环境基础设施水平、推进农业和农村污染整治、深化河道综合整治、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污染源监控能力等水污染防治措施,分区域、分阶段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到2020年,全市3 158条段河道按计划实现全面消除黑臭的目标,全市水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

2.2.3 苏州河上游来水持续改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随着污染防治攻坚战、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长江大保护、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河湖长制等政策措施的大力推进实施,长江流域水质持续改善[8]。2013年底,沪苏浙皖三省一市成立长三角区域水污染防治协作小组,2018年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成立了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加强区域水污染综合防治、重点跨界水体共保联治,推进生态环境标准、监测、执法“三统一”制度创新,促进了区域水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江苏省人民政府于2015年12月印发实施《江苏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至2020年全省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使苏州河上游来水得到明显改善。2020年,苏州河沪苏省界赵屯断面ρ(BOD5)、ρ(NH3-N)、ρ(TP)较2015年分别下降62%,80%和54%,对上海境内苏州河水质改善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3 结论

通过系统分析苏州河水质的时空变化特征,将1986—2020年水质变化过程分成1986—1996年、1997—2006年、2007—2020年3个阶段,较好地反映了苏州河水质从重度污染到逐渐改善、上下游水质从差别巨大到逐渐趋同的变化特征,并与苏州河多轮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进行对照分析,体现了苏州河30多年环境综合治理的突出成效,可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提供经验。

(1) 在第1阶段,苏州河整体处于重度污染水平,从上游到下游水质显著恶化,市区段污染严重。1988—1993年实施的污水合流一期治理工程,削减了苏州河市区段污染负荷,使苏州河水质恶化趋势受到遏制,但未见改善趋势。

(2) 在第2阶段,上海市于1998—2002年、2003—2005年相继实施了苏州河综合整治一期、二期工程,苏州河水质较第一阶段显著改善,有机污染指标消除劣Ⅴ类,但NH3-N和TP的污染仍处于较高水平。下游市区段水质显著改善,但上游郊区段水质显著恶化,上下游水质逐渐趋同。

(3) 在第3阶段,上海市于2006—2011年实施了苏州河综合整治三期工程,2015年12月启动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8年12月启动实施苏州河综合整治四期工程,并滚动实施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积极推进全市水环境综合治理。同时受益于江苏上游来水水质改善,苏州河水质持续改善,特别是2016年以来改善明显,2020年水质达到34年以来的最好水平。

(4) 随着国家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部署,上海市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环保三年行动计划、苏四期的持续推进实施,苏州河水质将持续改善,水生态功能得到全面的修复。

参考文献 [1] 徐祖信. 上海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历程与面临的挑战[J].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09, 31(12): 8-11. [2] 赵敏华, 龚屹巍. 上海苏州河治理20年回顾及成效[J]. 中国防汛抗旱, 2018, 28(12): 38-41. [3] 季永兴, 刘水芹. 苏州河水环境治理20年回顾与展望[J]. 水资源保护, 2020, 36(1): 25-31. [4] 张广强, 张明旭, 韩中豪, 等. 苏州河近20年水质状况研究[J]. 中国环境监测, 2009, 25(2): 39-43. [5] 丁义, 孙振中, 张玉平, 等. 2007—2012年苏州河水质变化分析与评价[J]. 水产科技情报, 2013, 40(4): 199-203. [6] 陈长太, 徐贵泉. 市政泵站雨天排放对黄浦江、苏州河水质的影响[J]. 水资源保护, 2014, 30(6): 59-62. [7] 阮仁良. 上海市深化水环境治理对策和措施[J]. 中国水利, 2014, 761(23): 26-27. [8] 陈善荣, 何立环, 林兰钰, 等. 近40年来长江干流水质变化研究[J]. 环境科学研究, 2020, 33(5): 1119-1128.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