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区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上海市崇明区陈桥镇 崇明区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崇明区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4-06-28 01:4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崇明区是上海市重要的生态空间,在经历了上世纪“围垦开沙、强化农业”“社队办厂、兴办工业”两个主要发展阶段之后,逐步开启了“生态引领、绿色发展”的跨越发展之路。在新一轮“上海2035”中,明确将崇明建设成为世界级生态岛,作为上海全球城市的生态功能重要承载区,将横沙岛作为上海市域最重要的战略储备空间。除崇明本岛外,长兴岛有着截然不同的发展定位,其作为国家的海洋装备产业基地,承载着国家海洋智能制造的责任与使命。因此,崇明区面临新的世界级生态岛的长远发展目标,也肩负着国家海洋产业的发展使命,在新的发展背景下,崇明区的产业发展需要审慎而后动,全面谋划。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市之器、强区之基,是崇明区落实“上海制造”、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参与全球产业竞争的重要抓手,是崇明打造世界级生态岛的重要支撑。崇明区未来制造业发展必须将生态建设放在首位,切实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必须走生态环保、低碳高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加快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推动崇明制造业新旧动能转换与高质量发展,特制订本规划。

一、“十三五”时期发展成就

“十三五”期间,全区认真贯彻落实上海市委市政府战略部署,以海洋装备产业为核心,大力实施“上海制造”“上海品牌”等重大战略,积极推动“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新动能布局,全区制造业综合实力稳步提高,以海工装备产业为主导的海洋经济已成为全区工业发展引擎,逐步形成“一主四副”的绿色智造基地布局,为“十四五”全区加快制造业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规模效益稳步提升。据统计,至“十三五”期末全区工业总产值实现475.3亿元,年均增长5.0%,其中海洋装备产业产值规模347亿元,年均增长6.3%。其中,截至2020年底,全区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124户,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42.5亿元、税收3.98亿元。

(二)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十三五”期间,崇明区围绕世界级生态岛建设要求,积极创建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海洋装备产业稳步发展。“十三五”期末,海洋装备产业产值规模达347亿元,较2015年末增长35.92%;江南造船集团、沪东中华集团、振华重工等重点企业相继完成战略性重组,全面提升了产业资源配置能力,夯实了海洋装备产业基础;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持续为制造业注入新动能,长兴海洋装备产业基地等园区积极拓展延伸相关产业链和新兴领域,成功集聚航空模拟器、风洞、自助潜航器等一批先进制造业项目。

(三)创新实力明显提高。“十三五”期间,长兴海洋科技港、阳光海悦科创中心、临港长兴科技园等一批创新平台和载体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与上海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船舶运输研究所等国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产学研协同创新持续加强。截至“十三五”期末,全区建成一批创新孵化平台,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市级工程研究中心1家、区级企业技术中心49家。“崇明制造”品牌知晓度、影响力稳步扩大,VLGC、LNG船、首艘“中国造”极地破冰船“雪龙2号”、国内新型万吨级驱逐舰、“崇明岛号”远洋打捞救生船等海洋装备自主创新产品不断涌现。

(四)融合发展步伐加快。“十三五”期间,全区交通基础规划建设实现质的飞跃,轨道交通崇明线开工建设,沪渝蓉高铁成功落地,建成后将进一步改善崇明与外部交通连接。崇明生态大道、陈海公路改扩建、北沿公路、建设公路、港东公路等一批路网交通项目建设显著优化了区内交通;长兴海洋装备产业基地、崇明工业园区、上海富盛经济开发区、智慧岛数据产业园等相继推动园区向综合功能区转型,产业特色日渐显现,一二三产融合不断深化,配套短板逐步补齐;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稳步推进,实施“互联网+”“智慧+”专项行动,逐步推动企业智能化生产线升级。

(五)绿色制造成效显著。坚持走“生态+”发展战略,设立全市最高的绿色发展门槛,持续优化产业准入负面清单,进一步引导本岛产业向产业园区集中,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十三五”期间累计调整“三高一低”项目33项,降耗折合标煤约7455吨。强化园区空间指引和用途管制,加大盘活产业园区闲置、低效工业用地管理力度,引导劣势企业主动退出;累计完成企业节能改造等各类项目共计30个,节约标煤约3000吨。

二、“十四五”时期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制造业实现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的关键阶段,是本市新旧动能转换和新动力加速形成的核心阶段。纵观国内外形势,全区制造业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性显著增强,困难和挑战将更加严峻,但这一时期也将是崇明制造业结构调整和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以海洋装备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地位的重要机遇期。

(一)面临重要机遇窗口期。后疫情外部环境总体趋紧。世界经济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国内制造业结构性、周期性矛盾叠加,显著加剧制造业发展风险和竞争压力,促使国内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需求更加迫切。同时,上海作为“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功能不断强化,随着自贸区、科创中心等战略进一步深化实施,将加快释放新一轮开放红利、创新红利、政策红利,积极寻求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和话语权,这为崇明借力全市产业发展溢出效益,制造业创新拓展提供了重要战略机遇。

(二)新旧动能转换关键阶段。当前,本区产业面临多种问题:以海洋装备产业为主导的制造业大而不强,产业结构性、周期性矛盾较为突出;传统制造业大多处于全球产业链分工的低端,行业龙头型、总部型企业缺乏;产业人才匮乏,创新力不足;土地、环境和安全底线约束不断上升,新兴产业发展缓慢。在外需不稳、经济下行压力显著增大的严峻形势下,促使本区必须统筹加快制造业新旧动能转换,加快5G应用、人工智能、在线经济等新经济布局,争取高质量发展。

(三)区位交通呈现重大变革。沪渝蓉高铁、轨道交通崇明线的建设将赋能崇明产业升级新通路,崇明区位优势显著提升,崇明制造业将进入高速发展战略期,迎来新的发展局面。

三、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面对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的变化,崇明制造业必须紧紧围绕世界级生态岛建设要求,保持战略定力,抓住发展机遇,以园区为主要载体,坚持稳增长、补短板、强配套,坚定发展以海洋装备产业为核心的崇明制造业产业集群,积极培育新亮点、新增长点,早日实现崇明制造向崇明智造、崇明产品向崇明品牌的转变,实现崇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严格按照党的十九大关于“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重大决策部署,围绕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发展总目标,全力发挥使命担当,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和“大海洋格局”,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落实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主动承载海洋装备和海洋经济发展重任,以稳发展、优结构、促转型为主线,突出做好增量、做优存量、主动减量,精准施策、精心服务,切实强化工业基础,丰富制造业内涵,构建以海洋装备为核心的生态化、多元化的新型产业体系,推动“崇明制造”向“崇明智造”转变,夯实崇明世界级生态岛产业基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生态引领,低碳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持续美化和完善园区及周边社区生活配套环境,强化资源环境倒逼机制,积极推动产城融合,协调推进海洋装备产业与其他高端装备制造、新兴科技产业、高技术服务业融合发展,打造能源梯度循环利用、资源接续保护、生态环境友好的绿色制造体系。

2.坚持区域联动,开放共赢。深化开放与改革,依托上海自贸区、科创中心建设、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强化区域联动,积极承接重大开放改革政策的溢出效应,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努力引进先进制造业初创期的优秀企业,提升初创企业孵化能级,将重点园区打造成为先进制造业的“试验田”,全面优化本区产业布局;围绕海洋经济示范区等建设目标,强化统筹联动,积极争取国家海洋装备等重点项目和平台落地,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细分领域,增强崇明制造的国际影响力。

3.坚持统筹兼顾、维稳优先。立足崇明区情与生态特色,从全局发展角度,进一步加强战略研究和规划引导,加快完善相关支持和倒逼机制,全面加快产业进园区,提升园区产业集聚力和区域辐射力;强化政策落实,切实打好企业减负的组合拳,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在更加复杂的发展环境中最大程度地抢抓制造业发展机遇,在稳发展基础上加快崇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战略部署。

4.坚持创新驱动,科技赋能。优化创新发展环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发展模式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加快推动产学研集成创新、协同创新,深度融合,积极布局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平台水平,促进发展方式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促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三)发展目标

到“十四五”期末,本区制造业对资源环境友好程度不断提升,规模和效益迈上新台阶,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产业基地-产业社区-零星工业地块”三级体系产业空间布局持续优化,工业持续向园区集中,产业园区发展各具特色,新旧动能转换稳步推进,形成以“1+3+X”为特色的千亿级产业集群(详见表1),初步实现世界先进的海洋装备产业岛及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目标,力争成为上海具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生产效率、产业与生态完美融合的特色高端智造区域之一。

 

表1“十四五”期间本区“1+3+X”制造业产业体系

产业体系

重点领域

主要承载区

至“十四五”期末

预计产值目标

1

海洋装备

船舶制造、核心配套设备、海洋工程装备、海洋装备延伸产业

长兴岛海洋装备

制造基地

1000亿元

3

绿色农产品

深加工

特色品牌食品加工业、崇明本土酿酒产业、果蔬加工及饮料制造业、其他绿色食品深加工

现代农业园区、长兴横沙渔港等

20亿元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

关键零部件、新能源汽车智能

网联技术

崇明工业园区、富盛经济开发区

30亿元

轻工及厨具

制造产业

高端日用厨具

崇明工业园区、新村乡工业地块等

20亿元

X

新兴产业

5G技术应用、在线经济、人工智能(AI)、生产性服务业及

高效环保、低碳产业

智慧岛数据产业园、长兴海洋装备制造基地等

30亿元

 

1.规模效益跨上新台阶。到2025年,全力打造千亿级长兴海洋装备产业集群,本岛4大产业园区形成百亿产值规模,初具规模效应和产业特色,成为本区贯彻海洋强国、绿色制造等国家战略的重要支撑点,促进“生态+”“+生态”产业的融合发展。

2.结构优化迈出新步伐。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海洋装备领域“崇明制造”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部分制造业细分领域进入国内乃至国际先进行列,初步形成质量效益良好、持续发展强劲的“1+3+X”的制造业产业体系,园区单位土地产值提高至约25亿元/平方公里(年均增长约4.5%)。

3.创新创业激发新活力。到2025年,成功引进一批国内外高端制造领域的高层次人才;成功引进一批国家级、市级实验室、研发平台和企业技术创新中心项目;成功引进一批在海洋装备等细分领域具有国内外技术领先优势的龙头企业。

4.绿色制造获得新提升。加快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十四五”期间预计淘汰落后产能5-10项。持续推进能源、原材料节约和综合利用,实施节能改造,全区能源消耗强度继续降低,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至0.08吨标准煤左右。全面深化重点行业、重点园区清洁生产审核,完善清洁生产审核的政策措施,预计完成45家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验收,大力推进引导创建一批“绿色示范工厂”,促进节能减排降耗各项指标不断优化提升。          

四、“十四五”制造业发展主要任务

依托本区世界级生态岛优质生态环境和绿色农业资源优势,紧紧抓住中国花博会举办、轨道交通崇明线、沪渝蓉高铁建设等重大战略实施契机,把握枢纽经济带来的人才流和资金流等机遇,大力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加速形成“1+3+X”产业体系,打造核心竞争力更强大、产业层次更高端、产业链协同更高效、公共服务配套更健全、特色和优势更突出的生态型产业园区。加速优化重塑现有优势产业,拓展培育战略新兴产业。重点发展人才引智型、创新策源型绿色低碳产业,形成区域先进制造业发展高地。同时,崇明制造业要勇当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提供更多更好的优质产品和高水平科技供给,支撑本区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优化布局,促进园区高质量发展

根据崇明生态岛建设产业发展要求,实施分类管理,优化布局:强化园区载体作用,以升级为导向,完善园区功能配套,高效率集聚和整合生产要素,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规划工业区块外、乡镇集中建设区以内(195区域)工业地块,以转型为导向,逐步向生产性服务业及城镇生活功能转变;规划工业区块外、乡镇集中建设区以外(198 区域)工业地块,以减量化为方向,原则上不再新引进工业企业。

各产业园区根据功能定位,聚力发展特色产业,提升产业能级,高效利用存量资源,严格准入新建项目,打造优势更优、特色更特、强项更强的产业新生态。

长兴海洋装备产业基地作为长兴海洋装备制造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紧紧依靠现有重点船海央企产业优势,强化海工装备产业发展模式创新和海洋产业投融资体制创新,在产业转型升级、资源高效节约利用、科技协同创新、生态环境有力保护等方面做出示范引领,优化发展海洋装备产业集群,加强高技术船舶、核心配套设备及海洋工程装备的研发、制造,拓展发展延伸产业,全力提升产业链价值,进一步挖掘潜力。通过聚焦国家海洋产业的高地、国际中小企业的乐园、国内高端制造的集聚地等战略布局,集聚发展海洋装备制造、集成电路、微电子、AI智能制造等海洋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同时依托阳光海悦、临港长兴以及北斗海智三大园区平台,拓展布局生命健康、航天航空、新能源、新材料、新通讯等战略新兴产业。积极将园区建成以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人才培养以及金融服务为重点的新型海洋装备综合性产业园区。预计到2025年末,实现产值100亿元。

崇明工业园区将以发展绿色创新策源型产业为主线,围绕“站城一体化”建设,紧紧把握沿江城际高铁等重大战略和发展定位,围绕创新策源型和人才引智型两大方面重点打造以智慧农业智造等绿色智能制造为亮点,特色商务(总部经济、研发中心)、文化创意(工业设计)、职业教育培训(产业人才培养)等相互融合的产业体系,在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加快推进群力汽车、运良企业、嘉仕久等传统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吸引培育工业设计等新兴产业,服务和促进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形成岛内岛外相结合、传统产业逐步更新、新兴产业全力做大、配套服务不断完善的“一园六区”,全力打造与世界级生态岛相适应、产城融合一流的低密低碳生态复合型产业社区和崇明本岛制造业发展的新高地。预计至2025年,实现产值近40亿元。

智慧岛数据产业园将聚焦数字经济产业、5G产业、信息技术产业、生物医药、文化创意、现代服务业等新兴技术产业,打造信息集聚、数据共享、研发创新、创业孵化、创意设计、投资融资、展示体验、学校培训等多功能集成服务性平台的产业社区。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如数据中心建设等,依托已挂牌成立的“崇明5G生态创新创业园”“崇明世界级生态岛人才服务园”“西语国家经济合作园”及正在积极推进成立的“崇明世界级生态岛直播产业基地”,重点发展“生态研发、智慧科技、创新经济”等生态型产业。预计至2025年末,实现产值30亿元。

富盛经济开发区以“金融服务、体育文化”为产业重点,以富盛绿色基金小镇、富盛开心农场为两翼,加强研发及制造环节技术攻关,精心打造产业结构优化、功能特色显著的生态产业园区。全力推进马腾新材料、永太汽车、崇星生物科技等新项目建设和竣工投产。预计至2025年末,实现总产值约10亿元。

崇明现代农业园区将加快推进崇明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加强特色品牌农产品规模化、区域化和产业化建设,重点发展畜禽冷鲜肉类加工、精品米酒酿制及果蔬深加工。加快现有企业的能级提升和产品升级,加快提升生鲜冷链配送水平和食品质量安全,加快形成现代生态绿色农产品产业化示范区。预计至2025年末,实现产值约16亿元。

(二)精准维稳,护航制造业发展基本盘

应对内外经济下行压力和震荡波动,加大对制造业企业重点领域企业支持力度,强化政策落实,帮扶企业稳投资、稳基础、稳就业,稳制造业发展基本盘。

稳定工业有效投资。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以重大项目为引领,技术改造为动力,抓开工、促竣工、督投产,提高项目达产率和土地产出率,保持工业投资适度规模,优化投资结构,提升投资质量和土地效益。聚焦设备更新换代、质量品牌提升、智能制造应用、绿色升级改造和服务型制造领域,落实一批对产业链优化、产业竞争力提升有重要影响的重大项目,进一步加快重点项目实施;强化招商引资,重点聚焦突破海洋装备配套产业瓶颈,积极引进适合本地的绿色制造、智能制造重大项目。

强化工业基础能力。依托江南造船集团、沪东中华集团等龙头企业,围绕优化产业服务平台、引进重大项目、推动科技创新等方面,加强对接,积极促进联合开发、协同攻关、成果共享。强化目标导向,主动对接智能制造、高端装备、绿色制造等发展趋势和需求,积极谋划形成区域工业发展新动能。

(三)创新引领,打造制造业发展新引擎

实施创新引领,抓好企业技术创新和人才引进培养,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进一步实施“上海制造”“上海品牌”战略,发挥重点企业、平台先进示范引领作用,加快构建产业新体系。

持续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围绕本区制造业发展需求,开展重大共性与关键技术的工程化研发、实行对外开放服务、培养和聚集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加强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引领行业技术进步,促进本市创新驱动发展。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聚焦海洋装备等重点领域,引进一批具有全局性影响、带动性强的技术攻关研发和产业化应用示范项目,予以精准支持。围绕推动制造业创新研发机构建设,梯度布局国家级、市级、区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等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

深化实施“崇明制造”品牌建设。加快实施“崇明制造”对接“上海制造”“上海品牌”建设,支持进一步做大做强海洋装备领域产品、轻工厨具产品及特色农产品高端品牌,提升品牌知名度。积极引进和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制造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提升检验检测生产性服务业的技术支撑保障能力。

鼓励提升绿色发展能力。鼓励和促进优质企业改造升级,推动行业发展。启动新一轮技术改造升级工程,支持重点行业、高端产品、关键环节实施技术改造;引导企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优化产品结构,全面提升设计、制造、工艺、管理水平。积极采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四)生态优先,打造绿色制造示范区

立足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严守生态底线,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坚定不移淘汰落后产能,释放资源和环境空间,为先进产能腾出发展空间,打造绿色制造示范区和“碳中和”示范区。

加快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建设初创企业孵化器和实体企业引进的载体,加快培育发展新动力,加快推动绿色低碳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打造一批服务型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一批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新兴产业集聚区,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同时,提高本区产业区块内沿长江干流一公里区域及战略预留区内产业准入标准,审慎评审准入新项目,严控新增与生态岛发展定位不符的产能。

打造绿色制造示范区。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践行生态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抓好重点领域应用示范,加快制造业生态化改造,培育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清洁生产示范企业。

五、保障措施

“十四五”期间,崇明制造业将进一步聚焦特色锻长板、构筑战略新优势,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优化行政审批流程和政策扶持措施,提高产业项目审批效率,完善灵活高效的政会银企合作和实施机制,营造更优更好的营商环境,促进崇明制造业早日实现资源高效率配置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全面强化政策对接,进一步完善政策扶持措施。深化制造业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围绕上海优化营商环境行动要求,进一步推进构建多维度企业服务体系建设,不断促进“一网通办”“一窗综办”服务改革和创新机制建设,不断提升企业服务效率和品质。加快建立系统、完整、协调的绿色制造业发展长效机制,形成部门会商研讨、运行监测分析、重要情况通报、重大项目跟踪、工作情况沟通、政策绩效评估等常态化工作机制。积极适应和探索新产业、新业态监管新模式。

(二)优化政策服务体系

通过充分运用“企业服务云”“崇明企业服务”等各类平台和公众号,加强政策的宣传力度,完善政策“线上直达”服务。全面落实促进工业企业发展扶持政策和张江崇明园政策,探索建立本区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扩大财政资金扶持效益,增强对新经济产业项目、招商引资重大项目及关键性、导向性制造业项目的支持,增强企业创造和稳定就业的能力。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区科技研发、技术改造、试点示范和服务平台建设。

(三)创新金融支持方式

加强政会银企对接合作,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制造业重点企业、中小微创新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支持金融机构开展差别化信贷和投贷联动等融资服务,积极发展面向企业的融资租赁、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信用保险单质押贷款等金融创新。支持制造业企业上市、发债、资产证券化以及在“新三板”“创业板”等挂牌。

(四)实施开放发展战略

充分预判未来综合交通改善和制约产业发展瓶颈的机遇与挑战,跳出崇明看崇明,想清楚产业发展优势,想明白产业功能定位,探索崇明产业园区“走出去”发展新模式,推进长三角产业协同创新区建设,支持与本市对口支援地区开展园区共建。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大力吸引海洋装备等领域境内外研发中心集聚。

(五)强化人才支撑保障

实施人才驱动战略。优化完善生态岛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主动承接自贸新区人才政策辐射,围绕海洋装备、绿色农产品加工、在线经济、人工智能等行业发展需求,大力延揽海内外产业高端人才,着力引进培育一批高成长性新兴产业项目和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以重大技术装备项目、重点产业基地建设为平台,推动人才培养方式转变,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合作,形成先进制造业、新经济和人才引进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六)完善目标考核机制

完善规划指标统计分析、绩效评估和监督考核机制,对照规划年度目标和工作指标,开展跟踪监测、中期评估和末期全面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的突出问题,适时对目标任务进行必要调整。加强协调推进,强化部门联动与协作,扎实推动规划实施。开展本区工业企业资源利用效率评价工作,推动优质企业创新发展,促进低效企业调整转型,并根据全市工作部署,适时将评价结果作为在产业政策引导和资源要素配置上采取差别化措施的重要依据。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