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城市外来农民工社会融入状况及政策支持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上海外来人口政策导向 中国大城市外来农民工社会融入状况及政策支持研究

中国大城市外来农民工社会融入状况及政策支持研究

2024-07-10 23:5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研究背景

 

据统计,截至2006年底,在沪工作的外来人口已达 627万,农民工是其中主体,他们的工作分布在城市建设的各行各业,已经成为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同时,农民工作为二元城乡分治体制下形成的特殊社会群体,其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工作环境等与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不断融合,对城市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意义重大,对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的影响深远。

一般认为,农民工的社会融合是指农民工作为一个社会群体,融入主流社会关系网当中,能够获取正常的经济、政治、公共服务等资源的动态过程或状态。目前为止,诸多关于农民工社会融合研究所依据的数据和资料多基于数年前的调查或统计,在一定程度上,已不能恰当地反映快速增长的农民工群体规模和不断变化的形势。鉴于此,本研究的数据和相关分析主要是基于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于2006年9月份进行的关于上海市外来农民工和本市居民基本情况的调查结果,力图反映来沪农民工整体和典型个体的最新动态,重点对外来农民工社会融合状况作深入考察。

同时,我们也认为,农民工的社会融合并不是农民工主观的“单相思”问题,而是他们与城市社会、与市民双向互动和接受的过程。与以往关于社会融合研究的数据大多依赖来自对农民工本身的调查相比,本研究的另一个特点是,在充分考虑有关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基本分析变量基础上,特别利用本次调查中关于上海本地居民的相关分析变量,如上海市民对外来农民工的基本认识,对政府采取的关于外来人口管理政策的看法等。目的是力图使分析更客观,继而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结论,以期为我国大城市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二、农民工社会融入状况分析

 

农民工的社会融合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应包括经济融合、政治融合、公共权益融合、社会关系融合等。下面我们根据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2006年9月的调查数据,对目前上海外来农民工的社会融合状况逐项作以分析。以此印证中国大城市外来农民工社会融入现状。

1、经济融合情况

(1)从农民工求职、择业等情况看,他们来上海找工作,最主要的求职渠道是通过亲友介绍或推荐。这充分体现农民工作为一个群体在城市中社会资本或社会网络上的匮乏。

(2)在农民工职业培训方面,农民工对培训的作用总体评价较好,但机会并不多,培训的费用负担结构有待完善。

(3)从农民工的每天劳动时间来看,超出法定日劳动时间率较高。

(4)从农民工的工作环境和个人收入来看,总体稳步改善或提高。

(5)从农民工的居住条件看,总体得到一定改善,满意度较高,但居住条件还较简陋。

2、政治融合情况分析

(1)从参加工会组织方面看,由于农民工没正式户口和城市身份,所在单位成立工会和农民工参加工会的比重都较低。

(2)从参加党团组织情况看,大部分没有参加党团组织,及在此基础上对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参与。

由此可见,相当比例的农民工实际上从户口所在地的政治系统中脱离以后,在城市中由于工作流动性强等原因,难以找到合适的参与政治和行使政治权利的“落脚点”,在目前的情况下,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成为从不或极少参与如选举、过党的组织生活、政治学习等政治活动的“政治边缘人”。而在这一问题上,本地居民表示了一定的关注,46%的受调查者认为外来人口应得到与市民同等的政治权利和义务,另有35.1%的认为应视情况而定。

3、公共权益融合情况分析

(1)从劳动保护和社会福利上看,总体参与度有待提高。

在签订劳动合同方面,调查显示, 64.6%的用工单位能与被调查者签订合同,可见,也有相当比例的用工单位是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的。在参加社会保险方面,与本地市民已普遍参与社会保险相比,农民工总体参保率较低。

目前针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险覆盖面还不高,而一旦面临伤病意外,其承受能力的脆弱性便很容易表现出来,易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而农民工群体在对这一问题的严肃性认识上总体比较清醒,只有2.6%的被调查者认为社会保险对他们不重要。

(2)从医疗卫生看,农民工就医总体较为方便,但相对就医质量而言,经济和便利成为他们考虑的主要因素。

(3)在子女入学和受教育方面,农民工期待能享受公正的待遇本地居民对此表示了正向关注,留守儿童教育也值得重视。调查中我们看到,民工子女享受城市公办教育的机会不高,只有22.4%的受访者子女有机会进入公办学校读书,另有3.9%处于失学状态。

(4)农民工在争取公共服务和合法权益的过程中,政府作用的发挥非常有限。正如前面提到的,农民工在求职、择业、职业培训等诸环节来自于政府的支持并不明显。基本理论认为,政府存在的一个主要依据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秩序,对被制度排斥群体提供社会支持。但调查中我们看到,农民工在遇到困难时,对政府的求助率较低,只有14.7%,足见政府的支持作用在农民工心中的位置并不高,也说明其在这一问题上的缺位。

4、社会关系融合情况分析

从农民工与市民彼此的态度看,双方大都能对对方有较理性、客观地的评价,并有对融合的期望。从困难求助看,虽然农民工更多选择比较现实的亲缘、地缘关系作为求助对象,但市民表现出较高的帮助意愿

绝大多数的市民愿意或曾经帮助过外来农民工。92.9%的被调查本地人愿意将不太用的衣物、家具等捐给外来人口,75.9%的被访者曾帮助过外来农民工。这样的调查结果反映了农民工扩大其在城市社会网络和获取更多社会资本的希望。

对于取得上海户籍和自身与上海社会发展关联的构建,农民工显示出相同的热情,而本地居民对此看法则趋于分化,充分体现了“户籍”在农民工社会融合中的“角色”。从农民工自身身份和社会地位定位上看,认识上的分化也非常明显,“边缘人”标签是他们无奈的选择。从农民工和市民对城市和彼此安全感上看,双方对上海整体治安状况满意度较高,农民工在上海生活有较高的安全感,但市民对农民工群体安全感和信任感不高。

从农民工社区参与情况看,其社区融入程度较低。社区是农民工城市融合的社会化组织载体,但调查表明,43%的被调查者从没有利用过任何公益性文化体育设施。

 

三、判断、结论和政策建议

 

1、基本判断和结论

农民工的社会融合过程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而展开,将是一个复杂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互动过程。经过以上实证分析,我们看到,目前上海外来农民工的社会融合度总体不高。

在经济融合方面,农民工对生活、工作环境和个人收入的满意度在提高,其居住条件在稳步改善,但还谈不上满意,与城市居民比较,总体上还有一定差距。农民工在就业支持、职业培训等方面缺乏政府的指导和投入,难以享受到与市民类似的待遇,已有亲缘和血缘在农民工城市生存中仍扮演重要角色。在政治融合方面,农民工总体上处于城市的政治边缘地带。在公共权益融合方面,农民工目前仍不能充分享受城市公共服务体系提供的各种资源。主要表现在:劳动保险覆盖面不高、子女入学受教育仍不能享受市民待遇、政府在社会福利和公共权益上的支持不足等。但市民对农民工争取相关平等权益表示一定的支持和理解。在社会关系融合方面,农民工和市民表现出相当的交流和融合愿望,但双方的彼此信任度还比较有限,农民工的城市社会资本还非常匮乏。基于户籍制度所衍生出的复杂的城乡利益差异,使政府和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真正融入城市有矛盾心态。

2、几点政策建议

(1)政府政策责任意识支持--政府的重视是农民工社会融合的宏观驱动力。政府应正视农民工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真正认识到实施提高农民工在城市中社会融入程度的政策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应把农民工当作宝贵的人力资源来开发、当作人力资本来积累,在农民工择业、就业、劳动保护和职业培训等方面提供服务和支持,同时逐步消除制度屏蔽,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使其作为平等公民能够享受城市基本的公共服务和权益。调查显示,大部分城市居民认为政府应该在农民工职业培训、子女教育、改善居住环境、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就业信息和机会、权益保障和法律援助等方面提供服务。尤其是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得到市民最多的关注,94.4%的被访市民认为有必要,这也将对提升整个城市中、长期人力资本具有重要意义。

(2)社区发展政策支持--农民工的社区参与和融入是其社会融合的微观基础。政府可考虑逐年增加农民工使用社区公共资源的预算。通过向农民工开放社区文化体育等公益设施和资源,可以使他们有充分参与社区各项活动的机会,这样,一方面可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陶冶他们的情操,增加他们对社区的归属感;另一方面,增加了农民工与市民的交流、沟通和理解,从而在心理和情感上打破农民工与市民的隔离状态。同时通过与市民更多的互动,可以使农民工分享更新的信息,发现更有效的城市资源,捕捉更多的发展机会,从而突破自身原有社会关系网瓶颈,积累更多社会资本。因此,农民工的日常社区参与和融入对于其全面社会融合来说是量的积累过程。

(3)社会舆论政策支持--良好的舆论导向是农民工社会融合的催化剂。正面的媒体宣传可以为农民工的社会融合营造积极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调查显示,城市居民了解外来人口的渠道主要是通过广播电视(50.8%)报刊杂志(47.1%)等新闻媒体。可见,媒体在实现外来农民工与市民沟通中可以发挥它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媒体的正面宣传,把城市农民工及其家庭真实的生活、工作状态客观地反映给普通市民,使市民理解农民工问题产生的缘由,他们的处境和生活背景,形成正向沟通和理解,进而使城市居民真正从观念上接纳、包容农民工,减少甚至消除社会歧视。

(4)教育和培训政策支持--提高农民工自身素养是其融入城市社会的内在原动力。这也是一个双向努力的问题,一方面,农民工应该有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知识、技能和修养的意识,增强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自觉性。不可否认,由于农村的经济环境和农民工群体的教育背景,使农民工在整体文明程度上落后于城市居民。但这不应该成为农民工不愿在自身文化素质和文明修养进一步提高、完善的理由。农民工既然已经走出农村,来到城市,就应该逐步增加对城市生活方式、文化心理、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的理解和学习,使自己适应城市的生活,最终融入城市社会。另一方面,政府和社区应该给农民工自身素养的提高提供支持和保障,通过开放市民学校等社区教育资源,增加对农民工的免费职业技能培训,让农民工形成终生教育的理念,享受人力资本提升带来的收获。

 

[参考文献]

王桂新. 中国人口迁移与城市化研究[M]. 中国人口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罗恩立,上海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讲师,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政策与社会管理专业博士生。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