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核心企业上下游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无人投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上下游企业链的区别 如何解决核心企业上下游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无人投资?

如何解决核心企业上下游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无人投资?

2024-06-08 17:1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对供应链系统而言,如果这些资金缺口得不到解决,供应链将面临停滞甚至产生资金链断链的风险,从而使供应链失去竞争力。

针对中小企业供应链的困局,供应链金融给出的解决之道。

1、供应链金融的概念

“供应链金融”是近年来金融机构针对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提供的一种全新的金融业务。该业务主要围绕供应链上某“l”家核心企业,从原材料采购,到制成中间、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这一供应链链条,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全方位地为链条上的“N”个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

这种融资模式跳出了单个企业的传统局限,使银行从专注于对中小企业本身信用风险的评估,转变为对整个供应链及其与核心大企业之间交易的信用风险评估。

对于想要得到银行融资的中小企业只要和一家值得银行信赖的大企业发生业务往来,就获得了“某种资格认定”,使其达到银行认可的资信水平,从而帮助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

2、目前供应链金融的三种模式

针对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现金流缺口主要产生于发生应收账款、支付预付账款以及库存仓储期间,供应链金融服务为中小企业分别设计了基于应收账款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基于预付账款的保兑仓融资模式以及基于存货的融通仓融资模式:

(1)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基于供应链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是指以中小企业对供应链上核心大企业的应收账款单据凭证作为质押担保物,向商业银行申请期限不超过应收账款账龄的短期贷款,由银行为处于供应链上游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方式。

(2)保兑仓融资模式。

保兑仓业务是指在上游核心企业(销货方)承诺回购的前提下,中小企业(购货方)以金融机构指定仓库的既定仓单向金融机构申请质押贷款,并由金融机构控制其提货权为条件的融资业务。

(3)融通仓融资模式。

融通仓融资模式是指银行等金融机构接受动产作质押,并借助核心企业的担保和物流企业的监管,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融资业务模式。

供应链金融结合供应链的结构及特征,为资金短缺的中小企业量身打造合适的金融产品。

借助供应链金融,链上任何一个节点企业,都可以利用企业自身的上、下游交易关系所产生的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库存仓储三个路径选择自己合适的金融产品进行融资,从而有效解决了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中小企业的自有资金实力有限,并且常常面临资金短缺问题,通过这三种供应链金融模式,资金有效注入供应链中,可以极大的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

供应链金融3.0在企业落实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供应链金融对中小循环经济企业的支持力度还不够。

我国目前的供应链金融要求企业必须以某一核心企业为中心形成经济合作才会向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但事实上,目前都是大型国有企业之间相互形成经济合作,只有很少一部分中小企业能够参与大企业的经济合作,并获得供应链金融的服务,还有很大一部分中小企业并不满足供应链金融服务的要求,因而就得不到供应链金融的贷款服务。

但实际上,最需要融资服务的恰恰是普遍面临融资难问题的中小企业,大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的资金都非常充足,对供应链金融服务的需求并不是很强,这也导致了供应链金融资源的浪费。

其次就是银行面临的风险仍然较大。

虽然供应链金融要求各中小循环经济企业以某一核心企业为中心形成相互合作的关系,但核心企业并不承担给中小循环经济企业担保的责任,银行只是以供货单或应收账款单为质押,为中小循环经济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但中小循环经济企业的财务制度不健全,信息不公开,不透明,各种质押品的价值和风险性也很难准确评估,并且中小循环经济企业倒闭的风险也大,因此商业银行的风险也较大。

特别是如果核心企业出现问题,将会导致整个供应链出问题,从而给商业银行带来更大的风险。

完善为中小企业融资的建议

(一)政府层面要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为中小企业提供支持。

(二)金融机构要完善和创新风险控制体系,加大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三)中小企业要增强自身实力,赢得金融机构信任和支持。

小结

近年来,我国一些以强势企业为核心企业构造的产业供应链系统发展势头良好,但仍然无法应对由于供应链规模加大所带来的资金缺口。

本文从资金流的角度,分析了现有的供应链金融模式、目前的困境,为我国产业供应链的发展,提供了可能的解决方案,有助于我国产业供应链的发展并参与全球化竞争。

(免责申明,文章内容系网络转载或资料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内容为原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文章有何不妥之处请留言指正。)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