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遗址是外星文明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三星堆是什么人留下的 三星堆遗址是外星文明吗?

三星堆遗址是外星文明吗?

2024-06-26 10:5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沉睡数千年,一醒惊世人”这句话来形容三星堆最适合不过。

从初次揭开神秘面纱,到今天将近一个世纪。这一百年间,我们对三星堆的认识不断刷新,每一次考古发现都让我们震撼。

因为我们熟知的中原文明完全不同,具备域外文明特征,以至于出现了“三星堆是外星人的遗迹”这样的声音。今天,带你从《岳南大中华史》一口气读懂三星堆。

01

最初的“广汉文化”

1936年,葛维汉于《华西边疆研究学会会志》第六卷发表了历史上第一份广汉古蜀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报告——《汉州发掘最初报告》。报告将月亮湾发掘出土的器物、纹饰与河南安阳殷墟、河南渑池仰韶村、奉天沙锅屯出土器物做了比较,大胆而科学地提出了“广汉文化”学说,并断定这一文化的时代上限为新石器时代晚期,下限则为周代初期,也就是公元前1100年左右。同时极富预见性地指出:

目前的这些资料,也只能停留在暂时假设阶段,

待将来找到更多的考古证据,

以及广汉收藏品极为详细的第一手材料

与中国其他地区的早期收藏品比较后,

再来改变或确定结论。

葛维汉的报告发表后,在中外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是历史上首次将广汉月亮湾作为一处古代文化遗址进行命名和剖析,并较详细地论述了出土器物与这一遗址内在的文化联系,揭示了掩埋者的意图和秘密,将隐匿于历史深处虚无缥缈的古蜀文明掀开了一角。

就在华西大学葛维汉、林名均等学人憋足了劲准备再次赴广汉月亮湾发掘并做进一步研究之时,震惊世界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了。岁月如梭,直到1980年,三星堆的考古发掘才再次被提到了议事日程。

1980至1986年,三星堆展开了多次田野考古发掘,每次都能取得丰硕的考古成果。主持发掘的考古学家认为,三星堆遗址丰富的地层堆积可为四川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夏商周三代5000年文明史的考古研究建立一个年代学体系,并成为古蜀文化断代分期的分水岭和试金石。

1986年6月,月亮湾和三星堆遗址的田野考古发掘期限已满,发掘队宣布撤离工地。没有人想到,就在这个节骨眼上,震惊寰宇的考古大发现爆发了。

7月26日,坑内夯土大致清理完毕后,一件件全身长满了绿绣的大型青铜龙虎尊、青铜盘、青铜器盖等具有商代前期风格的青铜器皿相继出土。

最为我们所熟悉的莫过于这个青铜纵目人头像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纵目人头像初露

只见这个出土的青铜人头跟真人的头大小相等,头部为子母口形,蒜头鼻,高鼻梁,表情温和,慈祥端庄,眼睛中透着朝气蓬勃的神采,具有很强的写实艺术风格。

意想不到的是,这件人头如同暗夜中前来报告消息的哨兵,预示着庞大的部队就在身后。根据这一启示,考古人员集中精力开始有针对性地发掘。接下来一件又一件青铜人头像神话中的英雄豪杰一样,以不同的姿态和风貌相继破土而出。

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青铜人面正像

三星堆祭祀坑除了出土大量本地特有的青铜器外,还考古发掘出土来了大量黄金制品,同一时间发现的,还有那根在祭祀坑出土,表示王权神授、绝无仅有的稀世珍宝——金杖。

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代表最高权力的金杖

因发现时金皮已被压扁变形,其长度、宽度都与现代人的腰带相似,故考古人员认为是蜀王的“金腰带”。实际上,这件器物是一柄金杖。不仅是在中国境内发现的商代最大、分量最重的金器,还是古蜀国最高权力的象征,这根金杖的出土,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彻底推翻了“中国甚至远东地区不可能存在权杖这样的器物”的定论!

根据出土遗物的特点,考古人员初步断定,这是古蜀人专为诸神崇拜举行仪式所留下的祭祀坑,并在后来撰写的发掘简报中,将此坑正式命名为一号祭祀坑。

就在考古人员押运一号祭祀坑出土文物回成都之时,又突遇二号坑。只见刨出的那个青铜人面像,眼睛、鼻孔清晰可见,整个面部花花绿绿的似乎涂了颜色。在青铜人面像之下,有一个硕大的筒状的青铜器也露出了边沿。在其旁边,另有几件青铜器隐约可辨——

三星堆遗址二号坑出土的青铜面具

继大面具出土之后,紧接着,是一根又一根直至数十根象牙面世。在象牙层下方,满坑的珍宝令人目不暇接。高大、精美的青铜尊、罍,装扮各异的青铜人头像,大小不等的人面像,眼睛外突的“纵目”人面像,身躯断开的青铜立人像,以及闪闪发光的金面罩、金面青铜人头像与神奇的桐树等,令人惊诧万分,如坠梦境。那温润的玉环、玉璧、玉璋、玉戈等玉石器,一件件,一样样,犹如打开了蜀国宝库的大门。

二号坑器物出土情形

02

被承认的“古蜀文明”

唐朝开元天宝年间,诗人李白曾发出过这样的浩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由此可知,这两位名字叫蚕丛和鱼凫的古蜀开国之君,在建立国家的时候是何其茫然混沌。

据历代史家不断对古蜀人留下的蛛丝马迹考证,古蜀国滥觞于夏商之际,灭于战国晚期,前后相继达1600年之久。共经历了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等数代王朝。

《蜀王本纪》和《华阳国志》均称有关蜀国的开国领袖为蚕从氏,只是活动的具体年代与地域没有明确记载,根据之后的文献,发现蚕从氏主要活动在今茂汶一带。当地流传有羌人住居的传说,而同样流传着的还有在羌人未到来之前,该地居住着被称为“戈基”的居民。据称,他们的生理特征是就是“纵目”“有尾”。

按照流传下来的史诗的说法,作为原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游牧民族的羌人来到岷江河谷后,受到了先在此处定居的戈基人的驱赶与顽强抗击。为了争夺这块肥沃的地盘,并在此长久立稳脚跟,羌人与戈基人展开了争夺大战。当羌人战胜戈基人后,双方首领歃血为盟,保证今后互不侵犯,共同开发利用岷山河谷。从此两个民族不断融合,逐渐形成了日后庞大的蜀山氏部落群和后来雄霸一方的古蜀王国。

既然古蜀的历史已有了一个隐隐约约的转承组合系统,下一步就要看三星堆遗址两个祭祀坑出土的文物,是否与这段历史和这个系统相匹配。1987年5月26日,经四川省考古研究所修复专家杨晓邬等人的共同努力,对三星堆遗址一、二号祭祀坑出土器物进行了清理和修复工作。

修复出土器具

三星堆遗址两个祭祀坑共出土了54件青铜纵目人像及面具。这些面具看上去奇特古怪,整个造型似人非人、似兽非兽,因而俩坑的发掘主持人“二陈”在共同撰写的《发掘简报》中,最早把这批器物称为“青铜兽面”“纵目兽面像”“青铜纵目兽面像”等。

有学者根据《山海经》所谓天神烛龙“直目正乘”的记载,认为这件青铜纵目面像并不是什么所谓的古蜀始祖——蚕丛,而很可能就是《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记载的“烛龙”。《山海经》说它“直目正乘”。“正乘”之意,语焉不详,历来颇多分歧,但对“直目”,大多数注家都赞成晋代学者郭璞的说法,即“目纵”之意。从“烛龙”的眼睛联想到三星堆二号坑出土的这件特大号青铜人面像,有的学者便开始颇为自信地认为,这就是烛龙“直目”的真实写照,也是三星堆遗址为什么在出土的器物中有不少龙的形象的原因。

青铜纵目面具

此外,有相当数量的学者认为,三星堆二号坑出土的青铜大鸟头,其造型与鱼凫的造型十分接近,应是蜀王的象征,也有蜀族的族名、徽号之意蕴。结合遗址出土数量巨大的鱼凫造型的勺把即鸟头勺把这种情况,并综合其他各种因素进行分析,认为三星堆古蜀国最繁荣的时代属鱼凫王朝时期。

03

三星堆同属华夏文化

既然三星堆古城的前世今生已有了较为清晰的线索,那么,在古蜀人类历史上曾辉煌盖世的三星堆古城,又是如何走上毁灭之路的呢?遗憾的是,古代文献没有点击记载,专家学者只能根据考古发掘资料透露的点滴信息,谨小慎微地进行探索追寻,以希望有新的发现与突破。

若按三星堆遗址主要发掘者陈显丹的观点,三星堆古城是毁于古蜀人参与周灭商的一次军事行动。而四川大学教授林向却认为,三星堆古城既不是毁于杜宇攻击的战火,亦不是终结于援周伐商的军事事件,而是毁于一场特大洪水的侵袭。

据林向回忆,考古人员在现场发掘的某一天,四川设水利研究所的几名工程师特地来工地参观考察,面对发掘后特意留下作为研究之用的巨大“关键柱”久久审视不去。在这根“关键柱”的剖面上,通过整体为16层的文化堆积可以看出,这根“关键柱”的剖面所透露出的文化堆积突然中断的信息,可能与不可抗拒的特大洪水有关。这与文献记载中的古蜀国的洪水传说不谋而合。

无论古蜀灭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结果只有一个:青铜时代的古蜀文明,逐步融汇于铁器时代的中国文明之中。旧的古蜀王国死去了,一个新的大一统时代到来了。这证明了中华文明并不是中原文明一家独大,而是在中华大地各处都有繁星文明。

代表古蜀文化的青铜纵目面具闪烁着睿智的光芒,用最有力的眼神证明:上下五千年,并非子虚乌有。三星堆并不是外星文明,而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典型代表。

【欢迎留言互动】

你对哪段中国文明史最感兴趣?

原标题:《三星堆遗址是外星文明吗?》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