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谣里的“11·27” 让孩子传承“红色基因”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三年级英文儿歌有哪些歌 童谣里的“11·27” 让孩子传承“红色基因”

童谣里的“11·27” 让孩子传承“红色基因”

2024-07-13 13:0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放歌《我和我的祖国》。上游新闻记者 毕克勤 摄

小时候,也许你听过“小萝卜头”等红岩英烈的故事,几十年过去了仍然在流传,而改编成童谣可以让这些故事传播更广。

11月22日,童谣里的11·27——重庆市“讲红色故事,讲革命精神”童谣传唱活动,在巴南区界石镇中心小学举行,让人们感受童谣里的“红色之旅”,让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孩子们用稚嫩的童声,唱响根据革命先烈故事改编的童谣。

当天,央视新闻进行了全程直播,并有上百万学生和家长收看。

承载着童心和童趣的回忆

“讲红色故事,讲革命精神”两讲活动以贴近孩子、贴近童心的方式走进儿歌之乡——巴南区界石镇,为大家带来一场童谣里的“红色之旅”。

现场,第十届儿歌艺术节儿歌征文比赛获奖代表、巴南区镇街宣传委员、文体服务中心主任,以及重庆市人民小学、渝中区人和街小学、南岸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小学、南岸区迎龙小学、渝北区龙山小学的师生代表,巴南区部分学校师生代表,巴南区界石小学全体师生等600余人参加。

“这是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文化育人工作,引导广大未成年人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争做新时代好少年,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而举办的传唱活动。”重庆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用童谣的形式讲红色故事、讲革命精神,而且选择在“儿歌之乡”举行,是让故事与儿歌两者融合,让革命精神的种子深深根植在孩子们心灵深处。

七十米长卷上“书画童谣”

“爷爷是个老红军,走上电视去寻亲,不寻儿来不寻女,只寻救命大恩人”……在巴南区界石镇中心小学的进门处,一幅七十米的长卷一字铺开,十几个孩子在上面写童谣、画国画。

这是现场的“书画童谣”活动,孩子们用毛笔写出红色童谣,并绘出红色故事。长卷上,有故事、有国画,充满了童真与童趣,将被学校永久收藏。

在操场入口的左侧,沿着石梯而上,是“猜谜语儿歌”活动,将谜语儿歌制作成音符谜语儿歌墙,学生们一起参与猜谜活动。还有的儿歌反映了乡村振兴,“盘山公路一圈圈,好像一张大光盘。车一上路就播放,乡村音乐入云端”……读来童趣十足。

学校操场的黄葛树下,孩子们正在聆听“红色故事”。讲解员正在讲的是《周总理少年时代的故事》,当讲到“周恩来不慌不忙地站了起来,响亮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孩子们都睁大了眼睛,仔细听着。

巴南烈士的故事广为传颂

“相信大家都听过一首诗——《把牢底坐穿》,同学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我给大家念一首童谣,大家根据童谣内容的提示再来猜一下这首诗的作者,好吗?”

“铁窗内,写诗篇,

愿把牢底来坐穿。

渣滓洞,呐喊声,

血染杜鹃歌乐山。”

主持人念完童谣,台下巴南区界石镇中心小学的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自己的答案。“对,大家都猜到了,就是红岩革命烈士何敬平,而且这位烈士就是我们巴南人,让我们一起来聆听红岩英烈《何敬平的故事》。”

何敬平的故事不仅在巴南广为传颂,还被创编成了儿歌,巴南区鱼洞二小的小朋友们为大家表演了儿歌《铁窗诗人——何敬平》。

以红色故事创作的界石儿歌,更有了历史的积淀和时代的印记,是孩子们从小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文化养料。而红色电影,也是孩子们了解党史、革命史、新中国史的重要渠道。

活动激荡人们的爱国之情

文化的繁荣离不开时代的造就,界石儿歌的发展,离不开儿歌作家们孜孜不倦的追求。

界石镇曾被重庆市作家协会授予“重庆市巴渝儿歌创作基地”,被重庆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儿歌育人示范基地”。界石儿歌成为巴南区特色文化品牌的“五朵金花”之一,其中有一首儿歌屡获大奖,叫《小瓷猪》,由界石儿歌创作的领军人物徐平所作。当天,孩子们表演的儿歌《小瓷猪》,也赢得了台下阵阵掌声。

界石镇是市级文艺创作基地,今年开展了“珍珠儿歌”擂台征文赛,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儿歌作品1596首,共评出一等奖儿歌5首,二等奖儿歌10首,三等奖儿歌20首。现场,获奖代表上台领奖。

现场的孩子们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红色童谣书籍。界石儿歌的创作者们收录近年来创作的红色童谣,编印了书籍《童谣祝福新中国》。

活动结束时,大家共同唱响《我和我的祖国》,共同祝愿祖国未来更美好。

活动简介

童谣里的11·27——重庆市“讲红色故事,讲革命精神”童谣传唱活动,由市委宣传部、市教委、市文化旅游委、团市委、市妇联、市文联、市关工委、市作家协会、红岩联线管理中心、巴南区委、巴南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由巴南区委宣传部、区教委、团区委、区妇联、区文联、区关工委、界石镇党委、界石镇人民政府共同承办。

创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新闻多一点

再过几天,又是一年中的“11·27”。70年前的11月27日,重庆解放在即,国民党反动派对囚禁在白公馆、渣滓洞等监狱的革命者进行了大规模屠杀,300余人遇害。

重庆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在第二批“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在全市广泛深入开展之际,用这种贴近童心、融入童趣的方式引导全市未成年人弘扬红岩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红岩精神和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脉相承,都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新时期开展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优秀革命传统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教材。

“用童谣的方式讲述红色故事,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创新之举。”这位负责人勉励孩子们,“希望小朋友们从红色故事中汲取革命精神,敬爱英雄、崇尚英雄,特别要学习‘小萝卜头’的优秀品质,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树立远大理想,培养优良品德,勤奋学习知识,锻炼强健体魄,培养劳动精神,从小学先锋、长大做先锋,争当新时代好少年,努力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蒋艳

声音

教师:童谣琅琅上口入耳入心

“童谣琅琅上口,让孩子入耳入心,用童谣的方式讲述红色故事,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旋律和节奏都是孩子们喜欢的。我们在一些活动排练时就能看出来,孩子们学会童谣之后,就算在课间有时候也会不经意地哼唱。”重庆市人民小学校长助理刘欣介绍,重庆市人民小学一直非常重视传承红色文化,“红色文化基因”已经是校园文化建设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学校有“红岩班”“周恩来班”等,用高年级带动低年级,用这些班级来带动全校,引导孩子们爱国爱党爱家乡。

“界石镇中心小学不仅把红色故事融入童谣,还把当前很多热点融入童谣,我们也可以借鉴童谣的方式,让学生传唱更广。”人和街小学大队辅导员薛面忠说,学校还开展了“寻访先辈足迹·传承革命精神”的研学旅行,比如一年级聆听《红岩故事伴我成长》专题讲座,二年级到六年级分别走进红岩村、三峡博物馆、重庆抗战博物馆等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11月22日下午,渝北区龙山小学的各教室里同步播发童谣传唱直播,该校德育主任李珊珊告诉记者,学校还给孩子们布置周末家庭作业,回看直播,畅谈体会。她说,龙山小学也在日常教学中注入红色因素,“小萝卜头”“江姐”的故事,孩子们个个耳熟能详。

学生:传唱童谣提升道德品质

“中国梦,像蜜桃,想吃要摘跳一跳;中国梦,香喷喷,美梦成真靠打拼;中国梦,不遥远,眨个眼睛到面前”……这些朗朗上口的儿歌在界石镇中心小学随处都可听见,这些都是由学校的学生创作的。

界石镇中心小学三年级学生彭清怡说,她喜欢听和唱儿歌,更喜欢创作儿歌,如果自己写的儿歌被小伙伴们喜欢,心里别提多高兴了。“我们学习儿歌的同时,还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儿歌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快乐,还从思想品德方面教育了我们。”

恒大城小学四年级的霍瑾雅妍参加了传唱表演,“我们在一周的时间里利用课间排练,就能完整地朗读这些诗歌,而且表演得很有感情,因为童谣非常好记好背,也让我们记住了这些红色故事。”

巴南文联:童谣里融入“红色文化”

“巴南区界石镇十分重视儿歌的创作,以及儿歌传承人的培养,已连续举办了十届儿歌艺术节,面向全国征集儿歌作品,受到了广泛的认可。”界石镇党委书记卢黎明介绍。

巴南区文联主席戚万凯介绍,界石镇在儿歌的创作上有深厚的底蕴和基础。以界石镇中心小学为例,始建于1929年,已经有90年的建校历史,从2005年开始,就以儿歌为载体进行特色课程打造“如今,我们又将‘红色文化’融入儿歌当中,还有当前的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戚万凯说。

78岁的徐平穿着一身红色的中式服装,他一出现,孩子们就争着喊“徐爷爷好!”徐平的原名徐存富,从上世纪50年代起就喜欢上了写童谣,如今是中国国学学会会员、重庆曲艺家协会会员、巴南区界石镇著名的童谣创作人。徐平说,界石镇的儿歌文化始于明清时代,2004年的重庆儿歌大赛,两个一等奖都被界石镇儿歌创作人收入囊中,其中就包括徐平。当年巴南区打造“一镇一品”,“我们有历史、有基础、有人才,就以儿歌作为品牌打造。”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