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语言发展系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三岁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心理发展情况 宝宝语言发展系列

宝宝语言发展系列

2024-06-30 07:0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 这个阶段宝宝可以理解的词汇,也就是接受性的词汇可以达到250-300个之多。

可以用简单词语或者身体语言来回答简单问题,比如“哪里”、“什么”、“谁”、“做什么”之类;也会用简单的语言试着告诉大人他自己的经历,比如说,“哥哥打”,“爸爸走”,“宝宝臭臭”。

通常这个阶段宝宝的句子还不是特别结构完整的,不一定是“主谓宾”句子结构都具备,但已经初具雏形了。

3. 我觉得这个时候宝宝最可爱的地方是:问他好不好的时候,他们都会说“好”,即使他们不懂你在说什么。当很多宝宝在两岁生日前后,凡事都是“不”字当头的时候,妈妈们通常会很怀念这个阶段的。

当然对于不同的孩子来说,个体差异肯定是存在的。比如有些孩子只要大人说话他们就会模仿,而有些孩子则相对内敛,需要观察很多次甚至自己偷偷尝试数次后,才会在大人面前发声和开口。所以,这个年龄段孩子在表达主动性和词汇量上的差异也是比较大的,而且这种差异会在接下来的两年里越来越明显。

之前几篇文章里所提到的那些建议,这里不重复了,有些方法是共通的,请大家结合孩子年龄,综合应用。 对于这个年龄段的语言发展,我还要补充以下几点建议:

一、鼓励模仿,但不强求

如前所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热衷模仿语言,一旦发现大人说什么,他们会很认真看着你的嘴型变化。这个时候,你可以说得尽量清楚、缓慢,也可以把关键词语拿出来重复一遍。如果孩子有自发模仿,及时鼓励并就原来那个关键词为中心进行词汇扩散,如果孩子没有自发模仿,不要强求。

二、咬字不清怎么办?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多多少少会有一些咬字不清的情况,比如把“水”收成“fei”,把“哥哥”说成“桌桌”,或者是语调有一点奇怪,听起来有点像“外国人说中文”(当然,有很多外国人中文其实也讲得很好)。

这种情况其实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是非常常见的,除非孩子所有的发音都持续性出现异常,通常无需过于担心。孩子自己也会不断地“观察大人怎么说、尝试自己发声、对比和大人是否不同、再次观摩大人的嘴型、再尝试和修正自己的发音”,这是孩子自然而然会形成的语音修正和学习过程。

所以这个时候,家长要注意不要嘲笑孩子,我们可以通过游戏或者日常生活场景,让孩子在互动的过程中有重复听和模仿的机会,但是非常不建议家长用比较简单粗暴的方法让孩子只是反复重复发某个词的音,尤其是有些家长在这个还带着很焦虑的情绪,甚至会因为孩子发音不准而斥责孩子。这样反而会让孩子丧失说话的兴趣,并对于说话产生恐惧心理,从而拒绝开口。

三、方言口音、英语不标准?

一直都有收到很多家长这样的提问:老人带孩子会不会影响孩子的口音和语言发展?自己想在家里教孩子英语,但是又担心自己的口音会对于孩子的英语有不好的影响,怎么办?

我们真的没有必要小瞧孩子的语言能力。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当他开始上幼儿园、上小学以后,只要学校环境里是使用标准普通话的,你会发现孩子继续在生活中使用方言口音的同时,会迅速掌握普通话的发音,并在和老师同学的沟通交流中使用。

举个例子,有多少家长小时候家里人都说方言,现在可以讲一口很流利的普通话的?当然,有个很重要的条件:学校里的普通话是标准的,否则后期孩子虽然也可以进行语言修正,但是付出的努力会更多一些。

其实英语口音也一样,孩子会倾向于模仿经常接触的发音形式,即使家长的口音不好,孩子去学校后或者在比较好的英语环境中,会有一个很快速的修正过程。比如我家小包子,现在就经常纠正我的英语发音(其实我一直觉得我的发音还不错……)。

有的家长会问:既然后面孩子还需要修正过程,我们一开始就避免接触不标准的发音不好吗?

我的回答是:能保证家中每个人都字正腔圆自然最好,但是有多少家庭能真正实现呢?更何况,早期接触不同语言,对于孩子的好处不止是扩大发音音素范围那么简单,还有扩大孩子视野、促进大脑相应脑区发育等很多其它益处的。感兴趣的家长可以看看我的这两篇旧文:

四、儿歌推荐

我们在前面几篇文章里都有推荐儿歌和视频,这里也不例外。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很喜欢简单但具有重复性的儿歌和朗诵,家长不妨多找一些给孩子听听。

中文的,比如我家妹妹喜欢《一只哈巴狗》、《拔萝卜》、《小老鼠上灯台》、《12345,上山打老虎》,大家请留言推荐更多。

英文的,比如Finger family, baby shark, five little monkey, ABC song……, 还有比如下面这个:

最后还是要强调一点:

如果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长时间都没有新的词语出现,或者听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才有反应(比如“出去玩啦”、“有糖吃”之类),其它时候对于大人喊名字都没有明显反应,对大人的情绪表现无明显感知,并且对其他的小朋友也没有明显的兴趣,请家长一定要尽早找医生进行专业的咨询和评估。

育儿育己

徐桂凤,儿童发育行为心理医生,曾工作于广州某三甲儿童医院和美国华盛顿婴幼儿家庭中心,发展心理学硕士、儿少心理硕士、妇幼保健医学学士,爱荷华大学流行病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儿童进食问题的行为干预以及家庭化治疗),兼职工作于美国爱荷华儿童医院发育与障碍中心。

育儿交流微信:Bamia2 (因时间有限,主要用于线上分享会,以及妈妈们进行相互交流和支持,)

本文作者徐桂凤,授权独家首发于【妈咪知道】,【妈咪知道】平台致力于为妈妈、宝宝提供移动健康管理服务,产科、儿科问题,一键咨询,三甲医院医生在线解答。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