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三家分晋什么意思啊 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

2024-07-15 00:5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公元前403年,周王国威烈王姬午分别任命魏斯为魏国国君,赵籍为赵国国君,韩虔为韩国国君。至此,血腥的战国时代终于拉开了帷幕。

这个事件是《资治通鉴》这本书的开端,而为嘛要从三家分晋开始写呢?

是因为作者司马光老先生认为,到了这个时候周王国的分封制度已经完蛋,规则没人遵守。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

他在书中写到,天子的职责最重要的是遵守礼教,礼教中最重要的是地位,地位中最重要的是名分。

礼教就是制度,指天子统率三公(宰相级别的官员),三公统率诸侯国国君,诸侯国国君统率大夫(厅局级的官员),大夫统率人民。贵族支配贫民,贫民接受贵族支配。上下互相保护,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而君王和臣子人民的地位就应该像天地之间的位置一样不能改变。除非有夏桀、商纣那样的暴君,而商汤、姬发那样的仁君,由于人民归附他们,上天授予他们这样的使命。否则君臣之间的名分,就算牺牲生命也不能改变。

礼教的精髓在于分辨亲疏贵贱,判断是非曲直,处理凡尘俗事。只有名分地位稳固,才能使人听从号令。从而使上下秩序自然建立,这就是礼教的含义。如果地位尊严扫地,礼教能单独存在吗?有才能的人考虑长远,所以能够从细微处着眼。普通人目光短浅,必须等到事情发生弊端才能补救。纠正小问题,用力少却成效显著;等到问题变大了,用尽全力却不见得成功。这就是为什么说稳固地位的办法就是正名了。

现在晋国大夫无视他们的国君,三分晋国,天子却不能征讨他们,反而给他们加官进爵,是他们成为诸侯国一员。周王祖先传下来的礼教,到这时已经荡然无存了。

最后,韩赵魏三家能够成为诸侯,并不是韩赵魏这三晋破坏礼教,是周天子自己破坏礼教。君臣之间的地位名分不能保持下去,那么天下的诸侯就会比比,看谁的智谋高、谁的拳头够硬。以至于发展到战国生灵涂炭,人民痛不欲生。

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君甫曰:那个时候的周王国早就已经名存实亡了,它已经没有实力去号令天下诸侯去讨伐叛逆。

在春秋末期孔子的那个时代,权力中心持续下移。不仅周王自己不行了,甚至有的诸侯都已经没有掌握自己封国的力量了,像晋国有三晋、齐国有田氏、鲁国有三桓、楚国有白公胜之乱。他们早已经翻身农奴把歌唱,骑在自己的领导头上拉屎撒尿;如果哪天看自己的国君不顺眼,直接就拉出去毙了,如同砍瓜切菜一样简单。

周王还能够存在,大概是因为周王的名号可能还有一点利用价值(再过几十年连名号都没人用了);或者是它太弱小了,别的诸侯根本不把它放在眼里吧。周王封三家为诸侯,只不过为求苟延残喘罢了,既然已经是事实,不如承认,免得三国一生气把它消灭掉。

名望的高低是和实力的强弱成正比的,你没有实力,别人是不会尊重你的,不管你曾经多么辉煌,那都是过去式了。周王国正式看到了这一点,赶紧把自己的这点名望最大化使用,这才又多耗了一百多年。而韩赵魏这三家呢,因为它们已经具备了成为诸侯的实力,自然敢担当诸侯的名号,而像卫国,由于自己本身没有实力,先是自贬为候,后来又自贬为君,到处认别的诸侯国当干爹。所以说,周王的做法和韩赵魏成为诸侯都是名副其实。而晋国呢,已经被瓜分殆尽了,没有实力没有谁会考虑它的感受。

在今天,这个道理同样适用。比如去参加朋友婚礼,和一些不认识的人坐在一桌喝酒。大家介绍的时候,一般都会说做什么工作,取得过什么成绩。经人一介绍说这位是搞科研的,发明了很多专利;那位是老板,公司规模有多大,自然人们都会在心里重视一下这个人,看看怎么套上点关系,会不会对自己以后有点好处;又比如别人一介绍我说,他是跑业务的,或者是一个文员,那可能别人就只会礼貌地跟你打声招呼就完了。这也是名副其实,名是要靠实力去争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