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捷《草船借箭》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草船借箭原著内容 何捷《草船借箭》

何捷《草船借箭》

2024-07-12 03:0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导入,呈现“不断思考”四个字,学生进行讨论理解,接下来的教学也是让学生不断思考中展开。引入课题,介绍作者罗贯中,以及小说的背景:本文选自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原著作者是罗贯中。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群雄割据魏蜀,诸城呈鼎立之势。后由魏一统天下。本故事改编自三国演义46回,当时曹操挥军奔袭长江,东吴与蜀汉结成短暂的联盟抗曹。(启示:导入阶段呈现本节课的学习理念:让学生学会思考,思维能力正是核心素养的表现之一,给我的启发是课堂课堂一定不能只是知识的传授,要重视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和提高。)

二、引出人物,第一次思考:提问学生:这个故事中到底有几位英雄?请问你认为谁是英雄?学生一开始大多认为是四个英雄,后来开始有不同看法(比如说周瑜太坏,曹操太奸诈。)教师提醒要说出依据。学生发言后,老师肯定大家对这篇课文或者说这个故事都有自己的想法。(提出观点,提供依据,也是教师后面一直强调的,也是我平时教学要加强的,还是涉及到思维能力和逻辑表达能力)

三、第二次思考,梳理文章脉络和内容:设置三个问题,第一问:谁叫谁务必召见:周瑜叫诸葛亮务必召见。第二个问题:谁请谁陪同取箭?诸葛亮请鲁肃陪同取箭。第三个问题,谁向谁巧妙借箭?诸葛亮向曹操巧妙借箭。三国很乱,让我们用语言把它理顺畅,你结合这三个问题以及答案,加上你自己的一些信息和理解,顺着说下来,你会发现你把这篇课文或者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概括完毕了。请同桌互相说一说。请学生当众说,生1比较简单,教师提醒添油加醋地说,生2说,教师点评。(启示:此处承接上一问题的四个人物,将这些人物串联起来,过渡自然递进。通过三个问题的设置,提供有效的支架,帮助学生梳理了文章的脉络,相机引导学生学会添油加醋地把课文主要内容说得更好,而不是生硬地复述三个问句的答案。比课后题直接要求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梳理,更加清晰和自然)

四、第三次思考,品味人物形象。(一)这个单元要求各位同学完成三个任务,读出这三个任务:1、品味故事内容。2、感受人物形象。3、体验阅读乐趣。提出要求:今天重点完成的是第二个任务:感受人物形象,提出核心人物是诸葛亮后,直奔核心的故事,思考草船借箭最核心的故事是什么?回答出是借箭后,引出课文第6到9自然段,学生默读,提醒关注心里的感受,口头评述诸葛亮,回答感觉诸葛亮这个人怎么样?学生们都读完后,邀请所有有想法有感受的小孩上台(在老师的鼓励和激将下,绝大部分学生都上台了)老师先邀请大家一起读一读,明末清初著名评论家毛中刚对诸葛亮的评价:智绝,古今贤相第一奇人。学生分析意思,诸葛亮是最聪明的人,谈谈自己对奇人的理解,明白毛先生的理解。教师提出上台学生接下来的活动要求:一是观点,二是依据:可以依据课文。可以依据自己的对三国,对人物的理解,可以依据自己生活的积累,三是创意:思想比较单纯的,很简单的,而且所提观点观点是很大众化的,别人说过的就不说,回到位置上(在不断地激发与碰撞下,学生提出多种观点,整理如下)生1:我感觉诸葛亮聪明机智,:理由是他借箭几个步骤,他在和周瑜说话的时候都算计好了。生2::观点是诸葛亮利用曹操多疑的心理,借来了十万支箭,他能够知道对手的心态。因为江上有大雾,曹操因为多疑,所以不敢出兵。生3:诸葛亮是一个很会洞察人心的人。:诸葛亮请鲁肃来来看是怎么进来的箭,他懂得鲁肃的心,曹操和周瑜的心。生4:我觉得诸葛亮脾气挺好的,他已经知道周瑜要杀他了,没发脾气,可能很多三国演义中的其他人就生气了。生5:我觉得他人缘好。:假如说这人缘不好,将来就靠不了别人了。生6::诸葛亮,他一心为民,他知道曹操非常厉害,一个国家是打不过他,必须得联络其他力量,师评价:诸葛亮心中有大格局,知道联合的作用,但是他表述为一心为民,这里其实跳了好几个层次,所以他的思想非常跳跃。生7:诸葛亮心态特别好,(学生说不出依据,教师提醒全体学生:你们的思路非常活,但是你们缺乏一种的本事,叫做为自己找依据,这个小朋友拿着课文,却不知道文中有一句话就可以证明他的观点)(启示:此处,教师依然从让学生不断思考的角度,鼓励和激将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观点,而不是人云亦云。但是观点又是要有依据的,不能天马行空。品味人物形象是阅读小说的重要内容之一,此处抓住诸葛亮这个主要人物,这里可以联系到整本书中诸葛亮的形象了。我以前的设想是局限于让学生发现诸葛亮神机妙算在何处,何捷老师跳脱这一固定思维,让学生解读出人物不同层次的特点。但我们班的学生是否能做到呢?掌握学情还是很重要的,思维的发展要一直做起)

(二)其实在整个战斗中,这么大的一场战斗,诸葛亮只说了三句话,课件出示,请全体学生朗读。提出第一个问题:作为一个军事指挥家,他在战斗中只是说三道四,但是他的对手周瑜却长叹一声。为什么诸葛亮只是这样轻轻松松,简简单单,而历史上却留下了如此好的评价?你们会因为说几句话就被别人做出这样的评价吗?提醒学生暂时思考没有答案的时候,继续读书,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一二两个自然段,静静的关注造箭的对话现场:周瑜跟诸葛亮在对话,前后联系,继续思考为什么历史上留下这样高的评价。何老师将第二段稍作处理,我们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第二段看起来那么长。实际上,只是由周瑜和诸葛亮的五组对话构成,女生朗读周瑜,男生来朗读读诸葛亮,教师读旁白,提问女生:你觉得周瑜在说这一系列话的时候,他是怎样一种心态?提醒:心态揣摩好了,你的话才能读得像本人。根据学生回答提炼:有点瞧不起别人,带着一点点讽刺,有一点狡猾的窃喜,感觉很着急。提问男生:你在这样的周瑜面前,你说这么简单的话,你的心态是什么样?根据学生回答提炼:装给周瑜看,很稳重,很有把握,胸有成竹,表面上要急,神气十足,说话有底气。分析完人物心态后,女生读周瑜,男生读诸葛亮,提醒一起来经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配乐《十面埋伏》读,感受紧张的氛围,引导把语气读出来。(这篇长课文,不可能处处朗读,在诸葛亮和周瑜的对话部分,体现出人物的特点,抓住此处重点指导朗读,人物对话让学生先自主分析,再进行读,读的过程进行指导,如果学生读得不好,范读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质疑:立下军令状,看起来周瑜赢了,实际上你认为是什么结果?师引导:这是我们的第二个问题,第二次相聚,请观点比较简单的往前靠。非常有城府的,很有想法的往后走。我非常期待一个小朋友能够说出与众不同的观点。生1:实际上,诸葛亮已经知道周瑜要算计他,他其实已经胸有成竹了,但是他假装就是不知道,然后跟他立下军令状。生2:我觉得他俩都赢了。生3:是周瑜,因为他已经让对手立下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生4:打平手,我认为诸葛亮造了十万支箭也是和他们联盟抗曹是有利益的,而且周瑜在最后也是敬佩诸葛亮,他也学到了知识。生5:结局是曹操赢了。教师评价:孩子们,我很欣赏你们。从这第一组都认为是一个观点,到最后全班分成三个特别的观点,同时在讲的时候有一个人冒出了第四个绝对正确的历史性观点。孩子们,你们的思想在进步,但是说来说去,这里谁输谁赢,有观点无依据,我觉得你们在课后还可以去思考。(从对话中生发问题,立下军令状,谁输输赢,仍然是思考,不断提出有依据的新观点。如果我来上课,估计还是链接到课后习题相关题目。)

(四)第三个问题:在这篇文章中,出现鲁肃,在整个故事中,鲁肃就出现了四处描写,但是非常诡异的是,为什么诸葛亮去借箭,却要单约鲁肃?这个人明明是对方阵营的人难道因为鲁肃手握重兵?或者说是因为他是东吴的要臣?或者说他是周瑜的亲信?这节课最后一个思考的问题就是单邀鲁肃之谜。我希望大家这一次能够把自己的思考往深度一层,联系全文或者联系整个你看过的三国的故事来回答。生1:因为诸葛亮很会洞察别人的心,他洞见了鲁肃是可靠之人,利用这个特点知人善用2、因为诸葛亮要去曹军那个水寨借箭,必须需要船和那个军事。鲁肃他手握重兵,有很多的军事资源,所以他要利用鲁肃。3、诸葛亮故意让这个鲁肃把借船的经过告诉周瑜各位。4、我觉得诸葛亮是利用了鲁肃的好奇心。而这个一直是历史之谜。至今,很多人还在津津乐道,为什么偏偏要单邀鲁肃。三国演义啊,讲也讲不完。你看咱们今天学了整个故事,学习的目标有三个,1、品味故事内容。2、感受人物形象。3、体验阅读乐趣。(回顾和总结所学,鲁肃部分联系整本书会有更深刻的感受,经典小说内容太丰富与有层次,引导学生好好读。)

五、我们来简单体验一下阅读的乐趣。孩子们,请问今天脑袋疼不疼?思考有意思吗?这样去读书,能改变你以往想当然的方式。但是我还得跟你说些更可怕的信息,其实草船借箭根本不是发生在诸葛亮身上,跟他没关系,看三国志,记载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孙权的身上。是三国演义作者嫁接给诸葛亮。再看鲁迅先生居然是这样评述诸葛亮:状诸葛之智而近妖。竟跟毛中刚的评价截然相反。孩子们,你们喜欢谁的评价?再看我们这个课文选自三国演义,什么叫演义呢?据史传融合野史经艺术加工而成的通俗小说,所以你今天看到的一切可能都是敷衍而成的。所以回去之后你还要干嘛呢?学生回答:继续往下看。查出真相;查阅一些史料;继续看三国志。师:希望把三国演义当作自己人生永远的语文课程。(引导读整本书,引导以探究求真的精神去读,多问多思考)

整体听后感:何捷老师在上课之处提出“不断思考”四个字,整个课堂就是让学生不断思考的过程,从想当然的模式中突围,比如提到诸葛亮,孩子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神机妙算,何老师独辟蹊径,不断激将和鼓励学生说出新的而又有理有据的观点,有种不断反转的感觉。这种不断思考的过程层层递进,课文中有几个英雄——你认为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立下军令状后谁赢了——为什么邀请鲁肃?后两个问题是逐渐拓展性的问题,从课文逐步让学生将视野拓展到整本书阅读,后面讲到鲁迅和毛中刚对诸葛亮的不同评价,让学生以探究求真的精神求知。落实到我的课堂上,这个思维过程的前两步值得借鉴,特别将核心素养和学科素养牢记心中并付诸行动,后两步自身水平有限还是不能驾驭,还是要结合单元和参照课文习题及目标设计教学。但何捷老师深厚的思维高度和大格局的育人理念,是我不断学习的路标。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