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战略版典韦战法推荐(典韦带魅惑还是绝地反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三国志许褚带什么战法 三国志战略版典韦战法推荐(典韦带魅惑还是绝地反击)

三国志战略版典韦战法推荐(典韦带魅惑还是绝地反击)

2023-03-30 12:3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文章目录 1,三国志战略版典韦战法推荐 2,典韦带魅惑还是绝地反击 3,三国志战略版t0典韦黑科技 4,典韦带自愈还是魅惑

三国志战略版典韦战法推荐由波波游戏网整理编辑,为你带来全面的典韦带魅惑还是绝地反击内容阅读。一起跟小编来看看吧!

1,三国志战略版典韦战法推荐

三国志战略版中,谦让战法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战法,可以让你以更少的部队杀敌,节省军力。而典韦带的攻击/防守战法,可以有效增强部队的攻击力,在防守方面也有所作为。

2,典韦带魅惑还是绝地反击

三国志战略典韦没有绝地反击

:典韦死的更快

很多玩家喜欢共存,所以这个队伍不会给太好的战法,也就造成了典韦死的太快。

花席见过一个虎卫盾,曹操带了藤甲兵,竟然输给了菜刀流的桃源盾。很大的原因是带了锋矢阵,导致许褚受到伤害增加。

可以肯定的是许褚有锋矢阵加成,伤害更高,那到底带不带锋矢阵呢?

花席的观点是不用带锋矢阵。

1:伤害足够

许褚有伤害,典韦也有反击伤害,所以伤害够,不用锋矢阵的增伤也可以。

2:增伤换来弱点不合适

许褚锁定敌人会增伤30%,曹操能增伤30%,锋矢阵增伤也是30%,其实60%增伤就足够了,多30%伤害让自己受伤增加20%就有点吃亏了。

3:曹操当主将更好

张辽、夏侯渊等很多爆头流队伍都是针对主将的,曹操当主将更加抗揍,而且曹操主将有额外效果,能恢复自身兵力。

(副将打出30000伤害,曹操就能恢复3000兵)

4:现在箕形阵克制主将

许褚带破军威胜如何搭配

曹操:刮骨疗毒+藤甲兵/陷阵营

许褚:破军威胜+不辱使命/落凤

典韦:气凌三军+御敌屏障/抚辑军民/魅惑

许褚有破军威胜后可以定点打敌人,所以另外的战法选单体伤害200%以上的就可以,不辱使命有概率震慑,落凤可以技穷敌人,能弥补没有硬控制的缺陷。

典韦不用带绝地反击或者后发制人,不缺那点伤害,还不如带御敌屏障抗揍更实在,舍得给抚辑军民更好。

3,三国志战略版t0典韦黑科技

三国志战略版华佗典韦两人怎么碰瓷?典韦华佗是三国志战略版中典型的碰瓷体系,两人出战即可用少量兵力拖平换掉别人更多的战力。那么这套碰瓷黑科技需要什么战法和兵书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吧。

三国志战略版华佗典韦两人碰瓷

一、阵容介绍

没错,两人就够了。这二人队完美的发挥了所有的指挥战法,一滴都不浪费。

前4回合反击流毛毛雨刮痧。第五回合绝地反击打出来就OK了。本来这队就是碰瓷用的,也指望能打赢。打个平局都是不亏的。

而且由于这队没有皮肤。伪装性极强,很容易被对面认为是斯巴达队伍主动上来找你打。优质的战功收割机。

二、兵书战法

华佗:暂避其锋+御敌屏障;九变-援其必攻+驰援

典韦:气凌三军+绝地反击;虚实-攻其不备+占卜

碰瓷目标方面,由于典韦本身也是兵刃伤害,所以尽量避开藤甲这种堆兵刃减伤的队伍。另外,魏法骑这种没皮肤的骑兵也要小心避开。

这一队从1 2赛季时甚至可以作为2队登场。在法师队伍不多的大环境下,绝大部分都是兵刃伤害为主。华佗典韦反击流刮痧,打平不亏,打赢血赚!

这就是三国志战略版典韦华佗黑科技 华佗典韦两人碰瓷阵容推荐的全部内容了,希望以上内容对小伙伴们有所帮助,更多详情可以关注我们的菜鸟游戏和软件相关专区,更多攻略和教程等你发现!

4,典韦带自愈还是魅惑

如果三国志战略版典韦自愈和魅惑。有奶的话就可以放弃这个战法选择鲁莽,增加自己的伤害。

三国志战略版典韦战法推荐 典韦带魅惑还是绝地反击

战法解读

百分之三十五瞬发概率,发动期望一虽然洞察可以免疫控制,但是前提是你要有洞察在放这个战法之前被计穷控制住,就因为压根没有洞察的buff,这就是一个很矛盾的问题,假如你被计穷震慑等硬控控住,那这个主动战法就压根放不出来。

而可以放出来时就解掉的软控debuff中毒、灼烧等却解不掉所以用这个战法,要尽可能让自己抢一手速度,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是类似夺魂挟魄,这种不控人但是三国志战略版,袁绍鲁莽夺魂抽属性,或者像料事如神那样降低伤害的辅助类软控debuff也是解不掉的,

一旦对面选群弓洞察和没带一样,所以洞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厉害,不要太神化比起自愈,倒戈不但必须物理将带,而且要高伤害物理将,像曹仁这种低伤害或者黄忠这种输出不稳定的武将那就不太推荐了。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1号,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tongbo.com/shouji/126475.html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