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决定命运还是国力决定成败?诸葛亮劳而无功和邓艾的盖世奇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三国全面战争匡扶汉室 性格决定命运还是国力决定成败?诸葛亮劳而无功和邓艾的盖世奇功

性格决定命运还是国力决定成败?诸葛亮劳而无功和邓艾的盖世奇功

2023-06-20 12:2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凡事都有正反矛盾的两面,比如三国时期,诸葛亮六出祁山,是为了克复中原,恢复汉室,还于旧都;而魏国伐蜀,则是以汉室禅让的正统自居,要统一天下,混一宇内。

如此,便有了诸葛亮的北伐和魏国的南征。

这两个结果自然不必说,读者都知道,诸葛亮六出祁山,劳而无功,终于在五丈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所谓匡扶社稷,定国安邦,不过是南阳书生梦一场。

诸葛亮的好徒弟姜维更是不堪,虽然又九伐中原,打的很热闹,始终在祁山一带打转转,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而刘禅和老臣谯周等人,早已在天府之国的温柔乡中终日沉醉,哪还有想克复中原还于旧都模样,关起门来做天子岂不快哉?一个魏国降臣,却终日要北伐,擅起边衅,结果不过是重复诸葛丞相的劳而无功,白白损失了蜀汉大量的人力物力,惹得谯周等蜀地本土集团对姜维这个外来户极为不满,明里暗里掣肘,致使姜维扼腕叹息,身死而国灭。

《三国志》卷35注引《异同记》:(诸葛)瞻、(董)厥等以(姜)维好战无功,国内疲弊,宜表后主,召还为益州刺史,夺其兵权;蜀长老犹有瞻表以阎宇代维故事。

而魏国晋公司马昭派钟会、邓艾伐蜀,一举成功,改变了历史。

枪叔认为,诸葛亮之所以六出祁山劳而无功,主要有一下几方面。

1. 诸葛亮的个人军事才能配不上他的野望。

陈寿的《三国志》对诸葛亮的评价:“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应变将略,非其所长”。的确如此,虽然诸葛亮也曾率军作战,比如征讨孟获,但毕竟那是人数少、武力落后的蛮邦,无法跟人口众多,国力强大的魏国相比。

所以诸葛亮北伐,虽有小胜,但于事无补,始终未能攻取关中、陇西、长安等战略目标,更不要说彻底战胜魏国,反而在长期的战争中,不断消耗蜀汉的人力物力。

所以,诸葛亮一死,蒋琬立即停止北伐,休养生息。

令无数三国迷们扼腕叹息的魏延子午谷奇谋是否能成功呢?众人有很多推演,有的说能奇谋可行,有的说魏延异想天开。

依三国志补注《魏略》的记载:227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约6万兵力),魏延曾在军议上提出建议,认为长安守将夏侯楙怯而无谋,故愿自请精兵一万,由子午谷直取长安,并认为夏侯楙一定会弃城逃走,而诸葛亮认为此计悬危而不用。

《三国志》原文是“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魏延每次随军北伐,都请诸葛亮给他统领万兵,另走一路攻关中,最后与诸葛亮会师于潼关,如同前汉将领韩信的例子,但诸葛亮一直不许,所以魏延经常说诸葛亮胆怯,恨自己之才不能尽用。

“诸葛一生唯谨慎”,以诸葛亮的性格不会采取这么冒险的策略。可以不赢,但不能失败。

可问题是,诸葛亮六出祁山,劳而无功,是否反思过自己的战法失误呢?

诸葛亮用兵太谨慎,而兵法之道,以正合以奇胜。

《孙子兵法》有云:“以正合,以奇胜”,又云:“兵者,诡道也。”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出奇制胜,而且诸葛亮六出祁山缺少出奇制胜的手段,导致劳而无功。

当然,也可能跟蜀国兵力太少,诸葛亮实在不愿意或不能分散兵力有关。

不过以当时魏蜀两国的形势来看,不冒险,四平八稳地正面出击,蜀国一点胜利的机会都没有。因为魏蜀的国力摆在那里。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都已经证明了。

所以其实魏延的办法也是唯一胜利的可能,但这种可能性小的可怜,完全就是在赌。赌赢了,可以占领关中,赌输了,损失一万兵力(北伐六分之一的兵力),这是诸葛亮承受不起的。

后世有人认为诸葛亮过于谨慎,不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大大地失策,错过了绝好时机。

2. 魏蜀国力相差太多

六出祁山有许多次诸葛亮都是因为粮尽退兵,蜀国的粮食实在无法运送到前线去。反观魏国,主场作战,要人有人,要粮有粮,就算不出战,固守营垒,坐等蜀兵粮尽退走,躺赢。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两国国力相差太大导致的。

以下是三国实力对比:

三国人口数据:

蜀国共28万户,94万人;士兵占10.2万,官吏占4万;

吴国共52.3万户,230万人;士兵占23万,官吏占3.2万;

魏国共66万户,443万人。士兵大概有四五十万。西线雍凉为6-7万,南线荆豫10万,东线徐扬10万,洛阳及各据点10-15万。

在人口就是财富的古代,魏国相当于两个吴国,五个蜀国。

诸葛亮,姜维每次北伐,都只能带6万左右的兵力,其他4万要驻守国内各要地和边境,所以在雍凉一带,魏蜀两军的兵力基本相当,但魏国占据了主场优势(不用从远方运粮),又可以从内地调兵增援,所以,蜀汉难以取得决定性胜利。

魏国综合国力可以碾压蜀吴,打仗就是打后勤消耗,没有后勤就不能打仗。

就好像隆美尔在北非战场,虽然德军数量少于英军,但却多次打败英军,如果给他十个装甲师,早饮马尼罗河了。可惜元首给不了,只能坐视英国一次次失败,又一次次原地满血复活……

虽然用隆美尔元帅和诸葛丞相类比不大合适,但是这道理差不多……

诸葛亮死后,蜀汉消停了十年,等姜维掌握了兵权,雍凉一带有开始了连绵不断的战火……

诸葛亮死后三十年(263年),魏国晋公司马昭派钟会、邓艾、诸葛绪等分东、中、西三路伐蜀。蜀国汉中很快被魏军占领,仅剩下几个孤城,蜀汉大将军姜维据剑阁天险与魏军相持,魏军被阻于雄关之下,无法前进。

剑阁地形险峻,道小谷深,易守难攻,姜维凭借险据守,而刘禅也派人向东吴求救,吴国派出丁奉率军救蜀。

剑阁是通往成都的主要通道,钟会屡攻不下,魏军粮食即将告罄,军心开始动摇,钟会已经开始和诸将商议退兵之事了。如果钟会撤军,姜维派兵追击,再加上汉中的黄金、乐城、汉城三城的蜀兵配合出击,钟会很可能重蹈曹爽的覆辙,伐蜀占领汉中的成果全部丧失,前功尽废。

但,性格决定命运。

长期在雍凉与姜维作战的邓艾提出偷渡阴平的计策,建议“从阴平由邪径(小道)经汉德阳亭(今四川剑阁西北)趣涪(涪,在今四川绵阳东),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300余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指蜀军)必还,则(钟)会方轨(两车并行)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

钟会也是死马当活马医,立即同意邓艾的计策。于是邓艾不惧艰险,翻越险境,进入蜀国腹地,再加上诸葛瞻一系列骚操作,使得他老丈人阿斗投降。

诸葛亮和邓艾截然相反的性格和战略思想,使他们在军事上取得了相反的成就:一个谨慎有余,进取不足,拒绝兵行险着,行军作战稳扎稳打,不求无功,但求无过,所以北伐中原,劳而无功。

以少数兵力对抗多数兵力,不出奇谋,根本无法获得全面胜利。

反观邓艾却见识远大,胆识过人,具有出色的战略思维。在两军相持不下之时,充分发挥了《孙子兵法》中“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的战略思想,兵行险着,大胆进军。钟会在剑阁率领魏军主力与姜维对峙,吸引敌人主力,是正兵;而自己则率领一支偏师是奇兵,迂回包抄,侧翼进攻,出其不意的攻入敌人后方,使得敌人措手不及,陷入混乱之中,最终一举灭蜀。

偷渡阴平之战堪称中国战争史上历次入川作战中最出色的一次,已作为军事史上的杰作而载入史册。

性格决定命运,信哉!

魏延和邓艾的战略思想很接近,面对僵局,都不惜进行军事冒险,以求突破,争取胜利。

诸葛亮思维僵化,压制魏延,结果使得魏延壮志难酬;而钟会则让邓艾放手去做,最终立下盖世奇功,一举灭蜀。

(《三国演义》中钟会对邓艾的偷渡阴平之计冷嘲热讽不屑一顾,但其实历史上,钟会非常支持此计,并派自己的部将田章等率领一万兵马跟随邓艾一起进军。)

邓艾也因为灭蜀奇功,彪炳史册,成为千古名将!

唐代时礼仪使颜真卿曾经向皇室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包括“魏太尉邓艾”。同一时代被列入庙享名单的只有张辽、关羽、张飞、周瑜、吕蒙、陆逊、陆抗、羊祜而已。

在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邓艾亦位列其中。

元代脱脱等撰写的《宋史·卷一零五·志第五十八·礼八·吉礼八》提及宋代宣和五年时,皇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邓艾。

蜀国一灭,魏蜀吴鼎立三分的局面不复存在,魏国更具有压倒性优势,又占据了长江上游,打造水师,顺流而下,一举攻破石头城!三分归晋,一个乱世结束了。

这全凭邓艾之功!

壮哉,邓艾!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