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探索编辑部》中有哪些细思极恐的细节?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万达影院有哪些 《宇宙探索编辑部》中有哪些细思极恐的细节?

《宇宙探索编辑部》中有哪些细思极恐的细节?

2023-04-02 10:0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最近有朋友问我,最近上的那个电影《宇宙探索编辑部》好看么?讲什么的?

我说,好久没在电影院里看到这么荒诞沉闷却很有笑点的电影了,主线就是几个神经病一样的人结伴西行寻找UFO外星人,整个故事就像是现代版的唐吉诃德,再套上了西游记的外衣,导演用伪纪录片的形式,杜撰了一出看似超现实的奇人奇事,刻画了一个貌似荒诞不经的民科杂志编辑。

是的,我一向对民科嗤之以鼻,但我却被由杨皓宇饰演的这位民科主角唐志军感动了。

不仅是因为他像唐僧一样执着,毕竟很多民科大多也都很有执念。感动,是因为我看到了无数科学工作者背后那不被世人所理解的孤独。

电影中唐志军与一般民科最大的不同,就是他的思维逻辑和行为模式大体上是科学的,他一直尝试从物理学和天文学的视角来审视客观事件的本质,而且他不仅重逻辑,还力求亲身实证,而不是民科那种没有科学素养和知识铺垫的脑洞。

和伟大的科学家牛顿一样,唐志军也是一个极度内向和沉默寡言的人,但孤独与社交障碍并不能阻止他用尽余生精力去探寻一个终极问题:“我们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导演刻画唐志军这人物时,穿插了大量的科学知识。为了让大家能更好的理解主角唐志军的科学素养和认知局限,我在此做一个小小的科普。

1、电视雪花与宇宙背景辐射

在电影中,唐志军会每晚坚持观察老式模拟电视的雪花屏,他说这是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的信号,是约137亿年前宇宙大爆炸的余晖。他一直在努力观察电视中的这些“雪花点”, 还演示了如何将按摩头的金属爪当做“信号接收器”插在自己的头上, 沉迷于有机会接收来自宇宙的信号。

来源:豆瓣

我曾在很多的科普读物中读到过这样的说法了,这也是在科普圈子最有争议的几个冷知识之一了。实际上,模拟电视在空白频道上呈现的随机白噪音,只有一点点是由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引起的(有各种来源声称影响比例从1%到60%不等,但没有一个数值有可靠实验数据支撑),其中大部分是由我们身边的各种火花、闪电、室温空气粒子的热运动以及恒星活动等产生的。

与数字电视不同,模拟电视(和没有静噪功能的收音机)在没有接收到载波信号时,会将增益增至最大以尝试解读信号,但被放大的大多是噪音。这些噪音信号源于自然界中的很多东西,它们都会发出随机的无线电波,比如太阳。这也是为什么唐志军要在晚上看雪花屏的原因之一(否则白天放办公室也能看不是?)。

除了太阳、脉冲星和黑洞电磁辐射这类地外因素,更多的干扰则是来自于各种人造电磁信号,比如无处不在的灯具、各种功率的电器、还有电视前级电路元件内部的分子热运动所溢出的电子。如果把我们 周围的电子元器件所造成的影响比作大海的波浪,那么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影响就相当于荷叶上滴下的水珠引发的涟漪。

如果真的想要探测到干净的3K宇宙背景辐射信号,他那台老式电视天线肯定不行了,这需要一台射电望远镜,就像上世纪六十年代发现CMB的那台由贝尔实验室研制的六米喇叭型高精度接收天线。目前用于探测2.7K 的CMB的天文射电望远镜,都要用液氮等来把工作元器件温度降到极低,以降低底噪。

2、盖革计数器

影片中唐志军常拿着一台盖革计数器,用于监测外星生命的方位。

来源:豆瓣

我们知道,盖革计数器是一种用于检测电离辐射的仪器,通常用于探测α粒子和β粒子,也有些型号可以探测γ射线及X射线。平时拿着测测大理石和医院的CT机,或者坐飞机时测测宇宙射线,大型战争时期可以定位辐射源和核武器污染。

那这个和外星人有什么关系呢?

按照目前人类的科学认知,我们无法通过化学火箭来完成星际旅行。目前人类已知的科学技术当中,只有核能才能驱动载人飞行器在远离恒星的深空中进行星际旅行。 所以,如果有探测到有核辐射存在,或者有其它高科技产生了高能粒子,就能证明可能发生了非常规事件。

当年一度闹得很火的麦田怪圈,据传就曾检测到了异常辐射和磁场(盲猜与早期麦田怪圈附近都有的输电变电器和灌溉用水有关),于是很多人更加确信辐射与外星人之间的关联。

3、锅盖头

孙一通的头上顶着口小铝锅的造型,是这部剧的笑点之一。

来源:豆瓣

我猜这取材于上世纪80年代的全民气功热。当年由一名话剧演员编造的“自然中心功”号称头顶铝锅就能接收宇宙能量并和宇宙交流,达成天人感应。当年有至少16万人用锅来当作感应宇宙磁场的信息接收器,该演员在北京教学6天光靠卖锅就赚了42万,80年代的42万!(1992年被判6年有期徒刑)

上面说过了,为了能把宇宙能量信号与人造电磁信号区分开,需要很灵敏的大型望远镜,否则我们还花那么大的立体去造天眼FAST干嘛?

但身处在80年代那个大环境中,很多科学家都对此深信不疑的情况下,我们也无法苛责唐志军能看清真相。

4.编辑部

很多人记不清这个影片的名字,觉得叫宇宙探索编辑部太拗口。

来源:豆瓣

其实这也是有其出处。1980年中国成立了UFO委员会,并在次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当时委员会的合作方正是当年大卖的《飞碟探索》杂志,当时我记得内文中充斥着各种神迹和光怪陆离,一本正经的传播怪力乱神。后来委员会挂靠在了中国气功研究会名下。

那时候这样的杂志层出不穷,有的像《奥秘》一样打出一片天地,也有很多不入流的杂志社通过写着科幻版的《故事会》混入其中。所以影片以一个编辑部的主编为背景创作这样一个故事,反倒是非常的贴近于当年的现实。包括后来交了520元钱看到的冰柜里的外星人,也取材于2013年的山东滨州电死外星人事件(为了呼应,影片中这名成都附近乡下的村农操着一口山东口音。。。)。

内容来源: 辽宁卫视 2013-06-11  5、其它

影片中还有很多细节,比如日食过后石狮子上的落满麻雀的神迹。导演为了让这个荒诞的情景有其合理性,特地在前面铺垫了同伴洒米引麻雀的镜头。其它的比如不断变长的骨头,也是因为中间丢过而并不是同一根(孙一通最后拿着的那个长棍更有可能是在山洞里捡来的)、而麻雀成群只是说明又要下雪了、孙一通最后消失有可能只是坠下山崖、最后整段的幻象更有可能来自于唐志军误食毒蘑菇等等。

以上种种表明,虽然电影中的故事荒诞不经,却并非西游记般的神迹再现,背后都有符合逻辑的解释和对现实生活的反映。

陀思妥耶夫斯基评价《唐吉诃德》时说:“你们可明白了你们在地球上的生活? 你们该怎样总结这一生活呢?”

唐志军的生活是丢盔卸甲的,他没有在平庸世俗的日子里放弃了挣扎,而是一心投身于自己专注的外星生命领域。他的信念要有多么坚定,才能不被世人的怀疑和悲观粉碎崩溃?当唐志军为了能拿到第一手资料而变卖心爱的宇航服时,当他的执着成为他人眼中的笑料时,当他面对未知险境而孤注一掷不退缩时,我看到了他将信念诉诸理想主义的热情,听到了他“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心跳,他知道,非同寻常的主张需要非同寻常的证据,最大胆的幻想必然基于最真实的事实,他坚信事实需要信源、观点需要论据,所以才不顾一切地去用自己的眼睛了解事实的真相,即使现实已如此令人失望。在这个UFO话题已不那么盛行的时代,保持科学的好奇心和思维方式依然是难能可贵的科学素养。

在《宇宙探索编辑部》影片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中,我看到了一个孤独的科学偏执狂,虽然我并不认同他行动的价值,但我仍能被他感动,他像一名孤独的勇士,向着正确却并不被世人认同的目标不断前行着。

德国诗人赫贝尔[1]说:“生活不是某件事,而是能去做某件事的机会。”

唐志军像唐僧一样,为了取得真经而抓住一切机会执着向前。每一个爱知求真的人也都应具备这样的理想主义热忱。

生命本身的意义,就是要直面生活提出的问题。无视他人的眼神,保持好奇心,用科学逻辑坚持自己的看法并勇于实践以求真相,也是一种难得的科学精神吧。

参考^弗里德里希 赫贝尔(Christian Friedrich Hebbel ,1813年3月18日-1863年12月13日),德国剧作家,诗人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