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平台期,大吃一顿就能破?欺骗餐的5个真相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一顿炸鸡相当于一天热量 减肥平台期,大吃一顿就能破?欺骗餐的5个真相

减肥平台期,大吃一顿就能破?欺骗餐的5个真相

2023-11-05 00:4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当你在餐厅遇到一位正在狂放进食的朋友。#而他一个月前才刚刚在票圈宣布正式进入减脂期#

你不禁满脸疑惑:“不是...在减肥么?”

他却露出神秘微笑:“是呀,不过...今天是我的Cheat Day!”

What?Cheat Day?这是什么神奇操作?

欺骗餐Cheat Meal/Cheat Day,俗称“放纵餐”“放纵日”。

没有固定的学术概念,意思是在连续的减脂饮食计划中,每隔一段时间就给自己安排一次“放飞”的机会,那一天可以去吃一顿高热量食物。

而且据说,这样偶尔大吃一顿,反而会让减肥效果更好。

▲一位健身博主如是说。

神马?听起来好有道理啊!#马上下单零食大礼包#

别着急点开橙色软件,这有可能只是自欺欺人。

小栗子在逛各个社区的时候,发现这五种主流的认为吃欺骗餐能帮助减肥的观点。

一起来看看!

听起来的确很诱人,但还是需要动脑深入思考。

来吧,逐一击破,首先,欺骗餐是否能提高瘦素?

查阅多项相关文献资料后,发现有且仅有一项研究认为一顿高热量的餐食可以提高24小时内的30%的瘦素水平。[1]

但关于这个结论是否具有真理价值的意见并不统一,目前没有严格的科学研究能够支持这一结论。所以,欺骗餐不一定能改变瘦素的水平。

那么,即便欺骗餐能够提高24小时内的瘦素水平,这是否就意味着身体就更易瘦呢?

一些健身博主认为:

瘦素作为一种食欲荷尔蒙,能让人产生饱腹感并发出停止摄入热量的信号。由于长期减脂,体脂降低瘦素水平自然也就下降了,吃一顿欺骗餐刚好可以补充瘦素啊!

等等...瘦素是原有的脂肪细胞分泌的,并不是一顿饭吃进去的啊!

好家伙,所以越胖的人其实体内的瘦素水平往往越高,因为他们的脂肪含量足够啊!研究也证实了超重肥胖的人基本都不缺乏瘦素[2],但体重还是没有被控制。

这是因为瘦素水平持续高涨,身体已经产生了“瘦素抵抗”[3],就像听多了一个人唠叨,会自动屏蔽对方的言语一般。

瘦素嘟囔着“我吃饱了!”,但大脑却什么也没听见...所以仅仅提高瘦素水平,并不能瘦。

不规律、不充足的睡眠会导致瘦素下降,高糖高盐高碳水摄入会使瘦素抵抗上升。

所以如果真的想要提升自己的瘦素平均水平,降低瘦素抵抗,不如从保证健康规律的睡眠,选择饱腹感强的如蛋白质和膳食纤维丰富的饮食做起。

吃欺骗餐的确能提高代谢。

但......别高兴的太早,研究发现欺骗餐仅仅只能提高24小时内3-10%的代谢[4],这短暂提高的代谢值并不能维持。

换句话说,就提高的这点儿代谢,压根儿就不足以抵消大量摄入的热量。

举个栗子:一个身高160体重50kg的软妹子一天的基础代谢率约为1155大卡,吃欺骗餐后24小时内代谢率提升为1190~1270大卡,你确定你这顿欺骗餐只多吃115大卡吗?

▲100g奶油小方就有379大卡了呢!

而且因为节食而流失的肌肉,不是大吃一顿就能补回来的。

想要提高代谢,不如从增加肌肉含量,保证高质量睡眠,每餐均衡摄入蛋白质等方面入手。

食欲像弹簧,你弱,它就强。

减脂期长期压抑自己的食欲,最终很可能会走向无法克制的暴饮暴食,所以加顿欺骗餐,能让自己更好地坚持减肥。

听起来是很有道理,但是实际上操作起来,可能很难如你所愿。

周日cheat day真的不会变成日日cheat day吗?

就吃一点真的不会变成吃的停不下来吗?

太激进的饮食方式会触发饮食失调症,偶尔的欺骗餐也许可以帮助我们减少挫败感。

如果你是希望通过吃欺骗餐突破减肥平台期、增加肌肉含量、提高代谢,还是需要提供科学的饮食指导方案。

这种说法就好像辛苦工作一阵子给自己买个礼物犒劳一下一样。

的确,食物作为奖励会让人愉悦,但也相应的,会使人产生依赖。

尤其是当人处在负面情绪之中时,就更容易引起暴饮暴食。

在减脂计划中加入欺骗餐,效果也往往适得其反。

吃了一顿豪华大餐后,第二顿又让你吃清茶淡饭,这种对比可能会让你更厌恶清淡饮食,也更想念“欺骗餐”。

所以,真的不建议大家把食物作为奖励,这样会让人与食物之间产生对立。

都把健康饮食看成受刑了,能和食物建立起健康的关系吗?

能培养出正确饮食的习惯吗?

90%以上的健康博主都背书一般地给出同一套解释 :

在减肥期间,由于热量摄入过低,身体开始了保护机制,难以燃脂。吃一顿欺骗餐就能欺骗到身体,让身体能继续给你燃烧热量。

乍听简直无懈可击,可是减肥离不开热量天平理论啊……

确保摄入的能量小于消耗的能量,才是减脂的第一步。

但怎么保证你这一餐欺骗餐摄入的热量低于节省的那些热量呢?

咱们算笔账,假设你不控制饮食的状态下每日摄入饮食均值为1,减脂期只吃7分饱则赋值0.7,那么你一周的总摄入量为0.7*0.7=4.9,相比原来的7少了2.1的热量缺口,到了欺骗日,起码也要摄入2才叫放纵吧,于是你的一周总摄入量变成了0.7*6+2=6.9。

???一顿操作猛如虎,热量缺口只少了0.1?

对减脂人群来说,如果能够严格自律,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欺骗餐还是有一些好处的,它可以帮你:

坚持饮食计划

提高代谢,降低压力

可能突破平台期

可能保住肌肉

满足心理愉悦

提高自律

但......

可能促发暴饮暴食,养成不良的饮食心理

提高的代谢只持续24小时

平时清淡饮食身心压力可能更大

热量天平难以控制

可能长肥肉

吃后愉悦心情收不回来,有可能往后顿顿都是欺骗餐

到达意志力极限,容易触发报复性进食

总的来说,还是弊大于利的。

偶尔吃一次“大餐”并不可怕。但“欺骗餐”这种带着侥幸心理、与食物对立的概念确是对我们有害的。

在实际的操作之中,也难以把控。

尤其是对这些人,更不适合在减脂路上使用“欺骗餐”:

减肥新手

对于平时饮食很严苛,每天有严格热量摄入控制的人群,比如运动员,“欺骗餐“可能有用。

运动员在赛前可能因为需要减重或减脂,会采用限制能量的饮食方法,并且持续几周;欺骗餐这样的间歇性高热量摄入可以让能量平衡暂时恢复,从而帮助突破减重平台期。也有一些专家认为,间隙性能量限制交替间隙性高热量摄入,可能比持续的能量限制带来的减肥效果更明显。

但如果你是减肥新手,每天的饮食结构都不一样,并不需要欺骗餐,也不需要去在意欺骗餐的概念。

你要做的是找到一个你能长期坚持的饮食方案,并开始执行。

自控力弱者

许多健康博主宣传吃欺骗餐能减肥,也许他们的确减肥成功了,但你也行吗?

每个人的自控力不同,如果平时6天饮食都严格控制,保证热量缺口,那么偶尔一顿健康饮食计划外的大餐并不会让你长胖。

但,如果平时就难以自律,健康饮食计划经常脱轨,欺骗餐的效果就更难保证了。

饮食失调患者

对于无法控制情绪性进食的人来说,比如有、情绪性进食等饮食失调的人群,欺骗餐不仅没有“雪中送炭”,还可能会“火上浇油”。

有些人甚至可能会因此对自己感到绝望和内疚,再次触发饮食失调的症状。

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患者

对于这些患者欺骗餐也需要严格计划,并且配合规律服药,听从医生和营养师的建议。

对这类人,即使是饮食上的微小偏差也会对健康产生大的影响。

记住这几个原则:

90/10原则

90%的食物来自健康的饮食计划,10%来自那些不健康却馋嘴的心头好。

你不需要克制和压抑自己,特意把某些食物留到某一天专门吃,你可以每一天都在饮食计划之中安排一些解馋的食物。把握一下食量,控制在总量的10%就好。

当你有些特别想吃的东西的时候,就去吃它,细嚼慢咽,去感受它的美味,去练习着去把握一个量,不必克制到某一天专门去吃它。

这样你每一天都能从饮食中获得幸福和满足。

把欺骗餐安排在合适的时机

譬如当你已经进入了减脂后期,你的味蕾已经重塑,已经习惯了健康的清淡饮食,此时你可以加一顿高热量的餐食来帮你突破减肥平台期。

但是要记得选择健康的食物,高热量不一定非要是油炸食物或者甜食,牛奶和坚果和坚果也可以啊。

减脂前期,非常饿的时候,就别安排欺骗餐了。

这时候为了减轻吃欺骗餐的罪恶感,往往会选择大量的运动或餐前更苛刻的节食。

结果却吃了更多....

我们可以把欺骗餐安排在社交日,邀请朋友一起分享食物,在愉悦的交谈中,分散对食物的注意力。

注意进食顺序,放慢进食速度

当你面前有一顿大餐的时候,先喝汤增加饱腹感;接着吃蔬菜,让丰富的膳食纤维进一步提高饱腹感;最后吃主食。

甜食搭配蛋白质食物一起吃,肉和蔬菜一起吃,控制血糖血脂。

每口嚼15下。吃到不饿就停,用正念饮食的方式享受欺骗餐/奖励餐。

关注营养健康,而不是体重

不需要天天称体重,关注每周的体重变化就好,满怀信心,相信健康的饮食模式一定会帮助自己重塑身材。

学会了解食物营养含量,阅读营养标签表。更加健康均衡地去饮食,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简单的低热量。

培养健康的饮食观念

这是最重要的,食物是我们的朋友,不是我们的敌人。

当你决定减脂,请记得并不是和食物对立,向食物宣战。

而是和食物建立起一种合作的关系。打造一种积极健康的饮食习惯,寻求一种营养均衡的饮食模式。健康愉悦地吃,自然而然的瘦。

在这样的膳食模式下,你的每一餐都能够像“欺骗餐”那样满足食欲。

接纳自己,接纳食欲,用平常心去对待食物。

不要有太多的身材焦虑,找到适合自己的膳食模式,均衡饮食,配合运动。

别着急,慢慢来,我们都会获得理想中的身材,成为理想中的自己。

参考资料

[1]Dirlewanger M, et al.(2000). Effects of short-term carbohydrate or fat overfeeding on energy expenditure and plasma leptin concentrations in healthy female subjects. DOI: 10.1038/sj.ijo.0801395

[2]Zhao S, Kusminski CM, Elmquist JK, Scherer PE. Leptin: Less Is More. Diabetes. 2020;69(5):823-829. doi:10.2337/dbi19-0018

[3]https://www.healthline.com/nutrition/leptin-101#section3

[4]Katzeff HL, et al. (1986). Metabolic studies in human obesity during overnutrition and undernutrition: Thermogenic and hormonal responses to norepinephrine. DOI: 10.1016/0026-0495(86)90119-8

[5]Peos JJ, Norton LE, Helms ER, Galpin AJ, Fournier P. Intermittent Dieting: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for the Athlete. Sports (Basel). 2019;7(1):22. Published 2019 Jan 16. doi:10.3390/sports7010022

[6]Stewart TM, Williamson DA, White MA. Rigid vs. flexible dieting: association with eating disorder symptoms in nonobese women. Appetite. 2002;38(1):39-44. doi:10.1006/appe.2001.0445

[7]Yau YH, Potenza MN. Stress and eating behaviors. Minerva Endocrinol. 2013;38(3):255-267.

[8]Mathes WF, Brownley KA, Mo X, Bulik CM. The biology of binge eating.

Appetite. 2009;52(3):545-553. doi:10.1016/j.appet.2009.03.005

[9]Murray SB, Pila E, Mond JM, et al. Cheat meals: A benign or ominous variant of binge eating behavior?. Appetite. 2018;130:274-278. doi:10.1016/j.appet.2018.08.026

[10]Strohacker K, McCaffery JM, MacLean PS, Wing RR. Adaptations of leptin, ghrelin or insulin during weight loss as predictors of weight regain: a review of current literature. Int J Obes (Lond). 2014;38(3):388-396. doi:10.1038/ijo.2013.118

[11]Forman EM, Butryn ML. A new look at the science of weight control: how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strategies can address the challenge of self-regulation.

Appetite. 2015;84:171-180. doi:10.1016/j.appet.2014.10.004

[12]Kuijer RG, Boyce JA, Marshall EM. Associating a prototypical forbidden food item with guilt or celebration: relationships with indicators of (un)healthy eating and the moderating role of stres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Psychol Health. 2015;30(2):203-217. doi:10.1080/08870446.2014.960414

[13]Boggiano MM, Burgess EE, Turan B, et al. Motives for eating tasty foods associated with binge-eating. Results from a student and a weight-loss seeking population. Appetite. 2014;83:160-166. doi:10.1016/j.appet.2014.08.026

[14]Dirlewanger M, et al. (2000). Effects of short-term carbohydrate or fat overfeeding on energy expenditure and plasma leptin concentrations in healthy female subjects. DOI: 10.1038/sj.ijo.0801395

[15]Murray SB, et al. (2018). Cheat meals: A benign or ominous variant of binge eating behavior? DOI: 10.1016/j.appet.2018.08.026

编辑 | 茉莉

设计 | 柚子

以上信息仅为科普,不应视为诊疗建议

不能取代医生对特定患者的个体化判断

原标题:《减肥平台期,大吃一顿就能破?「欺骗餐」的5个真相》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