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一螺穷,二螺富,三螺四螺卖豆腐”,啥意思?有道理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一螺穷二螺富三螺四螺卖豆腐下一句 俗语:“一螺穷,二螺富,三螺四螺卖豆腐”,啥意思?有道理吗?

俗语:“一螺穷,二螺富,三螺四螺卖豆腐”,啥意思?有道理吗?

2024-07-12 01:5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导语:看手相是我国传统的民俗之一了,虽然从我们现代的眼光来看待所谓的“相术”有点可笑,但是在古代,由于人们的科学技术不先进,相术在民间可是十分流行的。其实我们小时候,尤其是在农村生活的孩子,大多数都会被大人数手上的“螺”和“斗”。老祖宗还有一句话,一螺穷,二螺富,三螺四螺卖豆腐,这究竟是什么意思,有科学依据吗?

其实我们手上的“螺”和“斗”,就是我们手上的纹路。如果手指上的纹路围成一个圈,那么就叫“螺”,如果有缺口就被叫成“斗”。但是用我们现代的术语来说,这就是指纹。众所周知,每个人的指纹都是独一无二的,并且应用十分广泛。我们在影视作品和一些新闻里可以看到,通过指纹对比,能帮助警方破案。在生活中,用指纹还可以打开指纹锁,保险箱等。

可以说,我国历史上就有了对指纹的使用,不过没有用在生活中,而是用在了算命上。如果是时间上留下最早的指纹应该属于石器时代,我们在考古过程中,曾经在一组陶器上提取了古人的指纹,非常神奇。我们西安的秦始皇兵马俑,也曾提取过工匠的指纹,让历史有了轮回。根据文献,对于指纹的记载,是在汉唐时期,记录的就是“螺”和“斗”。

如果一个人的手上有一个螺,古人认为是会穷的,如果有2个以上,就会变得富有。这有科学依据吗?根据现代人类发展研究院的数据表明,人类的指纹“螺”的出现概率大概占53%,是要高于“斗”的。按照这个结论,那我们古代都是富人了?实际上在封建社会,穷苦人家占了绝大多数,所以靠“螺”和“斗”来区分财富是不科学的,但是古人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呢?

其实这个“螺”可以通假为“箩”,这个“箩”指的就是箩筐。箩筐越多,就能说明能积累的粮食越多,在我国农耕社会,如果一个人的粮食越多,那么生活就会越好。并且,箩筐是装物品的,有聚财的比喻。因此,手上箩筐越多,那么你就越聚财,三螺四螺卖豆腐的意思其实就是做了生意赚了大钱。因此,你“螺”越多,越富贵。

那我们再来看“斗”,这个字的意思,古人指的是簸箕。簸箕斗有缺口,可以用来装东西,也可以用来倒东西。这个缺口却被古人看成是不吉祥的事物,认为财会往外倒,导致家庭财富的流失。如果一个人的手上“斗”越多,那么他肯定会越穷的。所以古人希望人的手上最好布满了“螺”,“斗”越少越好。

那么为什么没有科学依据,古人还会非常相信呢?因为封建时代,大多数人过得非常穷苦。加上娱乐生活并不丰富,有的人整日整夜地种地,农业技术也不高,粮食的产量有限 。在这种贫苦的社会氛围中,人们当然需要找一些心理寄托,让自己有点希望。因此,这些心理现象都被算命的给捕捉了,于是就想出了这句俗语来安慰这些贫苦的人。

不过,也有专家分析,这些俗语其实是当权者提出来的。封建时代的皇权都是通过蛮力夺取的,想要让人民驯服,用的也是高压政策。我们古代有许多诛九族等极刑,希望用这些残暴的方式让民众驯服。但是,只是一味残暴也会引来人民的反抗,于是想出了这些类似“心灵鸡汤”的俗语来蒙骗民众,让他们觉得生活有盼头,从而继续麻木地劳作下去。

根据现代的科学技术,人们对于指纹地研究还不够透彻,只分析出指纹是独一无二的。我们的手指长短其实是跟遗传基因有关,指纹却没有。这也是目前科学界的一个难题。当然,目前也没有任何科学依据来认为指纹跟我们的健康与财富有什么直接联系。因此,无论你手上“螺”多还是“斗”多,都不要放在心上,只要把它们当成娱乐消遣即可。

总结:虽然看手相是我国的传统民俗之一,但是也不用去否认它的全部。流传了千年的习俗到现在都还没失传,证明在人们的心里还是会有几分相信的。无论是迷信也好,科学也罢,我们活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有很大的压力,因此,有些善意的心理安慰还是非常有必要的。不过,千万不可沉迷其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