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写作导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一篇新闻报道的标准格式是 统编教材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写作导引

统编教材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写作导引

2024-02-21 05:3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二、写作任务

(一)任务呈现

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各种新闻,新闻在生活中无处不在。选择一份报纸或一个新闻网站,浏览一周的内容,从中挑选出三四篇你认为优秀的新闻作品。小组合作,从新闻价值、报道角度、结构层次、语言表达等方面草拟一份优秀新闻评选标准。每个小组按照标准评选出消息和通讯各一篇,合作撰写一份推荐书,阐述推荐理由,与新闻作品一起在全班展示、交流。

(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单元学习任务”三)

这个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关注生活,关注新闻报道,从熟悉的纸质报纸或新闻网站等媒体挑选个人比较感兴趣的近期优秀新闻作品。挑选优秀新闻作品,须先有优秀新闻的评选标准。评选标准要结合新闻报道的文体特点,从新闻价值、报道角度、结构层次、语言表达等方面拟定,各小组统一后,再以此为标准撰写新闻推荐书。

(二)学生例文

新闻推荐书

首先是因为这篇新闻标题用语足够平实。它没有“震惊……”“……爆炸性”等只是为了博人眼球的字眼,有的只是平实宣讲的事实:一名香港居民在面对暴乱分子的威胁时,丝毫不畏惧,并带着自己的幼女,一起高唱国歌。

其次,这则新闻内容丰富,表达形式多样。新闻中李老师带着幼小的女儿高唱国歌,结果遭黑暴分子无端殴打,看了让人义愤填膺,而李老师的行为原因解释及其幼女的表态,则更激发起万千国人的爱国责任感。全篇没有一丝吹捧之意,没有一句累赘之语。配发的几个必要视频和图片,更给人以真实感,说服力自然强。

当然,文字简明扼要也是重要因素。相较于那些密密麻麻的小字排列的新聞,其准确性、时效性一点不逊色,视觉性、激励性、宣传性则更加出色。而诗歌般凝练的语句,让人越读越生发一种澎湃激荡之感。

(高二4班 林葭月 2020.6)

【点评】

该推荐书能切合新闻特点,从新闻价值、新闻内容与表达形式、语言表达等诸多方面给予中肯的评价,思路清晰,表达流畅,值得学习。选材视野广,不拘泥于传统纸质媒体,也关注电视网络新闻;挑选新闻眼光独到,将爱国主义、公民责任、教育形式与效果、亲子关系等诸多热点话题聚集于一体。

第二部分:大作文写作——写一个熟悉的劳动者

一、任务解说

写一个熟悉的劳动者,关键要突出其真善美的品质,展现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共同追求。要想达成这一目的,需借助一些写人物的常用手法。

(一)在行动中表现人物

说理强调事实胜于雄辩,写人物同样需要用事实说话。恩格斯认为:“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富有表现力的行动,显然对于展现人物的思想性格意义重大。例如《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中,焦裕禄带领县领导干部于寒冬深夜来到兰考火车站,了解民生疾苦,严酷的事实让他自己与这些干部在深深自责之余,又深感责任重大,从而坚定了自力更生消灭兰考三害的决心。晚上睡不好,白天又带人一天实地走访九个村庄,探问几十个极贫家庭,嘘寒问暖,让大爷大娘眼含热泪。这些人物行动的描写,有力渲染了一位一心为民的好干部形象。

(二)于极细微处见精神

如果将典型的事件比作红花,那么生动的细节就是绿叶,红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

有一次我同彭德怀一起去看一军团抗日剧团的演出,我们同其他战士一起在临时搭成的舞台前面的草地上坐下来。他似乎很欣赏那些演出,带头要求唱一个喜欢听的歌,天黑后天气开始凉起来,虽然还只八月底。我把棉袄裹紧。在演出中途,我突然奇怪地发现彭德怀却已脱下棉衣。这时我才看到他已把棉衣披在身旁一个小号手身上。

——斯诺《西行漫记》

彭德怀脱棉衣这个小细节,看似很平常,实则意蕴实足。读者读到此处,自然会联想到我们横刀立马的彭大将军平易近人的一面,于其可敬形象上又加上了可亲的一面。斯诺用自己的感受与彭德怀的举动加以对比,有力地突显了这个小细节的表现力。

(三)用景物、环境来烘托人物

每一个人都生活、工作在一定的环境中,写人物自然要写到与其相关的活动环境,包括景物。

初冬的早晨,寒气袭人。我们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走进百货大楼。

——林为民《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作者当然可以选择夏天来写,但夏天可能不太容易对比烘托出接下来出场的劳动模范张秉贵的特殊服务热情。

那是1960年7月的一天,下课铃声响过之后,袁隆平拍去身上的粉笔灰尘,掖着讲义夹,匆匆来到校园外的早稻试验田,采用常规法培育出来的早稻常规品种正在勾头撒籽,呈现一派丰收景象。袁隆平把讲义夹放在田埂上,走下稻田一行行地观察起来。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沈英甲《喜看稻菽千重浪》

早稻试验田的丰收景象,预示着收获与发现。那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既是世界农业史上重大发现的实体物证,而它那“特异、鹤立鸡群”的形态,又恰好与袁隆平教授的丰神乃至人格契合,难道这仅仅是巧合吗?

二、写作任务

(一)题例呈现

教过两代人的山村小学教师,救死扶伤护佑生命的医生,精心擦拭每一块玻璃的保洁阿姨,春耕秋收辛勤劳作的农民,等等。生活中,有很多平凡的劳动者值得我们关注,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不少事也可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写一个你熟悉的劳动者,不少于800字,题目自拟。

(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单元学习任务”四)

(二)写作点拨

你我的身边,最不缺的就是劳动者。每一个平凡的劳动者及其劳动的过程,或许都有美丽的一面;当他(她)数年如一日地坚守时,又自有值得称赏的一面。仔细观察你熟悉的劳动者,选取比较典型的事例,挑选比较精彩的细节,借鉴解说中的相关手法,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三)例文展示

田间歌者

清晨,田野间像是蒙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一滴水珠沿着翠绿的叶片滑落,坠在了田埂的泥土里,催促着新芽探出嫩绿的头来。橡胶鞋与石子路之间相互摩擦,窸窸窣窣,打破了田间的宁静。

祖父头戴斗笠,身着灰蓝色的工装服,脚踏黑色橡胶雨靴,肩担化肥,哼着谁也听不懂的小曲儿,走在田埂上。微风夹带着清晨特有的潮湿拂面而来,好似要拂去他面上那深浅不一的皱纹。顺着不太平坦的小路穿行,时不时跳来几只小青蛙,惊起几只不知名的鸟儿,祖父哼哼的小曲儿倒是不带停的。

到地方了,祖父抬走了阻挡溪水的石头,溪水争先恐后地涌入田野,没了石头的阻碍,朝四面八方奔去,干渴的水稻终于喝到了清甜的泉水,渐渐挺起了耷拉的腰肢。祖父进入了属于他的“乐园”。橡胶鞋踩在湿漉漉的泥土上,一切仿佛被消了音,只剩下哗哗的水流声。一切都变得小心翼翼。祖父粗粝的手指,轻轻抚摸着稻秆,好像一用力,这娇俏欲滴的绿就会消失,看着这些水稻长得如此精神,祖父脸上不知从何时起就已挂上了欣慰的笑容。

仿佛看到了什么,他忽然蹙起了眉,俯下身子,将那麦色的小臂伸向了一株杂草,快速且蛮横地夺走了它的生命,好像先前温柔似水的人不是他一般。祖父鲜少用镰刀割这些杂草,因为他怕不小心伤到边上的水稻,那可是他辛苦养育起来的宝贝,不可有半点闪失。

接下来,祖父开始施肥,每一株水稻都不能亏待,祖父舀起一勺,将其均匀地洒落在水稻旁,从这头走到那头,从那边再浇回这边,不厌其烦地走遍整块田,一边轻哼着歌,一边仔细看看自己的娃是否长势很好。现在我明白了,这小曲儿,是专门唱给水稻听的。

之后,祖父就颇有成就地站在田埂上,叉着腰,看着自己亲手“打下的江山”。水稻个个挺直了腰板,接受审阅,像是士兵在等待将军的号令,满满地蓄着那么一股不服输的劲在里头。

其实祖父并不以种水稻为生,家里也劝他这个年纪了就没有必要再出去种田了。“反正我在家里待着也没事做,连个说话的都没有,不如来看看稻田,还能省点钱。”祖父总是拿这话来回我们。

现在又多些理解祖父了,他会将稻子视若珍宝,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

祖父,可以说是为数不多的会在田间给稻子唱歌的人。

(高二4班 王铭悦)

一副背

工地工人无疑是城市里的一道风景线,无论什么建筑都是靠他们一点一点搬砖块、提水泥、砌筑而成的。但当人们在高大富丽的建筑里享受愉悦时,很少有人能嗅到这背后的汗水味。

那是去年冬天,我下了课,站在走廊上,望向对面在建的小学工地。在一台台起重机间,工人们头上戴着显眼的黄色安全帽,手上套着黑乎乎的白手套,不停地来回移动。我被一位大叔吸引了注意力。他与其他人的装扮没什么不同,只是衣着更单薄些罢了。他好像不怎么与人亲近,只是一个人在自己无形的区域内劳作。他弯腰,垒起砖块,搬到升降机上,再随着升降机向上运到目的楼层。当他站定在那,我才发现他的不对劲。

他的背似乎不能正常直起,不知道是先天的還是后天的。在一幢笔直的砖块旁边,他的背稍稍弯着,手扶在栏杆上,低着头,可能在喘气休息,也可能在想些事情。升降机渐渐向上,他也跟着升高,与广阔的天空融为一体,显得那么渺小。升降机停了,他将砖块搬到地面上。弯下身子,直起身子,这仿佛是他一天甚至是半辈子固有的劳作姿态,熟练到令人心酸。在几层楼高的地方,他是不起眼的,但又是惹眼的,至少有一位观众在观察他与生活作斗争。

搬完了砖,他小心地直起背,伸展了几下,又弯了下去。再站起的时候他的背上多了几块板,板挺长,压在他的身上。他的双手托在板的两边,头顶着板努力向上抬着,看着前面的路。板没压在我的背上,我不知道它到底重不重。但我觉得它就是重的,很重很重,重到让人喘不过气,它就像是生活的执行者,把苦难艰辛统统加在他的背上。

他可以选择被压垮,屈服于生活;他也可以选择努力顶着,等待着生活宠爱他的那一天。在我看来,他选择的是后者。在冬天,谁不希望在暖气房里喝着热饮干着自己喜欢的事呢?谁又喜欢在外面被冷风刮破脸,做着迫不得已的事?总之都是为了生活。冬风呼啸,它不是在嘲笑他,而是在向他宣告着他离快乐的日子又近了些!

板搬完了,他又站上升降机,降了下去,又开始重复相同的活计;铃声响了,我也回到自己该去的地方,重复一天的学习。

其实,每个人每天都在重复着同样的劳动,不存在轻松与否、尊贵与否。劳动背后的艰辛只有本人知道,表面的华丽可能只是在伪装自己那真实的狼狈。人可以用双手的灵巧度日,可以用大脑的智慧走上巅峰,也可以用背脊的结实撑起家庭。作为工人的他也是父母的儿子,也是孩子的父亲,他在用自己的劳作供养亲人,这是劳动的意义。

底层和高层的说法是相对的,其本质都是劳动者。只是虚荣的人将他们划分为三六九等,这是浮躁生活的负面影响。劳动者就像一条平放着的链条,少了哪一环,它都不是完整的。

(高二5班 林倩)

【点评】

写人抓住特点写出神韵,不易;利用景物烘托人物,更不易。两个作者都做到了。《田间歌者》中祖父是田间的歌者,是地头的行吟诗人。与其说祖父离不开田地,不如说田地真的离不开祖父这样的坚守者。《一副背》的描写特别出色,动作刻画到位,心理描写细腻。恰当的议论,往往可以画龙点睛,作者的独到领悟、深刻寄寓,于此可见一斑。

(四)拓展训练

读下面材料,借鉴上述写法,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类文章:

对于喜欢宅在家里的小哥哥小姐姐们来说,生活中其他行业可以暂时屏蔽,但唯独不能缺少快递业,没有快递小哥的生活服务,宅在家里还真成了问题。你可能也有类似的体验,那么请为一位给你留下较深印象的快递小哥画像。

转自饶水之音博客,仅供学习用,肉侵权,联立删。谢谢支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