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7】大明王朝!!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一百十户为一里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7】大明王朝!!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7】大明王朝!!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7】大明王朝!!|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7.大学士

官名,即内阁大学士。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十三年(1380)罢中书省,废丞相,十五年仿宋制设华盖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大学士各一人,备顾问,不久废。永乐初年,成祖朱棣选翰林官入直文渊阁,参预机务,然官秩不高。仁宗朱高炽又增设谨身殿大学士。嘉靖年间(1522—1566),以殿名改,世宗改置中极殿、建极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自洪熙(1425)、宣德(1426—1435)以来,大学士多加公、孤衔,或尚书、侍郎衔,品秩颇高,又掌握为皇帝票拟之权,虽无丞相之名,有丞相之实。

8.总督

官名。明代始置。明正统六年,靖远伯王骥以兵部尚书征麓川,始以总督军务入衔。其时总督多因事而设,事完即撤。成化以来,两广及陕西三边等地,多加部院衔出镇,渐成专职,又或称总制。嘉靖中,以臣下不得称“制”,复旧称,并增设蓟辽、漕运总督。清沿明制,设总督,辖一省或二、三省,综理军政事务,职权日重,成为地方最高长官,雍正以后例设两江、陕甘、闽浙、湖广、四川、两广、云贵、直隶总督,光绪末年增置东三省总督。

9.巡抚

官名。建文元年(1399),建文帝派侍郎暴昭、夏原吉等任采访使分巡天下,为巡抚制度之萌芽。永乐十九年(1421),明成祖派尚书蹇义等巡行天下,以兴利除弊。此时巡抚差遣尚未定制,官员分巡各地,事毕还朝。宣德年间,巡抚渐成专职。宣德五年(1430),宣宗派于谦等分巡两京、山东、山西、河南、江西、浙江、湖广等地,为各省专设巡抚之始。巡抚由短期出巡变为常驻久任,久之便由皇帝特命的专职重臣变成近似于地方行政官员的职位。清承明制,设巡抚,为一省地方长官。

10.北直隶

明朝称直属于京师的地区为直隶,与十三布政使司同为地方最高一级的行政区域。洪武初建都南京,以应天等十四府、四州直隶中书省,简称直隶。永乐年间,因移都北京,以顺天等八府、二州、万全等都司为北直隶,南京诸府改称南直隶。清初废南直隶,北直隶改直隶省。

11.六科

官署名。明初,置给事中。洪武六年(1373),分吏、户、礼、兵、刑、工设给事中十二人,每科二人,合称六科,曾先后隶属于承敕监和通政司。二十四年(1391),定每科设都给事中一人,左、右给事中各一人,掌本科事。下设给事中。各科员数不等,六科共四十人。永乐间,六科自为一署,移至午门外直房办公。六科官秩不高,为正七品或从七品官员,然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六部百司之事,位轻权重,与都察院御史并称科道官,有言责。清沿置,但权任大减,仅负责分科稽核六部庶务、注销各衙门文卷。

12.东林党

明后期以东林书院讲学人士为主体的士大夫群体。万历后期,顾宪成、高攀龙等一批正直官员罢黜家居。万历三十二年(1604),顾宪成等人重修无锡东林书院讲学,讲学之余,往往讽议朝政,与朝中官员遥相应和,引起朝中对立官员的嫉恨,遂诬称其结党营私,故有东林党之谓。东林党与对立的齐党、昆党等,利用每六年一次的京官考察,互相罢黜对方官员。天启年间,魏忠贤专权,其党徒作《东林点将录》以打击东林党,并杀害了杨涟、左光斗、魏大中、顾大章、周朝瑞、袁化中等“东林六君子”。高攀龙被捕之前,以自沉反抗魏忠贤的暴政。崇祯初,魏忠贤阉党被清算,东林党人多被起用。

13.乡绅

明清时期的一个社会阶层,与士绅、绅士意义相近,由官僚与获得功名的士人组成。明清两代,府、州、县学的生员、国子监生、举人与进士,都是终生资格,有徭役优免的特权,从而与在职的及退休的官员构成一个享有政治和经济特权的阶层。乡绅的影响大小不等,或具全国性的影响,或是省区名流,然而即使影响最小的地区名流,也在乡村或集镇的事务中行使不可忽视的权力,在基层社会事务——如修地方志、举行乡约、宗族建设、书院建设、修桥筑路、救荒等——扮演重要的角色。

14.徽商

徽州商人。徽州人经商可以追溯到很早,但徽商作为一个商帮的历史是从明朝中叶开始。徽商不仅仅指单个的徽州府商人,更指以乡族关系为纽带结成的徽州府商人群体,主要经营盐、木材、茶、粮食、棉布、丝绸、墨业、典当等业,明清时期遍及全国,至江南有“无徽不成镇”之谚。19世纪中叶,受清政府盐业政策调整、上海开埠及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徽商逐渐衰落。

15.晋商

山西商人。明代于边境实行开中法,鼓励商人向边镇输粮,换取食盐销售的凭证盐引,以从事食盐贩卖,故山西商人最初多以盐为主业,兼营粮食、丝绸、棉花等商品。明朝后期,山西商人已与徽商齐名。入清后,晋商还积极参与北方各民族之间的贸易及对外贸易。清朝后期,凭借雄厚的资本积累,山西商人涉足金融业,经营钱庄、票号。至清末,随着近代金融业的兴起,晋商逐渐衰落。

16.民变

明朝后期广泛出现在农村与城市的群体反抗性行动。明朝后期,除了农民起义外,城镇内也出现罢工罢市,以及因抢粮、反对地方官或抗税而起的暴动。史书将之与农村的暴动统称为民变。反对矿监税使横征暴敛的城镇民变为明代显著特点。

17.矿监税使

明万历年间奉命监督开矿和征收商税的宦官。万历皇帝朱翊钧(1573—1620年在位)贪恋钱财,于万历二十四年(1596)派御马监太监鲁坤、承运库太监王亮分别至河南和直隶真定府开矿,为矿监之始。之后,矿监四出。皇帝还派太监到全国重要港口如通州张家湾、天津、临清、京口、仪真、东昌、苏州、杭州、湖口等地征税,为皇帝敛财。宦官横征暴敛,遭到地方官员和民众的反对,引起各地民变。万历三十三年(1605),皇帝下令撤回矿监税使。据学者统计,十年间,矿监税使向皇帝进奉的矿税银约五百万两,而宦官借机中饱私囊的银两则更多。

18.黄册

明代的户籍册,又称户籍黄册、赋役黄册。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下令州县以下实行里甲制度,每一百十户为一里,其中十户为里长,每十户为一甲,设甲首一人。同年,以里甲制为基础,朱元璋命核查全国户口,编制户籍册,每里一册,详列各户的人口、田土、房屋。黄册编成后,分抄四份,布政使司、府、县各存一份,一份呈送户部。送呈户部的人口册以黄纸为封面,故称黄册。黄册送至南京后,储藏在后湖(今南京玄武湖)湖心岛屿的黄册库中。黄册每十年编造一次,从洪武十四年起,到崇祯十五年(1642)最后一次编纂黄册止,历时二百六十余年,基本上与明王朝相终始。

19.鱼鳞图册

南宋以来官府为征派赋役而绘制的土地簿册。因其图绘田亩依次排列,呈鱼鳞状,简称鱼鳞册。明洪武十三年(1380),朱元璋派遣国子生武淳等往各处丈量土地。十九年,又派遣国子生吕震等往两浙府县各乡丈地。田土册的绘制从洪武十三年始,至洪武二十五年(1392)完成,以里为单位,对相邻田土按顺序编号,绘图,并且记录每块田地的名称、类别、面积、田主姓名和四至。有总图、分图,依县、州、府汇集成册。历时既久,鱼鳞图册所记与实际情况往往不符,故自明中叶至清又常加修订。

20.市镇

非行政中心的商业聚落。由于商品交换需要,唐宋以来,农村地区开始出现非定期市和定期市,而具有军事性质的镇往往因交通便利而成为商品交换聚集地。宋代以来,市镇逐渐出现,至明代中期以后发展迅速,尤以明清江南地区最为密集和繁荣。一般情况下,镇的规模比市要大,市达到一定规模可升格为镇。市镇不是行政运作的结果,而是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结果。明清江南形成了许多专业市镇,如丝织业市镇、棉布业市镇。某些大型江南市镇的人口规模与繁华程度,甚至超过县城或府城。

21.土司

即土官,是明朝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世袭地方官的统称,或指由土官所把持的政权机构或衙门,如宣慰司、宣抚司、土府、土州等。土司制度始于元朝,并为明朝所沿袭。土司世守其土,世长其民,世袭其职,向朝廷承担一定的义务,如定期交纳贡赋,随时备征调等。

22.三边

延绥、宁夏、甘肃等三个边镇的总称。明朝为抵御蒙古,在北部边境沿长城防线陆续设立了九个军事重镇,即九边,自东至西依次为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山西)、延绥、宁夏、固原(陕西)、甘肃。延绥镇洪武初设立,成化十年(1474)迁榆林;宁夏镇创自洪武,永乐初年称镇;甘肃镇亦在洪武年间设立。弘治十年(1497),明朝议设重臣以总制陕西三边军务,后或设或停,至嘉靖四年(1525),始定制。陕西三边总督辖四镇,即固原镇及延绥、甘肃,宁夏三边镇。

23.朝贡贸易

以朝贡与赏赐为形式的贸易关系。在中国古代皇帝的政治理念中,自己是天下共主,僻远的边疆民族及外国应该向自己效忠,定期朝贡。朝贡次数及人数都有规定,而且入境需要勘合,故亦称勘合贸易。明朝时,边疆民族及外国定期朝贡,并携带大量商品,除向朝廷上贡部分贡品外,余下商品用以与平民交易。朝廷则给予高于贡品价值的银钱或实物作为回报。

24.萨迦派

藏传佛教教派之一,俗称“花教”。北宋熙宁六年(1073),贡却杰布(1034—1102)在后藏萨迦地方建萨迦寺,创立此派。13世纪中叶,其第四代祖师萨班·贡噶坚赞首与蒙古王室建立联系。第五代祖师八思巴受元世祖封为帝师,掌管全国佛教及藏族地区行政事务。自此时起至14世纪中叶,此派在西藏建立第一个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元至正十四年(1354)为帕竹噶举派所取代,实力衰落。永乐十一年(1413),明成祖封此派领袖人物昆泽思巴为“大乘法王”。

25.格鲁派

藏传佛教教派之一,俗称“黄教”。明永乐七年(1409),宗喀巴创立此派。该派注重修行,要求僧人严守戒律,不得娶妻,亦不得从事农作。嘉靖二十五年(1546),此派始行活佛转世制度。万历六年(1578),索南嘉措接受蒙古土默特部俺答汗赠予的“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名号,是为达赖喇嘛名号的开端,索南嘉措为达赖三世。崇祯十五年(1642),格鲁派借蒙古和硕特部固始汗的兵力击败各敌对势力,在藏族社会取得绝对优势。清顺治二年(1645),固始汗赠予罗桑却吉坚赞“班禅博克多”名号,是为班禅名号的开端,罗桑却吉坚赞为班禅四世。康熙五十二年(1713),清廷封班禅五世为“班禅额尔德尼”。乾隆十六年(1751),清廷命达赖七世掌管西藏地方政权,此派遂成为西藏地区执政教派。

26.噶举派

藏传佛教教派之一,俗称“白教”。11世纪中叶,由玛尔巴创立。此派不重经文学习,注重密宗教义的师徒口耳相传,以苦修为特色。支系繁多,有“四大八小”之称。帕竹支系曾在元、明两朝敕封下,继萨迦派执掌卫藏地方政权(1354—1618)。噶玛支系领袖人物自永乐五年起受明代“大宝法王”封号,为藏传佛教各教派领袖中的最高封号。17世纪中叶格鲁派得势后,此派势力渐衰,仅噶玛、止贡、主巴、达垅等支系尚有流传。

27.《永乐大典》

明永乐间官修类书。永乐元年(1403),解缙奉命编纂,参与者一百四十七人,书成,初名《文献大成》。因采摘不广,记载太略,命重修,以姚广孝、解缙等监修,翰林学士王景等总裁,在文渊阁开馆编纂,参与者三千余人。永乐五年,全书完成,更名《永乐大典》。全书以洪武正韵目编次,按单字依次辑入与此字相联系的文史记载,辑录先秦至明初书籍七八千种,共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内含目录六十卷),一万一千九十五册,约三亿七千万字。正本初藏南京文渊阁,迁都后移贮北京文楼。嘉靖、隆庆年间,录副本一部。正本约亡于明亡时。清朝修《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不少佚书。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副本部分毁于火,余被劫走。1960年,中华书局根据历年征集的七百三十卷影印出版。

28.耶稣会士

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天主教耶稣会成立于1540年,首任总会长是西班牙贵族罗耀拉,主张维护教皇权威,反对宗教改革。该会组织严密,纪律严明,重视教育,勇于开拓国外传教事业。1552年,耶稣会士方济各·沙勿略抵达广东海域的上川岛,拉开了天主教在华传教事业的序幕。从明万历到清乾隆年间约两百年内,大批传教士进入中国传教,仅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即列举四百六十七人。耶稣会士在传教的同时,也给中国带来了西方较为先进的科学知识。

29.郑和(1371—1433)

明初伟大的航海家。本姓马,名三保(一作三宝),昆阳(今云南晋宁)人,回族。洪武十五年(1382)入宫,侍燕王朱棣。朱棣即位,以军功升内官监太监,赐姓郑。从永乐三年(1405)到宣德八年(1433),郑和七次率领船队下西洋(指我国南海以西海域)。船队携带大量的瓷器和丝织品,由江苏太仓的刘家港出海,沿途进入中国南海,穿越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访问沿途各国,并与各国贸易。船队最后一次航行的归国途中,郑和病逝。

30.于谦(1398—1457)

明代政治家、军事家,字廷益,号节庵,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永乐十九年(1421)进士。正统十四年(1449),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也先俘获,于谦力排南迁之议,请固守北京,并拥戴英宗异母弟朱祁钰即皇帝位,进兵部尚书。他整饬兵备,击败瓦剌军队,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景泰元年(1450),英宗回朝。景泰八年(1457)正月,石亨等人乘景帝朱祁钰病重,拥英宗复辟,改元天顺,并杀害于谦。成化初年,复官赐祭;弘治二年,谥肃愍。万历中,改谥忠肃。

31.王阳明(1472—1529)

明代著名思想家。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晚年居于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弘治十二年(1499)中进士。正德五年(1510),因上言而得罪宦官刘瑾,谪为贵州龙场(在今贵州修文县境内)驿丞,于千辛万苦中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正德七年,提出“心即理”、“心外无理”;正德十四年,平定了江西宁王朱宸濠叛乱,后因军功被朝廷封为新建伯;正德十五年,提出“致良知”说,认为人需要的不是外求知识,而是不断扩充自己内心的良知。他的学说当时影响很大,门人众多,后世称作王学或阳明学。

32.李时珍(1518—1593)

明代著名医学家。字东璧,号濒湖,蕲州(今湖北蕲春)人。秉承家风,爱好医学、植物学,因医好楚王之子的气厥症,被征任楚王府奉祠正。嘉靖年间曾一度赴京供职太医院,托病归,集数十年之功完成《本草纲目》这部中国药物学的巨著。所著尚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脉诀考证》、《薖所馆诗集》、《白花蛇传》、《集简方》等。

33.张居正(1525—1582)

明朝后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字叔大,号太岳,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隆庆元年(1567)入阁,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隆庆六年(1572),取代高拱出任首辅,辅佐年仅十岁的万历皇帝。万历朝的前十年,张居正积极整顿吏治,推行一条鞭法,丈量土地,使明王朝的政治和财政危机得到暂时的缓解。万历十年(1582),张居正逝世,谥文忠。万历十二年,抄张居正家。天启二年(1622),廷臣讼其冤,复故官,赐祭葬。

34.施耐庵

元末明初小说家。生平事迹不详,大约生活在14世纪,是明初《水浒传》的整理者。比较流行的说法称其名耳,又名子安,字耐庵,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或说他祖籍苏州,晚年迁居兴化。或说他曾在1331年左右中进士,任官杭州;或说他曾参加元末张士诚起义,失败后移居兴化。这些传说都缺乏有力证据,不足全信。

35.罗贯中

元末明初小说家。又名罗本、罗贯、罗道本,字名卿,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或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其后半生可能生活在钱塘。生平事迹不详,逝世之年应在明洪武三年(1370)以后。他是一个小说家,可能还是一个戏曲作家和出版商。除了编纂《三国志通俗演义》,他还编纂了《三遂平妖传》等一系列作品,而施耐庵的《水浒传》亦可能经其润色。

36.吴承恩(约1500—1582)

明代著名小说家。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嘉靖时举为岁贡生,屡试不第。嘉靖二十八年(1549)迁居南京,卖文为生。三十九年(1560),任长兴县丞,不久辞职归。隆庆四年(1570)开始撰写《西游记》。所著尚有《花草新编》、《禹鼎志》等,多散佚,今存《射阳先生存稿》四卷、《续稿》一卷。

37.李贽(1527—1602)

明代思想家。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名为李贽,字宏父,号卓吾,又号思斋、秃翁、龙湖叟、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福建晋江人,嘉靖三十一年(1552)举人。万历八年(1580),时任云南姚安知府的李贽放弃做官,转而致力于学,游走于官僚、平民、僧儒之间。他的思想充满了反叛精神,如视臣下对君主的愚忠为“痴”,攻击儒家经典,点评《忠义水浒传》、《三国志演义》等小说而常有异端言论。其作品及思想在万历年间极为流行,引起了封建卫道士的紧张。万历三十年(1602)二月,时在通州养病的李贽被捕。三月十五日,在狱中以剃刀割喉自杀。

38.汤显祖(1550—1616)

明代著名戏曲家。字义仍,号海若、海若士、若士、茧翁、清远道人,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万历十一年(1583)中进士,历任南京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礼部祠祭司主事。十八年,因上言辅臣失政,谪为雷州徐闻县典史,迁浙江遂昌知县。二十六年,因被劾告归,次年大计,黜官。家居二十年,专意著述,研精词曲,名重一时,书斋有“玉茗堂”、“清远楼”。所著除诗文集外,还有戏曲多种,而尤以《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著名,合称“玉茗堂四梦”或“临川四梦”。

39.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

明末来华耶稣会传教士。意大利人,1552年出生于山城马切拉塔(Macerata),1571年成为耶稣会见习修士,在罗马接受神学、古典文学以及自然科学方面的训练,1582年到达澳门,次年进入广东,1601年向明神宗进呈自鸣钟等方物,从此留居北京,直至1610年逝世。利玛窦提倡传教的“适应”策略,主张尊重中国风俗,自己也儒冠儒服,以争取儒家士大夫的支持。他刊印《坤舆万国全图》,翻译《几何原本》、《圜容较义》,向中国传播了西方的地理学、数学知识,又曾将中国的《四书》转译为拉丁文,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40.徐光启(1562—1633)

明代杰出的科学家。字子先,号玄扈,松江府上海(今上海市)人,万历三十年(1602)受洗为天主教徒,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官至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他精通数学、历法和农学,曾协助利玛窦翻译《几何原本》,又参与翻译《测量法义》、《泰西水法》等书,撰写《农政全书》;崇祯初年主持修订历法,聘请传教士龙华民、汤若望等参与修历,而《崇祯历书》最终由李天经等人在崇祯十一年(1638)修成。

41.徐霞客(1586—1641)

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江阴人。少年好学,喜读奇书,博览古今史籍、图经地志。二十二岁起,弃科举业,风餐露宿遍游华北、华东、华南、西南山水,考察自然地貌,水文气候、植被动物、风俗习惯、经济状况。前后三十余年,写下著名的《徐霞客游记》。崇祯十三年(1640),病倒于云南丽江,被人护送回乡,次年卒于江阴。

42.宋应星(1587—约1666)

明代著名科学家。字长庚,江西奉新人,万历四十三年(1615)举人,崇祯时历任分宜教谕、汀州推官、亳州知州,后弃官,终老于乡。宋应星所著颇多,既有针对明末的政治和经济危机提出应对措施的政论性著作《野议》,又有充分展现其唯物主义倾向的哲学著作《论气》、《谈天》,而最著名的当数其科学著作《天工开物》。该书详细记载了明中叶以前中国古代的各种技术,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百科全书。

43.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1591—1666)

明末清初来华耶稣会传教士。德国人,字道未。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来到中国,抵达澳门,天启二年(1622)到北京,学习汉语,后至西安传教。崇祯三年(1630),经徐光启推荐,到北京参修《崇祯历书》。清顺治二年(1645),他将《崇祯历书》稍加整理,成《西洋新法历书》,称《时宪历》,颁行天下,此后长期任清朝的钦天监监正。康熙四年(1665),以杨光先上《辟邪论》,反对西洋历法,汤若望下狱,时称“历狱”。次年获释,不久病逝于京城。

44.朱舜水(1600—1682)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名之瑜,字楚屿,一字鲁屿,号舜水,浙江余姚人,明末贡生。崇祯末年,因不满政局,多次拒绝征召。明亡后,流亡海上,多次来往于日本、安南、暹罗等地,筹划反清复明。南明永历十二年(1658),参与郑成功、张煌言的抗清活动,失败后东渡,定居日本。在长崎、江户(今东京)、水户等地授徒讲学二十余年,传播中国儒学及建筑、农艺等方面的技术知识,后被水户藩主德川光圀聘为宾师,对日本儒学的水户学派影响深远。卒后,日本学者私谥为文恭先生。

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