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历史的面纱,追溯金丝楠木的前世今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一根金丝楠木28亿 揭开历史的面纱,追溯金丝楠木的前世今生

揭开历史的面纱,追溯金丝楠木的前世今生

2024-07-14 09:1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千金重器

明代起,皇家专门有金丝楠木置办的部门,当时各地官员将进供当成头等大事,官员进供金丝楠木可做为业绩考核和晋升的标准,平民进供一根金丝楠木即可做官。修建紫禁城的金丝楠木来自四川峨眉,当时蜀道难于上青天,有一根楠木一条命的说法。楠木的名声在外,民间也深知其贵。《红楼梦》中秦可卿的楠木棺材,有“一千两银子只怕无处买”的记述。

乾隆盗木

京城坊间代代传说,当年乾隆看中了明陵的,于是以修葺明陵作掩护,“拆大改小”、“偷梁换柱”,拆下上好的料子给自己修建寿陵。资料上也确实有记载,乾隆修葺过明陵,而且运回了包括金丝楠木在内的大量明陵物料。在现代的考古中,考古学者也亲眼看到清陵建筑材料中使用了明朝的木料、砖石。

和珅逾制

清朝贪官和珅是恭王府的第一任主人,恭王府的精品之作当属高大气派的熙晋斋,屋内隔断全部用金丝楠木建造,金砖墁地,超越了臣子应有的建筑规格,也就是这间屋子里的几根木头给和珅招来了杀身之祸,成为和珅之死后来的罪名之一。

神木传说

据载,明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在皇宫和长陵的工程营造完毕之后,特留存一根的金丝楠木以应“东方甲乙木”之说,作为镇城之宝,并设官兵守卫,以昭示久远,保障平安。这颗巨大的,长6丈有余,相传当时两个人骑在马上隔木而立,谁也看不见谁,可见直径之粗。

这根镇城之宝的金丝楠木神木,到了清乾隆时期又传出一段佳话。相传,当年乾隆皇帝呱呱坠地后三天,曾用雍和宫五百罗汉山前的金丝楠木木盆洗浴,此木盆被称为“洗三盆”,又称“鱼龙盆”。

乾隆登基后,“神木”托梦乾隆皇帝说自己被冷落多年,刀斧加身,满身伤痛。戊寅春三月(1758年)清高宗乾隆皇帝亲临皇木场视察,一看神威由然。乾隆帝触景生情,亲书《神木谣》一首并立碑以志,同时将所作的另一首诗也赐刻在碑的背面,在“神木”西侧建立红墙黄瓦的方形碑亭一座,建筑了七间相连的瓦木结构房屋把“神木”覆盖起来,周围用青石栏杆围护,以避风雨侵蚀。这些举动恢复了前朝镇城之宝的神威,使百姓对其也另眼看待。

君子之爱

历代名家也对金丝楠木的木性极为推崇,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谓:“楠木生南方,而黔、蜀山尤多,干甚端伟,高者十余丈,巨者数十周,气甚芬芳,为梁栋器物皆佳,盖良材也。”

不仅是建筑、家居用材的佼佼者,而且为古代文人墨客提供了宽广的想象空间。有诗人曾经说过,金丝楠木,闲远淡定,底蕴深厚,它是表盘上的指针,它是托心明志的心灵会所。它虽为草木,却五行齐全,虽逾千百年,却情谊犹存,其于世俗奢华间,虽可取舍,却无替代。天地间,大象无形,最浑雄者,往往最难显露,唯有德者,方能鉴之。

历代仁人君子最爱天地间馨香俊雅美丽之物。岁月弗夺,璀璨如金。金丝楠木生于穷谷,甘于淡泊,而以芳香自许,终登庙堂。金丝楠木汇天地之灵气而成就人间之大美。金丝楠的特质与仁人君子的人格追求高度契合。千百年来,金丝楠已然成为中国文人士大夫的精神圣殿,金丝楠文化成为古典文化中最典雅、最高贵、最神圣的部分。至秦汉以来,金丝楠木一直寄托文人的无限诉求,逸散着传统文化的幽香。

见证中国古典哲学

何为“楠”?

古人对南方非常重视,皇帝面南,祭祀在南...这种情形都跟五行理念有关系。在古人的认知当中——南,为极尊之位!“楠”字的组成是木和南,南为极尊之属,而木中之南的“楠”木自然便为极尊之木,成为木中之礼器,参天之用物。这就不难理解作为软木之王的金丝楠为什么会受到皇家所重用——一作宫廷尊贵器品,二作祭器、棺材之用。

五行中,金、木、水、土均为实物,唯有火为虚物;阴阳的区分有——阳:为男,为实,为坚硬...阴:为女,为虚,为柔软…故从文字的组成角度来看:“楠”,为阴属——此与楠木为软木之论相符。

何为“金丝楠”?

属于桢楠属。《博物要览》记载:“金丝者出川涧中,木纹有金丝,向明视之,闪烁可爱。”

五行中,木主仁,金主义,金丝楠木“仁、义、礼、智、信(木为土中之物,土主信,木亦相续之)”五种要义皆备,在义理及道德含义取向方面,为它木所不及。

人与它的亲密接触,最直接的大用就是——入道安心!而从这个角度来说,古人所说的“木养人”——其实更大程度就是在救赎自己的灵魂!

金丝楠木文化的纲维与精神可见一斑。传统是金丝楠的灵魂,金丝楠是中国传统哲学的见证,它所呈现的历史感与文化深度,至今令我们引以为荣!

,它是一脉尚未逝去的高贵血脉,涵帝王贵族之悠远霸气,仁人君子之高贵品质,无与争锋;它又是一段留世的不朽传奇:木有金丝,百年难遇,并非书画瓷器,却灵气逼人,携带隐忍不拔之气,为盖世所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