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大渔场――浙江渔场修复振兴暨“一打三整治”行动综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一打是什么 决胜大渔场――浙江渔场修复振兴暨“一打三整治”行动综述

决胜大渔场――浙江渔场修复振兴暨“一打三整治”行动综述

2024-07-01 03:0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浙江是海洋资源大省,海域面积达26万平方公里。22万平方公里的浙江渔场是全国最著名的优质渔场,曾有“东海鱼仓、中国渔都”的美誉。

浙江的老渔民说,年轻的时候出海捕鱼,出船不到1小时就能捕到鱼。“春天黄鱼咕咕叫,夏天乌贼晒满礁,秋天虾儿到处跳,冬天带鱼整网吊”。

“现在出船六七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捕到鱼,鱼越捕越小、越捕越少。”老渔民说:“捕到的带鱼像筷子、鲳鱼像扣子、黄鱼难见影、乌贼快绝迹。”

随着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和捕捞过度扩张,浙江渐陷“东海无鱼”之困。以大黄鱼为例,1957年浙江的大黄鱼年产量曾经达到近17万吨,目前仅0.04万吨,仅为58年前的1/400。

“东海无鱼”触及到海洋的生态红线、社会的民生底线。痛定思痛,浙江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修复振兴浙江渔场、重振东海‘蓝色粮仓’”的历史重任,出重拳开展“一打三整治”行动,打击取缔“三无船舶”及其他各类违法行动,整治“船证不符”捕捞渔船和渔运船,整治禁用渔具,整治海洋环境污染,让渔业资源永续利用。

省委、省政府将“一打三整治”作为转型升级组合拳中的重要一拳,坚决打击非法捕捞、过度捕捞,不获全胜绝不收兵

两年前媒体报道的一则暗访视频,至今让人记忆犹新:2013年7月28日晚19点18分,正是全国休渔期。随着夜幕降临,温岭市钓浜渔港上,一艘艘轻型渔船打着微弱的灯光陆续出港偷捕鱼虾。这些船每天晚上出海,次日清晨返回,没有船名号、没有船籍港、没有渔业船舶证书,被称为“三无渔船”。

船上一排排数千瓦的大功率白炽灯照射海面,灯光透射海深30米。鱼有趋光性,大大小小的鱼儿追光而来,最终被一网打尽,十几吨鱼几十分钟内就被吸鱼机强吸到甲板上,随后开始加工冷冻。这些鱼每条都不超过一两。

非法渔具泛滥,“三无渔船”猖獗,成为“东海无鱼”的首因。据调查,浙江的“三无渔船”在2013年达到最高峰,数量达1.3万艘,明令禁用的各类渔具达11万多顶(张)。

站在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浙江省委、省政府旗帜鲜明提出,要以铁的决心、铁的纪律、铁的作风,实施铁腕治渔,修复振兴渔场。管好家门口这片海,把东海的鱼找回来。

2013年6月,浙江开始酝酿渔场修复振兴计划,首次提出开展“一打三整治”专项执法行动,“百万千瓦减船转产”行动、“生态修复百亿放流”行动、基础能力提升“百船千名”行动、“海洋意识强化百千万”行动等“五大行动”。

2014年5月23日,浙江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决定》,把浙江渔场修复振兴列入近期要取得突破的重点工作。

时隔5天,省委、省政府专题召开部署动员会,随后印发了《关于修复浙江渔场的若干意见》,全面拉开了浙江渔场修复振兴暨“一打三整治”行动大幕。

省委书记夏宝龙指出,海洋经济、陆域经济对浙江而言,犹如鸟之双翼、龙之双眼,加快海洋经济发展事关浙江未来发展大局。他强调:“一打三整治”专项执法行动就是转型升级组合拳的重要一招,必须坚定不移进行到底,不获全胜绝不收兵。

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强明确提出,遏制过度捕捞、拯救东海渔场,实现渔场修复振兴,是本届政府必须做好的一件大事。

省委、省政府专门成立浙江渔场修复振兴暨“一打三整治”行动协调小组。省委副书记王辉忠担任组长,省政府及省级28个部门和宁波、温州、舟山、台州沿海四市的市委负责人为小组成员,掀起声势浩大的“一打三整治”行动。

首战当决战,攻坚出成效。沿海30个县(市、区)党委政府领到了刚性考核任务和时间节点倒排进度表。为强化政策刚性,省委、省政府还立下“铁规”:对没有完成年度整治任务的县(市、区),涉海用地一律不给、涉海项目一律不批、涉渔资金一律不拨。

全省上下同心,全力以赴,“一打三整治”行动首战告捷,“打”出了法治权威,“整”出了治渔合力,“治”出了转型新路

“三无渔船”是海上乱象的罪魁祸首,是扰乱正常渔场生产秩序的“最大祸根”。为摸清“三无渔船”底数,沿海30个县(市、区)迅速组织工作班子,到各相关乡镇、行政村进行排摸宣传,对“三无渔船”的数量、类型、分布和网具等进行细致调查,对渔民生计、困难和诉求进行调查了解。

走进平阳县西湾渔区,街道上“严厉打击 ‘三无’船只”等横幅标语随处可见。为了把工作做细做实,平阳县先后派出65名后备干部和当地工作人员组成宣传组,以村为单位进户对船主做思想工作,要求有“三无船舶”的船主如实申报登记,主动上交处置。

“刚开始一些渔民想不通,有抵触情绪。”工作组同志说,但在强大的宣传和严打态势下,渔民看到了政府取缔“三无船舶”的决心,开始主动上交“三无船舶”,转而希望政府能出台政策帮助渔民合法合规地从事捕捞生产。

沿海一些县(市、区)根据实际,相继出台失渔渔民转产转业和生活困难补助具体实施方案,落实配套资金,鼓励船主“以主动弃捕换养老、换补助、换再就业”,以此推动“三无船舶”取缔工作。

截至今年9月,浙江全省共核查出13566艘涉渔“三无船舶”,其中愿意主动上交政府处置的渔船有12107艘,达到89%。

在台州市路桥区金清镇永顺船舶修造厂里,一艘艘钢质船被运进厂里,统一编号后,工作人员再拍照登记。随后,船体被运到拆解车间。在气割枪喷出的蓝色火舌里,“三无船舶”被拆解成一堆堆废铁,每拆至标记数字的部位,都要拍照留存。

工厂负责人梁永林说:“我们严格按照政府要求,确保渔民拿回去的船体材料无法重新组装渔船。厂区还安装了4个摄像头,从船入港,到上岸、拆解,整个过程都在监控下完成。所有拆解船只的信息录入省网络平台系统。”

为合理处置涉渔“三无船舶”,变废为宝,除拆解外,全省还有2000多艘“三无船舶”被转作人工鱼礁、护鱼保洁、景观展览以及养殖休闲等非捕捞用途。

近年来,外省籍渔船在浙江海域偷捕现象日趋严重,船越来越多,马力越来越大,而且有组织、有分工,捕捞船配渔运船,前面偷捕、后面偷运,形成了完整的海上违法“产业链”。

“一打三整治”行动中,浙江把重拳打向外省渔船越界偷捕违法行为。涉海6市和30多个省直有关部门,组成了浙江海洋捕捞领域“最强管理阵容”,开展史上最严执法。各地打破划地为界、各自为政的局面,持续开展联合海巡、陆查、清港等行动,织就一张覆盖海上岸上、联通省内省外的天罗地网。

海上以渔政、边防等部门为主力,每天都安排执法船在海上巡航,每艘船月巡航不少于15次。

浙江省海洋与渔业执法总队副队长张友松说,海上围捕行动多在深夜出发,让违法者措手不及。凡是发现在海上捕捞生产的“三无渔船”,一律没收拆解;发现使用违禁渔具捕捞,一律收缴处罚。休渔期发现出海偷捕的有证渔船,一律按规定扣减柴油补贴,并从严就高处罚。

陆上执法监管则以公安、经信、工商、城管和渔业部门为主,在港口、市场、道路设卡严防,加强执法,并加强对修造船、供油、供冰等企业的监管。凡是发现为“三无船舶”提供服务,一律依法重处。去年10月,全省还启动为期一个月的违规违禁渔具专项执法检查,严查渔具制造销售环节,从源头挤压非法捕捞的生存空间。

截至今年9月,浙江全省共查获各类违法违规捕捞渔船328艘,查处各类案件1695起,移送司法机关83人,清理海洋违禁渔具近11万顶(张)。

通过一年多努力,浙江渔业生产“无序无度”和“酷渔滥捕”的势头得到了初步遏制。沿海30个有取缔任务的县(市、区)基本完成取缔任务,实现“三年任务一年完成”。全省“三无渔船”船主思想发生重大转变,依法治渔、守法捕鱼的观念逐步成为共识。休渔期间,发现违法捕鱼行动,他们还积极举报,协助执法。

据悉,依照“一打三整治”行动时间表,到2017年,浙江要全面取缔涉渔“三无船舶”,全面完成“船证不符”渔船整治,基本杜绝非法捕捞,初步建立国内海洋捕捞渔船转产退出机制,全省压减捕捞渔船功率50万千瓦以上。

推动渔业渔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浩瀚东海焕发美丽容颜,让浙江渔场重现繁荣景象,让渔民过上美好生活

开展“一打三整治”行动的根本目的是推动渔业渔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渔业资源永续利用、渔业生产可持续发展,让家门口的“鱼”由小变大、由少变多,让城乡居民经常能吃到品种多样的海鲜,让渔民兄弟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如何重构现代渔业治理体系,探索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新路?专家建言:一是强化依法治渔,探索综合执法管理体制,建立多部门协同、陆海联动的海上联合执法机制,严格执法,保持“全产业链防控”的严管态势;二是强化改革创新,大力培育新型渔业经营主体和多元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渔民组织化程度和行业自律能力,改变从业主体低、小、散、乱现状。

浙江在“依法治渔、改革兴渔”先行一步。

去年12月,浙江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浙江省渔港渔业管理条例》和《浙江省渔业管理条例》的修改决定,用立法的形式对政府“支持渔民减船转产、加大违规捕捞打击力度”职责进行了更加具体的明确。

今年1月,浙江发布了《重要海洋渔业资源可捕规格及幼鱼比例》省级地方标准,对带鱼、银鲳、海鳗等18种可捕捞鱼的体型大小作出规定,严厉处罚捕捞“鱼子鱼孙”的滥捕行为。

海洋渔业专家说,这个标准为渔业资源监管行动提供了参考,有利于改变渔业捕捞方式,改善海洋渔业群落结构。

在舟山,海洋执法也走出“多龙治海”困局,组建成立了海洋行政执法局,对海洋渔业、港航、国土资源、水利、文化等多个部门的海洋执法职能进行整合,“一个口子对外”综合执法,承担起175项涉海行政执法职责。

浙江渔场修复事关沿海15万海洋捕捞渔民、70万渔区群众的生产生活。解决好传统渔民的稳定生计来源,是巩固“一打三整治”成果,确保渔区长治久安的大问题。

为让主动上交“三无渔船”的渔民弃渔后不失业,沿海各地因地制宜开展了积极探索:奉化市组建公司,改造一批休闲游船投放给“失船”渔民发展海上休闲旅游;苍南的一些渔老大合伙转型,把资金投向水产养殖业;临海市政府帮助4个纯渔业村开展紫菜试点种植;平阳县提供政府贴息3年的15万元小额贷款,鼓励渔民发展沿海观光、海岛游憩、海鲜品尝等特色休闲渔业旅游。

据悉,浙江正研究制定涉海渔民养老保障指导意见,计划将渔民作为特殊群体纳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范畴。

打击整治的同时,浙江省大力推进海洋生态修复,开展增殖放流、海洋牧场选划和保护区建设。

污染在海里,根子在岸上。浙江治理海洋污染,推进陆海联动治污,强化源头治理。

去年以来,浙江加快入海污染物排查清理工作,对“三湾一港”、6大入海河流和48个排污口实行月度监测巡查,全面清理非法设置、未达标排放的排污口。出台《浙江省近岸海域污染防治规划》,制定了杭州湾、乐清湾、三门湾、台州湾和象山港等5个重点港湾的区域污染综合整治方案,重点推进重污染高耗能行业整治、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改造、水产养殖和船舶油污防治等。

从“吃海”到“护海”,再到“养海”,浙江对蓝色大海的认识愈加深刻透彻。每年实施严格的伏季休渔,给东海一个休养生息的时间;每年增殖放流鱼苗,让“蓝色粮仓”鱼丰虾美;实施海洋牧场计划,投放人工鱼礁石、种植海藻海草,给鱼类在海底建起繁衍栖息的家园……

透过潜水镜,苍南县金乡石砰碧蓝海水之下,别有洞天:一个个人工鱼礁在海底扎根,四周围绕着密密麻麻的海带,石鲷、黑鲷、人工投放的黄鱼在周边畅快游动……

“在‘海洋牧场’里,各类海洋生物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食物链。”海洋专家介绍说,人工鱼礁可吸引海洋生物附着,大量的藻类、贝类可以迅速增殖,同时也能满足鱼虾类的生存需要,自然形成一个食物链,有效保护生物的多样性。通过近年试验证明,1立方米海洋牧场区,比一般海区平均每年多增加 10公斤渔业资源量。

经过多年持续努力,浙江已建立13个省级以上海洋保护区,总面积约2712平方公里,占全省近岸海域面积6%。温州洞头区、宁波象山县、台州玉环县成为首批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修复振兴东海渔场,浙江省定下了时间表:到2020年,浙江渔场将建设15个海洋保护区、9个产卵场保护区、6个海洋牧场。届时,浙江渔场资源水平将力争恢复到上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海洋捕捞与资源保护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出海去撒网,归来鱼满仓。”相信,东海终将重焕美丽容颜,浙江渔场再现繁荣景象。 

(《今日浙江》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