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中,最惨烈的12场艰难战役!每一战我军都付出重大伤亡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一战伤亡人数排行 解放战争中,最惨烈的12场艰难战役!每一战我军都付出重大伤亡

解放战争中,最惨烈的12场艰难战役!每一战我军都付出重大伤亡

2023-07-26 23:0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解放战争国民党军遭到溃败,430万武器精良的部队没有打出几场胜仗,但这不代表获胜的我军一方就赢得非常轻松。事实上在个别局部战役中,我军曾有过一些败绩;而在取胜的战役里面,有时也存在“惨胜”的情况,官兵伤亡数字是非常高的。今天我们按照时间顺序来了解下,解放战争中我军伤亡最多的12场艰难战役。

  

  第一场,1946年大同集宁战役。华北解放军集中15万大军攻打阎锡山部把守的重要城市大同,但收效有限,又遭到绥远系傅作义部队进攻集宁,连续战败后我军伤亡近3万人。这场战役还造成了之后张家口的丢失,属于重大失利,也是华北部队在解放战争中损失最大的一次败仗,军事态势上直到平津战役前都被傅系军队压制。

  

  第二场,1946年第2次四平战役。四平战役共有4场,第二和第三次争夺都极为惨烈。其中二次战役是东北我军守城,杜聿明20余万美械部队刚刚到东北,攻势猛烈。客观实力落于下风的东北民主联军苦战之后不得不尽快北撤,此战伤亡官兵3万多人,是历次四平争夺战中损失最大的。

  

  第三场,1947年第3次四平战役。这次战役攻守双方发生转换,在松花江北充分发展壮大的东北我军,实力明显超过了国民党部队,派出10余万部队攻打仅3万余人防守的四平城。但是此战我军有些轻敌,攻城方法不得体,被敌将陈明仁率领71军等国民党部队打成了僵持战。我军迟迟无法攻下四平反而损失严重,伤亡1万余人,不得不暂时撤退。

  

  第四场,1947年南麻战役。南麻战役华东野战军面对胡琏领军的整编11师,志在全歼对手。虽然兵力占据压倒上风,但暴雨天气及胡琏的子母堡防御使华野无法达成攻坚效果,不得不在敌人援兵黄百韬部到达前迅速撤退,此战我军伤亡2万余官兵。

  

  第五场,1947年临朐战役。临朐战役紧接着之前的南麻战役,不少史料合称为“南临战役”,此战和南麻之战过程如出一辙,国军临朐守将李弥中将效仿胡琏的防御战术,也修筑大量子母堡,雨水使得华野火器失灵,炸药无法爆炸,再次损兵超2万人,被迫转移。

  

  第六场,1948年济南战役。济南战役是华野著名胜仗,首次攻克10万人以上大兵团据守的重要城市。为了攻克济南解放山东,我军连攻城带打援共准备了30余万大军,国民党军守将为王耀武,军事素养和指挥能力十分出众,此战我军总共伤亡2.3万人,攻城代价很高。

  

  第七场,1948年锦州战役。辽沈战役的关键就在锦州,国民党范汉杰集团云集15万大军坚守,再加上廖耀湘兵团和侯镜如兵团朝锦州开进,范汉杰此时更是抱定了死守的态度。东野虽然兵力占优,炮兵威力强大,但攻城过程中也伤亡了2万余人,最终彻底封死了国民党军南撤的陆路通道。

  

  第八场,1948年碾庄战役。碾庄之战就是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华野5个纵队包打国民党军第7兵团。由于先前歼灭63军的过程非常顺利,华野野司原本判断碾庄之战难度有限,结果却遭到黄百韬部的激烈抵抗,持续作战半个多月,华野伤亡合计超过6万人,才将黄七兵团歼灭。这一战也是解放战争单场战役我军的最高伤亡纪录。

  

  第九场,1948年双堆集战役。继碾庄战役之后,双堆集之战为淮海战役第二阶段,主要对手是中央军精锐第12兵团。由于中原野战军火力较差,很长时间只能对敌人实施包围,却难以消灭对方有生力量。直到华野3个纵队及部分炮兵支援后,我军才啃下这块硬骨头,中野及华野伤亡数字超过2.5万人。

  

  第十场,1948年太原战役。严格来说太原战役是在淮海战役之后才结束的,因为敌军晋绥军特别善于守城,再加上华北部队重武器不足,前后足足用了5个多月时间,到1949年才攻克太原城池,我军伤亡了4万5千余人,损兵人数仅次于华野碾庄之战。

  

  第十一场,1949年上海战役。解放上海过程中有3万名我军官兵伤亡,主要是夺城政策原因。为了保护重要城市,在市区争夺战中我方全程使用轻武器,难以快速歼灭工事和掩体内的国民党军,结果付出了巨大伤亡代价后才成功解放上海。

  

  第十二场,1949年金门战役。这一战众所周知,三野因为对渡海作战准备不足,攻击金门过程中仅仅登岛3个团,就被国民党军炸毁了运兵船只,后续部队上不来,只能让先头部队和4万多敌人死战,结果我军9000多名官兵最终被消耗光,成了解放战争后期一场遗憾的败仗。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