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研究之“集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一年级两数之和两数之差原理 一课研究之“集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一课研究之“集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2024-07-18 08:2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梳理集合思想的内容

集合思想往往体现其抽象性和结合性。集合思想在小学数学很多的知识内容中都有一定的渗透,这里主要以一、三、五年级为例,来具体梳理集合思想在小学数学2014人教版及2013北师大版教材中的渗透。

一年级(部分):

通过初步梳理人教版和北师大版一年级教材,我们可以发现:两个版本的教材在一年级都有集合概念、子集思想、交集思想、并集思想、差集思想、空集思想、一一对应思想的渗透。比如,在教认数的时候,一年级教材用圈把一些图圈在里面,这就是孩子最初所接触的集合雏形,也是第一次对学生渗透集合思想。同时,每个数字都有一张相应的集合图,这就清楚地告诉学生,一个集合中有几个元素就用“几”来表示,这样非常形象地把集合中的元素与基数的概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又如,在数的概念方面,一年级通过两组数量相同的实物建立一一对应,让学生理解“同样多”的概念,实际上就是两个对等集合的元素之间建立一一对应。数的运算也可以从集合的角度来理解,比如:数的加法渗透并集思想,数的减法渗透差集思想,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就是渗透并集和差集思想。

三年级(部分):

北师大版教材在三年级上册利用“共同的休息日”这一课,结合9月日历开展有关休息日的研究活动,发现每个人的休息日中蕴含的规律,掌握寻找一家人共同休息日的方法,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教材一开始让学生用符号标记找出共同休息日,然后引导了解用集合图表示共同休息日的方法,接着尝试用这种方法表示其他的共同休息日。这样用图表示共同休息日,让学生初步感受到集合表示的优势和特点。

人教版教材在三年级上册专门安排了教学集合思想的单元,介绍韦恩图表示集合及交集、并集的方法,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及集合中交集、并集的含义,学会用集合的思想方法思考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在例题讲解分析后,更是提供了丰富的练习内容,有层次地渗透集合知识。比如求两个集合的并集或交集的元素个数;再比如提供了具体的集合元素的支撑,帮助学生理解集合及其交集、并集。在学生积累了较丰富的活动经验的基础上,脱离了具体的集合元素的支撑,让学生从集合元素的个数的角度抽象地探索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提升思维的水平。还给出了两个集合之间有交集且部分元素相同、两个集合没有交集、有包含关系的两个集合等情形,丰富学生对集合间关系的认识。

五年级(部分):

在五年级两个版本的教材对集合思想的渗透,主要集中在“因数与倍数”这一单元。利用集合图表示出一个数的全部因数或一个数的倍数,为后面的公因数和公倍数的教学作铺垫。在出示一些数进行质数、合数、奇数和偶数的分类时,也是利用韦恩图渗透空集思想。在教学公因数和公倍数时,则用韦恩图表示因数和倍数之间的关系,学生能够很清楚地区分出公因数和公倍数,这其实是集合中“交集”的体现。集合思想在五年级教材中的渗透,还有一部分是在讲解几何图形之间的关系时,渗透了集合中“子集”的思想。比如:用韦恩图表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

二、分析集合思想的类型

第一类:集合概念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用封闭曲线围成的平面部分表示集合。比如在“分类”中,让学生试着把同类物品圈在一起或放在一起,渗透了把一些同类的物品组成一个集合的思想,这就是集合的整体概念。

第二类:集合与元素之间的关系

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是属于或不属于,一个元素对一个集合来说,不是属于就是不属于。比如1,2,3,6这四个元素属于6的因数的集合。2的倍数的集合有2、4、8、12……等无数个元素。所以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无限的。这样初步渗透了一个数的因数的集合是有限集,一个数的倍数的集合是无限集。

第三类:集合间的关系

子集思想、交集思想、并集思想、差集思想和空集思想的渗透。比如并集用来说明加法的意义,差集用来说明减法的意义,空集则表示这个集合没有元素——“0”的教学。再比如从四边形的关系这幅图,可以看出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正方形、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也就渗透了这三者之间的子集思想。正方形是长方形的子集,长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子集,可见长方形的子集具有相对性。从图中还可以知道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属于空集关系;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一般四边形的并集就是所有四边形;四边形这个集合中一般四边形的差集就是梯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并集。

第四类:一一对应思想

在比较两个集合所包含的元素的多少时就常用一一对应的关系来解决,教材中很多比多、比少的例子,都是这一类。

三、渗透集合思想的教学

数学思想方法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学中不一定要点明所应用的数学思想方法,而是通过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充分地体验蕴含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而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领悟到深层的数学本质的知识。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集合思想呢?主要有以下几点建议。

1. 课前研读教材,挖掘集合思想

在备课时,小学数学教师不应只看见直接写在教材上的数学基础知识与技能,而是要认真挖掘蕴含在数学知识中的数学思想,有意识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到数学目标之中,将数学思想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比如在备五年级“因数和倍数”这一单元时,充分把握集合思想在本单元的渗透与贯穿。在备课一个数的倍数求法时,明确这里要让学生掌握用集合图表示出某个数的倍数,为后面学习用交集图表示两个数的公倍数奠定基础。同时,在备课时明确集合思想在多个练习题中的渗透。

( 人教版第十册P6 )

2. 课中适时点拨,渗透集合思想

集合思想渗透在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同时要积极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把握渗透的时机,选择适当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抽象、概括等活动,感受到知识背后蕴含的集合思想。

(1)在教学中渗透集合概念

在一年级进行认数教学时,教师可结合各种实物的集合图,同时也可以反过来让学生根据数字画集合图,可以让学生初步感受集合的元素等概念。

在分类教学中,教师则可以给学生一个装满各种形状物体的袋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分类,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把这些物体分为一类?”。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明确集合就是把具有某种属性的一些对象看作一个整体。

(北师大版第一册P58)

(2)在教学中渗透集合关系

在教学“三角形分类”一课时,教师给学生提供许多三角形学具,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尝试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学生从三角形的角或边入手,借助学具操作,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议一议,将具有相同特征的三角形归为一类。同时,明确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是独立的三个部分,没有相同的元素,它们的交集是空集,它们三个集合的元素合在一起就是所有三角形,全体三角形就是它们的并集。

(人教版第八册P64)

再比如在教学《集合》一课时,教师可在课的一开始出示脑筋急转弯:一个房间里有两个爸爸和两个儿子,可开门一看只有三个人,为什么?也可出示排队问题:小明从前面数是第6个,从后面数也是第6个,这一列队伍一共有多少人?引导学生画图解决问题,再圈出前6人,后6人,学生就自己画出了集合图。在初步理解重复含义,渗透集合思想后,出示主题图,重点突破交集部分的含义及并集的含义。

(3)在教学中渗透一一对应

在教学比多少时,教师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排列起来。排列起来刚好对应的,说明相等;排列起来多了的,就是大于;排列起来少了的,就是小于。

(北师大版第一册P16)

3. 课后巩固应用,反思集合思想

课中有意渗透是学生获得集合的有效途径,但学生在自我反思过程中的领悟则是获得集合思想主要来源。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检查自己的思维活动。

在“集合”一课教学后,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变式练习,采取有效的练习方式来渗透集合思想。比如:三年级举行篮球和足球比赛,参加篮球比赛的有25人,参加足球比赛的有18人,有8人两种比赛都参加了,还有4人什么比赛都没有参加。三年级一共有多少人?这样的练习题有利于学生充分理解并掌握交集和并集的含义,同时渗透了补集的集合思想。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中的集合思想,都是依附于教学知识出现的,教材中没有对任何一个集合下过定义,也没有出现过任何一个集合符号。因此,教学时教师最主要的还是让学生获得一些对集合的感性认识。通过课前对教材的研读,挖掘集合思想;课中对学生的适时点拨,渗透集合思想;课后对知识的巩固应用,反思集合思想,让学生最终形成对集合的观念。

布鲁纳说过,掌握数学思想可使数学问题更容易理解和记忆,领会数学思想是通向迁移大道的“光明之路”。小学数学知识内容中含有丰富的集合思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提炼和渗透这些集合思想,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本质,使学生能够逐步学会运用这些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而且对于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

笑话一则

一位农夫请了工程师、物理学家和数学家来,想用最少的篱笆围出最大的面积。

工程师用篱笆围出一个圆,宣称这是最优设计。

物理学家将篱笆拉开成一条长长的直线,假设篱笆有无限长,认为围起半个地球总够大了。

数学家好好嘲笑了他们一番。他用很少的篱笆把自己围起来,然后说:“我现在是在外面。”

审核人:施腾佩 延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