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一刀切”为“一刀一刀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一刀切和切一刀区别 变“一刀切”为“一刀一刀切”

变“一刀切”为“一刀一刀切”

2024-07-14 09:1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Video PlayerClose

 

  变“一刀切”为“一刀一刀切”

  11月26日,202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正式公布,南京小西湖项目荣获创新设计项目大奖。这是自2000年该奖项设立以来,江苏省首次获奖。

  小西湖项目,是南京开展“有温度的城市更新”的一个范例。它成功的关键,就在于跳出老城改造的传统路径依赖,如同做外科手术般,“一刀一刀切”,小尺度、渐进式、逐院落进行更新。改造之后,昔日破旧衰败的老城南棚户区,人居环境品质得到显著改善,成为原住民与新业态共生共荣的街区、市民游客争相前往的“网红打卡地”。

  目前,在城市更新中存在“一刀切”现象。其具体表现是: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大拆大建、方式粗放,“手一挥,推推推;脚一跺,拆拆拆”,追求短平快效应,一切了之。在“一刀切”的背后,是单向的管理者思维,政绩观、权力观扭曲,官僚主义、功利主义作祟;工作中,每每以长官意志、行政命令代替民主决策、科学决策,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城市更新因此走样变味,沦为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或千街一面、万楼一貌,或仿古崇洋、不伦不类,让城市添了几多遗憾,更得不到群众认同。 

  “一刀一刀切”则不然。它要求我们在城市更新中,瞅准科学化、人性化、精细化目标,着眼城市可持续发展,统筹考量各方利益,因地制宜、量体裁衣,走小步走稳步,慢工出细活。与“一刀切”相比,“一刀一刀切”对城市管理者要求更高,在执行过程中难度更大,但最终效果也有着天壤之别。 

  “一刀一刀切”,每一刀都不简单。小西湖项目从调研、立项、实施到正式亮相,历时七年之久。在此过程中,相关部门跑断腿、磨破嘴,广泛听取居民的意见建议,充分尊重他们“迁”与“留”的自主选择;设计团队扎根街巷,反复推敲,坚持“一院一策”“一户一案”,有的甚至更新了20多版设计图纸。七年磨砺,“每一刀”都是政府部门、设计团队、建设单位以及居民沟通协商、不断磨合的结果。正是这种“慢”与“精”,让小西湖的更新改造充满情感与温度,实现了多方共赢,各得其所、美美与共。小西湖项目也以其“微更新”的创新性与示范性,为全国提供了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 

  变“一刀切”为“一刀一刀切”,本质上是城市治理理念的变革。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更新不是一场“建设行动”,而是城市治理能力与水平的展现;不只是城市建筑的拆与建、管与修,更关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需求。“一刀一刀切”,出发点是坚持人民至上,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无论是服务民生的“保障性更新”、以老旧厂房改造为主的“功能性更新”,还是围绕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性更新”等,目标导向各不相同、利益诉求千差万别,惟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广泛收集民意,形成最大公约数,才能统筹兼顾、协调各方,把“以人为本”落到实处、贯穿始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建设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幸福。”把人民群众的宜居宜业放在首位,以“一刀一刀切”式的匠心巧思,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推进城市更新,城市将会更优雅地生长,人们也将更诗意地栖居。

   上一页 1 2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 陈燕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