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光:元朝的钞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一元纸钞哪里有换的 徐晓光:元朝的钞法

徐晓光:元朝的钞法

2024-06-28 08:2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元朝的钞法

徐晓光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使用纸币的国家,早在唐代就出现了具有现代汇票性质的“飞钱”。宋代的“交子”、“会子”,已是比较成熟的纸币,金代承袭宋制继续使用纸币并有所发展,到元代,则在宋金的基础上更趋完善,实行纯纸币制度,金银和铜钱都不许流通。这在世界上是最早的,同时也是比较先进的,对周边国家曾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元朝钞制的确立及经验教训

钞是元代通用纸币的简称。元以前,宋、金两国政府虽都发行纸币,但都与铜钱并用,作为法定货币。金朝末年,曾滥发纸币来解决财政困难,造成了纸币贬值,失去信用,民间多以银论价、市易,于是银与丝成为实际上的主要交换媒介和价值尺度。蒙古人进入中原后,所征汉民差发亦为银、丝两项。1236年,窝阔台下令发行交钞,鉴于金末钞法弊端,发行额不过万锭。当时钞制不统一,各路地方政府为了方便贸易和筹集经费,也各自印发纸币,限于本境内使用,各地会子、交钞互不流通,如何实在博州(今山东聊城)所印以丝为本的会子,真实路(今河北正定)所行以银为本的银钞等。1253年,忽必烈在京兆分地立交钞提举司,印钞以佐经用,也属于此类地方性货币。这时真定军阀史楫奏准立“银钞相权法”,诸路行用钞统一与银比值,世祖之初,印造过通行交钞,以丝为本。

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十月,发行元金钞简称中统金钞或中统钞。中统钞币面价值分十文、二十文、三十文、五十文、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五百文、一贯文省、二贯文省十等。当时习惯称钞一贯为一两、五十贯为一锭,百文为一钱,十文为一分,中统钞以银为本位,法定比价钞二贯同白银一两。中统钞不限年月、不限地点在全国始终通行,同时,实行纯纸币制,禁止金银和铜钱流通。民间交纳赋税都用宝钞,并严令诸路原行旧钞限期由原发官司尽数收换,不再使用,规定一切支付,各种赋税一概用钞。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为整顿财政金融,又发行至元金钞,票面印有:“伪造者处死,首告者赏银五锭,仍给犯人家产”。面额共11种:五文、十文、二十文、三十文、五十文、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五百文、一贯、二贯。至元钞一贯折合中统钞五贯,两者并行流通,一直到元朝灭亡。

以纸币代替金属充当流通手段,必须有充足的准备金。元朝初期实行纸币的准备基金充足,各地领取新钞,必须先交金银为本,集中全国现银于国库,以安定人心。国家为稳定物价,以1万2千锭为基金,用作调剂物价,维持钞价。①钞法初行,元朝政府比较慎重,钞币印数有限,每年不过10万锭左右,各钞库银本充实,币值稳定,民间使用方便。元朝初期,由于强制推行纸币的权力机构国家政局比较稳定,也使纸币的施行成为可能。

随着流通的需要和国家经费开支的增加,至元十一年后逐年增印纸币,十三年猛增至140万锭,二十三年达到218万余锭。国家一切用度,均于新印钞内支出,不计所入;同时又将各路钞库换到金银及元发钞本银逐渐搬运至京,民间钞无从兑换,实际成了无本虚钞。于是至一贯只值初行时一百文,物价腾贵十倍。发行至元钞前后,国家整治钞法,并停止起运库银,钞值稳定了十余年。大德七年(1303年)前后又出现钞币贬值,“钞价贱,物价踊,昔值一钱,今值一两”。武宗即位后,滥行赏赐,开支浩大,任意动用钞本,使钞值更加下跌。至大二年(1309年)改印造至大银钞,从二两至二厘十三等,与至元钞并行流通,每一两准至元钞五贯(折合中统钞二十五贯),白银一两,黄金一钱。同时,复禁民间买卖金银。次年,铸至大通宝(文用汉字)、大元通宝(文用八思巴字)铜钱两种,与钞及前代旧钱一同流通。因新旧钞倍数太大,加之钱钞并用、轻重失宜,物价腾贵更甚。四年,仁宗即位,罢至大银钞与铜钱,恢复印造、行用中统、至元二钞,并解除了金银买卖的禁令。仁宗继续大量印钞,连续四年都在200万锭以上。皇庆元年(1312年)两种钞共印232万多锭,为顺帝以前年印钞数的最高额。延祐七年(1320年),变更钞法,立诸路宝泉,面印“至正印造元宝交钞”字样,每贯当铜钱一千文,至元钞两贯。行用不久,物价增长十倍,又因镇压农民起义,军费激增,于是滥印钞币,至正十五年末,竟命户部印造次年新钞六百万锭以支军饷,人视之如废纸。在大都,新钞十锭还买不到一斗粟。至正十六年以后,公私所积之钞都不能行用,各处交易惟用银、钱,或以货物相贸易。从元朝后期纸币贬值情况看,主要是由于政局不稳和政府违背纸币发行规律,发行量远远超过市场需要量造成的。

二、元朝钞币的管理制度

元朝在发行纸币时,重视纸币的管理,首先是设置钞币管理机构。中央由户部主管,下设宝钞总库掌贮藏,印造宝钞库掌制作,烧钞库掌焚毁昏烂宝钞。各路设立交钞库,为兑换机关,同时发下料钞(新钞)和相应数目的钞本银,诸人持钞赴库易银或以银易钞,以昏钞易料钞,即依数支发,每两纳工墨费三分,所换银货即储库作本。

至元元年(1264年),禁止民间私相买卖金银,民必须赴官库兑换,于是设立诸路平准库,掌兑换金、银、钞,交钞库(也称行用库)只管昏钞和料钞兑换。大德八年(1304年)革去平准库,只称行用库。各钞库换到昏钞,当即盖上毁钞印封存,每季一次解送省部或行省的烧钞库,由省官、监察官监督烧毁,其后准许就便在各道由宣慰司、廉访司监督烧毁。

钞法主管机关,中统元年置诸路交钞提举司,初由户部官兼提举交钞事。至元三年,立制国使用司总领全国钱谷,钞法亦属制府司所管,便另设诸路交钞都提举司,后废制国使用司,复归户部兼领。至元二十四年,因发行至元通行宝钞,改为诸路宝钞都提举司,仍隶户部。又根据当时需要,先后设立江南四省,陕西、四川、中兴等路,畏兀儿境及和林等处交钞提举司,掌当地印钞发行事项。

其次是制定各项管理规则。至元五年二月,中书省制国使用司呈:“随路收差课程,并诸路交钞都提举司,如遇诸人赍到钞数,仔细辨认,于内若有假伪,重别辨验是实,于上使用分朗伪墨印,仍用朱笔于钞背标写几年月日某人赍到,仍置历标附了毕,退付原主,如验得料例相同,数目多者,就便追究。每季具有无辨过退讫伪钞开申。”此规定经中书省批准,作为钞币管理人员检验伪钞的规则和处理办法。

在倒换昏钞方面,“至元十五年六月,中书省曾验:先为街市诸行买卖人等将元宝交钞,贯伯分明,微有破损,不肯接使,已经出榜晓谕,今后行使宝钞,虽边栏破碎,贯伯分明,即便接受,务要通行,毋致涩滞钞法,若有似前将贯伯分明,微有破软钞数不肯接受行使,告提到官,严行治罪。及将堪中行用宝钞赴库倒换,库官人等不得回倒,如违,定将官典断罪。”

“至元二十四年,中书省奏奉呈旨定到至元通行宝钞条画内一款:民间将昏钞赴平准库倒换至元宝钞,以一折五,其工墨钞止依旧制每贯三分,客旅买卖欲图轻便,用中统钞倒换至元宝钞者,以一折五,依数收换。各道宣慰司、提刑按察司、总管府常切体究禁治,毋致势要之家并库官人等自行结揽,多除工墨,诅坏钞法,违法痛断,库官违犯,断罪除名。”大德二年三月,中书省户部订立二十五条《昏钞倒换体例》,对钞面破损程度、字迹脱落情况详列了细致入微的标准,据此认定是否兑换,并对如何识别假钞做了具体规定。

在押运、烧毁昏钞方面,常有官吏买嘱监烧人员,虚行作数,情弊多端,对此中书省议定:“今拟除监察御史依旧外,改委断事官各部官轮番同一监视,日逐烧毁,一月交换,自侍郎以下部官前去烧钞库,与断事官,监察御史眼同监视,仔细检数,别无假伪接补挑剜,随即烧毁。但有诈伪短少,即使监督追征,取诒究治。相近满日,预为行移下次部分,依旧轮番监视,交代官到库,先监官还部,若下次合监烧,部官违期不到,即便赴省复说究问。如不测,差官点闸得中间都有短少诈伪,定将监烧官取问。”至元二十五年十一月,尚书省户部呈:“各路每季合赴省部烧毁昏钞,今后需差州县正官押运”,中书省批准施行。

在行用库管理方面,至元二十年正月,“中书省体知:行用库官典人等库门开闭无定,将倒钞客旅屯积壅滞,妄生刁蹬,添搭工墨,转行倒换,有坏钞法。今后每日卯时开库、申时后收计,库官人等须管常川收倒,不许停闲刁蹬倒钞人等。若遇阙少料钞,预期关拨御史台差官常切体察。”②

三、对伪造钞币等犯罪的处罚

元朝政府为保证经济秩序,规定伪造钞币罪、分用伪钞罪、改钞补钞罪、奉法不虔罪、不昏为昏罪等等罪名,均根据犯罪情节的轻重处以不同的刑罚。

《元史·刑法志·诈伪》载:“诸伪造宝钞,首谋起意,并雕板抄纸,收买颜料,书填字号窝藏印造,但同情者皆处死,仍没其家产。两邻知而不首者,杖七十七。坊(里)正、主首、社长失觉察,并巡捕军兵,各管四十七。捕盗官及镇守巡捕军官各三十七,未获贼徒,依强盗立限缉捕。”“买使伪钞者,初犯杖一百七,再犯加徒一年,三犯科断流远。诸捕获伪钞者,赏银五锭,给银不给钞。”

“诸父子同造伪钞者,皆处死。诸父造伪钞,子听给使,不与父同坐。子造伪钞,父不同造,不与子同坐。诸夫伪造宝钞者,妻不坐。诸伪造宝钞,印板不全者,杖一百七。诸伪造宝钞,没其家产,不及其妻子。”“诸赦前收藏伪钞,赦后行使者,杖一百七,不曾行使而不首者,减一等。诸伪造钞罪应死者,虽亲老无兼丁,不听上请。诸捕获伪造宝钞之人,虽已身故,其应得赏钱,仍给其亲属。诸奴婢买使伪钞,其主陈首者,不在理赏之例。诸挑剜裨辏宝钞者,不分首从,杖一百七,徒一年,再犯流远。年七十以上者,呈禀定夺,毋辄听赎。买使者减一等。”以上这些规定,足见元朝钞法细密、周详,对犯罪所处刑罚也很重。

以下通过几个案例,看看当时钞法的实际执行情况。例一,《元典章·户部·钞法》载:至元六年(1269年)济州郓城县有刘宣差男刘大首获同居弟刘伯眼察儿藏匿造伪人苏坚,于本家雕造伪钞,经审问供认不讳。因此拟判决“依已断安藏雕造伪钞体例断杖一百七下”,但因此案系同籍亲兄刘大首告到官,所以请示中书省可否酌减刑罚,量决五十七下。省府权衡后认为:“刘伯眼察儿所犯虽是亲兄所获,缘系印造伪钞事难准减轻,合科全罪,……将刘伯眼察儿决杖一百七下。“雕造伪钞依照元律属重罪,即使是亲兄弟首获,也不能减轻处罚,由此可见元代钞法之严。

例二,《元典章·户部·钞法》载:至元七年,德州将司都喜缉拿归案,经审状招:“至元七年二月初八日曾纠合苏瘦儿等计七人,同情节次印造到伪钞九百五十贯,俱各不曾使用红印劲墨条印,被捉到官。”德州府先将苏瘦儿等断讫,拟定司都喜合行处死。此案报中书省审议后认为,“司都喜所招印造伪钞未曾使用红印墨条印事发到官,罪犯即系伪造未成,并部卷内该本处官司验得委的不似真钞,难以行使,为此照得以前断例:使伪钞的断一百七下,若依例杖断,恐碍钞法,拟将司都喜比其余为首印造伪钞已成中使的人减死一等,流入直北鹰房子种田处住坐”。后于至元七年闰十一月十六日奉圣旨施行。至元十五年以前,凡印造伪钞,堪行用者为首处死,为从杖断,不堪行用者为首流远。十五年下诏:不分首从,堪用不堪用,一律处死。③

例三,《通制条格·户令·伪钞妻属》载:元贞元年(1295年)二月左右,“北兵马司副指挥高贵将印造伪钞人张闰僧之妻妾何春哥等隐藏驱使,犯在革前”。此案先由刑部查得有皇帝圣旨:印造宝钞、伪造者处死,首告者赏银五锭,仍给犯人家产,别无断没妻属明文。而后由御史台依法作出判决:“将何春哥等发下原籍当差”。此断决经中书省“准拟”后施行。这个案例正符合“诸夫伪造宝钞者,妻不坐”的规定。

例四,《通制条格·赏令·获伪钞贼》载:大德七年(1303年)“扬州路江都县弓手王兴亲获伪造宝钞贼人郑贵,赏钱例应减半”,未曾给付即身故。“弓手”为元朝诸色户计之一,负责巡逻地方、捉捕盗贼、执仗护送官府纲运及流徙各地的罪犯。依照元朝法律捕获伪造宝钞者是其职责,赏钱比照常人减半。刑部就此案呈文中书省,认为:本人虽已身故,仍应将赏钱给付家属,经“都省准拟”,此案遂成今后处理类似情况的法律依据,借以鼓励负有捕贼职责的人热衷职守。

大德七年前后,货币贬值,钞法渐滥,伪造假钞的犯罪日益增多,政府为查获伪造钞币的罪犯,对捕获者实行赏励。大德七年十月“中书省、江浙行省咨:杭州等路现禁印造伪钞八十八起、二百七十四人,多系追取板钞到官,止是同犯一二名逃亡,便作未完追勘。今后若蒙照依强盗例,但获伪造宝钞之徒,追搜板印到官,招责明白,即正典型,以塞造伪之源”。中书省议定:“伪造宝钞已获贼徒,追搜板印伪钞赃物无疑,廉访司审复无冤,先行结案。首告捉事人赏钱,如板印到官,犯人招证明白,廉访司审录无冤,本路随即当官给付。仍申合上司照验。若应给而迁延不给者,听廉访司纠察治罪。其事未发而自首者,原其罪。能捕获同伴者,仍减半给赏。若有未获贼徒,应捕官兵依强盗例捕限缉捉。仍令有司严加禁治,略节真书罪赏,排门粉壁,使兵知惧,递相关防觉察。”④

注释: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第43页“钞法”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6月版。

②以上见《通制条格》卷14《仓库》“倒换昏钞”、“烧毁昏钞”、“押运”、“关拨钞本”等条,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3月版。

③《元史》(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第20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4月版。

④《通制条格》卷20《赏令·获伪钞贼》。

原文出处 :内蒙古社会科学 1995。05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