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精粹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的步骤 品读精粹

品读精粹

2024-07-12 04:2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综合学习设计——四元素十步骤系统方法》创设了面向真实学习任务的教学设计模型。本书的主译者盛群力教授就这十个步骤归纳了综合学习设计的十个特点:大脑科学与教学处方共融,教育心理与教学技术同享,整体设计与有序设计统筹,基本蓝图与具体步骤协调,创生发展与再现传承统一,完整任务与专项操练协同,认知学徒与行为学徒并举,归纳教学与演绎教学结合,习得知识与掌握技能互利,过程支持与结果指导共存。以下分别就综合学习设计和十步骤来予以讨论。

综合学习设计

综合学习包括了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整合,涉及对本质相异的各个“组成技能”进行协调。除此之外,通常还要实现迁移——将学校或培训环境中所学的东西迁移到日常生活与工作情境之中。将焦点集中在“真实学习任务”之上,其宗旨是把理解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任务作为学习和教学的驱动力。这种共同关注点的背后,有一个基本假设,即只有这样的任务才能够帮助学习者整合知识、技能和态度,促使他们善于协调各种“组成技能”,更好地将所学的东西“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之中。

整体化设计方法是与“原子化设计”方法相对的。在“原子化设计”方法中,综合的内容和任务被逐级分解还原为较简单或较细小的元素,例如事实和简单技能。这种分解会一直进行下去,直到可以通过呈现知识或练习技能将这些内容传递给学习者为止。尽管在元素间相互作用不明显时,这一方法可能很管用,但是当出现元素间联系紧密、互动频繁的情况时,采用原子化设计方法就会让人感到束手无策。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整体是大于部分之和的。而这恰恰就是整体化方法的基础。整体化设计方法力图应对这种复杂性,既能顾及相对独立的各个组成部分,又不会忽略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采用整体化设计方法可以解决教育领域中三种痼疾,即“分割化”“碎片化”和“迁移悖论”。

——摘自《综合学习设计——四元素十步骤系统方法》

综合学习在今天已经不是一种“时髦”,而是未来学习的大趋势。其原因很简单,因为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常规性和机械性任务将主要交由机器完成,只有那些复杂多维、充满不确定性的工作才由人来完成。因此具有“分割化”“碎片化”等缺陷的原子化设计已经不适应新的学习需求,就像一个医生应该同时兼具医德、医术和医学知识一样,把学习分割成不同的领域是不合适的。相应地,在具体达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将一个完整的学习目标分成一个个彼此割裂、细小琐碎的部分,只在学习的最后再加以拼合的碎片化策略也是行不通的。机械训练则会使学习者只能在同类问题中迁移,在遇到新问题或真实问题时就束手无策。因此,综合学习的整体性设计方案的起点是“完整的真实学习任务”。首先是开发出一系列由简到繁的真实生活任务的模型,然后再从教育教学的角度对这些模型进行“再建模”,确保学生学以致用。只有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贯彻这种“大局观”,才可能保证学习的动力和实效。综合学习设计的整体性通过四个基本元素和十个步骤来实现,其中十个步骤可以归入四个基本元素之中,具体如下:学习任务(设计学习任务、开发评估工具、排序学习任务)、相关知能(排定相关知能厘清认知策略、确定心理模式)、支持程序(设计支持程序、明晰认知规则、弄清前提知识)、专项操练(安排专项操练)。

十步骤

波纹环状方法以内容作为中心,对传统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正,这种方法先确定若干学习任务,而不是先定下一些抽象的学习目标。因此,这一过程被比喻成先将若干完整学习任务像一颗石子一样抛入教学设计的池塘中。接下来自然开启一连串的设计活动,如同投石入水激起的层层涟漪。若按波纹环状方法给“十个步骤”排序,则有:设计学习任务,开发评估工具,排序学习任务,排定相关知能,厘清认知策略,确定心理模式,设计支持程序,明晰认知规则,弄清前提知识以及安排专项操练。

——摘自《综合学习设计——四元素十步骤系统方法》

步骤1:设计学习任务。学习任务是第一项设计元素,从一开始就应该让学习者面向有意义的完整任务。根据现实问题的解决通常需要考虑的四元素,即给定状态、目标状态、解决方案和解决过程。我们可以设计不同的任务,如样例任务、逆向任务、模仿任务、自由任务、补全任务和常见任务,这些任务的难度不一样。比如,样例任务相对简单,给全“给定状态、目标状态、解决方案”,学习者只要模仿样例一步步学习。而逆向任务则是给出“目标状态”和“解决方案”,让学生猜想初始的“给定状态”,难度较大。在解决过程中,我们需要精心设计问题序列,并根据问题类型的不同以及学习者层次不同搭建各种“脚手架”,并慢慢放手,最终实现学习者从“他人指导”到“自我指导”的转换。

步骤2:开发评估工具。评估工具犹如路标,让学习者明白应该往哪儿去。因此,评估工具需要相对精确。首先,需要区分不同种类的技能。主要有两类不同的组成技能,即创生性组织技能和再生性组成技能。其次,编制学业目标。一个清晰完整的学业目标包括期望行为、执行条件、所需工具和对象,以及标准。和许多专家一样,范梅里恩伯尔也认为要避免使用含糊抽象的动词,建议可以参考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中使用的行为动词,最后再实施评估。

步骤3:排序任务类别。学习要遵循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只不过传统学习是将复杂的任务切割成支离破碎的片段,然后将之拼接起来,想当然地认为部分+部分=整体。但事实上,这种拼接是物理性的,它们之间是有“界限”的,而综合学习设计希望创造的是一种化学性的“融合”反应,主要有以下两种排序方式。

第一种是“整体任务排序”。“整体任务排序”类似于一个“拉近焦距”的过程。也就是说,一开始你可能使用的广角镜头扫视风景的全貌,然后通过推拉变焦镜头,就能看清局部的细节。应用到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一开始对整体技能有一个迅捷的宽泛了解,然后再进行精细加工,一步步深化精确。

第二种是“局部任务排序”。当“整体任务排序”出现暂时性困难时,也可以采用“局部任务排序”,但是范梅里恩伯尔指出,“局部任务排序”尽管可以降低任务的复杂度,但同时也隐藏着失去“整体性”的危险,因此要慎用。整体任务排序和局部任务排序可以组合成“先整体后局部排序”(先将任务整体从简单到复杂进行排序,但发现每一类任务过难时,可以对这一局部任务进行分解排序)和“先局部后整体排序”。

步骤4:排定相关知能。要成功掌握创生性学习内容,就必须具备相关的知能。“相关知能”的教学就是精细加工,目的是为了建构有效图式,也就是把握新知能各要素之间以及新旧知能之间的联系,形成丰富的认知图式,有利于对知能的深度理解。排定相关智能的精细加工方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认知策略,即系统化问题解决方法,它列出专家完成某一任务所采用的步骤序列以及相应的经验规则。另一种是心理模式,考虑知能的概念组成等问题,包括概念模式、结构模式和因果模式。无论是认知策略还是心理模式,都需要在过程中渗透“具体的事例”,原因就是人们在掌握抽象知识时需要有具体案例的支撑,这样建立起来的认知图式如同骨肉一样更加丰满灵活。

步骤5:厘清认知策略。厘清认知策略为排定相关知能提供了基础,即确定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和经验规则。其中描述阶段既可以是线性单路径的,也可以是非线性多路径的。比如,同时采用“如果……,那么……”的肯定句式和“如果没有达到……,那么……”的否定句式。因为就像学习新知识要与旧知识相关联一样,使用认知策略要必须尊重一个事实,即学习者已经发展出相关的直觉策略,尽管是有残缺和偏差的。因此需要通过肯定和否定两种路径来纠正学习者头脑中错误的直觉认知策略,纳入到发展专家型认知图式指向的轨道之中。

步骤6:确定心理模式。心理模式和认知策略两者是“互惠关系”,也就是说缺一不可。前者侧重于“问题是什么”,而后者则侧重于“如何解决问题”。范梅里恩伯尔在书中用地图作了一个很好的比喻:如果说心理模式展示了各区域的地理面貌,那么认知策略则是用来设计一条条的旅游路线。从理论上说,你对一个问题或领域了解得越多,越有可能成功地解决问题。但是事物间的联系是无法穷尽的,因此,需要划定相应的界限。为此,心理模式的概念模式、因果模式和结构模式可以建立一定的结构,比如概念模式可以用“概念图”“语义网”的方式来呈现,“概念图”中最基本的关系是类别关系和部分关系,此外还有经验关系、类比关系、前提关系、时间关系、空间关系、因果关系和自然关系等。

步骤7:设计支持程序。学习者需要借助支持程序来完成学习任务的再生性层面。支持程序是指“操作示范”“规则教学”或者“步骤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支持程序实际就是我们说的“脚手架”,是随着学习者的掌握情况逐步被“撤除”的。支持程序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提前主动呈现信息”,也就是说学习者在开始学习任务前,就已经将相关的信息记住,并贮存在长时记忆中,当任务执行时调入到工作记忆中就会激活。但这种支持程序带来的问题是,一则脱离任务的“死记硬背”是一种枯燥乏味的活动,二则因为提前记忆容易使知识变得支离破碎,难以将其运用于真实的任务之中。另一种是范梅里恩伯尔提倡的“即时呈现支持”,也就是在学习者需要时即时地出现相关的支持。对这一点我们并不陌生,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俯身指导”就是一种即时呈现支持。当学生在完成任务时,教师就在一旁细致观察,并及时予以帮助。

步骤8:明晰认知规则。规则带有“算法式”处方的性质,它一边连接的是目标,另一边连接的是学习者的起点,中间通过严密的步骤环环相扣,可执行性和操作性更强,属于“强方法”,可以高度专门化地正确完成任务中的熟悉方面,但同时灵活性较差。认知规则主要用于再生性组成技能,需要专家详述一切步骤和细节,直到最低能力水平的学习者应用规则的最基本层面显露出来为止。比如启动一台机器,设计乘法运算的程序都是典型的实例,一般以流程图的形式来呈现。

步骤9:弄清前提知识。前提知识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复杂任务的再生性层面所必须掌握的一种知识,是明晰认知规则的前提。换言之,学习就是将前提知识融入认知规则之中。最基本的前提知识是概念、计划和原理,在学习过程中,前提知识常常是镶嵌在认知规则之中的,比如修理相机的一个步骤是“取出相机镜头”,那么“镜头”这个概念就是前提知识。

步骤10:安排专项操练。一般来说,综合性学习任务本身已经提供了充足的机会来帮助学习者操练创生性和再生性复杂技能。所以,专项操练只有在需要额外操练再生性任务方面发挥作用。专项操练主要是通过大量的操练达到自动化的程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熟能生巧”。专项操练的目的不仅是“准确”而且需要“熟练”,这就需要借助“过度学习”来促进强化,具体来说有改变学业标准、压缩模拟时间和分散练习次数三种策略。

以上十个步骤并非按线性顺序开展,在实际操作时需要根据具体的任务来进行取舍,每一个学习过程未必要完整地经历这十个步骤。此外,在具体开展时,这些步骤可能会呈“之”字形设计的动态非线性形式。就像我们粉刷一间屋子一样,理想的状态是首先把屋子清空,再分步骤进行粉刷,最后把东西移入。然而现实是,房子里的人不能无处可去,另外,这种线性过程比较生硬,很难在过程中进行灵活调整。因此,“之”字形设计是更合适的,这种曲线式的设计,一方面说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平衡,所有学习任务的开展都需要建立在对时间、资源等现实条件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另一方面,也允许学习成为一个曲折上升的过程,得到对完整任务的不断精致化,逐渐接近预想的目的。

(作者系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刘徽)

(本文刊载于《现代教学》2015年5A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