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迩言卷三》 卷二

卷二

2024-06-26 18:1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官职】

秘书监侍讲傅尧俞始召赴资善堂②,对迩英阁③。尧俞致谢,上遣人宣召答曰:“卿以博学参预经筵,宜尊所闻,以辅不逮。”尧俞讲毕曲谢,上复遣人宣谕:“卿讲义渊博,多所发挥,良深嘉叹。”是日,上读《三朝宝训》,至天禧④中,有二人犯罪,法当死,真宗皇帝恻然怜之,曰:“此等安知法,杀之则不忍,舍之无以励众。”乃使人持去,笞而遣之,以斩讫奏。又祀汾阴⑤日,见一羊自掷道左,怪问之,曰:“今日尚食杀其羔。”真宗惨然不乐,自是不杀羊羔。资政殿学士韩维读毕,因奏言:“此特真宗皇帝小善耳,然推其心以及天下,则仁不可胜用也。真宗自澶渊之役却狄之后,十九年不言兵而天下富,其源盖出于此。昔孟子论齐王不忍杀觳觫之牛⑥,以为是心足以王。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及于百姓,岂不能哉?盖不为耳!外人皆云皇帝陛下仁孝发于天性,每行见昆虫蝼蚁,违而过之,且敕左右勿践履,此亦仁术也。臣愿陛下推此心以及百姓,则天下幸甚!”轼时为右史,奏曰:“臣今月十五日侍迩英阁,切见资政殿学士韩维因读《三朝宝训》至真宗皇帝好生恶杀,因论皇帝陛下在宫中不忍践履虫蚁,其言深切,可以推明圣德,益增福寿。臣忝备⑦位右史,谨书其事于册,又录一本上进,意望陛下采览,无忘此心,以广好生之德,臣不胜大愿!”引自 记讲筵 74

【注释】①讲筵:即讲席。从本文来看这是“经筵”,是古代皇帝为了更好地研读经典而专门设立的御前讲席。宋代的经筵,是每年二月到端午节,秋季为八月到冬至。这段时期的单日都会有官员讲读。②资善堂:宋代皇子读书的地方。③迩英阁:宋代禁苑宫殿名。意取亲近英才,故名。④天禧:宋真宗年号。⑤汾阴:古县名,在今山西。据说西汉曾在此发现象征帝王权力的周天子鼎,汾阴从此成为风水宝地,为历代皇帝所追随。公元1011年,宋真宗到此祭祀后土(大地)。⑥觳觫之牛:出自《孟子·梁惠王上》。齐王看见牛因为将被杀而吓得发抖,便不忍杀它。后遂用“齐王舍牛”表示帝王对臣民的恻隐之情;用“觳觫钟衅”表示无辜遇害,成为牺牲品;用“觳觫”称牛;用“觳觫车”称牛车。⑦忝:谦辞。

【译文】秘书监侍讲傅尧俞被召见到天子读书的地方,在迩英阁回答皇上的问题。尧俞致谢,皇上派人宣召说:“你以博学参预经筵,应当敬重你所说的言论,以辅佐我的不足。”尧俞讲完课,皇上又遣人宣谕:“你的讲义渊博,多所发挥,对我的启发很大。”这天,皇上读《三朝宝训》,读到天禧年间,有两个人犯罪,依法应是死罪,真宗皇帝可怜他们,说:“这等犯法之事应当依法办理,但杀了他们真有点不忍心,放了他们又无法服众。”于是让人带走,鞭笞一顿打发了,结案时就算斩首。真宗祭祀后土时,见一只羊跌倒在路的左边,真宗奇怪,有人答道:“今天要吃它的羊羔。”真宗很不高兴,于是没有杀羊羔。资政殿学士韩维读完,就此文说:“这是真宗皇帝的仁善,但是从天下的角度来看这种小善,则是把仁做到了极致境界。真宗自从澶渊之战击退北方敌人之后,十九年不说军队的事儿,但天下很富有,这个源头就在这里。当年孟子说齐宣王不忍杀颤抖的牛,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为什么呢?因为没有去做。外人都说皇帝陛下的仁孝之心是天性,每次路上见到蝼蚁昆虫,都会躲避开走路,并告诉身边的人小心脚下,这也是仁。臣希望陛下将此等仁心推及百姓,这便是天下最大的幸事。”我当时是右史,上奏说:臣这个月十五日在迩英阁侍读,当面见到资政殿学士韩维因读《三朝宝训》到真宗皇帝好生恶杀的时候,因谈论皇帝陛下在宫中不忍践履虫蚁,他的感情深切,可以推明圣德,益增福寿。臣愧于担任右史,只能满怀敬意将这件事记录下来,又写了一本给皇上,希望陛下能看一看,无忘此心,以广播好生之德,这是臣最大的愿望!”

【致仕】

请广陵【原文】今年吾当请①广陵,暂与子由相别。至广陵逾②月,遂往南郡,自南郡诣③梓州,溯流④归乡,尽载家书而行,迤逦⑤致仕,筑室种果于眉,以须子由之归而老焉。不知此愿遂否?言之怅然也。引自 请广陵 79

贺下不贺上①,此天下通语。士人历官一任,得外无官谤,中无所愧于心,释肩②而去,如大热远行,虽未到家,得清凉馆舍,一解衣漱濯,已足乐矣。况于致仕③而归,脱冠佩,访林泉,顾平生一无可恨者,其乐岂可胜言哉!余出入文忠门最久,故见其欲释位归田,可谓切矣。他人或苟以藉口,公发于至情,如饥者之念食也,顾势有未可者耳。观与仲仪书,论可退之节三,至欲以得罪、病而去。君子之欲退,其难如此,可以为进者之戒④。引自 贺下不贺上 80

读此篇知做官之难,更知致仕(退隐)之更难。但于多数人而言,则尤为留恋官职,欲愈升愈好。只有知晓官场的是是非非才深觉致仕归田的喜悦,苏子瞻深有体会,欧阳文忠亦深悟之。

袁宏《汉纪》曰:“浮屠,佛也,西域天竺国有佛道焉。佛者,汉言觉也①,将以觉悟群生②也。其教也,以修善慈心为主,不杀生,专务清净,其精者为沙门。沙门,汉言息也③,盖息意去欲,归于无为。又以为人死精神不灭,随复受形④,生时善恶皆有报应,故贵行修善道以炼精神,以至无生,而得为佛也。”东坡居士曰:此殆中国始有佛时语也,虽浅近,大略具足矣。野人得鹿,正尔煮食之耳,其后卖与市人,遂入公庖中,馔之百方⑤。然鹿之所以美,未有丝毫加于煮食时也。引自 袁宏论佛说 87

【注释】①汉言觉也:译作汉语就是“觉悟”的意思。②群生:芸芸众生。③汉言息也:译作汉语便是息。④随复受形:这里指佛家说的轮回重生。⑤馔之百方:用尽法子烹饪。百方:犹言方法多。

【译文】袁宏《汉纪》中说:“浮屠,指的是佛。西域的天竺有佛法流传。佛,用汉语讲就是觉悟,并且让众生觉悟。佛教的教义,以修善慈悲为根本,不杀生,务求清净,有所成就的人被称作沙门。沙门,用汉语说就是息,即平息欲望,归于无为的境界。佛教又认为人死后精神不灭,轮回再生,前世为善为恶都会得到报应,所以行善积德,最终跳出轮回,这就是佛了。”东坡居士说:这应该是佛教刚刚传到中国时候的言语,虽然浅显,但基本表达清楚了佛教的教义了。村野之人得鹿,应该煮食之,后来在市场上卖掉,最后进入了公庖中,用各种方法烹饪。但最美味的鹿肉,却还是要数最初煮食的好。

元符三年八月,余在合浦,有老人苏佛儿来访,年八十二,不饮酒食肉,两目烂然,盖①童子也。自言十二岁斋居修行,无妻子。有兄弟三人,皆持戒念道,长者九十二,次者九十。与论生死事,颇有所知。居州城东南六七里。佛儿“尝②卖菜之东城,见老人言:‘即心是佛,不在断肉③。’余言:‘勿作此念,众人难感易流。’老人大喜,曰:‘如是!如是④! '”引自 记苏佛儿语 90

【注释】①盖:原来,差不多。②尝:曾经,以前。③即心是佛,不在断肉:即佛主心中坐,酒肉穿肠过之意。④如是:正是如此。

【译文】元符三年(1100)八月,我在合浦,有叫苏佛儿的老人来访。他八十二岁,不饮酒不食肉,两眼闪亮,大概至今还是童子身。据他说,他从十二岁开始斋戒修行,无妻子。共兄弟三人,都持戒修行,最大的九十二岁,老二九十岁。和他谈论生死,有很多感悟。在合浦东南六七里远的地方住,他说:“曾经到东城卖菜,见到老人说:‘明心见性就是向佛,不在于吃不吃肉。’我说:‘千万不要这样想,世人难以感化却容易流俗。’老人欣然,说:‘正是!正是!'”

【道释】

绍圣二年五月九日,都下有道人坐相国寺卖诸禁方,缄题其一曰①:卖“赌钱不输方”。少年有博者,以千金得之。归,发②视其方,曰:“但止乞头③。”道人亦善鬻术矣,戏语得千金,然亦未尝欺少年也。引自 记道人戏语 91

【注释】①缄题其一曰:其中有个方子说。缄题:指书信上的封题。②发:开启,打开。③但止乞头:不再赌博的意思。

【译文】绍圣二年(1095)五月九日,东京下有道人在相国寺卖禁方,其中有一个方子叫“赌钱不输方”。有个少年喜欢赌博,用千金购得。回去后,打开来看,写道:“不再赌”。道人确实善于卖偏方,戏言就得千金,但他说的也没有欺骗少年啊!

苏台定慧院净人卓契顺,不远数千里,陟岭渡海①,候无恙于东坡。东坡问:“将什么土物来②?”顺展两手③。坡云:“可惜许数千里空手来。”顺作荷担势④,信步而去。引自 卓契顺禅话 95

【注释】①陟岭渡海:翻山越岭,渡过重洋。②将什么土物来:携带什么当地土特产而来。将:带着。③顺展两手:卓契顺摊开双手。④顺作荷担势:卓契顺作个挑扁担的姿势。荷:负,背着。

【译文】苏台定慧院僧人的随从卓契顺,不远千里翻山越海地来看望我,问候我是否无恙。东坡问:“你带什么特产来的?”他展开双手,一无所有。东坡说:“可惜数千里远道却空手而来。”卓契顺作挑扁担的样子,信步而去。

妙总师参寥子,予友二十馀年矣,世所知独其诗文,所不知者,盖过于诗文也。独好面折人过失,然人知其无心,如虚舟之触物,盖未尝有怒者。 径山长老维琳,行峻而通,文丽而清。始,径山祖师有约,后世止以甲乙住持。予谓以适事之宜而废祖师之约,当于山门选用有德,乃以琳嗣事。众初有不悦其人,然终不能胜悦者之多且公也,今则大定矣。 杭州圆照律师,志行苦卓,教法通洽,昼夜行道二十馀年矣,无一念顷有作相。自辩才归寂,道俗皆宗之。 秀州本觉寺一长老,少盖有名进士,自文字言语悟入。至今以笔研作佛事,所与游皆一时文人。 净慈楚明长老自越州来。始,有旨召小本禅师住法云寺。杭人忧之,曰:“本去,则净慈众散矣。”余乃以明嗣事,众不散,加多,益千馀人。 苏州仲殊师利和尚,能文,善诗及歌词,皆操笔立成,不点窜一字。予曰:“此僧胸中无一毫发事,”故与之游。 苏州定慧长老守钦,予初不识。比至惠州,钦使侍者卓契顺来问予安否,且寄十诗。予题其后曰:“此僧清逸绝俗,语有璨、忍之通,而诗无岛、可之寒。”予往来吴中久矣,而不识此僧,何也? 下天竺净慧禅师思义,学行甚高,综练世事。高丽非时遣僧来,予方请其事于朝,使义馆之。义日与讲佛法,词辨蜂起,夷僧莫能测。又具得其情以告,盖其才有过人者。 孤山思聪闻后师作诗清远如画,工而雅逸可爱,放而不流①,其为人称其诗。祥符寺可久、垂云、清顺三阇黎,皆予监郡日所与往还诗友也。清介贫甚,食仅足而衣几于不足也,然未尝有忧色。老矣,不知尚健否? 法颖沙弥,参寥子之法孙也,七八岁事师如成人。上元②夜予作乐灭慧,颖坐一夫肩上顾之。予谓曰:“出家儿亦看灯耶?”颖愀然变色③,若无所容,啼呼求去。自尔不复出嬉游,今六七年矣,后当嗣参寥者。 予在惠州,有永嘉罗汉院僧惠诚来谓曰:“明日当还浙东。”问所欲干者,予无以答之。独念吴、越多名僧,与予善者常十九,偶录此数人以授惠诚,使归见之,致予意,且谓道予居此起居饮食状,以解其念也。信笔书纸,语无伦次,又当尚有漏落者,方醉不能详也。绍圣二年东坡居士书。引自 付僧惠诚游吴中代书十二 97

【译文】

参寥子法师,与我相交有二十多年了,世人所知道的只是他的诗文罢了,但不知道,他的好处不仅仅在诗文。他好当面指出别人的不足,被指责的也知道他并非恶意,就像轻的船触碰到东西一样,从没有人因此恼怒。

径山长老维琳,行止高雅又人情练达,文辞华丽而不失清新。最初,径山祖师有言在先,说他圆寂后接替他的只有甲乙二人。我说应该适宜而行,废除祖师的约定,选有才能的人来任命,就推举维琳。开始有人不喜欢他,可是最终还是喜欢他的人多而且公道啊,如今已经大致定下来了。

杭州圆照法师,孜孜不倦,精通佛法,二十年来修持日夜不辍,无片刻留于作相。自从辩才圆寂以后,无论出家在家,都以他为宗。

秀州本觉寺一长老,少年时是有名的进士,以文章言语得入佛法,至今不辍,与他交游的都是当时闻名的文人。

净慈楚明长老来自越州。开始,有法旨召小本禅师到法云寺当住持。杭州人甚为担忧,说:“小本禅师离开后,净慈受众将会离散。”我让楚明接任净慈寺住持,受众没有散,反而越来越多,多了一千余人。

苏州仲殊师利和尚,会写文章,诗歌,都能持笔立就,不需要修改。我说:此僧胸次全无一点尘。因此与之交游。

苏州定慧长老守钦,开始我不认识他。等到了惠州,他派遣侍者卓契顺来向我问安,还寄诗十首。予题其后曰:“此僧清逸绝俗,语有璨、忍之通,而诗无岛、可之寒。”予往来吴中很久了,竟不识此僧,何也?

下天竺净慧禅师思义品行与人品都很好,处事干练。高丽非时派遣僧来,我当时正在朝上,让思义接待。思义每天与他讲佛法,侃侃而谈、机锋处处,高丽僧人莫测高深。思义又具得其情以告,盖其才有过人者。

孤山思聪闻后师的诗作清远如画,工整而不失雅逸,洒脱而又不随意,诗歌为人称道。祥符寺可久、垂云、清顺三阇黎,都是我在当地做官时交往的诗友。他们清贫而耿介,仅能吃饱而衣服常不足,但从不见他们面有忧色。我老了,不知他们还健在吗?

法颖沙弥,是参寥子之再传弟子,他七八岁侍奉老师举止就仿佛成年人一般。上元夜我作乐灭慧,颖坐一夫肩上回头看。我问他:“出家人也能观灯吗?”颖神色变得严肃且不愉快,好像无地自容的样子,啼哭着要求离开。从此以后不再出来游玩,这距今已经六七年了,以后大概就是他传承参寥子的衣钵吧。

我在惠州,永嘉罗汉院僧人惠诚赶来对我说:“明日我离开此地回浙东。”又问我有没有什么要寄书信的人,我说没有。想起吴、越多名僧,与我关系好的也有很多,仅仅写此数人告诉惠诚,请他去谒问,代我问候,并把我起居饮食的境况跟他们说说,免得他们挂念。随手写几句,语无伦次,其中必有阙漏,刚刚喝醉不能细写。绍圣二年(1095)东坡居士书。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