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00X PBO和Curve Optimizer的测试与优化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zen2体质测试 5800X PBO和Curve Optimizer的测试与优化

5800X PBO和Curve Optimizer的测试与优化

2024-04-25 00:1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摘要:测试了几组PBO参数对5800X R20分数的影响,并制作了Curve Optimizer的优化教程。在不调整Curve Optimizer时,各种PBO参数组合对5800X性能的影响不大,且过高的EDC会导致性能下降。通过反复迭代优化Curve Optimizer的数值,可以小幅度提高5800X的性能。R20单核分数从623提高到639.7,提升幅度为2.68%;R20多核分数从6098提高到6279.7,提升幅度为2.98%。

关键词:5800X; PBO; Curve Optimizer; ZEN3

      ZEN3(RYZEN 5000)系列CPU引入了Precision Boost Overdrive 2(PBO2)功能,相比ZEN2的PBO,增加了Curve Optimizer选项。Curve Optimizer可以针对每个核心进行加压或降压操作。通过降压,可以使特定负载下,核心的温度更低,从而boost到更高的频率。本文将测试5800X默认状态下的R20分数和“频率-线程占用数”曲线,并测试几组PBO参数对5800X R20分数的影响,最后通过优化Curve Optimizer的参数,提高5800X的性能。

一 测试平台

CPU:5800X

主板:华硕ROG Strix X570-E

内存:芝奇幻光戟3200C16 8Gx2 超频至3800C18 1T

散热:猫头鹰D15S + 利民TFX硅脂

BIOS:3604(AGESA V2 PI 1.2.0.1 Patch A)

系统:win10专业版21H2

二 测试内容、结果与讨论

1 不同PBO参数对5800X R20性能的影响

      所有测试均在断网,正常开机(非安全模式)后等待3分钟进行。R20测试执行3次(部分项目执行5次),分数取平均值。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不同PBO参数对5800X R20性能的影响

      可以看到我这颗5800X默认状态的R20分数为623/6098,仅解锁PBO limits时,单核和多核性能均有小幅度下降。这是因为5800X的EDC设置过高会导致性能下降[1]。

      进一步设置scalar为10x,auto oc为200MHz时,单核性能有所提升,多核性能没有变化。这是因为单核测试时电流和温度较低,auto oc的效果比较明显。多核性能由于EDC设置过高,没有提升。

      由于5800X的默认limits为PPT 142W,TDC 95A,EDC 140A,尝试将EDC设置为140A,即不解锁EDC。TDC(持续电流墙)在任何情况下都低于EDC(峰值电流墙),TDC 高于EDC没有意义,因此将TDC也设置为140A。此时单核性能不变,这是因为单核测试时电流不会触碰到TDC和EDC。多核性能有所提升,这是因为EDC降低,多核性能不再被“解锁EDC”的行为劣化,并受到auto oc提频效果的影响。测试时发现,R20多核跑分时,EDC处于撞墙状态。理论上,提高EDC应该可以提升R20多核性能,但测试结果与理论不符。当EDC和TDC设置为150A时,R20多核依然是EDC撞墙状态,分数降低。

      在开启华硕主板特有的Fmax enhancer后,单核和多核性能均有大幅度下降。在测试时可以看到虽然多核频率可以达到4.7G以上,但hwinfo显示的有效频率仅有4.1G左右。Fmax enhancer可以提升ZEN2的性能,但它不适用于ZEN3,任何时候都不要打开Fmax enhancer。默认的auto=disable,所以保持默认即可。

      在PBO limits设置为395(X570E PPT的最大值)/140/140,scalar=10x时,修改auto oc为100MHz。可以看到单核性能略有降低,多核性能不变。这是因为给5800X设置200MHz提频,实际在系统中真的可以看到4.9G左右的高频,因此设置auto oc为200MHz的性能是最大化的。

      修改scalar为4x和1x,可以看到4x的性能优于10x和1x,但影响幅度很小。ZEN2的scalar也是对性能几乎没有影响。这里就不再做更细的测试,后续测试均设置为4x。

      通过以上这些测试,得到了不调整Curve Optimizer时,5800X的最佳PBO参数:PBO limits为PPT 395 TDC 140 EDC 140,scalar=4x,auto oc=200MHz,此时R20分数为630.3/6141.3。

2 5800X默认状态的一些参数

      5800X在BIOS处于默认状态时,PPT为142W,TDC为95A,EDC为140A。在进行P95 small ffts avx2测试时,TDC达到95A,处于撞墙状态。Tdie CCD为85°C左右。频率为43.75x,电压为1.2V。功耗为138W。

      待机状态可以观察到最高频率为47.25x,最低频率为30.20x(已处于C-states),常见的不工作核心在37.80x。游戏时的频率为47.25x。R20单核跑分时的频率为48.25x。

3 Curve Optimizer的优化方法和结果

      首先保证CPU在默认状态的稳定性,可以通过P95,corecycler进行测试(后文会讲如何使用)。如果需要超频内存,在CPU超频之前,保证内存超频的稳定性,可以用TM5 anta777测试。然后按照图2-9设置如下选项。操作前请严格断网,防止自动更新修改系统文件时崩溃导致系统损坏。

图2 Ai Tweaker

      Ai Overclock Tuner选择manual,若内存仅使用XMP参数,也可以设置为DOCP。

      BCLK,外频保持默认。

      SB Clock Spread Spectrum,时钟发生器的扩频,手动关闭,有助于提升超频状态的稳定性。

      Performance Enhancer,保持默认auto。这项功能就是PBO的三组预设参数,几乎没有应用价值。

      CPU Core Ratio,倍频,必须保持auto。

图3 DIGI+VRM

      CPU供电选项,可以保持默认,也可以将Current Capability设置为130%,防止重负载时过流保护而断电。防掉压选项保持默认,修改它没有任何正面意义。防掉压的作用,可以想象一个坐标系,横坐标是通过核心的电流,纵坐标是核心电压。你设置的电压值,是电流较低时,也就是轻负载时的电压。随着负载加重,电流提高,电压会逐渐降低,这就是掉压。防掉压的等级提升,这条线会逐渐变平,甚至变为正相关。防掉压仅在定频定压时,进行选择性调整。PBO状态无需调整。

图4 CPU电压

      CPU电压也需要保持auto,不必offset。电压行为完全由Curve Optimizer决定。

图5 Ai Tweaker下的PBO

      Ai Tweaker下的PBO选项完全保持默认,不需要调整。如果有选项无法归位,可以F5恢复出厂设置,F10保存。再进入BIOS后,这一组选项就会全部变为auto。

图6 CPPC

      由于X570-E的部分版本BIOS存在bug,在3800X上,打开PBO会导致两个CPPC处于关闭状态。我实测5800X在3604BIOS上没有这个问题,但为了保证CPPC生效,可以手动打开。

图7 C-state图8 PSS

      两个节能选项,C-state和PSS均保持默认,即都是开启状态。PBO的基础是PB,PB是包括节能功能的。处于节能状态的核心电流低,发热低,有助于其它核心boost到更高的频率。

图9 PBO

      在AMD overclocking下面调整PBO参数,将上一节优化的参数填入。建议在此F10保存,进入系统使用corecycler进行简单的测试,以保证无Curve Optimizer时,系统是稳定的。

图10 Curve Optimizer

      Curve Optimizer可以选择所有核心统一设置,也可以分核心设置。前者比较简单,后者性能更强,这里选择分核心设置。

      sign,negative是降压,positive是加压。对于体质极差的核心,可能开启PBO auto oc后就已经不稳定了,可以通过加压来让这颗核心稳定。如果加压到30依然不稳定,或已经造成严重的性能劣化,则要考虑降低auto oc的值。

      magnitude是降压幅度,可以填的值是0-30,每一档降低3-5mV的VID电压[2]。

      初始值可以从30开始,也可以从25开始。我个人习惯不那么极限,所以从全部设置为25开始。F10保存,开机。此时会有几种情况。

      ①无法开机。需要将所有降压值降低一点,我这里以5为单位,即设置为20。

      ②可以开机,但很快会自动重启。可以抓紧时间去事件管理器里找到WHEA18事件,查看出错的CPU编号,为这个核心降低降压值,也是以5为单位(后文均是)。CPU0和1对应core0,CPU2和3对应core1,CPU4和5对应core2,以此类推。

      ③可以开机。使用corecycler进行稳定性测试。

      运行之前,先修改config.ini。runtimePerCore默认是6m,可以改为60,即一分钟。maxIterations改为1,即只运行一轮。

      保存后运行bat文件。等待。一共8个核心,一个1分钟,一共8分钟即可跑完一轮。此时又有4种情况:

      ①能跑完,报错。对报错核心降低降压值。

      ②不能跑完(重启),logs文件夹里的log文件记录的最后测试的核心编号,与事件管理器WHEA18报告的编号相同。对报错核心降低降压值。

      ③不能跑完(重启),logs文件夹里的log文件记录的最后测试的核心编号,与事件管理器WHEA18报告的编号不同。对WHEA18报告的核心降低降压值。

      ④能跑完,不报错。若前面因为无法开机降低了所有核心的降压值,可以将没有出现过报错的核心的降压值提高,即不包括因为出错而降过降压值的核心,最高到25或30。

      (这段内容我修改了几次,读起来不太容易。换一种说法,就是能过测的得寸进尺一些,再降点电压试试,不行就改回来。不能过测的就怂一点,少降点电压。就这样反复迭代,直到1分钟的测试稳定。)

      1分钟测试稳定后,将runtimePerCore改为180,即3分钟。8个核心要跑24分钟,不到半小时。再测试。如果不通过,按上面①-③处理。如果顺利通过,则将runtimePerCore设置为auto,FFTSize设置为All。这种测试,每个核心需要消耗1小时左右,一共8小时。如果如果不通过,按上面①-③处理。如果顺利通过,改变测试用的软件。corecycler默认用的是P95,可以改为y-cruncher。方法如下:

      stressTestProgram设置为YCRUNCHER,runtimePerCore设置为auto,maxIterations设置为1。

      如果不通过,按上面①-③处理。如果顺利通过,测试待机的稳定性。断网,开机,登录账户到桌面。如果有开机密码,这样放着就行了。如果重启了,你看到的画面就会是登录画面。如果没有开机密码,可以随便打开一个文件夹,这样放着。如果重启了,这个文件夹就不会显示了。

      可以待机12小时,或者更长。待机状态,系统和后台突发的低负载可以让核心boost到最高频率,这种状态是最容易不稳定的,因此测试待机稳定性是必须的。

      如果重启了,看WHEA18编号,降低降压值。如果没有重启,可以运行一次P95最新版的blend avx2,1-2小时,对CPU重负载和内存的稳定性进行一次全局测试。如果没有通过依然是针对出错核心或WHEA18编号进行降低降压值的操作。

      稳定后,即可正常使用。若在日常使用过程中出现重启的情况,查看WHEA18编号,对出错核心降低降压值。因为不同环境温度对稳定性有影响,可能你现在测试稳定了,天气热了就不稳定了,所以遇到不稳定的情况,要继续调整降压值。直到最后几乎完全稳定。

4 Curve Optimizer优化后的性能和“频率-线程占用数”曲线

图11 频率-R20线程占用数

      从图1可以看到优化后的R20分数为639.7/6279.7,相比默认状态提升了2.68%和2.98%。跑分提高得益于降压后频率的提升(图11)。

      如图12所示,优化后核心最高频率可以达到5.05G,但仅限于hwinfo抓取。日常使用,包括游戏,可见的最高频率为4.9G,相比5800X标称的最高4.7G确实提高了200MHz。

图12 最高频率

      另外,软件报告的体质最好的核心,往往需要给更低的降压值,这是因为这些核心需要用更高的电压冲击高频。我的5800X体质顺序是2 3 6。其中2和3降压值为15,6为20,其它核心均为25。如果以30为起始点,以低于5的值作为步进,可以将降压值优化的更细致,但也会消耗更多时间。

三 结论与建议

      在不调整Curve Optimizer时,各种PBO参数组合对5800X性能的影响不大,且过高的EDC会导致性能下降。通过反复迭代优化Curve Optimizer的数值,可以小幅度提高5800X的性能。R20单核分数从623提高到639.7,提升幅度为2.68%;R20多核分数从6098提高到6279.7,提升幅度为2.98%。考虑到调整Curve Optimizer后稳定性处于玄学状态,个人建议5800X默认使用即可。如果特别喜欢折腾,可以考虑按我描述的方法优化Curve Optimizer。

参考文献

[1] 水桥帕璐西. 关于EDC对Ryzen5000系列CPU效能的影响.www.bilibili.com/read/cv10267893

[2] AMD. What’s New with Precision Boost Overdrive 2. www.youtube.com/watch?v=QCyZ-QYwsFY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