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简章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ttc溶液配制浓度 招生简章

招生简章

2024-02-23 07:3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

School of Space Science and Physics

院长致辞

王守宇教授

山东大学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常务副院长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以科学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既鼓励原始创新的基础研究,也积极推进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应用研究,同时大力倡导学科交叉,取得了一大批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科研成果。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批国家级人才称号获得者;学科和研究团队曾入选山东大学首批重点建设的“学科高峰计划”特色学科和山东大学攀登团队第一层次。学院始终秉承“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办学宗旨,极其重视学生培养工作,培养的学生多次获得国际重要奖项,已成为我国空间科学和物理学高水平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

同学们,你们是否也曾怀揣梦想、仰望星空?是否一直想探究纷繁复杂事物背后的真理呢?山东大学(威海)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将是你们实现梦想的摇篮。欢迎广大学子报考山东大学(威海)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让我们在这里共同“闻天逐日,探物究理”。

 

学院简介

山东大学(威海)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始建于2003年。同年12月,山东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签订协议,合作共建山东大学威海天文台、空间科学与应用物理系,2008年3月,空间科学与应用物理系更名为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学院设空间科学系、物理系和材料物理系,2018年9月,学院下设调整为空间科学系、物理系和实验教辅中心。为探索“空间科学”优势学科发展新模式,2008年成立山东大学空间科学研究院,并于2013年开始实体化运行,与学院“统一筹划、有机结合、相互支撑”,在杰出人才引进和培养、实验室建设与仪器研发、重大科研项目争取、国际影响力的科研工作等方面均取得突破。

学院在空间科学与技术、物理学两个专业招收本科生;在物理学(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凝聚态物理等二级学科)和地球物理学(空间物理学二级学科)两个一级学科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本科专业中,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现为省级“空间科学高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并与国家天文台联合开设“天文与空间科学菁英班”。学院建设了一批精品课程和国际课程,承担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改革项目,教师编写的教材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2019年物理学专业获批成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20年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获批成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20年物理学专业入选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学院推行四年一贯制的本科生导师,全面指导学生的学习、科技创新等活动。研究生专业中,空间物理学为山东省“十二五”重点学科。

学院科研力量雄厚。近年来各类型科研经费突破亿元大关。目前主持承担包括国家重大仪器研制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重点基金、国际合作交流项目、重大项目课题等各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余项,并承担或者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研究团队实质性参与了“夸父计划”、 “问海计划”、“嫦娥工程”、“火星探测”、“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专项”、国家**重大项目等国家重大空间探测项目的研究建设工作;山东大学威海天文台参与大量国际联合观测研究、多次执行国家空间碎片监测任务,目前已发现获国际小行星中心永久编号的小行星16颗。

 

师资力量

学院有教职员工100余人,其中教授26人,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实验师3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比例达100%。专任教师中包括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青年长江、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和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一批高水平人才,主要学科带头人均具有长期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此外,杨元喜院士受聘为学院兼职讲席教授,并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聘任兼职/客座教授10余名。

许国昌

国家特聘教授

夏利东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山东大学特聘教授

陈耀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山东大学特聘教授

王守宇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山东大学特聘教授

史全岐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凌宗成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岗教授

“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张清和

“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范璐璐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李波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徐天河

山东大学杰出中青年学者

刘晶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山东大学杰出中青年学者

郭瑞龙

长江学者青年项目

山东大学杰出中青年学者

山东大学齐鲁青年学者

泰山学者青年专家

高建华

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齐鲁青年学者

胡绍明

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宋红强

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郑瑞生

山东大学齐鲁青年学者

王勇

山东大学齐鲁青年学者

李凯

山东大学齐鲁青年学者

高层次人才

 学科设置

 

空间科学学科是山东大学首批重点建设的“学科高峰计划”特色学科,是山东大学首批支持的第一层次“攀登计划创新团队”,建有 山东省“光学天文与日地空间环境”重点实验室和和“天体物理与空间环境”高等学校实验室、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行星光谱与空间天气分中心,以及山东大学直属的空间科学研究院等科研平台。科研力量雄厚,近年来各类型科研经费突破亿元大关。目前主持承担包括国家重大仪器研制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重点基金、国际合作交流项目、重大项目课题等各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余项,并承担或者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物理学科在凝聚态物理研究方向拥有先进的材料、器件制备与测试平台和良好的计算模拟平台,可在半导体光电薄膜材料与器件、光学和超硬功能薄膜材料等方面开展研究;在原子核物理方向可进行原子核的精细谱学、核天体物理与粒子宇宙学、粒子探测等前沿问题的研究。目前与国内外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与多个企业建有联合实验室和实习基地,承担众多国家和省部级自然基金与科技攻关计划,建立了独特的应用型人才与科研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专业介绍

 

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具有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招收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设空间科学与技术和物理学两个本科专业。

 

培养目标

 

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是面向国家战略和经济建设需要,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创新人才。

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旨在面向国家空间科技发展的战略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具备扎实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一定国际视野和较强创新意识的空间科学与技术领域的高级专业人才。

物理学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物理学基础,并具有半导体物理、集成电路、材料模拟计算、真空镀膜、材料测试技术及原子核物理等方面的专门知识,掌握微电子学基本理论与实验技能,能从事相关专业方向的科研教学、技术开发、生产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学生培养

 

学院立足于国家战略需要和社会需求,培养国内一流本科生,在校本科生均有机会参与教师课题研究,取得学术成果,近年来,学院本科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30余篇。注重与国内外相关教育与研究机构的合作办学,除与国内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等合作外,亦有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开展2+2和3+2、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物理与工程学院开展2+2合作办学项目,在行星科学方向与美国华盛顿大学进行联合培养。每年均有优秀本科生出国留学。

 

就业前景

 

结合专业特点,学院就业工作以加强专业学习为重点,以促进就业创业为指引,围绕“一个主题”——促进学生就业创业,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利用“两个导向”——明确升学导向,细化求职导向;运用“三个阵地”——课堂教学、实习实践及班内督促;明确“四个目标”——打牢一年级专业知识,指导二年级职涯规划,提高三年级实践能力,促进四年级就业竞争力;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就业积极性,在教学和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近三年,学院毕业生就业率稳中有升。毕业生就业形式多样,其中升学率保持在50%左右。毕业生求职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不断提升,在专业领域呈现较强的后续发展能力,学生就业竞争力明显增强。

 

优秀校友

 

姜庆,2007年毕业于应用物理专业,现任北汽泰普越野车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刘洋,2008年毕业于应用物理专业学生,现任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百人计划研究员。

苗金水,2011年毕业于应用物理学专业,现任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贾方健,2011年毕业于应用物理学专业,现任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团委书记。

王飞格,2012年毕业于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现工作于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获美国宇航局(NASA)2019年度的NASA Hubble Fellow奖。

 

招生政策

 

我院所有本科生在招生录取阶段均按物理学专业录取。学院设有“天文与空间科学菁英班”(即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大一入校后面向山东大学一校三地(济南、威海、青岛)的大一新生选拔组建。

 

联系方式

 

学院网址:http://apd.wh.sdu.edu.cn/

咨询电话:0631-5688751

物理学

专业概况:

本专业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致力于满足国家对半导体行业、功能材料和核物理方面的人才需求,为适应我国信息科学、新材料、原子核物理的发展而设立。学院在物理学专业招收本科生,在物理学(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凝聚态物理等二级学科)一级学科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目前,拥有专任教师17 人,其中高级职称 14人,包括国家杰出青年、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山东省杰青2人、山东省优秀1人,骨干教师均具有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承担各类课题经费逾千万元。学院与美国圣母大学、瑞典皇家理工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法国国家科学院、西班牙光子科学研究所等众多国际知名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同时,与中国玻璃控股有限公司、威海拓展纤维股份有限公司、威高集团和石岛核电站等多家企业共建“产学研”育人基地。2020年入选国家“入选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

就业方向:

本专业自设立以来为国家级科研机构和高校相关学科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优秀研究生。另外,毕业生也可在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技术、光电子应用技术、光电传感技术、光电检测技术、军事科学、功能薄膜材料研发、医学物理、测试计量方法、核电站、环境辐射监测、医用核物理和仪器开发等领域从事应用研究和管理工作。

主修课程:

高等数学、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数学物理方法、理论力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模拟电路及实验、数字电路及实验、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半导体器件物理、集成电路工艺、薄膜物理与技术、现代材料测试技术、光电子技术、材料模拟与计算、计算物理与实验、原子核物理、凝聚态物理导论、基础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材料物理专业实验、C++语言设计等。

修业年限:4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空间科学与技术

专业概况:

2003年山东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共建天文与空间科学学科,在物理本科专业下设立空间科学方向。2008年教育部批准设立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并于2009年开始招生。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获山东省“高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支持,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进行联合共建。空间科学学科是山东大学优势学科之一,是山东大学“学科高峰计划”首批重点建设的特色学科,涵盖日地空间物理学、天文学、行星科学、卫星导航与遥感等培养方向,具有完整的学科体系,设有地球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与博士点。本专业本科学生属于“天文与空间科学菁英班”,享受30%保研比例、联合培养、专项奖学金等多种政策。目前拥有多名具有国际影响力且有海外经历的学科带头人,任教教师共45人,均具有博士学位,教师中高级职称41人,占91.19%。专任教师中有特聘教授2人,外籍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海外教学名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学者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4人、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人。此外,来自国家天文台、美国华盛顿大学、阿拉巴马大学、德国波茨坦地球科学中心等国内外知名学者十余名任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部分客座人员每年在校时间超过1个月,他们的任务包括给本科生授课和讲座。杰出人才全员参与本科生教学。学科拥有高水平的科研教学平台,建有山东大学(威海)天文台、空间等离子体探测实验室、光学实验室、导航实验室、行星数据和PDS实验室等。主持国家重大仪器研制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专项和众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并承担或参与基金委重大项目、中科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等,是中国空间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

就业方向:

本专业多数毕业生将进入国家级科研机构和国内外著名高校进一步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少部分毕业生直接参加工作,在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研发或管理等工作。

主修课程:

高等数学、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理论力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流体力学、基础天文学、等离子体物理、空间物理学导论、实测天体物理、行星科学导论、恒星物理、星系天文学、天体测量与天体力学导论、空间探测技术、行星遥感及光谱学、测量学与工程测量、大地测量学、卫星导航基础、摄影测量及遥感、C++语言设计、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单片机原理与实验等。

修业年限:4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特别说明

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不直接安排招生计划,将在大一新生入学后面向一校三地所有高考理科学生选拔40人组建“天文与空间科学菁英班”,从一年级开始进入本专业学习。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