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冈“盘扣”被列入第十二批嘉定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tim扣扣 外冈“盘扣”被列入第十二批嘉定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外冈“盘扣”被列入第十二批嘉定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3-03-25 14:3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近日,嘉定区文化和旅游局发布了第十二批嘉定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有9个传统技艺项目入选。由外冈镇文化体育服务中心申报的“盘扣”技艺也位列其中!

一枚精巧玲珑、变化多端的“盘扣”,不仅起着固定衣襟的作用,更是服装装饰的点睛之笔,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盘扣”的世界。

“盘扣”,又称“盘纽”,是一门中国独有的传统手工技艺,常运用在中国传统服饰旗袍和马褂上。它起源于盛唐时期,明、清时期逐渐普及,在民国时期到达巅峰,一直被沿用至今,在袍、褂、衫、裙等等服饰中,都能看到“盘扣”的影子。

来到谈颂旗袍文化社,走廊上一排排颜色鲜明、样式各异的旗袍引入眼帘,一旁木质桌架上一幅幅装裱好的“盘扣”艺术画整齐排列,正对大门的桌面上摆放着不少“盘扣”的半成品和画尺剪刀等制作工具。“先填充再找背面,弯的地方一定要固定好。”构月霞与年逾七十的恩师温美全正在桌前钻研“盘扣”技艺。今年44岁的构月霞告诉小编,她与“盘扣”的结缘还得从2012年说起,当时构月霞正从事高级传统手工服饰制作,对精巧绝伦、种类繁多的“盘扣”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遂拜在传统盘艺上拥有深厚造诣的匠人温美全为师,师徒二人由此一同开始进行盘艺创作。

“以海派旗袍为主的上海旗袍,它的连接处常用的是软质盘条的‘盘扣’,像‘盘扣’艺术画和‘盘扣’胸针等一般用的是钢丝与棉花结合制成硬质盘条的‘盘扣’,搭配丝绸,棉花,串珠等组成出多种的造型。”谈起“盘扣”,构月霞总是脸带笑意,有着说不完的话,她边侃侃而谈边向小编展示了一众“盘扣”的作品,尽数展现“盘扣”的实用性与鉴赏性。

很多时候,一个看似简单的“盘扣”,却需要手工艺人制作三个日夜,十分耗精力。以原创的“蜡梅扣”为例,光设计、画图、配色就需要花上半天的功夫,制作者需要将丝绸量取适量大小进行剪裁,制成明黄、暗黄、棕色(中式色彩说法)等不同颜色的盘条,将辅色的丝线来回穿引、拉实,再通过烫条、盘头、盘花、塞芯等二十多道工序,才能将作品呈现在眼前。“老手艺人都是手工制作,一针一线,很慢,对‘盘扣’的情意都在这细密的针脚里。”构月霞说。

构月霞介绍道,精致美丽的“盘扣”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一个“盘”字将这民族风韵与美好期盼深深地盘在了一起,足以见得古人的智慧。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方式和节奏的改变,让制作工艺复杂、成本又高的“盘扣”正同许多其他传统技艺一样日渐式微,对于当下的年轻人来说,“盘扣”这个词既新鲜又陌生。“我们尝试将一字扣、葫芦扣、蝴蝶扣等传统‘盘扣’与文创产品相结合,制作了诸如‘盘扣’胸针、‘盘扣’发夹、‘盘扣’手串等饰品,尽可能将枯燥晦涩的传统技艺通过潮流的方式展示给当代的年轻人。”构月霞告诉小编,虽然她与“盘扣”的相遇只是源于日常生活,但这却成为了她想要终其一生的事业。

据悉,外冈镇文化体育服务中心与嘉定谈颂旗袍文化社于近年联合成立了上海市谈颂文韵工作室,持续开展包涵现代美学、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元素的文化活动,接下来还将通过开设线上、线下“盘扣”技艺研习班,以亲子体验、互动交流、展演展览等多元化形式,为“盘扣”技艺的传承“育种蹲苗”,助力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作者:梁紫荆 薄小波

编辑:史博臻

责任编辑:张懿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