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王楚钦!将成为世界第一,樊振东参加低级别挑战赛原因被揭开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ti-rads4a-4b类 恭喜王楚钦!将成为世界第一,樊振东参加低级别挑战赛原因被揭开

恭喜王楚钦!将成为世界第一,樊振东参加低级别挑战赛原因被揭开

#恭喜王楚钦!将成为世界第一,樊振东参加低级别挑战赛原因被揭开|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在德班世乒赛结束之后,国际乒乓球赛事进入半个月的空档期(青少年赛事除外),不过在6月12日,世乒联赛事又将开始打响,此役是WTT尼日利亚站常规挑战赛,国乒派出19名球员参赛,由参加德班世乒赛的林诗栋领衔出征。

虽然此站赛事级别并不高,冠军积分仅为400分,国乒主力队员也并未参赛,但外协会还是有不少高手参赛的,包括韩国名将张禹珍、田志希、申裕斌;德国名将奥恰洛夫、杜达等,对国乒非主力球员也是一个极大的锻炼机会,所以此站赛事也一定会受到不少球迷的关注。

根据世乒联的安排,在6月份将要举办3站常规挑战赛,在尼日利亚站结束之后两天之后,也就是在6月20日,将迎来本月第二站赛事突尼斯常规挑战赛;而在突尼斯挑战赛结束一天之后,迎来本月最后一站布达佩斯挑战赛。

而在上述3站常规挑战赛中,最后一站的布达佩斯挑战赛无疑是最受球迷期待的比赛,因为根据世乒联官网公布的参赛名单,国乒在此站赛事将有部分主力队员参赛,包括男单世界第一樊振东,混双世界第一王楚钦/孙颖莎。

除此之外,还有女单世界第6位的钱天一,国乒男队新星林诗栋等众多受到球迷欢迎的国乒球员参赛。而在外协会球员中,韩国名将李尚洙、申裕斌、朱芊曦;日本选手早田希娜、张本美和等知名球员也将悉数参赛。虽然此站赛事的级别并不高,但竞争一定会非常激烈。

或许很多球迷会认为,作为男单世界第一的樊振东,为什么会参加这种级别不高的赛事呢?究其原因,就要从世界排名说起。

根据国际乒联公布的2023年第23周(6月6日)的世界排名,樊振东以7975排名男单世界第一,王楚钦以6550分排名第二。

而在7月4日的时候,也就是世界乒联公布2023年第27周世界排名之时,樊振东的积分将会出现严重缩水,因为届时2022年新加坡大满贯赛的积分将被清除,要知道当时樊振东是夺得男单冠军的,将会损失高达2000积分。

而王楚钦在2022年新加坡大满贯赛中,被马龙挡在男单8强之外,仅损失175分,就算樊振东在6月末参加的布达佩斯挑战赛夺得冠军,增加400分,也仅有6375分。

而王楚钦在损失掉175分之后,根据8个最高有效积分计算,会补偿2022年亚洲杯男单8强的90积分,如此一来,王楚钦记总积分将为6465,将超越樊振东成为新的男单世界第一!

樊振东自从2020年4月一直保持26个月的男单世界第一将戛然而止,这也就是樊振东参加布达佩斯挑战赛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实樊振东之所以让出世界第一的位置,主要原因还是在去年7月份缺席当时的布达佩斯冠军赛和球星挑战赛的缘故,当时樊振东给出的理由是在国内备战成都团体世乒赛,而王楚钦拿到了球星挑战赛的冠军,至此为登顶世界第一奠定了基础。

其实有不少球迷会说,既然樊振东参加了6月底的布达佩斯挑战赛,为什么王楚钦不参加呢?这不又给樊振东重返世界第一增添了砝码了嘛!首先要说,如此低级别赛事,国乒没有必要派出世界前二的选手参赛。

其次就是要深入了解世界乒联关于世界排名的规则,在步入7月份之后,世界排名的有效期缩短为一年时间,也就是在7月18日的时候,王楚钦将会损失2022年布达佩斯球星挑战赛冠军的600积分,届时樊振东大概率会重返世界第一。

也就是说王楚钦最多也就会有2周的时间排名男单世界第一,而就目前樊振东和王楚钦二人的整体实力而言,樊振东无疑会更强一些,从德班世乒赛男单决赛就完全能够看出来,王楚钦想要战胜樊振东,还需要不断磨砺。

综上而言,也就是为什么国乒教练组让樊振东参加本月底的布达佩斯挑战赛的重要原因了,那就是有力保证樊振东世界第一的位置,毕竟目前樊振东确实具备这样的实力,其他选手稍欠火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