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巨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s和m区别 被遗忘的巨人

被遗忘的巨人

2023-11-14 11:3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话不多说,先上点图。

(徕卡SL+Summicron R 50/2 直出。本文所有实拍图未标注有后期的均为直出)

徕卡目前的全画幅产品线中共有三个系列——看家的旁轴M系列、无反SL系列、固定镜头Q系列。其中,SL系列共有三代:SL、SL2、SL2-S。相比一代SL,SL2主要升级为4800w像素cmos并加入了五轴防抖,SL2-S主要升级了视频功能。初代SL上市价将近5w,如今二手1w出头,成色差的甚至八九千的都有,在这个价位上可以说是很有性价比了。

这篇文章想分享一下2021年使用这台老机器的感受

先简单列一些这台机器的主要参数

全金属三防机身

马徕松联盟L卡口

全画幅无低通2400w像素cmos

反差对焦

最高11张/秒连拍

uhs2+uhs1双卡槽

440w像素evf+104w像素lcd

4k30、1080p120

内录8bit4:2:0、外录10bit4:2:2、L-log

这些参数今天看依然不落伍,440w像素的电子取景器如今依然是无反相机中前三的水准,下面讲一讲这台相机的优缺点以供各位参考。

先说缺点:

1、大&重&握持难受

徕卡SL系列一直被网友戏称“巨单”,我个人对体积的大小并不敏感,SL跟传统单反差不多大的体积,厚度上薄了很多,加上电池将近900克的重量也可以接受。只是这个直上直下的手柄毫无人体工程学设计可言,握持感较为难受,建议搭配手绳或肩带使用。

但是话又说回来,这个“耿直”的手柄搭配机身我觉得还挺好看的,如果设计成那种带凹槽的可能颜值就拉胯了。

2、不能关闭长曝光降噪

还没有买SL的时候,我已经在网上了解到这一点了,不过当时想的是,不能关就不能关罢了,反正平时也很少拍长曝光。可当我拿到后第一次拍延时的时候,心里飘过一万个草x马——它的长曝光降噪时间不算在延时间隔时长之内,这意味着不管你设定多长的时间间隔,每张拍完后都会叠加上降噪时长。举个例子——快门时间10s,降噪10s,设定20s间隔,那么拍完一张10s的照片还要再等10s间隔结束才开始降噪......这台机器快门时间超过1s就自动开启长曝光降噪了,降噪时长等于快门时长,这意味着不能用它来拍日转夜的延时——最终成片速度会前快后慢或前慢后快。后来了解到徕卡几乎所有的机器都是这样,M机也是,心理稍微平衡了一些......但后来在官网上了解到徕卡SL2是支持关闭长曝光降噪的......md......看看后面会不会通过更新固件来解决这个问题了。

另外,即使只拍raw(dng),降噪也无法关闭

3、evf与屏幕小bug

这块evf虽然素质非常高,但是有些偏色,基本相当于在实际画面上加了一个偏蓝的滤镜,徕卡Q系列也是这样。屏幕的主要问题是取景时参数栏会遮挡一部分上下画面,当然你也可以选择让屏幕不显示任何参数,但我希望的是参数栏能放在取景画面外侧,就像evf里显示的那样,然而对于这块3:2的屏幕显然是不可能了......实际使用中主要是手动镜头峰值对焦的时候比较烦人——用屏幕取景的话如果开启峰值提示参数栏就会遮挡一部分画面,想不遮挡的话,关掉参数栏之后峰值提示也会没有,用evf倒是没有这个烦恼然而有偏色,强迫症表示一言难尽......

(如图,图片设置3:2比例时,上下参数栏会遮挡一部分取景画面)

至于屏幕不能翻转这件事情,这个要看个人了,我觉得影响不大,还可以接受。这块屏幕还有个问题是像素有点低,回放照片的时候放大看的不是太清晰,在确认焦点的时候不太方便。

4、连续对焦抽搐

徕卡SL用的是反差式对焦系统,速度并不慢,尤其是单次对焦,但问题是afc半按快门的时候一直在抽搐,根据dpreview的评测后来的SL2和SL2-S也是这样。这个能不能接受看个人了,我平时很少拍追焦的场景,反差式对焦有着更为准确的afs,我很喜欢。顺便提一嘴,之前用A7R3的时候总是感觉afs不准确,速度也慢,拍完放大看有些轻微脱焦,用afc反倒对的很准。

5、高感相对较差,宽容度一般

一代SL用的cmos官方并没有公布来自哪里,网传跟M10是同一块。毕竟是6年前的技术,这块cmos实测高感3200差不多是A7R3iso6400的水平,我真的很想问所谓双增益技术到底用在哪里了......iso6400还算可用,再往上就有非常明显的噪点了,不过好在主要是明度噪点,彩噪几乎没有。

(iso12500直出jpg)

至于宽容度,我觉得大概有13档+,比A7R3差挺多,大致处于佳能5D这类机器和尼康Z6这一代之间。下面贴两张测试图感受一下。

(因为dng文件修改后再次打开xmp参数会内嵌,所以左右顺序是反的,右边是原图)

实际使用中感知比较明显的缺点就是上面这些,其他像机内写卡速度慢(卡1是100M/S,卡2只有30M/S)、没有副厂电池且原厂电池贼贵这些,不算大问题。如果你能接受以上缺点的话,那么下面开启真香时刻!

优点

1、它是徕卡

没错,正如Zeiss is Zeiss,Leica is Leica,在巨大的品牌光环之下,很多缺点都不值一提。不需要解释,它是徕卡,这就够了。品牌价值带来的各种无形益处不用多说,但有时候它也会带来一些负效应,比如你拿着它去器材城,不管买什么,只要商家看到你用的徕卡,几乎100%会坑你,价格都按最高的来,甚至加价。之前去星光清洁cmos的时候,第一家店,老板问什么机器,我说徕卡。她说:“徕卡啊,徕卡不好弄,贵一些。”我问她都是微单,有什么区别吗?最后把价格从100谈到50......但是觉得态度不好后来去了vsgo(威高)那里。此处要专门表扬一下vsgo,价格统一透明,无尘环境,清洁非常耐心,态度非常好,还免费帮机器其他地方做了除尘,真的nice!

我想聊一聊SL的“血统”问题。因为之前徕卡有很多和松下合作“换壳”的机器,所以SL这个系列出来之后,很多人都说它其实是“换壳的松下”。我觉得这需要就事论事。

第一,我不是很赞成“换壳”这个说法,徕卡的一些产品,比如Q系列,虽然采用了松下的很多技术,但在外观设计、操纵逻辑、做工、色彩调教这些方面,不得不承认确实还是德国品质,尤其是色彩调教。光学巨头与电气大厂合作,各取所需,技术互补,这本身是一件好事。然而徕卡产品线中某些只是单纯换个标就加价两倍卖的东西,属实可耻。

第二,就SL这个系列来说,一代SL发布于2015年,过了好几年松下S1系列才发布,所以并不存在换壳的问题。即使在对焦、视频这些方面采用了松下的技术,这对徕卡和消费者来说也是件好事。但后来的SL2和SL2-S就是另一回事了,完全相同的cmos,几乎一样样的性能参数,就连军舰部和卡口连接处的设计都几乎一样......这是不是换壳真的难说......但根据dpreview的评测和网上的资料来看,SL2和SL2-S的色彩确实还是很有徕卡特点的。在性能基本相同的前提下,愿不愿意多花几倍的钱,就看有没有品牌信仰了。反正我是没有(其实是买不起......)

(注意看S1R与SL2军舰下方与卡口连接处的设计)

第三,SL系列绝对可以说是徕卡产品线中的主流之一,这跟M系列作为徕卡的经典并不矛盾。这几年徕卡为SL系统做了很多顶级的双A镜头,并且发布于6年前的一代SL直到去年年底还在推出新固件,与之相对比,Q系列的固件已经很久没有更新了,作为全画幅的三大产品线之一,徕卡没有必要去像对待某些入门产品一样敷衍了事,贴个标就完事。SL系列的设计语言、操作逻辑、色彩调教这些,依然还是”很徕卡”的。

2、色彩

灭门索尼后我考虑过很多机器,在尼康Z、松下S5和徕卡SL之间犹豫不决,最终选了SL主要还是因为色彩。还记得第一次去星光的二手店上手SL真机时的那种兴奋——屏幕上的预览实在是太毒了,即使搭配的是适马45/2.8这种狗头。后来拿到SL后立刻出去拍了些照片,它没有让我失望。

对色彩的评价是一件很主观的事情,比较看个人喜好,下面放一些实拍图。

(拍的一般,看看色彩就好)

这台机器对红绿蓝黄这些主要的色彩处理的都恰到好处,尤其是绿色和黄色不仅非常“正”,而且会超越肉眼所见,创造出非常“感性”的色彩——就像富士一样,它拍出来的就是你心里对色彩的印象。但跟富士不同的是,徕卡的色彩更为统一,对各种场景的适用性较广,而富士的胶片模拟比较挑场景。

SL的白平衡大部分时候都非常准,而且非常稳定不会飘,个别场景会偏绿。在画面明暗调的处理上,SL会刻意压低高光区域,以创造出整体比较平静柔和的观感,这跟我之前了解到的Q系列的直出处理是一致的。

而在raw文件上,SL的色彩会显得更加接近肉眼所见,不管是色彩表现还是明暗处理都比更接近真实,但直出的那种风格化也消失了。

(左边是直出,右边是用LR打开的dng,注意高光调教的差异)

特别让我惊喜的一点是,不知道是不是因为adobe对dng文件有特殊优化,SL的dng文件用acr和lr解析出来的色彩都非常“正”,甚至某些情况下比jpg的色彩还好。

因为没有用过徕卡经典的M机器,所以我也不清楚这台SL的色彩是否是“正宗”的徕卡色,但是根据之前在网上搜集的大量资料,以及在微博上跟前辈的讨教,可以认为SL的色彩“比较徕卡”。

B站上国外摄影师的测评结论也是一样的,在SL系列的三代中,SL2的色彩表现并不是很好,SL2-S跟一代SL基本一样。

篇幅有限,后面我会专门写一篇文章来分析一下SL的色彩调教。此外,照片的色彩以及氛围并不是仅由机身决定,镜头有很大影响,这一点不容忽视,不过这是后话了,个人觉得对徕卡来说,机身和镜头对出片效果的影响,前者大概可以占六成,后者占四成吧。

3、外观设计与做工

SL系列的外观设计在网络上更多的是负面评价——大、愣。老实说对SL的外观评价我是比较中立的,没有很喜欢,也没有很讨厌,但是这台机器有很多值得拎出来说一说的设计点。

首先,跟徕卡初代TL一样,SL是由一整块铝铣出来的(SL2和SL2-S已经取消了这种设计,系由两块金属骨架拼接而成),因此这台机器上是没有任何接缝的,甚至肩带挂扣都集成在了机身上,再加上固定的屏幕,一体感非常强。一体化机身不仅带来了绝佳的视觉观感,也非常有利于防水防尘。

其次,除了开关上的on和off,机身所有按键上都没有铭文,非常简洁。尤其是从机顶视角往下看,超级赏心悦目。硕大的肩屏跟旁边的波轮比例也刚刚好,两个银色按键的点缀非常到位。顺便提一嘴,这机器的外观设计是由奥迪团队操刀的(奥迪的总设计师是徕卡迷)。

至于军舰部那个硕大的LEICA标志,讲真刚开始我觉得它蛮丑的,就像暴发户硬往自己脸上贴金一样,我在知乎上看到有人用3M胶带把两个徕卡标识都贴住了。但拿到机器后一段时间我反而觉得还不错,至少可以接受,索性就不管它了。

特别提一下的是这台机器的漆面,它跟我很欣赏的富士xt1一样,是纯黑色的漆,之前用索尼的时候,我就老是觉得那个漆面有些发灰,很拉颜值。

4、操纵逻辑、响应速度与触屏体验

一台机器的操纵逻辑至关重要,人机交互设计往往体现着一个品牌的积淀。熟悉了SL之后,我真的想说——徕卡不愧是徕卡,机身上连摇杆总共只有七个按键,外加两个波轮,每个按键都支持长按和短按两种操作,并且都可以自定义,仅靠这些为数不多的按键相互配合,就可以控制平时所有的常用功能

而且因为机身比较大,按键也大,各个按键之间的空间非常充裕,因此操纵的时候非常直观快速,几乎可以用手起刀落来形容。两个波轮的手感也非常好,阻尼恰到好处

特别重要的一点是,它的按键与波轮响应非常迅速,几乎没有任何迟滞感,这跟之前用A7R3的时候完全是两个世界。但与R3相比,这台SL不足的是按键的自定义程度没有索尼高——索尼几乎每个按键都可以自定义成任何自己想要的功能,但SL的自定义范围是有限的。比如我很需要一个按键来定义屏幕亮度的调节,但SL并不支持此项自定义。

最后是触屏,虽然跟索尼以前的机子一样,SL是半触屏,仅支持选择对焦点、回放时放大缩小等,但SL的触屏是非常跟手的,基本跟手机一样的速度,这一点显著好于索尼。

5、evf与屏幕

不管是手机电脑还是相机,我对电子产品的屏幕表现都是非常在意的。这台SL没有让我失望,首先是440w像素的evf,它有着0.8倍的放大倍率,这两个参数直到今天仍然好于很多全画幅微单(仅次于索尼A7S3、A1以及松下S1系列),用起来超级爽。此外,屏幕的亮度、细腻度还有色准都非常好。尤其是色准,屏幕上的颜色和手机电脑上完全一样。SL机内支持屏幕五档亮度调节,每一档都设置的非常合理(此处要再鞭尸一下索尼,屏幕正常亮度太暗,开晴天模式直接过曝......)

6、L卡口以及无反设计带来的高度扩展性

一代SL发布3年后,2018年,马徕松联盟成立,适马、徕卡、松下三家的全画幅机身共用一个卡口、镜头通用。可以说,正是因为L卡口才让这台SL在6年后的今天有了生命力——就自动镜头来说,除了昂贵的徕卡原厂SL镜头,还可以选择比较平价的适马DN系列和松下新推出的一系列全画幅镜头,如适马14-24/2.8DN、24-70/2.8DN、1.4DN定焦系列、F2i系列、松下轻巧便宜的1.8S系列等等,丰俭由人。就我的试机感受来说,松下的S系列镜头装在SL上单次对焦非常快,连续对焦受限于机身还是比较抽,适马的DN系列镜头相对来说afs速度较慢

此外,不要忘了,SL是台无反,它的法兰距是20mm,卡口直径51.6mm,这意味着它可以转接市面上几乎所有的老镜头以及单反镜头。我目前并没有购入任何自动镜头,而是通过转接环转接了徕卡R50/2以及康泰时CY口的镜头。另外,SL的cmos是无低通的,而且据官方所说采用了专门为M卡口优化的薄透镜设计,这意味着SL系列是最适合转接徕卡M镜头的。通过适马的mc21转接环,SL也可以转接佳能EF口的镜头并实现自动对焦,香度进一步提升!

此外,这台SL还有很多贴心的小设计,比如可以自定义四种拍摄模式(用户配置文件),并且支持把用户配置文件存储至SD卡以在不同的SL机器中使用,索尼直到2019年发布A7R4的时候才推出这项功能。另外,SL支持把dng文件传到手机上,这样通过snapseed就可以用手机快速修raw了。SL的机械快门段落感十足并且声音非常好听,它不像富士xt4那种轻若鸿毛的,也不像尼康单反那种重如机关枪的,是跟M机很像的非常清脆的声音。SL提供了六种照片比例,而且在拍摄视频的时候还可以开启多达五种比例的裁切方框提示,方便后期进行不同比例的视频裁切,真的是很贴心了。它甚至还是全尺寸的HDMI接口。。。

顺便,徕卡的手机app在浏览图片的界面通过上划可以显示机器型号及拍摄参数,逼格满满!很适合截图发朋友圈哈哈

总结

作为一台2015年的发布的无反相机,徕卡SL在很多方面都站在了当时的技术前沿,诸如高规格的evf、无低通、双增益、11张/秒连拍、4k、内录log等,激进的外观设计也成为了时代的绝唱。关于一代SL的外观设计,我看到最经典的一句形容是:“让人感觉机身设计是从包豪斯学院的毕业作品直接拿出来用。”(来自知乎用户“油腻中年瞎BB的地方”)。

电子产品只会不断贬值是这个年代的铁律,徕卡也不例外,极高的品牌溢价造成的便是二手市场极低的保值率。也正是因为如此,在若干年后的今天,普通爱好者才有机会体验到“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徕卡。

6年前的SL,与其说它是台徕卡,不如说它是一台从做工设计到色彩性能体验都极佳的全画幅无反。如今,在1w出头的价位上,上有A7R3、Z7、EOS R6,下有Z5、EOS RP,相似价位还有A7M3、EOS R、S5、FP等众多机器可供选择,如果你对徕卡感兴趣,我觉得这台SL是最适合入的了——纯正的德国设计和制造、德系操纵与色彩,还有丰俭由人的镜头群,最主要的是,它甚至比二手徕卡Q还便宜(这里顺便提一句,没有选Q不仅是因为它更贵,更重要的是网上可以搜到很多徕卡Q出故障的case,而且Q是没有三防的,非常容易进灰,但徕卡SL我搜了几乎所有平台都没找到一例出故障的)。

只是二手水深,徕卡水更深,找一台合适的并不容易,还是要谨慎一些。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