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昭连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sunshme怎么读 孟昭连

孟昭连

2023-04-15 20:1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辞源》释为「怄气,生气」,龙潜庵《宋 元语言词典》释为「生气,怄气」,《汉语大词典》释为「怄气; 赌气」,陆澹安《戏 曲词语汇释》释为

「赌气」。

据笔者了解,这个词在鲁南、苏北、豫东一带的口语中还 是一个相当活跃的词,使用频率极高。

其含义即「 (与别人) 生气」「吵架」。 甚至两人 打起架来,别人也可以说他们「合气」。 但并无「赌气」之意。

其实这个词在早在元曲中就已经多次出现,如元代关汉卿《金线池》:「祇为杜蕊 娘他把俺赤心相待,时常与这虔婆合气,寻死觅活,无非是为俺家的缘

故。 」

杨显之《潇 湘雨》: 「怎么我这眼里连跳又跳的,想是夫人又来合气了。 」

李行道《灰阑记》: 「员 外,我今日为孩儿张林不孝顺,与老身合气,你讨些砂仁来送我,做碗汤吃。 」

用法与 在小说中毫无二致。

「合气」中的「合」应该怎么读?我翻检了多部辞书,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注为「hé」。

按照这些辞书所注,「合」字有二音:一读为「hé」,这是最常见的读音,在以「合」

构成的词语(如「合作」「合口」「合适」等)中都读为「hé」;一读为「gě」,十「合」 等于一升。

所有词典都说,祇有作度量单位的时候才读「 gě 」。 但从现在仍然存在的语 言现象看,并非如此。

以「合」字构成的词语里,有几个在口语中不是第一个读音,而 是第二个读音。

《金瓶梅语音研究》

「合气」,吾乡徐州及周围地区读作「géqì」,而不是「héqì」。

李申先生着的《徐 州方言志》就收入了这个词,但他写成了「格气」,释为「因闹意见而生气」,意义与 《金瓶梅》的用法完全相同。

其实「格气」即「合气」。 还有别的写法,如《西游记》第 八十三回: 「你那索儿颇重,一时捆坏他,阁气。 」

这里把「合」写成「阁」,正说明 二者应是同音。

蒲松龄在《聊斋俚曲集》里则把这个词写成「咯气」,可见清代山东地 区也是这个读音。

又见吴振清〈河北、天津方言中元曲词语例释〉一文,谓河北部分地 区也有「合气」一词,「合」亦读为「 gě 」,声调有小异。

另一个词「合伙」,现在大多数人读作「héhuǒ」,但在老年人的口语中读作「géhuǒ」 的更多。

《徐州方言志》里写作「敆伙儿」。 敆,《康熙字典》引《集韵》作「葛合切」, 即「 gé 」。

这个读音在广大北方地区通行,祇是写法不同,以致人们没有分清它实际是 一个词。

比如有人写成「搿伙」: 「要买花生仁,这都是老田叔打的主意,是他要和我 搿伙干的。 」[ 1]

「说我们抠搜老百姓的钱,好搿伙着吃喝? 」[ 2]

还有人写成「搁伙儿」: 「你和韩孬他娘搁伙宰羊赶集,耽误农活儿,有没有这事? 」[ 3]

《汉语方言常用词词典》 释这两个词都是「合伙」,读音分别注为「 géhu ǒ 」和「 gēhu ǒ r 」,声调稍有不同。 实际 上就是古代小说中的

「合伙」。

《汉语方言常用词词典》

「合伴」也与此相类,如《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二:「两客人也做完了生意,仍旧合 伴同归。 」

《九命奇冤》第三十一回: 「同去也好,他两位气色极佳,兄同着合伴,也 可以仗着他两位,逢凶化吉。 」

《汉语大词典》释意作「结伴」「合伙」是对的,但注 音为「 hébàn 」也值得商榷。 这里的「合」不但在北方口语中读作「 gé 」,在吴语中也一 样。

《汉语方言常用词词典》: 「合: gé 吴方言。 约; 邀。 合仔一班小弟兄。 」[4]

由此可见,某些词典注音并没有作详细的方言调查,不知道它的真正读音,祇是坐 在研究室里搞纸上谈兵,祇从字面上想当然。

搞语言研究而不熟悉民间的习惯读法,祇 靠听广播搞规范,祇能破坏传统,贻害后人。

李瓶儿是《金瓶梅》主人公之一,所谓「金瓶梅」,中间那个「瓶」字就是指她。

那么,我为什么要在「儿」字加上引号呢?这也正是这篇短文所要谈的话题,即李瓶儿 名字中的这个「儿」字,要不要读出来?

不用说,金学的同行大多可能认为我在故弄玄虚大家都把她的名字读成,「李瓶儿」, 如不读出来,岂不少了一个字,变成了「李瓶」,那么「儿」字还

有什么用?

问题正在 这里,《金瓶梅》第六十三回的回题就是「亲朋祭奠开筵宴,西门庆观戏感李瓶」,看 来李瓶儿真正是名字正是叫「李瓶」。

虽然大部分回题中写的是「李瓶儿」,祇有这一 处写「李瓶」,但我们仍可以肯定她的名字其实是两个字。

那个「儿」字有什么用? 回 答是: 那祇是一个提示符号,提示在读「李瓶儿」的时候,把「瓶」字读成卷舌音,亦 即我们平时说的儿化韵。

儿化韵在《金瓶梅》中运用相当广泛,不但人名中有,再如玉 簮儿、王六儿、来旺儿、铁棍儿等; 各种物事也多带「儿」字,如「碟儿碗儿」「桌儿 椅

儿」「馅饼儿」「人儿」,甚至连「龟卦」都说成「龟儿卦」。

像《金瓶梅》儿化词 如此之多者,古代文献中恐怕找不出第二部来。 但这是否说明在《金瓶梅》创作的时代, 祇有《金瓶梅》所描写的地域口语中的

儿化词汇才最多呢? 那倒不一定。

一般而言,带 儿化的词同时还有一个不儿化的发音,比如「碗儿」也可以不发卷舌音,这样写出来就 是「碗」一个字。

因为儿化音的口语性很强,而古代很多文人读书着文以文言为正宗, 最忌讳口语进入书面语,所以即使口语中有儿化音,他也不会反映出来。 这就是

经史等 所谓「正规」文体中不见儿化词汇的原因。

即使宋元以来白话文学逐渐发达,一般文人 也尽可能回避太俚俗的词汇,其中就包括儿化词。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古代文人并非人人都懂得儿化词

的表示方法,即使现代的 文人也很少有人懂。

比如吾乡口语中的儿化音也不少,但写成文字没有谁在某个儿化词 后面加个「儿」。

因为在很多人看来,儿化音同样是一个音,与非儿化音没有什么区别, 读出来也是一个音节,写成文字当然也祇能写成一个字。

这恐怕不是一时一地存在的问 题,即使在文人中,这在古代也应该是一个有带倾向性的共识。 否则,为什么儿化词汇 何以那么少?

按照语言学家的说法,儿化词汇的产生与「儿」这个词有关系,而且关系相当密切。

《漫话》

简言之,儿化词汇都是「儿」滋生出来的;没有「儿」这个词,就没有儿化词汇。

此说 确否,我总觉得很可疑。 敝以为,如果说儿化词与「儿」有什么关系的话,那就是它们 都是卷舌音。

至于意义上的联系,也就是「儿」字如何从实一步步「虚化」为一个词尾, 全是臆想出来的,这种所谓「虚化」根本就不存在。

比如说「儿」的本义为「孺子」, 所以带儿化词均有小、亲昵的含义等。

《世说新语》中的「侍儿」「偷儿」是属于最早 出现的儿化词,但既没有「小」的含义,也没有「亲切」的含义。

儿化词中的「儿」与 作为词缀的「子」「头」并不相同,它并不是一个音节。

在口语中,「桌子、椅子」「前 头、后头」中的「子」和「头」都是发音的,但带儿化词的「儿」是不发音的。

有人说 歌词中有「马儿」「鱼儿」「花儿」,其中的「儿」也是发音的。

其实,歌词也是书面 语,歌唱与朗诵的时候虽然可以读出声来,但那祇是临时的,是为了凑音节。

回到正常 的口语交流中,祇用卷舌的方式说「马」「鱼」即可,不可能把「儿」也说出来。

马玉 涛唱「马儿啊,你慢些走」时,「儿」字是唱出来的,但她在日常口语中,不会把「马 儿」说成两个音节。

《金瓶梅》中有小厮名「来旺」,有时又写作「来旺儿」。 虽然前 是两个字,后者是三个字,但在实际的口语发音中,都是两个音节,祇是前「旺」

不卷 舌,后「旺」卷舌而已。

在书面语中却不同,前为两个音节,后为三个音节,所以与之 相对的词也应该有两字与三字之别。

崇祯本《金瓶梅》插图

《金瓶梅》第二十五回的回题是「雪娥透露蝶蜂情, 来旺醉谤西门庆」,「来旺」对「雪娥」。 但紧挨着的第二十六回,回题是「来旺儿递 解徐

州,宋惠连含羞自缢」,多加了一个「儿」字,以与「宋惠莲」相对。

文言中的很 多虚词,在诗词中往往充当这种临时的「足句」「足音」的作用,但不能因此认为口语 中也是如此。

有的语言学家为判断词中的儿化词设置了一个标准,认为凡在诗词中占一 个音节者,皆非儿化词,这里的「儿」还有仍应作实义理解。

事实上并非如此,《金瓶 梅》凡带「儿」字的人名,皆可自由变化,增删自如,说明占不占一个音节与是否儿化 并无关系。

儿化词中的「儿」字,祇是一个提示符号,就像标点中的问号「? 」,它祇 标志着前面那个字的读音。 「? 」提示前面那个字是疑问语气,「儿」

则提示前面那个 字发卷舌音。

王力先生早就说过,把「儿」字当作「词尾」是不妥的,应作为「记号」 的一种─名词后附号。

还是回到题目上来,「李瓶儿」虽然写成三个字,但应读成两个音节。

《红楼梦》 借鉴模仿《金瓶梅》的地方不少,故事中王熙凤跟前有个「平儿」,大多数人读为两个 音节,其实这里的「儿」字也是儿化标志,并非名字

的一部分。

明清口语已与现代相差 不大,「儿」字是骂人的话,潘金莲就经常骂西门庆「我的儿」,如果那么多的人名中 都有个「儿」字,岂不是笑话!

近年有港台女艺人为求猎奇,多位艺名竟叫「××儿」, 乃不懂此理之故。

《之乎者也非口语论》

注 释:

1《独幕剧选》。

2吕剧《碧水长流》。

3《北方文艺》1964 年第3 期。

4 倪海曙《杂格咙咚》。

文章作者单位:南开大学

本文获授权发表,原文刊于《孟昭连研究精选集》,2015,台湾学生书局有限公司出版。转发请注明。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